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文字生涯
4724200000020

第20章 西京的人物画

当夕阳的余晖涂抹着雁塔之巅的时候,西安便显得更为苍老而成熟。

壮观的现代风景,却又使它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作为世界文化名城,它依然在生长着与其相称的艺术和艺术家。

王西京,一个诱人的名字。

这位人们熟悉的人物画家,以他众多的清新俊美的作品,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他就生活在这座城市里。

这里的每一寸黄土下,都深埋着自人类诞生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和丰厚的文化。他深深受益于这块神圣的沃土。

在几十年苦心孤诣的艺术探索中,他把虔挚灵秀的画笔伸向了人物画创作的广阔领域,倾注了对时代、对民族命运深深关切的真挚情愫。

他先后创作发表了大量各类形式的人物画作品,使他饮誉画坛和海内外,成为全国群星灿烂的中青年画家行列中的佼佼者。

七十年代后期,王西京的人物画创作得到了良好发端的契棚。

彭德怀、陈毅等一大批近代和现代人物都以精彩的典型形象走人了他的人物画中。

画家似乎沉浸在茫茫的历史岁月里。

他全神贯注着历史,忠于历史,力求最大限度准确地再现历史。

在这些作品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上,他采取了绝对写实,摒除主观情感,将一切强压在对历史本身全然不动声色的描绘之中。

造型在这里起着支配性作用,画家认真分析,探索人物特殊的命运、时代背景、心理以及个性气质,力求赋予每一个人物以独特的、符合其时代的精神面貌。

严谨的造型,理性的蕴含,流畅,犀利,跌宕而具有自控力的线条以及精练的皴染,给人以适度感。

青年时代的王西京刻苦好学,勤奋不辍,从披阅临摹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到开始发表数以千计的速写、插图、素描、连环画、宣传画、国画而踏上人物画创作的台阶,在中西绘画传统,在中国文学、诗词、哲学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他凭着一股顽强执著的精神,通过长期磨炼和融身生活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断推进。

近十多年来,他曾为近百个历史人物留下了传神之作。特别是他的人物肖像画,自然质朴,毫无矫揉造作、哗众取宠之举,深得人们的赞赏。

他在形象的刻画上不仅着意于人物眉目问微妙的神情,更注重整幅画面总体的内涵。

从构思上的匠心独运,布局上的苦诣经营到笔墨技法上的刻意求新,都显示了这位年轻艺术家博采各类艺术之长,几经变通之后良好的气质修养。

这是画家创作道路上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他所具有的传统中国画功力深厚的特点及擅变善化的内在潜力,在这一时期也已显露出锋芒。

问世于1984年的《远去的足音》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画家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激情,写实与写意相融合的手法,再现了戊成变法中谭嗣同、林旭等六位殉难志士群雕般的壮烈气概。

人物形象的冷峻与伟岸,是用浑朴凝重的浓墨铁线完成的。画中六君并倚,顶天立地,犹如一座巍立的丰碑,所点染的几片着霜的枫叶,则构成了砭骨沁髓的肃杀之气。

作者在此熔西画造型与中国画笔墨于一炉,在浩荡的激情中把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愤,痛苦而真实地呈现了出来。其气势之磅礴恢弘,情绪之悲烈愤懑,寓意之深邃警策,在当代中国人物画中赫然瞩目。

王西京从他洒满汗水与艰辛的道路上执著地走来。

在关中的原野上,在一座座气象恢弘的汉唐帝王陵阙下,历史的巨大力量,历史的无穷意味,在强烈地震撼着他。

沐浴着八十年代的阳光,他的思维却萦绕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所生活的苍茫空问。

这是忧患意识和民族自信力的召唤。

1980年之后,王西京创作的笔触又同时伸向了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画。

他笔下的屈原、司马迁、勾践、杜甫、岳飞、文天祥:龚自珍等都具有一种与民族、国家和时代融化为一体的凛然正气和人格力量。

而阮籍、陶潜、李白、苏轼、陆游、郑板桥、蒲松龄以及锺馗又仿佛让人们听到了对历史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悲愤倾诉和对非正义、对黑暗、对虚妄邪恶痛声怒斥的呐喊。

从写实到写意,变冷静严谨为热烈奔放、自由洒脱,对于王西京的人物画来说,不失为一次超越。

画作中人物命运所赋予人们的深刻感受远远超出了人物作为历史现实存在的事实。同时也包含着艺术家对画中人物的感受、评价,及对他们身世命运的理解。

王西京的线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种深沉成熟的境地,常常像由内心流淌而出那样自由、潇洒、精湛。往往能在最洒脱、最随心所欲之际仍存在有一种无形的深刻的凝聚力,给人以骨气卓然的感觉。

