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说
李元度
格物之说。程朱备矣。程子谓或考之事为之着。或察之念虑之微。或稽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朱子则谓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论者颇疑天下之物无穷。格物者从何起讫。王阳明尝格庭前竹。七月不能明。几至成疾。遂力宗古本大学。与程朱异趣固其乐趋简易。亦繇程朱之说。无一定准绳以示之则。故反疑其支离。苦其空阔。其实物字本有古训曷若。以经解经之为确也。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司徒之教。即大学之教也。大学所格之物。即乡三物之物也。盖古者人生八岁。皆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则所谓六艺者。小学已启其端矣。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仍必及六艺者。诚以礼有五乐有六。射御各有五。书有六。数有九。皆至理所寓。终身由之不能尽。小学仅启其端。又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多故。必于入大学时益穷其理也。然艺主文。文不可无行。故先之以六行。行主用。用不可无理。故先之以六德。若是者孔子尝用之矣。子以四教。文六艺也。行六行也。忠信六德也。先六艺而后六行六德着。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所谓下学而上达。繇小学入大学之节次正如此也。大司徒之教先六德六行而后六艺者。所谓入孝出弟谨信亲爱。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盖孝弟六行中事。谨信亲仁六德中事。学文六艺中事也。繇本及末。因源及流。义固各有当也。夫大学既为初学入德之门。三纲领。八条目。先儒谓学者之格式也。既为格式则必使学者确有所持循。何至始基之一条。反若虚悬无薄。而又不为之诠释其义乎。惟实之以乡三物。则表里精粗无一不备。又系先王之大经大法。载在周礼。与大学之载在礼记。可互相发明也。周之盛时。一道同风。凡入大学者。莫不奉为宪典。共知共行。更不待作传以释之。经所以有此谓知至之明文。无此谓物格之文也。使程朱以此为训。不独无支离空阔之疑。亦无事乎补传矣。且此训与程朱正不悖也。程子谓考之事为非六行乎。察之念虑非六德乎。稽之文字。索之讲论。非六艺乎。朱子谓凡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物理之常穷又岂有大于三物者乎。至程朱训格为至。从众说中精择以衷诸是者也。而整庵罗氏训格为通彻无间。义似尤精。通其格碍之谓格。犹治乱之为乱。澣污之为污。安扰之为扰。格于上下。格于皇天。古义皆如此也。整庵笃信程朱。非阳明比也。而其论如此。然则天下之义理。岂有穷哉。
仪宋堂后记
邵懿辰
