上左季高中丞论清粮开荒书
刘汝璆
兵兴以来百姓之失业多矣。 国家之赋税缺矣。衢州号为完善。然而所保者。仅一城耳。其四乡之被害者不可胜视也。去岁署理金华。蒙蒋方伯询及刍荛。因乱后情形未能周悉。未敢以对。嗣今署金衢严道顾道。又以清粮之事嘱为拟议。亦未有以对也。迨六月间蒙大中丞。复以清粮开荒之事下问。窃思凋敝之后。复升平。正 国家励精图治之际。地方守令皆兢兢以国计民生为念。此甚盛事。汝璆到浙三年之久。本地情形。亦已颇有见闻。若不献其刍荛以备采择何以对上官。何以对下民乎。是以就其所知。具数条。呈请顾道斟酌可否。不意顾道即据以上达。且感且愧兹闻大中丞批令再详悉妥议。务于清厘之中。寓恤民之意。所谓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此诚大君子为国为民之盛意。不特汝璆之所瞻望。惟恐弗及。凡此地方百姓。属在帡幪。孰不以手加额哉。窃以清粮开荒。事虽二端。实为一理。固不可离而二之也夫。凡事必察情形。就浙省大概而言。金衢固不同于嘉湖。就金衢而言。衢又不同于金。就衢州而言。西安之与龙江常开。亦不可以一概论也。故凡办事者。章程条目。不过举其大纲。其问因地制宜之道。亦视行之者何如耳。所谓有治人无治法也。请以西安之情形敬为大中丞陈之。西安土薄水浅。百姓藉田为业。非若嘉湖。兼有蚕桑之利也。自乾隆四年清丈以来。迄今百数十年。其久而必敝之势。有胥役分洒加轻重。传写舛谬。而莫能辨者。有若奸民以智欺愚。占田多而收税少。挽合朋比。售田少而增税多者。有若忿争之产。重售之业欺蔽目前。久而始觉者。有若苟免差徭。惧胥吏之需索。以己之业寄于他人者。有若素封子弟。不知稼穑。亲党奴仆。蚕食瓜分。田去粮存。而茫然不知者。有若巨川荡潏。溪涧漂流。无田赔粮。而莫知纪极者。此在未遭兵燹以前。固已不可胜原。而既遭兵燹以后。其弊更有出于此数端之外者。则有若素封之家连阡累陌。乱后而耆老无存。子弟不知生产。征其税则尚有十百。而问其家则饥寒交迫。不能图存者。有若寡妇孤儿。任人欺隐而莫能过问者。有若绝户所余。逃民所弃。奸徒因利乘便。田则据为一己之私。税则遗为里甲之害者。有若典押之业。无力回赎。豪右有田无税。安坐而享其成。贫民有税无田。赔粮而重其累者。有若业主未能周知。刁佃买耕入己。此问则以为彼业。彼问则以为此业者。有若外来游民。十百成。欺业主人丁稀少。而恃强霸种者。诸如此类。或究诘而无从。或申诉而无路。输将之未能踊跃。职此之由。由今察之。西邑之田。其逐渐开种者已十之五六。即其荒芜未种者。尚有十之四五。而此十之四五中。非尽由于人力之不足。盖由于产业不清者。实居其半也然则以今日而言西安之开荒。与他邑之全藉招徕者。固判然不同矣。璆故曰清粮开荒。虽有二事。实为一理。不可离而二之也。
夫所谓不可离而二之者何也。制赋以地。制地以人。不开荒则赋悬无着固也。然不清粮而但言开荒。则豪强者。皆得藉开荒之名。以为侵占之地。势必争竞滋起。讼狱繁兴。强者获兼资。弱者无再食。其害将无所底。是欲恤民。而反以扰民也。若清而开。则赋既有着。民亦可以无争矣。议者或谓现在荒田无数。未开之先无人过问。既开以后。胼胝者习其苦。安坐者享其成。恐开荒者之不甘也。以为此即不清而开之獘也。若清而开。则自无此獘矣。不然。则开荒者不过费数日之力。而即虑其不甘。彼服先畴之畎亩者。以祖宗数代之积累。一旦而夺以与人。其又谁甘之耶。且夫普天率土之说。特据理而言耳。然王道本乎人情。 国家律例。亦有人户以籍为定之条。是土著之与客籍。固微有分焉。是故以理而言。则有分土。无分民也。以情事而言。则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也。且此非异视乎外来之民也。亦非不欲招徕也。诚以事必谨始。不得不先清而后开。以为他日主客相安之计耳。孔子曰。无欲速。欲速则不达。今议者第见开荒之业。而未察不清而开之獘。毋乃近于欲速乎。夫随清随开。固亦未尝不速也。议者或曰。此就无主之田而言耳。然不清则此以为无主者。彼以为有主未开荒之先。视为无主者。既开之后。则忽又有主。将辩之不胜其辩。毋乃启民之争乎。且所谓无主之田其情形亦不同矣。有业主流亡而亲族为之经管者。有业主流亡。虽现在无人经管。而确知其人之未绝。第一时未能归者。有确知其为绝户无人者。汝璆窃以为有亲族经管者。即责成亲族。开荒纳税。