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4733000000034

第34章 七年困窘(12)

周武王伐商两年后,身患重病。周公旦因天下未定,设筑祈祷:希望代武王归天以奉事鬼神,求上天留下武王,保周之大命不坠。祈祷完后将书册封存在金縢之匮中。武王病稍愈。两年后武王死,年仅十三岁的成王继位。周公旦全心全意辅佐侄子。周武王另外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散布流言说“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要篡夺周成王的江山),联合叛乱,史称“三监叛乱”。周公毅然东征,平定叛乱后,分邦建国,制作礼乐。周成王从金縢之匮中看到周公当年的祈祷词,感周公之功,亲迎周公还都。天象感动,其岁大熟。

周公是周成王叔叔,在周武王已死、成王年幼的情况下,毫无私心地治理周天下;沈凝祥是沈天祥的弟弟,在沈天祥死后管理沈家。蒲松龄用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故事比喻沈凝祥照管侄子,是恭维,更是期望。

沈凝祥却认为蒲松龄在沈家纠纷中没起好作用,到处骂蒲松龄。其诱因可能是李尧臣在外传扬:女婿受叔叔沈凝祥欺负,要请人主持公道。女婿的老师蒲松龄已看不下去云云。这样的飞短流长传到沈凝祥那里,沈凝祥迁怒于蒲松龄,逢人就骂。蒲松龄康熙十八年(1679)后在毕家坐馆,毕家和沈家同处一乡,听到沈凝祥的“飞谤”,蒲松龄不得不写信辩白。大意是:

沈家叔侄争房产,天祥长子要请亲友出面评理,首先想到请我(蒲松龄)出面。沈公子的岳父李希梅前来邀请。我对希梅表示:如果你女婿受到其他人欺凌,我肯定挺身而出,但这件事是沈氏家事,外人不能插手,我绝对不会出面。希梅写封信要交给你,他自己给信件加了密密麻麻的圈赞。我劝他不要这样做。因为书信一投,你们就变成仇人了。

近来却听到你迁怒于我,逢人就骂。刚听到时吃惊,然后大笑。你我三十年交情,你居然听到几句流言把多年友情一笔抹杀,你如此对朋友,我真为你的朋友担心。

当年我与大兄(沈天祥)在一个屋檐下读书时,你们兄弟发生过宅第争辩。我给调停。现在大兄溘然长逝,你们叔侄就像父子。我是外人,对沈家的事,并不敢说一句话为任何一方袒护。你老兄有时还念及故交,你侄子根本不知还有我这个父执。希梅是他岳父,可以管他的事。我算什么人?为你们沈家发生争执幸灾乐祸?……

蒲松龄憨直、坦率的个性,在此信中裸裎无遗。“弟如于希梅稿曾动一笔,便灭门绝户”,“王妈妈之鬼语一投,而张爷爷之尊脸顿放”,叙事透彻,说理清楚,实事求是、珍视友情的蒲松龄跃然纸上。

这封才气涌发的信可能起到“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蒲松龄与沈凝祥可能因这封信前嫌冰释;沈凝祥可能出于对老朋友的歉意和信任,把蒲松龄长子蒲箬请到家中做儿子沈廷士与沈天祥遗孤沈惠庵的老师。这三个“可能”是根据蒲松龄此后的诗歌做的推测。

在沈家短期坐馆,沈家兄弟、叔侄争产,可能诱发蒲松龄思考封建家庭相当重要的问题兄弟关系,并诱发某些聊斋故事的产生。

四 为科举彗星沈惠庵喝彩

沈天祥长子是蒲松龄的学生,却不怎么尊重授业导师,学业上也没多大出息。蒲松龄在沈家坐馆时,沈天祥的幼子沈惠庵还未出生。因蒲松龄做过沈惠庵哥哥的老师,更因为蒲松龄的长子是沈惠庵的老师,沈凝祥客气地把沈惠庵列入蒲松龄“门墙”。沈惠庵也以蒲松龄弟子自居;蒲松龄视其为“小友”,二人保持良好关系。

