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吴方伯书
舒化民
东境省西数郡。上冬雪泽颇稀。今岁蝗蝻复萌。知所不免。闰五月内。忽有飞蝗。不知从何来。有一过而不留者。有落地遂遗子者。旧种既将萌动。新子又复继之。所以生生不已。各邑蔓延。特分多寡轻重耳。本年旸雨应时。五谷畅茂。一旦为蝗蝻残食。农民能不疾首痛心。于是各乡各里。自派有地之家。集夫分团扑打。切己之事。讵不认真。而所以不遽报官者。诚恐胥役下乡。转多骚扰。故畏官甚于畏蝗耳。然而事无统纪。集夫不多。时日又长。冒暑蒸炎。力既易竭。而心亦易懈。遂以为无可如何。而委之天数。呜呼。是可伤已。某窃以为捕蝗旧有成书。固可随时变通。而无不由地方官之督率。捕蝗亦多。条教。而乡民难以尽喻。要不外未飞者圈围扑打。已飞者易以钱文。最明最。易知易从。盖一切捕打之方。乡民无不备具。秤买之法。乡民无不周知者。特需上之人督率而劝劳之。斯民气益形鼓舞。至委员下乡。实为无益。诚如昔人所谕。未见捕蝗之利。先受捕蝗之害。而地方官为民父母。则不得诿为不见不闻。且夫动众之事。民亦甚乐。夫官之督之也。特乐之而恐不胜其苦之。斯畏之耳。诚使为父母者。实以子民为心。轻骑减从。不费乡间一粟一刍。差给饭钱。不许丝毫需索。高脚之牌。令行禁止。则望官如望岁矣。而又于各堡各村。择其殷实老成者。任之以事。劝令分段督派。以专责成。则呼唤较灵。指臂有助。官亦不虑过劳。而欢声动地矣。至于有翅而将飞。或飞来而复集者。非收买不为功。或设数厂于适中。或安一局于附近。派诚实亲友家丁。用钱易买。其价视蝗之多寡以为等差。如此不惟贫民乞丐。皆可出而赚钱。即妇老妪。亦无不挈袋携筐而至。纵日费缗钱饭食。而能多除地方一分之蝗蝻。即可多保民间一分之苗稼。所得不既多乎。或者谓费无所出。然每闻今之为苦缺者。动曰赔累。试思孰有急于此者乎。且天下亦末有实能尽心民事而不获民情之爱戴者。官以民为一体。民自与官为一心。能收获则有租赋矣。能抚字即易催科矣。岂非诚动于此而机应于彼乎。不然。有蝗而百姓不敢上闻此意良苦。而为父母者亦若知而不知。听其自生自灭。自来自去。而不为之所。迨至残食将尽。勘已成。民愈穷而官愈困。岂不悔之已晚哉。某现足不出户。所见闻。固知关心民瘼者。不乏循良。而略询各邑情形。大概如此。可否移行道府。严札各属。务令督率地方绅民。设法补救。如逐寇氛。如拯焚溺。于以除民害而保民生。岂非幸事。人之欲善。谁不如我。有一邑倡之。定有数邑效之。既非壑邻。又免波及。古之人修德弭。有蝗不入境者。殆未可以为偶然也。不揣冒昧。敢献刍荛。
备荒议
陈庭经
从来救荒之良法多矣。然有通有塞。必视其地。有利有弊。必视其时。又或行或不行。必视其人。盖无定法也。善治天下者。筹当事之策。必筹先事之策。先事之策。莫要于开水利。而立义仓次之。设砦筑堡又次之。昔禹之治水有三。始泄之以去害。则导川入海。继蓄之以兴利。则潴水为泽。终乂之以播种。则浚畎及川。故夫子称其尽力乎沟洫焉。沟洫之法。即周官遂人之法也。今之江南水利也。有合于遂人之法矣。三江之两旁。或十里。或五里。则有纵浦。纵浦者。江之支流也。纵浦之两旁。或三里或二里。则有横塘。横塘者。又浦之支流也。塘之两旁。又有港。港之两旁。又有沟渠。而凡江浦泾塘之上。莫不有岸。万夫有川。三江也。川上之路。则江岸也。千夫有浍。纵浦也。浍上之道。则浦岸也。百夫有洫。横塘也。洫上之涂。则塘岸也。十夫有沟。港也。港上有畛。则港岸也。夫间有遂。则沟渠也。遂上之径。则塍圩也。此即遂人之法也。按禹贡扬州之域。所称厥田上下。而至今皆成饶沃者。得水之利故也。堰以潴之。坝以壅之。堤以束之。圩以卫之。闸以时而启闭之。水至有以泄横流之溃。水退有以溉高仰之田。所以雨则不溢。旱则不涸。田有秋而财赋甲于天下。然而东南水多。而不尽得水利。西南水少。而恒不免水害者。何也。则沟洫不修故也。是故沟洫之制。无地不宜。而西北尤亟。考西北诸郡邑。或支河所经。或涧泉所出。皆可引之成田。以杀水势。其淀之最下者。皆可留以潴水。淀之稍高者。皆可如南人成圩之法。水利兴。