这些浑朴、凝练、气象不凡的汉代石刻艺术曾使他梦回神归、流连忘返。三秦大地厚重的文化积淀显然渗透在这土生土长的画家的血液之中,滋养着他的艺术灵性和才情。

他跋涉在历史的大川之上,他涉足中外文化丰厚的资源,溯本追根,或沉思、遐想,或徜徉、徘徊,从中寻觅人类文明的灵光。

从古希腊、罗马、埃及艺术到非洲木雕;

从美洲爱斯基摩文化到东方宗教石刻、壁画;

从多种门类的现代艺术到那些稚拙天真的民俗民风,都常使他不禁激动忘情,袒露着他那痴爱艺术、质朴无华的率真天性。

王西京在俯视世界文化、博采众长的同时,潜心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探索。他以为:

东方人理解人生,宇宙是从四周最平凡的事物开始的,万物平等,物皆有灵,一叶一石均具有生命,均与人类一样有着同等的尊严。艺术家应在这最平凡的造物中探寻深奥的隐秘,感味生命的光华与神秘。

在王西京转向独立的人物画创作十年之后,一批清新、空寂的作品又一次脱颖画坛。

应该说这是一批真正的写意画,在这些画里,历史似乎早已褪色,感情的方向变得模糊。画家关注更多的不是英雄才人的悲剧,而是一种对人生、对宇宙的理解和思索。他着意表现一种心境和心态,传达着某种人类纯粹的感情和绘画语言。静默、淡泊、和谐,是画家追索的艺术旨趣。

综观这些作品,不难看出画作表面娴静无为,但在空灵清淡中渗透着一股股情绪的暗流,所以这是一种端庄优雅而凄楚牵人的沉默,一种人格化精神化的空寂。这些画面的空白里似乎充满着一种诗意的宁静,一种深挚的极其感人的珍惜,画家在这里把空间精神化了。

至此,画家的哲学、美学意识已日趋超尘拔俗,寄寓深遥。这是王西京在人物画创作的艺术进程中一次大的突破。显然,他在向着更广阔、更博大的艺术境界步步逼近。

1985年2月,王西京人物画展在新加坡大会堂隆重开幕。他是我国第一位应邀访问新加坡并在这里举办个人画展的画家。展厅里花团锦簇,盛况空前。

历时五天的展览吸引着蜂拥而至的人流,新加坡所有的中西报刊和电台高度评价了这次画展,被誉为少有的轰动。

他们盛赞王西京的作品酣畅、奔放,富于民族感情,有雅俗畅晓之美。《联合晚报》撰文评价说,王西京的人物画在讴歌民族正气,呼唤民族精神,在为民族保留元气。

随之他又应邀为新加坡艺术学院和南洋美术专科学院讲学,并受聘为该院客座教授。

1986年7月,王西京的画展应邀在日本京都美术馆展出,隆重、热烈、轰动,又一次蜚声东瀛。

1986年9月,王西京应邀代表我国参加了第二届亚太地区艺术教育会议。

近年来,他多次出访交流,他的作品曾先后在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举办联展和个展逾二十多次,吸引了无数的爱好者和崇拜者,使他一时声震海内外,在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友谊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王西京以他的作品成就了他作为一位优秀的当代中国画家的地位。

他仍然居住在这座古老城市的古旧院落里,深居简出,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一个市民,同时是一个画家。

从诞生在这座院落的那一天起,王西京就没有停止过与人生命运的抗争。

平凡之中见精神。生活上的清淡,艺术上的苦苦求索,人生坎坷艰难的进程,铸就了他沉稳、刚直、倔强、执著的性格。他坦阔、内向,潜心致学,旨在画外的修养,在艰窘的人生中体味着这个世界博大精深的美感和真挚情蕴。

他对自己的过去从不乐观。

他在自己画集的序言中曾写道:

我的一生也许都是个'悔其少作的过程,是一个艺术的苦行僧,是个尽管心地虔诚但却手足笨拙的'朝圣者。倘真如此,也许反而感到一种挣扎的、充满艰辛、苦痛的欣慰。这正是他难能可贵的独立的艺术精神和人格。

王西京现任西安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中国书画影视艺术学会副主席。

他在为繁荣话安的美术创作奔忙。他仍然在画他的画。

他的面前仍然是一张白纸。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所面对的永远是一张白纸。

王西京在徘徊、困惑之后,他赢得的必然是又一次崭新的超越,一个更为纯美、更令人回昧余甘的理想的艺术境界。

陕西电视台专题片198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