三代之下。道义功利离而为二。而犹幸道义得附功利而存。何也。曰孔子雅言诗书礼。翼周易。因鲁史成春秋。其后弟子相与撰次。其言辞行迹为论语。而又各以意推衍为大学中庸七篇之书。经火于秦。论语伏于屋壁。大学中庸汩于戴记。而七篇夷于诸子岂经书之藏显固有时乎。何尊慕而信用之者少也。汉武帝始以英杰之才。崇向儒术。用孔子六经。收召当世贤良俊茂之士。其后遂为成格。而史迁读功令。乃至废书而叹。班固继讥之。以谓儒道所由广禄利之途然耳。明太祖既一海内。与其佐刘基。以四子书章义试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于今。议者又谓以排偶之文。汩传疏之体。束发小生。哆口执笔。代圣人立言。为侮圣伤道之大者。夫二君诚不能以道义躬先天下。不得已而为此制。盖亦阨于世变。而其为效亦有以阴福天下后世而人不知。且使秦汉迄元明。至今二千余年之久。田不井。学不兴。圣君贤宰不间出。苟无孔子之六经。与夫有宋程朱所手定四子之书。在天壤之间。如饮食衣服常留而不敝。则夫乾坤几何而不毁坏。人类几何而不绝灭耶。徒以功令之所在。爵赏之所趋。故虽遐陬僻壤。妇人小子。皆能知孔子之为圣。程朱子之为贤。名言于其口。而允出于其心。猝不知其纳于义理之域。是其为效固已奢。而泽天下后世固已博矣。二君者以功倡天下。而道赖以尊。以利诱天下。而义赖以着。盖于此非甚失者。向使汉不以经术进人。明不以制义试士。虽圣贤精通。与天地相凭依。必不至归于泯灭无有。然亦安能家喻户晓。焯然如今之盛邪。不察是而尤之。亦徒好为高论。而未达事实之过也。余友苏君厚子为正谊明道之学。而弃科举十年于兹矣。名其堂曰仪宋。属余为之记。盖既以志其趋向。而亦以病夫世之穿凿新异。名为汉学者。夫汉学长于考订。宋学长于义理。固不可畴为轻重。然自明至今。所承皆宋学也。士大夫必用四书义进其身。程朱之传注。童而习之。既长而畔焉。何异虫生于苗而还食其叶。其为学也。大矣。余于兹未暇与辨。而且论古今学术之通乎。世变者若此。俾夫学者知循今之法。犹可恃以安。而无为哗世取名。徒得罪圣人。而卒不得而变经常之制也。是为记。
论治
孙鼎臣
天下之治奈何。人心正而得其理也。其乱奈何。礼义廉耻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绝。而人相食也。人之初浑浑冥冥。饥渴而饮食。朝暮而作息。男女而妃匹。其与禽兽不甚相远也。禽兽弱肉强食。天下之人萃州处。而不为暴者何哉。有圣人故也。圣人因人之性。而范之于道。动之以信义礼智仁。秩之以伦纪。驯之以礼乐。敕之以政刑。然后人得别于禽兽。循其理而天下治。乱则反是。由生民以来。推之至于千万年。其可断而知也。人心者风俗之本也。风俗者治乱之原也。昔者成康降而王泽衰。至于春秋。篡弒烝报。非礼不道之事。靡国蔑有。然而五霸犹假信义以求诸侯。陵迟及战国。先王之法尽坏。险诐倾危。蚕食鲸吞。诈穷力竭。胥六国而熸于秦。逞强暴之威。繁法淫刑。以毒天下。然后刘项因民不忍。起而掊之。秦亡又七年而乃定。生灵之祸。未有若是久且酷也。两汉麤安。至三国而乱又作。司马氏攘而有之。不能守之以德义。南北分裂。中原沦于殊俗。二百八十年之间。割为十六国。更八姓五十七君。乱与春秋战国等。至隋而始一。暨唐而后。五代之乱。又与南北六朝等。要而观之。则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之心。消亡至于尽。以枭獍蒙冤。以盗贼踞神器。士大夫不知名义可畏。而包羞而忍辱。庶人兽骇狼顾。冒死趋利。而不复有上下之分。骨之恩。乌乎。此与禽兽奚异哉。其所以至是者。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始也。人心之失流为风俗。及其已成。胥天下之民溺乎其中。忘其本心。习而安之不为怪。而风俗之害。又中于人心。故泯泯棼棼。其乱常数十百年。虽有一二贤者生于其间。第能自洁其身。不污于俗而已。未能拨其乱而反之正也。非兵革代兴。除而荡涤之。使天下之民。愁苦怨思。穷而无所复入。势不能返。然而其祸烈矣。古之圣人。知其如此。不忍其民之禽兽。自蹈于刀镬陷之中。恻然忧之。既谋其所以养。又思其所以教。使之有恩相维。有谊相接。不能人人整齐约束之。要使无至于乱。圣人不常出。其出也。又不必有天子之位。则以其言垂教于天下后世。而补其政刑之不逮。孔子删诗书。修春秋。以诛乱贼。而孟子亦言仁义。辟杨墨。以闲其无父无君。
