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阳明为臣智慧
4701500000017

第17章 韬光养晦:不利流年下做一个政治不倒翁(1)

为官之人,不仅要懂得中庸之道,更要懂得如何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做到韬光养晦,这样才能够做到看清大局、审时度势,很好地保护自己,以便在养精蓄锐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实力,从而寻找到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再展开主动进攻,以便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王阳明几起几落的仕途生涯中,他正是这样做的,尤其是在那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年月里,王阳明通过韬光养晦的策略,最终让自己成了一个政治不倒翁。

1.出头椽子总先烂,不争强者是赢家

很多古代的饱读诗书之士,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满腹经纶实现他们的政治宏图,就像三国时期的徐庶,虽然与诸葛亮一样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却因为最早出来辅佐刘备,在接连打过几场胜仗后,曹操心生恨意,用计将他骗进了曹营,可以说其才华刚刚显露便被淹没在了政治的旋涡中。事实上,王阳明同样有着徐庶的耿直,但与徐庶不同的是,他更懂得韬光养晦的策略。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为人与做官有着同样的道理。但作为一名诤臣和学者,他们虽然心中早已明其理,但也难免会因直言上谏而在无意之中得罪一些朝中掌权者。他们所想的不是个人的得与失,而是千古的江山社稷。王阳明同样是这样,尤其是在他仕途上一直一帆风顺的时候,突然的变故也让他一时之间忘记了自己一直奉行的“知行合一”,从而不慎被奸佞之人算计。

那是公元1505年,明孝宗突然驾崩,孝宗的儿子朱厚照继位,改年号为正德。帝王的更替本无可厚非,关键是当时的武宗年仅十五岁,尚不更事,更何谈朝政大事?一时间,朝中大权便旁落到了经常与武宗嬉戏玩耍的太监刘瑾手上。与每一位掌权的宦官一样,刘瑾凭借着平素里与皇帝的关系,在朝中大展拳脚,对于那些自己看着不顺眼甚至是在言行上得罪过自己的人一律进行了排挤,并且在朝外修建了宅院,做尽了坏事,激起了强烈的民愤。少不更事的皇帝一心玩耍又从不出宫,哪里晓得这些,所以当看到一些大臣的弹劾刘瑾的奏折后,并没放在心上。但此事很快让刘瑾知道了,他立刻向皇帝进言。当时的小皇帝正在宫里与小宫女斗蟋蟀,哪里有心思管这些,于是便大手一挥,几位上疏的大臣戴铣、薄彦徽和蒋钦等均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了大牢。

而王阳明当时在外地处理政务,闻听戴铣等人被关的消息后即刻赶了回来,戴铣的家人将实情告诉了他,王阳明自然心中气愤。原来事情是因刘瑾欲将刘健、谢迁等人驱逐出朝堂,戴铣和几名御史以及朝中大臣为其鸣冤不平,这才纷纷上疏,不料却反被刘瑾诬陷为众人联名上疏,分明是欺皇帝年幼。他们以此为由罚每人各廷杖三十,戴铣由于体弱不幸死于杖下,而蒋钦三日后也同样被打死于狱中。

王阳明气愤之至,因为为官后他一直主张要做到明赏罚、重纲纪,这样才能振国纲,他没想到武宗继位后权力竟旁落到了一个宦官之手。对于饱读诗书的王阳明来说,他此刻悲愤的不仅仅是戴铣、蒋钦两人的枉死,而是宦官当权对大明江山的危害。于是,王阳明找到很多大臣想一起去劝劝皇帝,没想到一谈起刘瑾,他们竟然谈虎色变,立刻面如白纸。无奈之下,他决定独自上疏,但沉思过后,他没有直接以责怪的口气去和刘瑾叫板,而是委婉地向皇帝讲起了一些道理,因为皇帝只有明其理后才会晓其行。这种做法虽然和他后来所主张的“万物一体”“知行合一”完全背离,但为了大明江山,他也顾不得这些了。

明武宗年幼,多少只听了个大概,只觉得王阳明讲的有些道理,而听着王阳明的吟诵,更是有些入神。然而,正在王阳明的这种变相说教即将见效的时候,刘瑾却突然站了出来,伸手指着王阳明大声呵斥道:“大胆的王阳明,竟敢公然在朝堂上说教皇上。”刘瑾在一怒之下,立刻命令侍卫将王阳明押到了殿外,王阳明被重重打了四十大板。而此时的皇帝却在刘瑾的吩咐下被一个小太监扶去了后宫。

