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阳明为臣智慧
4701500000035

第35章 借力打力:驱策他人 因势利导的太极艺术(2)

3.助他人之力,实现双赢

王阳明之所以能够称得上是古代少有的全能大儒,不仅是因为他在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看清形势,在官场中借力打力、因势利导,为自己创造更多有利的机会。王阳明经常教育弟子们,在恰当的时候要学会助他人一臂之力,这样不仅可以成就别人,还能够达到自己与对方的双赢,从而让自己在官场中长久立足。

在王阳明看来,在为官的道路上,同僚之间虽然存在着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但是也存在着相互合作的关系。而且他认为没有哪个官员可以单凭自己的能力和想法就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官员,与他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找准合作的对象,然后找到双方共同的利益点,谋求双方之间的合作,这样不但能够帮助他人,还能够成就自己,实现双方的共赢。

王阳明与兵部尚书王琼的合作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王琼看中了王阳明在军事方面的造诣和成就,于是就推荐他去兵部做事,后来又多次举荐他去南赣等地平定山贼祸乱。最终,王阳明多次平乱都大获成功,王琼也因此得到了朝廷的奖赏,王阳明自然也不例外,可谓是轻易地实现了双赢的局面。王阳明借助王琼实现了自己经世救国的政治抱负,而王琼也借此得到了更多的荣誉。虽然他们各有所图,但是其共同理想是一致的,那就是报效国家。

王阳明认为助他人之力,成就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准合作伙伴。因为,只有找到对的人才能更好地合作,进而实现双赢。

王阳明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哲学领悟,其实与他在研究学问的过程中汲取的各种知识有关。另外,他对佛学也有一定的研究。虽然他在后期的为官生涯之中对佛学有一定的偏见,但是这并不等于王阳明对佛学中禅的悟道的否定。王阳明认为禅学中的很多道理都有一定的寓意和哲理,而助他人之力,成就自己,实现双赢的太极艺术,其实与佛学的禅学道理是分不开的。

王阳明曾经听一个禅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老的禅师在漆黑的夜晚走路,此时他几乎什么都看不到,很多行人急匆匆地赶路,难免会磕磕碰碰,这个老禅师也被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往前走,此时他远远地就看到有个人提着一个灯笼向他走来。禅师听到旁边的人说道:“这个盲人真是奇怪啊,什么都看不见却还要每天晚上打着灯笼走路。”

禅师也很奇怪,于是他便站在原地等待盲人的到来,想要问个究竟。当盲人走过来的时候,禅师上前问道:“请问,这位施主,您真的是盲人吗?”那人说道:“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见过光亮,在我的世界里,黑夜和白天是一样的,我根本不知道光亮是什么样子的。”禅师听到这里就更加糊涂了,他说道:“既然如此,你又何必打灯笼呢?你连灯笼的样子以及灯光带给人们的感觉都不知道。”

那人回答道:“听别人说,到了晚上,因为没有灯光,所以人们都变得和我一样看不见,所以我每天晚上都会打着灯笼走路。”

禅师听了之后有所顿悟,于是说道:“原来你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帮助别人啊!”盲人却说道:“不,您误会了,我是为了自己。”禅师十分不解,急忙问为什么。盲人回答道:“师父,你刚才有没有被别人撞到?”禅师回答说:“是的,我刚才被好几个人撞到了。”

盲人随即说道:“别看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我从来没有被别人撞到过。因为我提着的灯笼既为他人照亮了路,也让他人看到了我,如此一来,我就不会被他们撞到了。”

这位老禅师终于领悟了,于是感叹道:“我一心向佛,追随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

事实上,王阳明的那种助他人之力,成就自己,实现双赢的道理与这个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王阳明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要想使自己得到满足或者获得利益,就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其最佳方式就是找准合作的对象,共同付出,实现双赢。

在王阳明看来,帮助他人其实也就是帮助自己,这是实现双赢的一个有效方法。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之中应该时刻谨记这种哲理,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投桃报李,实现双赢才能够促进共同发展。

王阳明在南赣地区担任巡抚时,就曾利用这种方式取得了剿匪的成功。当时,王阳明在横水、桶冈、头一带进行剿匪,而且在桶冈和横水进行得十分顺利。在进攻横水之前,他想要利用攻心之术来攻打头,为了稳住头人的心,他派人在头发了很多告示,想要以理服人。

横水攻下之后,这些告示在头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地很多山贼纷纷投降,尤其是黄金巢以及卢柯等首领。王阳明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令王阳明感到担心的是头的大首领池仲容没有投降。在王阳明看来,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人,但是王阳明很快想到了对付他的方法——他要用黄金巢、卢柯等人帮他对付这个棘手的人物。

其实,在池仲容看到王阳明贴出的告示之后,他心中也充满了顾虑。当时,池仲容认为官府招降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结果往往是山贼投降之后就会遭到官府的迫害。此时王阳明的告示虽然与之前的有所不同,但是在池仲容的心中也认为这大抵不过是官府的把戏。面对王阳明此举,他感觉到了危机,于是就派黄金巢等人前去试探。但是,黄金巢等人却完全被王阳明的招安政策所打动了,而且此时横水也被王阳明攻破了。池仲容有些沉不住气,于是派自己的弟弟池仲安前去打探。王阳明没想到池仲安竟然自己送上门来,于是他就将池仲安留在自己的军营,以此来让池仲容有所顾忌。

池仲容最终不得不接受横水和桶冈已经失守的消息,此时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唇亡齿寒的感觉,他只能很被动地坚守头。这时候的王阳明在攻下横水和桶冈之后接下来就准备攻打头,由于头地势险恶,攻打比较困难,所以他想要利用黄金巢、卢柯等人来对付池仲容。他先是答应黄金巢等人一旦剿灭了池仲容,将会给他们一定的好处,包括让他们的家人得到好的归宿,王阳明甚至还写下了保证书。这让黄金巢等人切实感受到了王阳明的真诚之心,于是他们答应了王阳明的这一请求。