而水害亦除矣。大抵天下形势。近山者在乎辟泉吐溜。滨河者在乎穿渠引流。至高山平原。水利所穷之处。在乎多开池塘水库。多凿井以资灌溉。随地制宜。或瀹之使通。或渟之使汇。或涤之使畅。或障之使。不限方圆。不定多寡。不拘曲直横斜。因地势而利导之。因古法而变通之。总以水之蓄泄为度。旱涝均必可资也。夫西北地广人稀。而岁入无多。家无盖藏。惟水利兴。将饶沃无异东南。大利一也。东南转输一石。费至数石。昔人谓西北有一石之收。则东南省数石之赋。大利二也。河南防河堤。湖广防江堤。南直浙江防海堤。有沟洫以容之。涨发不忧冲决。堤岸抢筑岁费。渐次可裁。大利三也。军政莫甚于屯田。沟洫通利。荒土开垦。悉可耕种。因此召募开屯。不费饷而兵额充足。大利四也。邪教之起。多由游民。百姓皆从事于陇亩。风俗自靖。大利五也。沟涂纵横。戎马不能踰越。足资阻固。大利六也。以此推之。岂复有尧灾汤旱之虞哉。
虽然。义仓之法。不可以不立也。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仓人藏粟。遗人委积。皆预为先备。以为散利之地。故朱子设立社仓。所以保富安贫。与王安石青苗有异。为法至善。后世行之。有病于挪移者。有利于豪强武断。而不及穷黎者。有出息而遇歉岁。则其本难偿者。非立法之弊。行法者之弊也。其法在每乡劝谕为之。或一乡自建一仓。或数乡共建一仓。绅耆有愿助者。不拘定数。以济其施。豪富不昔助者。视所应出。以重其罚。登记有司。户口有册。出入有掌。开闭有时。散领有签。斛斗有式。次年春夏。推陈出新。因子多少。贷与农人。息取加二。小荒则贷贫而减其息。必公议而酌行之。大荒则尽捐而赈其穷。必计众而均分之。虽有公事急需。不得轻移。以致耗散。如有豪强强籴。不得宽纵。以起纷争。日月积之。岁岁积之。斯民无大饥之患矣。官之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故守以民而不守以官。则吏胥无由滋蠹。城之专为备。不若乡之多所备。故贮于乡而不贮于城。则散敛可以随时。其法可久行而无弊者也。虽然。砦堡之制。则又不可不设也。周官救荒之政。除盗贼居其末。后世备荒之策。防盗贼居其先。义仓之置于乡。无城郭足恃。或有夺骚扰。则义谷荡耗。断难复聚。是所以固守御者正未可少也。往时北方居民。恒葺砦而栖。恃楼为固。十里五里之地。三家五家之村。并入团居。互相捍卫。内圉既固。外患不侵。计无有善于此者。大抵村镇之有墙濠。犹州县之有城池。挑濠之法。一宜深。使不易填。二宜。使不易越。三宜暗。使不易渡。濠内所取之土。便可筑墙。形势宜险要。基址宜坚。修筑宜厚。墙濠之外。栅门以扃之。角楼以巡之。瞭台以望之。吊桥以开拽之。无事则力田兴作。有事则闭门守御。至其中清查户口。则于保甲专其责成。督率工程。则与水利同其策浚。可以固生聚。可以保积贮。可以行清野之法以困敌。所谓一举而众善备者也。此皆备荒之大要也。然而愚者可以乐成。难以图始。此议一出。必有难之者。一则笑其迂缓。而不知成大事者。必不可求近功也。一则虑其费大。而不知有大利者。必不可惜小费也。一则畏其烦难。而不知天下无难成之事。患无任事之人也。为长上者。与其焦虑于征赋无从。罪黜将至何如集父老而谋于先时。为富室者。与其咨嗟于租课弗登。寇盗愈炽。何如消鄙吝而图其长策。为小民者。与其涤场无望。呼贷无门。转徙流离。囹圄沟壑。何如悉筋力于畚挶。忍疲劳于井里乎。此三者之宜讲。昭然可者也。至于禁远粜。禁游民。教他往豫粜。教多畜别种。随其时其地而善用之。则存乎其人。良法具在。可按而行也。
荒政全策
彭世昌
为敬辑荒政全策。恭呈 钦定。并拟请 饬发各省。次第举行。恭折仰祈 圣鉴事。臣维荒政者。 国家之仁政也。有豫备于未荒之前者。有补救于已荒之后者。全在大小官吏因时制宜。多方筹办。庶有裨于民生。然非博采旁询。确有成见。则布置难期其周妥。且非准今酌古都为一编。则查考恐惑于纷歧。用不揣冒昧。谨遵我 朝成宪。广取古今之说。悉心融萃。期于篇幅不繁。而纲目悉备。辑为备荒事宜十有四条。救荒事宜四十有二条。另缮进 呈。恭候 钦定。拟请 饬发各省。循照办理。不但已荒之区。宜力图补救。即未成地方。亦宜先事豫防。有备无患。固非止为一时计也。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施行。谨 奏。