王阳明被关进了大牢,所幸牢内之人多为王阳明的才学和平时秉持公正的为官之道所感染,牢头并没有再为难他,这也让他因此而躲过了蒋钦当初死于牢中的劫难。

此时的明武宗早已忘记了当时王阳明那番煞费苦心的劝说,刘瑾只向他说了两句关于对王阳明的处置方案,他就不耐烦地点头同意了。于是,仅仅是因为一次委婉地向皇帝进言,王阳明便受到了四十大板的毒打,在牢中待了数日后被贬到了贵州龙场做了一名小小的驿丞。

在赶往贵州龙场的一路颠簸中,王阳明一直在反思他在朝堂上对皇帝所说的话,对于刘瑾,他并没有像戴铣和那些御史一样直言上谏,为何也反落了个同样被当堂杖责并入狱的下场呢?心情一度失落千丈的王阳明忽然想到了自己一直崇拜的诸葛亮,并低吟诵起了《凤翔轩》。当吟诵到“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时,他忽然想到了,当年躬耕于陇亩的诸葛亮并非是真的陶醉于吾爱吾庐的田园,而是因为时局动荡,他才不得不在草庐中韬光养晦。进而他又想到,当初刘备在多次拜访诸葛亮未果时所巧遇的徐庶,之所以在他辅佐刘备仅仅打了几个胜仗后便中了曹操的诡计,一是缘自于孝道,二是当时徐庶的表现太过锋芒毕露,因为得遇了明主便倾心而为,难怪会遭人算计。其实,徐庶和自己此时的遭遇又有什么不同呢?出头的椽子总是会先烂,别的大臣不愿为之的事自己却偏偏要去做,这种争强好胜和急功近利让自己一时之间忘了一切。在这种颠簸之中,王阳明渐渐闭上了眼睛,心里默默念道:“我未知戴铣之事时,戴铣之事不在我心中,我得知戴铣之事后,戴铣之事便从此在我的心里了。”

幡然醒悟后,王阳明心里不再为自己的被贬而耿耿于怀,反而心有所悟。他先回了一趟浙江老家,虽然其间遭遇了一些险象环生之事,但随后去南京拜别父亲之后,他就一路赶到了贵州龙场。而此时其在颠簸的马车中的所思所想,也最终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而“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在后面的仕途生涯中,更加如鱼得水。

2.势力纠纷暗流涌动,有理也要让三分

在古代,权力之争历来都是十分激烈的,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出现的朱棣对其侄儿朱允发动的靖难之役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到了明武宗时代,同样发生了宁王的叛乱,这无疑是当时宦官当政的明王朝的又一次“大地震”,很多大臣都处于惊慌和动摇之中,甚至有的官员因不满于宦官刘谨等人在朝中兴风作浪的行为,产生了投奔宁王的意愿。眼看着一场大的危机正在一点点逼近着南京城。此时,明武宗想到了王阳明,因为在平定南方盗匪中,他充分展示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其实,对于当时的官场,王阳明已经萌生了退隐之心,因为他一直致力于心学的研究和讲授,于是在一次奉命前去处理一件被奸人进言煽动的谋反事件的途中,他打算借祖母生病向朝廷上疏致休回乡。然而就在这时,江西丰城的知县告诉他,在正德十四年的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宁王朱宸濠生日的这一天,在江西南昌,据说天呈异样,忽然晴朗的天空刹那间阴云密布,似乎在向人们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可是暴风雨没来,宁王朱宸濠却造反了。

王阳明早已没了在仕途上拼争的意思,但眼看着一场政治灾难在即,他不愿看到老百姓们因长年战争而苦不堪言,就像当年燕王暴乱时,他不但从自己亲侄儿手里夺走了皇位,并且将那些反对他做皇帝的大臣统统杀害了,所以每一次政局的动荡都预示着百姓的流离失所。王阳明不得不把自己想卸下的担子又担了起来,而此刻他最为担心的是,一旦宁王朱宸濠带领叛军前去夺取了南京,那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本钱。于是,王阳明即刻派人混入南昌城内,散布假消息,说南京城已经做了周密的布置,只等宁王的兵一到,便马上展开全围之势。宁王朱宸濠果然有些半信半疑,犹豫着没有发兵。而与此同时,王阳明又在南京城内发了一份檄文,告知百姓宁王朱宸濠造反纯属虚言,以安抚百姓之心。随后他又开始整顿军队,准备和宁王朱宸濠展开战斗。

宁王朱宸濠后来得到消息,南京城并未调集什么军队,心中十分恼怒,于是指挥大军展开了进攻,他们从鄱阳起兵,过九江,直逼安庆。得到军情后,王阳明并没有采纳众将的意见去发兵支援安庆,而是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放弃对安庆的支援,转头直奔南昌城而去。因为以宁王朱宸濠的兵力看,安庆等地必是难保,只有趁宁王不备将他的老巢端掉,届时宁王一惊慌,必定会挥师回来抢夺南昌。而这时可以派出几路人马分头截住回师南昌的宁王朱宸濠的军队,实施合围,这样就可以集中少数的兵力一举将宁王的叛军歼灭。后来果真如王阳明所料,宁王在回师南昌的路上得到了南昌失陷的消息后,退守到了樵舍地区,将数十只大船集结成了方阵,打算在这里和王阳明的部队展开一场决战。