孔孟既殁。六经至汉始尊。而其时诸儒守章句为训诂。辨名物度数而已。于圣人所以教人复其性。而闲之以道者。未之有见也。师儒之学不明。而其人主之政。有得有失。故及其乱也。与春秋战国等。唐尚儒术。定诸经义疏。以一众说。第循汉之旧而紬绎之。化民成俗之道。亦弗之讲也。故及其乱也。与南北六朝等。宋儒修圣人之教。明义理而推本之于性命。然后道之大原得。而圣人率性修道。俾民反经而无邪慝者。其义大章。其言皆天下之公言。圣人之所不易。故有志于治天下修身齐家者。莫不由之。自宋至今六七百年。天下虽有治有乱。然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信义礼智仁之教。天下皆知之。凛凛不敢倍。虽否塞晦昧。而其明不息。守其道者。颠沛困踣。继之以死而不悔。乱臣贼子。不得明目张胆。快其所欲而无忌。天下虽乱。而旋乱旋定。其祸不至如春秋战国六朝五季之久且酷。呜乎。宋儒之功于天下后世何如也。国初诸儒。矫前明讲学空疏之失。读书实事求是。务明考证。以汉经师为法。与宋儒未尝相戾。其学未为失也。于时硕德名贤。布列朝野。急躬行而耻以言竞。风流笃厚。礼教相先。号为本朝极盛。其后日久。承学者始用私意。分门别户。造立名字。挟汉学以攻宋儒。而又有一二巨公。凭借权势。阴鼓天下而从之。士大夫于是靡然向风。争趋汉学。其言皆六艺之言也。其学则孔孟之学也。所托者尊。所当者破。猖狂妄行。莫之敢非。天下学术。由是大变。宋儒之书。能举其名者少矣。至于搢绅之徒。相诟病以道学。人心风俗。流失陷溺。至于如此。尚可言哉。天下之祸。始于士大夫。学术之变。杨墨炽而诸侯横。老庄兴而氐戎入。今之言汉学者。战国之杨墨也。晋宋之老庄也。夫杨墨老庄。岂意其后之祸天下若是哉。圣人忧之。而杨墨老庄不知。此其所以为杨墨老庄。而卒乱天下也。今夫天下之不可一日而离道。犹人之不可一日而离食。人日食五谷而不知其旨。凡物之味。皆可以夺之。然而一日厌谷。必病。病久谷绝必死。今之言汉学。其人心风俗至如此。后之论天下者。于谁责而可乎。
原学
廖连城
士风之日薄也。人才之日衰也。由失乎古人为学之旨矣。古人读书求道。莫不效先觉之所为。以成己而成物。降至衰周之世犹然。故其时有孔子出焉。有七十子出焉。又有子思孟子出焉。又有乐正子万章公孙丑出焉。又有荀子出焉。甚至老聃庄周杨朱墨翟之徒。攻乎异端。与先觉不同道。然老庄效先觉之无为而过者也。墨翟效先觉之仁而过者也。杨朱效先觉之义而过者也。犹不失乎古人为学之旨。特效之而过。举一废百。不可以为训耳。古人无有仅以读书毕为学之功者。更无有仅以读书供赋诗作文之用者。此士风之所以厚。人才之所以多也。自科举之制兴。国家以诗文取士。士始务记诵猎浮华。日讲求赋诗作文之法。以售有司。而为学遂不过读书矣。读书遂不过供赋诗作文之用矣。更有取时尚之诗文。揣摩剽窃。弋取科第。而束五经诸史于高阁者矣。求其志道据德。见先觉于羹墙而亦步亦趋者。惟豪杰之士为然。而豪杰之士。岂可多得哉。昔人云朝廷教养。父兄渊源。师友讲习。三者备而后人才出。今朝廷之教养。教养乎诗文也。父兄之渊源。渊源乎诗文也。师友之讲习。讲习乎诗文也。士风之薄。人才之衰。亦何足怪。然则居今日而欲培士风。育人才。亦惟使学者效先觉之所为。以不失乎古人为学之旨而已矣。夫所谓效先觉之所为者何也。先觉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也。知先觉之所知。以复吾心之良知。由博反约。而道以明。行先觉之所行。以尽吾性之良能。由勉几安。而道以立。是故以之为己则自慊。以之为人则人安。以之为天下国家。则天下国家无不从欲以治。斯学也。何学也。曰斯吾所谓学也。以读书尽参天两地之能。非仅以读书供赋诗作文之用也。君相以斯学倡于上。始可谓德政。师儒以斯学讲于下。始可谓善。教吾儒以斯学责诸己。始可谓正学。