备荒事宜十四条
一曰重农事
自古为政。莫先足食。足食不外务农。我 朝念切民依。重农贵粟。屡颁 谕旨。诚二帝三王之用心。而万世兆民所永赖也。有司牧之责者。凡夫劝课之方。先宜实力奉行。并讲求区田代田诸法。以厚民生。毋得徒事虚文。此为备荒第一义。
一曰勤开垦
生齿日繁。待食者众。向之所耕田亩。可食千人者。今以之食万人。或虑其不给矣。欲求充裕之法。不若于各省闲旷之处。令民择地开垦。其无力者。官为贷给牛种。而不遽行升科。则民有所利。而愿往者多。既岁可增百万之粟。且无人满之患。亦一举两善之道也。
一曰兴水利
水利之兴。所以资蓄泄。备旱潦。变歉岁为乐岁也。各直省大吏。宜饬查各属境内形势。细加筹度。何处可以疏渠。何处可以筑堰。何处可以穿井开塘。或劝民自为。或动用公款。官为办理。务期事在必行。则效有必致。岂止一时之利哉。
一曰急补种
昔人谓地方遇有水旱。种植必不得时。即须先察地利。如水多则急以不忌水者种之。旱久则急以不畏旱者种之。失彼得此。尚可支持其半。此诚备荒之急着也。
一曰备杂粮
杂粮如豆荞麦芋薯等物。其种甚多。不论南方北方。皆宜广为之备。虽地气或有不齐。但能随时种。多寡必有所获。其足以资接济一也。大抵南人以稻谷为大粮。北方以粟麦为大粮。此外往往多不留意。一遇歉岁。遂不可支。是宜预为之筹也。
一曰治菜圃
民不可有菜色。不可不兼治菜圃。萝葡莴苣菠薐瓜瓠之属。平时可以佐食。荒岁亦足以充饥。其法以数亩之地。缭以短墙。或限以枳离。先种长生韭二三十畦。余莳时蔬一二十种。惟务勤加灌溉。每种菜一亩。八口之家。四时皆可取给。若近城市。其利尤倍。
一曰广树植
树谷之外。可以供食用。备饥荒者。莫如树木。雍正二年。 上谕舍旁田畔及荒山不可耕耘之处。度量土宜。种植树木。桑柘可以饲蚕。枣栗可以佐食。柏桐可以资用。即榛楛杂 木。亦足以供炊爨。仰见 圣虑周详。无微不至。地方官宜责成乡耆里长。广为劝谕。就所宜之木随处种植。勿视为不急之务。
一曰裕仓储
积储者天下之大命也。常平之制善矣。此外如义社各仓。并宜一律兴举。凡立仓不论若干家。若干人。总以乡村附近联络者。公设一仓。如乡村零户有难于联络者。或每族各设一仓。或一族中每房各设一仓。均听其便。如建议之初。仓未立。或神庙。或公祠。或殷实之家。仓屋有余者。暂行借储。一俟积谷稍充。便可另自置仓。又募谷不拘一法。总以无抑勒。无假手为要。宜于秋熟时。州县官设立印簿。遣绅衿耆老数人。转相劝谕。听捐户自登姓名。谷数多寡。各量其力。银米悉从其便。出者毋吝。劝者毋勒。或每年一捐。或数年一捐。或一捐不复再捐。均酌度情形。随宜办理。捐谷既有成数。即赴地方官呈明立案。更有推广劝募之法。如称寿开筵酬神演戏等事。节其糜费。捐入义仓。此祝寿酬神之上术。亦即备荒之长策也。又司出纳。宜择老成殷实者一人总管。再择一二人逐年分管。仍设立四柱册。登记明晰。互相稽查。不经官吏之手。州县官核实转报而已。至遇岁歉。即以本地所积之谷。散给本地之人。先尽极贫。次中贫。至家计稍可自支者。不必散给。仍以岁之上下。分别赈贷赈粜赈济。又积谷尚未充盈。不妨变通办理。创质谷法。于东作方兴之时。听农民以物质押。资其工作。秋后加利清还。于仓储有益。于民亦便。臣父大忻。道光年间。曾仿此法。捐谷千余石于族。并置仓一座。择人经理。今行之数十年。积谷颇裕。不但本族可无匮乏之虞。且逐渐可以及远矣。至于日积日多。谷不胜用。又宜划分若干为恤嫠育婴等会。以广任。此亦计虑之所必及也。
一曰禁种罂粟
栽种罂粟。大为农田之害。例禁綦严。民间倘有仍前栽种者。应从重议罚。以备里社之荒。并责成该族长里长。直令拔除。改种五谷。如有顽梗不遵者。该族里长禀究。少一废谷之地。即多一产谷之地。不得以积习难除。致妨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