然而,王阳明没有直接和对方交火,而是采取迂回战术一举将宁王的残部击败,而宁王也在跳入小船准备逃走时被王阳明的手下抓了个正着。

平定宁王叛乱后,王阳明将消息上报到了京城,此时那些举棋不定的大臣在一场虚惊过后重新安定了下来。而先前那些主降或是打算等宁王攻破南京后便投降的大臣一时间却慌了,因为一旦王阳明将宁王押解回京城,那么张居正、王琼和于谦等三位当朝的重臣一定会借这个机会对他们予以惩戒。于是,这些人便联合许泰、张忠等人借机向武宗上言,意欲让武宗皇帝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御驾亲征,等快到南昌时就让王阳明将宁王朱宸濠放了,然后由皇帝与其开战,并亲手将其抓住,以此来彰显大明皇帝的威武。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听后,心生气愤,岂有皇帝与臣子争功的道理?但为了防止意外,遂奋笔疾书将消息告诉了王阳明。

王阳明看到王琼的书信后淡然一笑,因为此时的他早已无意官场上的这些功过恩怨了,所以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等许泰和张忠等人赶到南昌将皇帝的意思转告他时,他便欣然同意了,然后将宁王朱宸濠交给了这两个人,以生病为由躲到九华山去了。王阳明其实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不喜欢和这两个小人去谈论那些如何放宁王又如何令皇帝抓住宁王等无用的东西。却不想王阳明的这一在许泰和张忠看来十分“傲慢”的举动让两个人一时间心里很是不爽,心说即便是当朝重臣杨一清也要卖自己几分薄面,这个王阳明竟敢如此怠慢?于是这二人怀恨在心,回去后便向武宗进谗言,诬告说王阳明想要谋反。武宗忙问其由。二人答,他们去和王阳明商讨关于皇帝亲征之事,没想到王阳明却躲到九华山称病不出,终日召一些道士在那里讲经说学,大有谋反之心。这一次,武宗皇帝没有再听信这两个人的话去治罪于王阳明,因为早在许泰和张忠两人回来奏报之前,王琼便向皇帝禀报过关于王阳明的情况了,王琼还将王阳明写给自己的那封信给皇帝看了看。后来,王阳明几次给朝廷上奏折,打算辞官归乡,却一直没能得到皇帝的准许。武宗皇帝不但自己没有准允王阳明辞官,还叮嘱兵部尚书王琼,无论王阳明提出什么理由,都不要同意他回乡。这位看起来昏庸的皇帝,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前夕,或许直到这时才多少明白了一些帝王的心术,所以才有了这一出乎常规的举动。

在势力纠纷暗流涌动的年代,王阳明用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先是逐一平定了福建、湖广、江西等地的土匪暴动,接着又在紧急的情况之下,以自己八府巡案的身份,经过与宁王的几度周旋,最后终于将这场如果不是王阳明及时出手几乎可以撼动整个大明王朝的叛乱平息了下去。可以说,王阳明的这一战功是完全可以载入大明史册的。但偏偏在这时,皇帝却在佞臣及许泰和张忠等人的怂恿下不但没有表彰和封赏王阳明,反而将这份功劳给夺去了。作为王阳明来说,他表现得更为淡定,不但没有和皇帝计较什么,反而在自己有理的情况下也能做到让三分,充分彰显了他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王阳明的这一举措反而令那位刚愎自用的武宗皇帝幡然醒悟了过来,没有再去相信许泰和张忠对王阳明的进一步诬陷,既没有追究和惩治王阳明,也没有奖赏他,把这位一心想要辞官的功臣留在了他的大明王朝内。王阳明用自己的进退有度,做到了在昏暗的明朝官场上游刃有余,成了那个时代官场上的一个不倒翁。

3.懂得隐忍的人,更善于创造机会

在处世哲学上,只有那些懂得隐忍的人,才善于为自己创造机会。因为一个人如果过于张扬了,往往会在无形之中为自己树立很多的敌人。有时候,隐忍也是一种积而不发的策略,尤其是对于那些终日游走于官场上的士大夫们来说,隐忍更是一种为人为官的圆滑。

对于王阳明来说,隐忍并不仅仅是一种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之下所做出的一种修心明道之举,更是他在韬光养晦的策略之下等待和为自己创造机会的一种蓄势待发。在这方面,王阳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经历,因为在他尚未步入仕途的时候,就是因为自己不懂得隐忍,从而让一个个大好的机会白白地和自己擦肩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