王阳明与众人带上好酒好肉来到头山寨,准备去慰问池仲容,当然最重要的是让他投降。此时的池仲容看到王阳明亲自前来,顿时觉得有些欠妥。然而,不管王阳明带多少美酒佳肴,池仲容反叛的心还是放不下。但是由于王阳明步步紧逼,所以池仲容就找借口说自己需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本不想和官兵斗争,但是卢柯和黄金巢背叛了自己,想要报复自己。同时,池仲容还一直强调自己是为了防备卢柯、黄金巢等人所以迟迟不投降。这让王阳明非常生气,因为王阳明深知池仲容是在说谎,他从心底里就不愿意投降。但是表面上王阳明还不能够直接戳穿他,于是王阳明叫来了黄金巢、卢柯等人,并且当着池仲容的面对他们劈头盖脸地大骂一顿,而且还命人对这两人进行暴打,逼迫他们对池仲容下跪求饶。其实,这二人当时也完全是按照王阳明的吩咐做的,显然这是一出事先商量好了的苦肉计。

王阳明临走前向池仲容表示希望他能来赣州城投降,随后便带着黄金巢等人回到了赣州城。而卢柯和黄金巢在王阳明的吩咐下开始在赣州城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年和庆祝王阳明大获全胜,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吸引池仲容前来投降。黄金巢等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池仲容表达了悔过之心,并且在这段时间内多次前去头山寨主动邀请池仲容。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王阳明的这种做法和“诚意”打动了池仲容,池仲容也禁不住黄金巢以及卢柯的劝说决定带一些人去赣州城一探究竟。

王阳明见池仲容带领了一帮人前来赣州城,心中十分不快。他认为池仲容还是没有投降之心,带这么多人马就是为了以防万一。但是,王阳明并没有因此而表现出气愤,他吩咐众人带池仲容等人在祥符宫住下,并请他们在春节时赏花灯。

王阳明认为应该用攻心之术来对待池仲容,但是又害怕自己插手山寨的事情会引起当地乡绅官员的不满,于是就吩咐黄金巢、卢柯等人悉心地招待池仲容等人。黄金巢等人将池仲容及其手下照顾得非常好,白天有专门的人陪同游玩,晚上有美酒佳肴伺候,这些山贼受到了十分安逸的待遇,心中产生了投降之念。但是,池仲容认为就算是官府对他们再好,也比不上在山寨自由自在。池仲容向王阳明表明自己在山寨还有几千名兄弟需要养活,要回头山寨。王阳明好不容易将池仲容“邀请”到了赣州城,自然是不会轻易放他出去的,王阳明答应让他们初三回程。但池仲容不知道的是,他那种死活不投降的心连累的不只是他自己,还有他带来的那些兄弟。池仲容在赣州无法左右王阳明,所以只能等到初三回山寨,但是此时的王阳明已经将所有的计划都安排好了。

黄金巢、卢柯在这期间一直陪着池仲容过节,池仲容在赣州见到这些昔日的首领也是感觉非常亲切,尽管之前有些许的矛盾,但毕竟曾经一起在山寨中风光过。所以,在这些“好哥们”的招待下,池仲容也渐渐消除了对王阳明的戒心。

既然池仲容没有归降之心,那么王阳明自然不会放虎归山了。一天夜里,王阳明叫来了黄金巢、卢柯等人,并对其交代了一番,随即带着几个随从走出了祥符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山上静思。第二天便传出消息称池仲容惨死于其内部争权的厮杀之中。很快,王阳明剿匪大捷的消息传了出去,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对此感到十分惊喜,朝廷也得知了消息,人们对王阳明的军事才能大加赞赏。

当然,只有王阳明知道池仲容是怎样死的。王阳明在这件事情上完全是依靠他人之力来完成了剿匪,成就了自己的英名。他帮助黄金巢、卢柯等人摆脱了被官兵追剿的日子,保证了他们的安稳生活。而王阳明从中得到的是黄金巢、卢柯等人替他对付池仲容。如此一来,王阳明和黄金巢、卢柯等人就实现了共赢。王阳明使用的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借力打力的圆滑技巧,通过驱策他人来完成自己的想法,因势利导,让自己处于一个“坐收渔翁之利”的位置。王阳明面对池仲容的顽固和倔强,唯有采用强硬的手段才能够对付他。但是如果直接采取强硬的手段,那么势必会让其他山贼看到官兵的残忍,对进一步的剿匪产生不利影响,所以王阳明为了顾全大局,维护政府的形象,就巧妙地使用了这个借力打力的方式,通过助他人之力,来实现双赢。

这种方法在官场中经常被使用到,不管是明争还是暗斗,只有找准对象,相互合作,才能够实现双赢。借力打力是一种很常用的官场太极艺术,王阳明将其运用得十分巧妙,从而使其为官之路更加顺畅。

4.官场成功理念:一半靠自己,一半靠贵人

在王阳明的哲学观点中,人生本就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过程,每个机遇都很可能将你推向一定的高峰。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一半靠自己,一半靠贵人。而贵人就是指,能够在关键时刻点拨你,为你指点迷津的人。尤其是在官场上,贵人显得更加重要。为官者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学会借助贵人来巧妙地往上爬,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获取成功。

在官场,对贵人的解释主要是指能够发现自己才能的伯乐。而这个伯乐必须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帮助你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然,要想找到自己人生中的贵人,并非是看到有权势的官员就上前拉关系、套近乎,而是要珍惜眼前的机会,将上级交代的任务完美地做好。这样一来,贵人发现你的机会就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