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吐莲花:幽默自我训练50法
4716800000043

第43章 反向求因法

要善于钻空子,特别是往反面钻空子,把极其微小的巧合的可能性当作立论的出发点在生活中有某种常态,在思维中有某种常理,人们的联想都为这种习惯了的常态和常理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以致一个结果出来,便会自动地联想到通常的原因。比如,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演出结束时,观众报以鼓掌,按常态和常理来说,这自然是因为表演得出色,观众满意。

生活中常态是占绝对优势的,但并非全无例外,常理并也非滴水不漏。

甲:“你的戏演得真不错啊!当你离开舞台的时候,我亲眼看到观众都在热烈鼓掌。”

乙:“这是因为大家知道我从此以后不再上台,我被开除了。”

是鼓掌,也可能是由于蹩脚的演出终于结束,这种可能极小,但是不能排除。即使你明知事实不一定如他所说,而是他的自我调侃,故意歪曲事实,你也不能不为他抓住了百分之一的可能性而惊异,特别是这种可能的理由与你通常习惯的完全相反,就更构成了与常理的反差,反差越是大,可笑的程度也越大。

这种幽默感要求在推理过程中善于钻空子,特别是往反面去钻空子。我们把它叫做反向求因法。

主人和朋友谈自己的狗:“这是一只十分出色的看家狗,任何人走近我这房子,它就会立即让我知道。”

朋友问道:“它一定叫得很厉害,不让生人走近吧?”

“当它飞快地钻进我沙发下面去的时候,我就知道有人来了。”

这里用的方法仍然是反向求因。

有人来了,狗叫,通常是因为机警勇敢的表现主人在给朋友造成一种对常规因果关系的期待之后,突然往反面一转,原因恰恰是狗的胆怯。

非常规的因果与常规因果之间反差是如此之强,怪异之感油然而生。

有一次萧伯纳脊椎骨出了毛病,需要从脚跟上截一块骨头来补脊椎的缺损。手术做完以后,医生想多捞一点儿手术费,便说:“萧伯纳先生,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的新手术啊!”萧伯纳笑道:“这好极了,请问你打算付我多少试验费呢?”

同样是新手术,医生以其新而引申出难,意在多索取报酬,而萧伯纳却把新引向了第一次试验,反过来说自己的身体成了试验品。

妙在同一核心概念向相反方向引申。引申方向相反,因果关系也相反。如果不善于抓住核心概念向相反方引申,也就不可能善于反向求因。

有一次,萧伯纳收到英国著名女舞蹈家邓肯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如果他俩结合,养个孩子,那对后代将是好事,“孩子有你那样的脑袋和我这样的身体,那将会多美妙啊!”

在回信中,萧伯纳表示受宠若惊,但他不能接受这样的好意。他说:

“那个孩子运气可能不那么好。如果他有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脑袋,那可就糟透了。”

萧伯纳用的方法仍然是向反面钻空子,把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巧合的可能性当成立论的出发点,构成对方期待的落空。在这时,萧伯纳的幽默的特点是把自我调侃(长得不好看)和讽喻他人(脑袋不聪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这种反向求因的特点是:把一个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当成现实,虽并不能最后取消对方提出的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比这种类型的方法更具喜剧性的是有一种完全否定了原来因果关系的幽默方法:

病人问医生:“我能活到九十岁吗?”

医生检查了一下约翰的身体后问道:“你今年多大啦?”病人说:

“四十岁。”

“你有什么嗜好吗?比如说,喜欢饮酒、吸烟、赌钱、女人或其他的嗜好?”

“我最恨吸烟、喝酒,更讨厌女人。”

“天哪,那你要九十岁干什么?”

本来读者的期待是:戒绝烟酒女人得到肯定的评价,其结果则不但相反,而且把这一切当成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否定了这一切,就否定了活到九十岁的价值,那就是这一切的价值并不是与长命的价值相等,而是高出于长命的价值之上。

看来,这一类的故事,在西方很流行,另一个故事和它是这样相像。

父亲对儿子说:“假如你能克服一切坏习惯,我就给你一万美元。”

儿子回答:“克服了这些坏习惯,我拿了钱还有什么用?”

这是互相排斥的价值挑断,在父亲看来,改变恶习是目的,而拥有美元是手段,而儿子的想法是,美元的价值由恶习决定,如果改变了恶习,美元就没有意义了。由于互相排斥很彻底,故其幽默的戏剧性很强。当然,动用这种方法也并不一定达到这样的强度,有时,互相并不绝对排斥,可以进入一种矛盾的调和状态,这样,幽默就带着某种抒情意味。

某女士有四个孙女儿,来与她同住了一个月。

她告诉朋友们说:“孙女儿们来,带给我双重的快乐。”

“怎么说呢?”

“她们来了,我很快乐;她们走了,我也很快乐。”

表面是抒情的,实质上仍然是喜剧的,因为同样一个快乐的概念中包含互相对立的成分,来时的快乐,是骨肉相聚的快乐,去时的快乐是结束骚扰的快乐。

这样的幽默感比较细致微妙,戏剧性隐藏在抒情性之中。但如果交谈的对手是个粗心大意的家伙,切不可用。粗心的对手,只适宜于一种把幽默感溶解在戏剧性之中的幽默。这种幽默的好处是很容易把内部戏剧性对转很有层次地逐步显示出来。

某甲很穷,但从来不肯奉承富人。

某富翁对他说:“我家财万贯,你为什么不奉承我?”

某甲答道:“家财是你的,又不分给我,为什么要我奉承。”

富翁说:“好吧,我分两成给你,你奉承我了吧!”

某甲笑道:“两成?分配不公,我不奉承。”

富翁想了片刻:“那分一半给你,总该奉承了吧?”

“到那时,你我已经平起平坐,我还奉承你干什么?”

富翁把心一横说:“我把家财全送给了你,怎样?”

某甲笑道:“到那时,我富你穷,该你来奉承我了。”

喜剧性产生于矛盾的层层转化,富翁越是期待奉承,就越多地分给某甲财产,越是多地分出财产就越是减少了被奉承的可能性,直至完全丧失可能。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并非重新另找一个相反的因果,而是由本身演绎出相反的因果线索来。原来是有财而要求奉承,而要求奉承的结果变成了无财,而无财却只能去奉承别人。

这种幽默方法可贵之处,不仅在结论,而且在推演的过程,要环环紧扣,层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