蒲松龄离开沈家十几年后,十五岁的沈惠庵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中秀才。好友沈天祥的遗孤少年成名,令年近花甲的蒲松龄倍感欣慰。于是在蒲松龄叹息科举黑暗、试官瞎眼诸多诗文之外,出现了为沈惠庵中秀才热情欢呼的系列诗歌。这组诗写得相当密集,感情充沛、典故繁富、花团锦簇。诗歌都出自蒲松龄之手,却署了三个人的名字:代门人毕世洎、代蒲箬、蒲松龄本人。不管代哪个,表达的都是蒲松龄的感情。

五言古诗《贺沈惠庵》描绘,曾出过贵官沈润的沈家靠着良好的家教和阴德,又培养出个光大门楣、坐四匹高头大马的子弟。汉代于定国之父曾说: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兴者。后来于定国果然做丞相。沈惠庵就是这类人物。而“次公”(沈凝祥)能守住先人治家谋略,子孙昌盛,成为国之祥瑞。沈家两位公子(沈惠庵与其堂兄弟)品学兼优、不相上下,像晋代郗愔郗昙兄弟能并翅高飞。他们对我这个父执(父亲的朋友)十分尊重、亲热,而荣幸的是,沈凝祥(次公)把他们都列入我的门墙。沈惠庵读书一目十行,少年老成,谦恭有礼,其文章有先贤名篇风采,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有出息的读书郎!挽着总角童子发髻,写出令考官吃惊的妙文。像小小马驹压过成群的骏马,像大鹏展翅直上青溟:

于公高其门,中容驷马骧。

次公守贻谋,八务皆义方。

槐堂生国瑞,灵敏世无双。

精神大于身,方瞳燦星芒。

艺文爱金陈,目下能十行。

此是我小友,二郗堪颉颃。

……

《又代门人毕世洎四首》写得雍容华丽,赞赏沈惠庵与历史上许多少年名士媲美,出身名门、饱读诗书、风度翩翩、文采出众、前程无量。诗中用大量前人典故恭维沈惠庵,说他像晋代住在乌衣巷的贵族少年坐着白羊拉的车;像当年的成子安,词赋写出来人们争相传诵;像当年的任育长,漂亮到连影子都比他人好看;难得的是沈惠庵既像成子安又像任育长,既有文采又容貌出众。沈惠庵肯定会像祖父一样高官厚禄、光大门楣。沈家门前又要摆上贵官员出行的仪仗了。诗中又说,沈惠庵能与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类比:白眉马良、朗陵荀淑、太丘长陈寔之子、崔湜、荀爽。肯定能将美名传遍齐鲁之邦。不久的将来,沈惠庵会做高官、成翰林、任皇帝近臣,将笔插在冠侧记录皇帝言论,为皇帝歌功颂德。

乌衣年少白羊车,才比瑶环气似霞。

骥足风云开道路,笔床烟雨散天花。

子安赋出人争诵,育长行来影亦嘉。

咫尺扶摇北溟近,重看棨戟列君家。

翩翩公子入宫墙,共道先人世泽长。

小试才名冠邹鲁,少年文字老风霜。

读书宁羡黄金屋?跨竹行登白玉堂。

应是凤凰池上客,看君珥笔赋长杨。

这组诗是蒲松龄代门生毕世洎写。毕世洎是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进西铺毕家教的学生,毕际有的长孙。毕家和沈家是世交,沈家公子中了秀才,毕家当然得表示祝贺。中个秀才,对“四世一品”的毕家没什么可大惊小怪,但沈惠庵十五岁,还算个孩子,就不能不祝贺了。蒲松龄借这几首诗教育自己的弟子:你看,别家贵官的孩子如此有出息!你们可不要做纨绔子弟哟。