经义治事两斋论
易甲南
师道立则学校隆。学校隆则人才出。才之成否。不视于其人也。而视于其所以育才者之方。师之能否辨于其品也。而尤视于其所以教人者之法。胡安定先生。为胡州教授。置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齐)。择疏通有器局者居。治事斋。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兵。治民。水利。算数之类。其在太学亦然。夫隋唐以来。仕进多尚文辞。苟趋功利。实学之不明久矣。安定先生起而正之。鄙词章记诵之功。而以经义之讨论养其德。薄寻行数墨之士。而以治事之干济扩其才。既有以深之于根柢。使其学切而不浮。复有以练之于材能。使其学实而可用。一时教化大兴。人才辈出。游其门者。多卓然有所树立。其次谨守绳墨。亦不失为乡党自好之士。夫非由于循循善诱。其法有以引人于必成之地欤。夫竞虚华而忘实行者。学人之大患也。振士习而挽颓靡者。即儒之专责也。议者不察。动谓人才难得。而不知人才不难。惟在储人才者有以鼓舞而振兴之。天下诚能如安定先生者。遵其条约。严其督责。循其意行。而徐以俟其成就。则经世大器可备桢干之选者。又岂鲜哉。宋学除隋唐之獘。而一以身心性命为先。关闽濂洛。如安定先生之教者且踵兴矣。此理学名臣。前代所以独推宋为最与。
学论
方浚颐
学一而已。不穷经。不可以为学。不讲道。不可以为学。穷经者何。训诂之学也。汉学也。讲道者何。义理之学也。宋学也。有训诂之学。而后义理不蹈于空虚。有义理之学。而后训诂不邻于穿凿。二者相需为用。而弗容以偏胜也。学一而已。何为汉。何为宋哉。夫六经为载道之文。实赖东汉经师笺疏传注。绍述而阐扬之。二千年来礼乐典章名物度数。俾考古者得所师承。实力求是。其有功于圣经贤传者。固不小也。乌得以寻章摘句为无足重轻也耶。此所谓朴学也。有宋诸儒。幸生经学昌明之后。爰乃发明义理。以佐训诂之不足。而圣人率性修道之旨。遂以大白于天下。濂洛关闽。其传日广。至今勿替。此所谓正学也。然而守门户之见者。则挟汉攻宋矣。则尊宋鄙汉矣。则谓讲学之风既盛。而朋党扺排。固延海内矣。则谓抱残守缺。曲学阿世。而归于一二巨人长德之败坏人心风俗矣。近则汉学寖衰。而宋学大炽。至痛诋汉学而等之于战国之杨墨。晋宋之老庄。谓其能乱天下也。呜呼。岂公论哉。汉儒之学为朴学。宋儒之学为正学。后之学者。当两宗之而取其醇。舍其疵。树其闲。决其障。晓然于训诂之非义理弗明。义理之非训诂弗着。合朴学正学而一以贯之。无穿凿之害。无空虚之病。斯处则可以为师儒。出则可以为卿相。讲让型仁。化民成俗。举凡天下国家之道。要皆由小学以入大学。而始克底于成也。而乃汉之。而乃宋之。此唱彼和。靡然从风。逞其语言文字之工。为党同伐异之说。囿于管窥蠡测之隘。发为愤世疾俗之谈。彼其人方自以为目空万古。独有千秋也。呜呼。亦乌知奴仆孔郑墨守程朱者之均为学中之也欤。间尝取鲁论而绎之。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谓汉儒近之。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吾谓宋儒近之。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吾谓汉学宋学之得失。可以此断之。学一而已。何为汉。何为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