确知为绝户者。即当召领。由领种之人开荒纳税。惟现在无人经管。而又确知其人之未绝。此等田产。若遽令易主。则既无以泯将来之争端。若留地以待人。则赋又悬而无着。再四思维。不得已而有暂存诸公之一说。夫所谓暂存诸公者。非谓以此田竟归诸公也。据现在而言。可以由公召佃。而田不致听其荒芜。据后日而言。业主来归。可以向公呈领。而不致别启争竞。至数年之后无人来领。则另行召人领种。无不可矣。然此数端者。非先行清厘。则固无由而知也。故骤而观之。似乎开荒急而清厘缓。细而察之。则清粮本而开荒末。外本内末。则争民施夺。是诚不可不深思而熟计之也。璆故曰开荒清厘。实为一事。不可离而二之也。是以今日者。百姓闻清粮之说。莫不延颈企踵。愿观德政之成。而胥吏之杰。奸猾之雄。务欲阻挠其事。倡说不根。翕訿异己。是无他故。不清则可以恣其肥己之欲。一清则不得肆其侵占之谋耳。孔子曰。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若清厘之举行。则均且安。而荒田不患其不开矣。伏查康熙年间。耿逆之乱西安龙游。同被其灾。西安催征。棘手逋负周无可如何。龙游有卢令者。锐意为清粮归户之法立科条。明疆界。核名实。抑浮议。甚或举国非之不顾。卒以告成。于是旧逋以次就绪。而新粮咄嗟立办。无他。均故也。均则法纪明。争讼息。事简而功集。民乐而粮完也。后西安令陈公鹏年。立举行清粮之法。而西安百余年其乐利。至今民传诵弗衰。是其前效矣。
璆于他府州县之情形。未敢周知。若为西安之赋计。则莫如清粮之举。今若举行清丈之法。则西安百四十二庄之钱粮。复何患其有缺额乎。且夫缺额之患。非尽由于荒田也。一由于吏胥欺蔽分洒。奸民假冒侵占。则人心之弊也。一由于大溪小涧漂流荡潏。则天灾之故也。若所谓荒田者。特兵燹以后。未能垦种者耳。而其土固依然无恙也。璆以为若举行清丈之法。则不特奸民胥吏之欺蔽假冒。无所施其伎俩。即天灾之漂流淹没者。亦不至终归于缺额也。何也。天地之道。此盈而彼绌。有漂流而淹没者。即有开而未升者。以开而未升之田。与漂流淹没之地相权。其多寡不甚相悬也。若不行清丈。则此无田而赔粮。彼有田而无粮。苦乐不均也。若一行清丈之法。则其漂流淹没者。为之开除。民固感悦。其开垦而未升科者。为之丈出亩分。给与清单执照。无人更与之争。民亦未尝不乐从也。以羡补不足。此又清丈一行。而无虑缺额之明证也。议者或谓清丈之举。功繁而费巨。旷日而持久。虑其事之难行。而取效之不速也。璆谓又无虑此。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今以民生切己之事。而用民之财力。固未有不愿也。其不愿者。特恐办事之吏胥绅董坐食侵欺。而事无实际耳。若使公正之人董其事。而财无浮费。事有成效。小民又何所不愿乎。且璆意此办事之绅董。不必他择也。即取之粮户耳。公正区长不必他择也。亦即取之粮户耳。同此管业之粮户。其秀而文者为绅董。其朴而愿者为公正区长弓手诸色。此无异以己之财力。办一己之事。而游手无业之人。初不得冒充入局也。至于庄书人。不过令其造册勾稽书算而已。每日给薪水二食而已。此外无他浮费也。又何所侵渔乎。若旷日一节。此等大事。诚非数月之期所可告成。然以此一庄之粮户。办此一庄之事。以彼一庄之粮户。办彼一庄之事。同时并举。此庄完而彼庄亦必将完。是虽一月办一庄之事。而兼有数庄之事也。又何虑其旷日持久乎。故凡不欲清。皆奸民猾吏。强有力者。阻挠之说也。今倘不清。而但使之开。则彼奸民猾吏强有力者。固皆获开荒之利。且以开荒之名应上之令。诚为得计矣。而无知安分守业之人。其不甘受人欺者。忿争必所不免。其甘受人欺者。则日朘月削。不知其困之伊于胡底。甚至无以谋生。委顿沟壑。而莫之救也。岂不痛哉。璆故曰开荒清粮实为一事。不可离而二之也。大中丞抱裕国裕民之盛心。为通省绅民之所瞻仰。而十一府七十二州县之情形不同。大中丞示以大纲。务在 国无旷赋。民无旷土而已。至于悉之章程条目。或可行于金衢。而不可行于嘉湖。或可行于嘉湖。而不可行于金衢。似宜责成地方守令。及本地绅士。议而行之。若必一一而尽之。安能保无此通彼窒之患乎。汝璆得闻良法美意。苟有见闻。敢不献其狂愚之一得。惟大中丞择焉。倘以为事在可行。或犹有未尽。呼之庭而教之。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