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阳明为臣智慧
4701500000009

第9章 知行合经世致用的从政宝典(4)

后来在结束了贵州龙场的“苦修”后,在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任上,王阳明又根据当地的民俗民风巧妙地根治了当地民扰官的恶习,而减税之举又让他得到了很好的声誉,在知县任上仅仅做了不到一年便被提升到了吏部任职。在遭遇刘瑾迫害后的东山再起之时,虽然有着很多朝中同僚的关照,但王阳明在“唯求其是”思想的指导下也的确是做出了很多的政绩,所以这也让他像是坐在了八匹马拉的马车上一样,一路狂奔就被提升回了京城。

当南赣发生农民起义后,王阳明又以一介文官的身份被派去平叛,在兵少且又不明当地地理的情况之下,他首先从根本上找出了农民聚集在一起躲进深山造反的原因,再从情与理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了很多适用于当地的政策。而这些新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可以说从根本上断绝了农民聚山成匪的念头。王阳明不仅因此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平定了为祸南赣地区数十年的匪患,也让自己的仕途向前推进了一步。

王阳明的“唯求其是”,不管是针对某件事情,还是针对某个人,同样会做到一求到底。但在明王朝这个奸臣遍布的官场上,尤其是那些宦官当政期间,王阳明这种求是的行为也不得不变得含蓄些。比如平息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后,正德皇帝的御驾亲征,迫使王阳明不得不跑到杭州去找皇帝身边的太监张永。在张永的努力之下,王阳明最终说服了皇帝班师回朝。正德皇帝却向王阳明提出了一个要求,要重新向朝廷写一份捷报,也就是生擒宁王朱宸濠的功劳要算在皇帝的头上。为了让皇上早日回朝,避免发生有人在朝中祸乱朝局的事情,王阳明顶着被朝中同僚笑话的压力,将宁王交给了皇上,同时也改写了那份捷报的内容。这就是“唯求其是”过程中给王阳明带来的困扰,但王阳明很快便释然了,因为他想起了“龙场悟道”后所得出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理论。

正德皇帝好打发,但张忠、许泰等几个人却是难缠的小鬼,他们来南昌陪皇上擒宁王是假,借机搜刮宁王府才是真,但是宁王府里的金银珠宝早就让王阳明和伍文定等人还之于民了。张忠、许泰二人带兵搜了半天,一个子儿也没找到,气急之下竟厚着脸皮直接找王阳明来要。王阳明庆幸自己早已做了安排,但这两个小人又不能得罪,只好拿话来堵他们,先是说宁王上下打点花销很大哪里还有钱,接着又用好话说:“二位乃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一向清廉,如果真的想要搜寻宁王府财宝的话,请二位大人奏明皇上。”王阳明搬出了皇上,两人自然顿觉无趣。王阳明总算是将这些钱给江西的百姓扣下来了,但张忠临走时却把他的弟子冀元亨给抓走了,理由是怀疑冀元亨与宁王暗中有往来。冀元亨是王阳明的弟子,并且在南昌一直跟着王阳明,弟子有通匪之嫌,师父却安然无恙,这简直有些荒唐至极。为了冀元亨,王阳明对赖在南昌的许泰不但一直隐而不发,而且经常好酒好菜地款待着。因为许泰若是恼了,冀元亨的小命就不保了。稳住许泰的同时,王阳明又联合了很多在京城的同僚,纷纷上疏朝廷为冀元亨鸣不平。王阳明甚至以自己的乌纱帽与性命为保,却依然没有成效。

虽然没把冀元亨救出来,但王阳明在南昌讲学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官员,这些官员都是为王阳明的才学而来,无论官职大小均拜在了王阳明的门下,在讲述“致良知”的同时,王阳明又讲了“为学之道,唯求其是”。在王阳明心学的感召之下,他这些弟子中的官员也开始纷纷上疏,为冀元亨鸣冤,但一直到正德皇帝驾崩嘉靖皇帝即位后,冀元亨才得以出狱。

纵观王阳明的仕途,无论是被贬还是得到提升,其实都与他的心学研究分不开。他一边感悟完善着自己的心学,一边把他的治学之道运用在了官场上。所以,在王阳明的眼中,“知行合一”与为官之道几乎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治学还是为官,王阳明始终坚守着他的人生信条——“唯求其是”。

7.亲民:《大学》里的为官之道

经过早年的“格竹”失败后,王阳明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认为与其像程颐朱熹那样去“格物致知”,倒不如去向自己的内心求“理”,所以他一直坚定地认为,一个人的“理”全在他的心里。包括读书求学,王阳明同样这样要求着他的学生们,因为知识是书本里的,每个人都可以读到,但并不是每一位读过万卷书的学子都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因为知识虽可存于心间,但如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理”,那么知识也就仅仅是一件摆设而已。

在王阳明的所有学生中,徐爱既是他的妹夫,也是他的第一位学生,可以说与王阳明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因二人同为余姚人,所以徐爱从王阳明身上学到的东西更多一些,尤其是在为官之道上。这也使得21岁的徐爱在正德三年考中了进士,到正德七年,也就是四年后,王阳明被调往南京任太仆寺少卿,官居正四品,而他的爱徒徐爱也被任命为南京工部的员外郎,官居从五品。老师与弟子在官阶上仅仅相差了一个品级,由此可见,徐爱深得王阳明为官之道的精髓。

事实上,徐爱与王阳明这次去南京赴任是一同出发的。两人于是便商量着先回一趟余姚老家。而也正是这一趟回乡之举,让徐爱对《大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众所周知,《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说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朱熹把《大学》和《论语》《中庸》《孟子》整合到一起进行编辑和注释,就成了“四书”,又由于明朝对程朱理学的重视,所以从此《大学》也就成了儒家的一篇经典之作。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几乎没有人不会背诵这篇文章的。但就是这么一篇所有读书人都能倒背如流的文章,王阳明却让他的爱徒徐爱背诵了一遍。

徐爱有些困惑,但既然先生让背诵那就背诵吧,徐爱想也未想便吟诵起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刚刚背了一句,王阳明就打断了徐爱,并且严肃地纠正道:“‘在新民’里的‘新’字应为‘亲’。”徐爱略一停顿,明白过来,忙向王阳明解释,旧版本上的确是“亲民”,但程颐把“亲”字改为了“新”,后来朱熹又沿用了程颐的版本,这才造成了个别字上的一些差别。但这也只不过是一字之差而已,意思同为让人都把自身的光明德行推己及人,也好让每个人都能够去除自身的污染而自新。新民,不外乎去旧迎新、焕发新颜。徐爱从小是这样学的,私塾先生也都是这样教的。可就是“新民”两个字,从王阳明的嘴里说出来后,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