《贺沈惠庵代箬儿作》赞扬十五岁的沈惠庵高大英俊、风神秀异,宛如玉人,出生在贵人之家,像美丽的花落到翡翠床上,像李白梦长庚而生,有天才,又懂佛经深奥道理。短短时间内就写出两篇八股佳作,辞采令主考官叹为观止,笔走龙蛇在沈惠庵的卷子上加批示,立即录取!沈家又出了光大门楣的人物,很快就能看到这位英才游帝京,到皇帝身边做高官了:“于公高门产国祯,坐见麒麟游帝京。”

蒲箬此时三十五岁,早就教书为生。他很可能在沈凝祥家坐馆,教沈惠庵及其堂兄弟沈廷士。不然的话,住处相隔几十里、年龄相差二十岁的蒲箬有什么理由以如此饱满的深情祝贺沈惠庵考中秀才?倘若仅因为蒲松龄曾在沈家坐馆需要祝贺,已有蒲松龄自己的诗在,蒲箬没必要画蛇添足。如果蒲箬是沈惠庵的老师,写贺诗就容易解释了。

康熙三十六年(1697),蒲松龄又写了《奉赠沈惠庵》,称赞沈惠庵年纪轻轻却文采出众,像当年谢方明之子谢惠连,十岁能写文章,受到族兄谢灵运的赞赏。沈惠庵前身该是宰相吧?勉励沈惠庵:岁月悠悠,课业稍微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转眼工夫人就老了。最难得的是少年得志,千万不要蹉跎,趁热打铁取功名,早早舞动强有力的翅膀直上青云吧!如此苦心孤诣教导的话语,很像出自“老师”或“师爷”之手:

谢家公子正芳春,文字清标最绝伦。

片幅已占黄阁贵,前身应是玉堂人。

卷如释去蓬心起,首一回时雪刺新。

人世功名须及热,早搏健翮出风尘。

同一年,沈惠庵与毕府少爷游大明湖。他们刚刚坐上船、倒上酒,解开缆绳,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少爷们只好落荒而逃,像落汤鸡回到旅馆,脚上踩满泥。蒲松龄问他们,大明湖什么样啊?少爷们说,不知道,一片模糊。蒲松龄乐了:游了一次湖,你们只看到像米南宫画的泼墨图?曾巩说的“西湖”(大明湖)你们一点儿也没看到它的真面貌啊。蒲松龄写下《门人毕子与沈惠庵昆仲游大明湖,骤雨沾衣,践泞而归,戏成二绝》。

蒲松龄因沈惠庵中秀才写的几首诗表现的是这样的内容:

一曰称赞沈家门第高贵,家风好,沈凝祥继承良好家风,管理得好;

二曰夸奖沈惠庵人物出众、聪明好学,文采令文坛老手和考官赞赏;

三曰预言沈惠庵将来肯定能出将入相,光大门风。

从这些诗歌引用的典故可以看出,蒲松龄对历史上贵家门风和少年成名典故如数家珍,并把它们一股脑儿堆到沈惠庵的头上。蒲松龄不仅在沈惠庵身上堆砌历史上少年成名、美俊书生的典故,还把沈惠庵比喻为“芳兰”、“泉珠”、“异锦”、“玉树”。对一个年仅十五岁的读书人称赏之隆重热烈,在蒲松龄的诗中前所未有,可谓恭维之话说尽,期许之言说绝。

一个旁姓他人的子弟,中了个区区秀才,为何令蒲松龄如此超出常情的亢奋?估计有三个原因:

一是沈惠庵是好友沈天祥的遗孤,没准正是那位会弹月琴的美丽夫人所生。沈惠庵如此有出息,蒲松龄认为可以告慰好友的在天之灵;

二是蒲箬是沈惠庵的启蒙师,蒲箬能教出这么好的学生,蒲松龄脸上也有光;

三是昔日曾与长兄、侄儿争产的沈凝祥负起了抚育长兄遗孤的责任,并与蒲松龄恢复了好友往来,蒲松龄很开心。

沈惠庵真像蒲松龄期望的,金殿对策、位列朝班吗?很遗憾。《淄川县志》进士、举人、例贡,都找不到沈惠庵的名字。小才子像地遁了。

从沈惠庵中秀才的康熙三十四年(1695)到蒲松龄去世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除康熙三十六年(1697)有两首聊斋诗与沈惠庵有关,再也找不到与沈惠庵有关的只言片语。如果他英年早逝,蒲松龄也会像悼念袁藩、毕世持、门人毕世浣等,写下痛心疾首的文字。可是查遍《蒲松龄集》,这样的文字也没有。

莫非沈惠庵“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难道他“金陈过眼解奥精”,从小懂佛经,终于看破红尘,弃取功名?

沈惠庵像颗彗星划过蒲松龄的天空,发出耀眼的、短暂的光芒。

我们大概只能从聊斋那些出口成章的俊杰身上寻找沈惠庵的影子了。

五 兄弟友爱的聊斋故事

蒲松龄一直关注封建家庭的兄弟关系,《张诚》《曾友于》《素秋》是聊斋故事中写兄弟情谊的最著名作品,它们到底写于什么年代?《张诚》开始说“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齐大乱大致为崇祯十六年(1643),张氏兄弟团聚叙齿,被掳走嫡妻所生的张别驾四十一岁,此时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但《张诚》仍有可能是蒲松龄进西铺前的作品。描写兄弟关系的作品是蒲松龄对封建家庭伦理关系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它们从不同角度,用生动精彩的艺术形象,阐述兄弟之间应该如何处理相互关系。因为沈家家产之争对蒲松龄有影响,我们姑且将这几篇作品放到此处做简单分析。

蒲松龄在这几篇作品中创造了兄弟友爱的理想化人物。

《张诚》写同父异母兄弟相知相扶、生死相依:张讷受后母虐待,异母弟张诚用稚嫩的双手帮哥哥砍柴,偷饼给哥哥吃。张诚被老虎叼走,张讷先是悲痛地自杀,自杀未成,又鹑衣百结、上天入地寻弟。结局皆大欢喜:张讷不仅找到弟弟,还找回父亲结发妻及支撑门户的长兄。王士禛评《张诚》:“一本绝妙传奇,叙次文笔亦工。”蒲松龄晚年又将《张诚》改编成如晨钟暮鼓、可令更多平民百姓欣赏的俚曲《慈悲曲》。

《曾友于》小说人物命名有深意。小说写昆阳故家曾翁结发妻及子被强盗掳去,续娶妻生三子:孝、忠、信。妾生三子:悌、仁、义。曾孝认为曾悌等出身低贱,鄙不为礼。庶母死后,也不让与父亲合葬。仁、义想联结悌与曾孝闹矛盾,曾悌(字友于)说:“我不怙弟恶,亦不助兄暴。如怒不解,愿以身代之。”曾友于在家庭争斗中,公正无私,克己复礼,忍辱负重,事事低调,处处避让。是在更加复杂环境中恪守兄弟之情者。

《素秋》为聊斋神鬼狐妖的世界增添了书中蠹鱼化姝丽、富有诗意的特殊品类。小说给人印象更深刻、更有思想意蕴的,却是现实世界中人、素秋的结义兄长俞慎。俞慎与俞士忱结义为兄弟,发现俞士忱是书中蠹鱼所变,友情不变;他将结义妹妹素秋当作一母同胞对待,不接受俞士忱遗命,收素秋为妾;不接受用嫁素秋换乡试“关节”;不接受以素秋的安危换取大笔银子。他笃于结义兄弟兄妹情谊,信守道德准则,金钱不能移,权势不能压,是封建时代血肉丰满的正人君子形象。

第十三节 聊斋志异初步成书

康熙十八年(1679),《聊斋志异》初步成书,蒲松龄写《聊斋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