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4733000000041

第41章 西铺坐馆(5)

开箧,出刀圭药,合水授万石饮。曰:“此‘丈夫再造散’,所以不轻用者,以能病人故耳。今不得已,暂试之。”饮下,少顷,万石觉忿气填胸,如烈焰中烧,刻不容忍,直抵闺闼,叫喊雷动。妇未及诘,万石以足腾起,妇颠去数尺有咫。即复握石成拳,擂击无算。妇体几无完肤,嘲哳犹骂。万石于腰中出佩刀。妇骂曰:“出刀子,敢杀我耶?”万石不语,割股上肉大如掌,掷地下。

“丈夫再造散”药力一过,杨万石又回复懦弱无能,是扶不起来的阿斗。遗憾的是,聊斋“丈夫再造散”秘方没传下来,否则,药企能发多大财。当今之世,丈夫而巾帼者,丈夫而不及巾帼者,多么需要这神奇的药!

《马介甫》是蒲松龄生活中真实人物的漫画式再现。具体地说,是对好友王甡家事的“扩大化”描写。王甡是蒲松龄青年时代郢中结社的好友。蒲松龄南游宝应时,王甡恰好在瓜洲为人做幕宾,蒲松龄还写过怀念他的诗。王甡的妻子是个泼妇,她把公爹从家中赶出去。蒲松龄听说王甡之父病重弥留,王甡却不去看望,大义凛然地写信批评王甡听任妻子河东狮吼,将父亲轰出家门,听到父亲在旅店病重弥留,也不前去探望。气愤地给老朋友下达“最后通牒”:

请速备材木之赀,载星而往,扶櫬来归,虽已不可以对衾影,尚冀可以掩耳目;不然,迟之又久,则骸骨无存,肉葬虎狼,魂迷乡井,兴思及此,俯仰何以为人?

小说《马介甫》与书信《与王鹿瞻》有明显联系,尹氏如何在家中施暴,却靠蒲松龄想象,还可能有毕府朋友为他“攒素材”。绰然堂上,石隐园里,你一言我一语、你一事我一事、你一枝我一节,共同就妒妇话题闲聊。聊得高兴,浮一大白。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蒲松龄写作时思如泉涌。

《马介甫》是蒲松龄对“悍妇”带总结性思考的作品。蒲松龄是学者型作家,他写小说,不管写什么内容,首先要弄明白,在这个题材上,前人创造过哪些故事?有哪些约定俗成的典故?有时蒲松龄像现代学者做综述,把前人观点罗列出来。如《绛妃》集中古代关于风的典故,可谓“风典”。《八大王》篇末“酒人赋”可谓“醉人醉鳖典”。《赌符》篇末写出“赌典”。很不起眼的短文《犬奸》篇末集中古代男女苟合典故,可谓“红杏出墙典”。《马介甫》篇末《妙音经续言》是“妒妇典”。想读懂聊斋这些准骈文形式的风典、酒典、赌典、妒典、淫妇典,需熟悉诗经楚辞、先秦诸子、六朝小说、唐传奇、《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典籍。

七 毕家父子:同食友和类弟昆

蒲松龄在西铺待了三十年,先后有两位东家。如果说毕际有与蒲松龄“君子之交淡如水”,多是精神上交流;那么,毕盛钜与蒲松龄就更亲密,类似兄弟,毕盛钜也给蒲松龄更多经济帮助。蒲松龄与毕家两代家主的朋友般关系,是他能安心在西铺一住三十年,以全副精力创作、修改、最终完成《聊斋志异》的重要背景。毕府广泛社会联系所提供的见闻,毕府丰富的藏书,对《聊斋志异》写作更是不可忽视的有利条件。

蒲松龄虽然用《绰然堂会食赋》调侃毕际有的孙儿如何与老师同桌争吃,实际上,蒲松龄经常同桌的却是做爷爷的毕际有。蒲松龄称“十年同食友”。毕际有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去世,蒲松龄写《征挽毕载积先生诗序启》说毕际有去世是“兰玉方凋,一城无色;栋梁即折,万数非盈”。这固然是过誉之词,也说明蒲松龄对毕际有感情深厚。诗序启描绘毕际有是:为效法“二十四孝”中老莱子孝亲,回家乡专心孝养老人;因为留恋田园生活,放弃高官厚禄;刺史回家后,常到毕府下棋的,是街坊乡亲;不断到毕府赴宴的,少不了布衣百姓;只要好朋友来,刺史会整夜陪着喝酒;只要是有学问的人,不管做官与否,他都热情接待;刺史养的菊花,送给乡邻;刺史邀请大家到府上吟诗,传承屈原作赋的爱好;穿粗布衣服的客人从他这儿走了,刺史的钱也就散尽了;德高望重的客人来了,刺史总领着一起游园……退休知州成了地方上的“孟尝君”。

蒲松龄生病请假回到蒲家庄,没想到,毕际有就在他离开西铺后不久去世了。十四年同在一个屋檐下,同桌共餐,共游园林,饮酒谈诗,那是多么温馨的日子!现在,善良的“东家”再也见不到了。“年年花发子云居,此日登临泪满裾。”石隐园姹紫嫣红的菊花灿烂开放,酷爱菊花的毕刺史还能看到吗?绰然堂里毕际有收藏的书画棋琴还在,“量可消除天下事,志将读尽世间书”、曾在五狼山旁任职的“尚书公子五狼君”哪儿去了?听到绰然堂外传来脚步声,蒲松龄甚至怀疑,是不是“老后生涯棋局里,闲来情结菊花中”、“玉骨珊珊”的毕刺史又杖藜回来?他以深挚的感情,写下八首《哭毕刺史》。

组诗之七似乎向泉下的毕际有倾诉心声:总与您一起衣饰随便地坐在一起谈古论今,您居然骑鲸升仙而去!临别时还与您谈整整一宿,没想到再回到西铺就永远看不到您了。您有那么多的孙子足以发扬尚书府的光荣,有那么孝顺的儿子让母亲安享晚年。像您有这么好的名声、这么高的寿数,驾鹤而去,有什么遗憾?苦的是留在世上的朋友:

商今略古日科头,一旦骑鲸赴玉楼。

临别清谈还竟夕,谁知永诀已千秋。

孙多业足光先德,子孝犹堪解母愁。

名寿如君复何憾?伤心最苦在离忧。

组诗之八回忆毕际有凡事求尽善尽美、爱书如癖、风雅通达,描写自己的丧友之痛:

形骸疏脱岁寒心,回首生平思不禁。

物必求工真似癖,书如欲买不论金。

涕随挽曲声中堕,人向游仙梦里寻。

最悼十年同食友,不曾言别已分襟。

蒲松龄的悲哀,出于对毕际有为人的欣赏,他不像高官,而是高尚的文人:“剩得花魂殉逸骨,长留墨气作行云。”蒲松龄的悲哀,更落脚于毕际有对他的知遇之恩:“海内更谁容我放?泉台无路望人归。”说明,毕际有是“容我放”的人,是宽容、体谅并赞助蒲松龄搞文学创作的人,是聊斋知音。

毕盛钜接任毕府家长之位,是蒲松龄能长期留在毕家的直接原因。《淄川毕氏世谱》说毕盛钜人很聪明,精于翰墨,会理家,为人温和,乐善好施。《淄川县志》记载,毕盛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考取府拔贡,选授黄县教谕,但没上任。看来他既不差钱,也不太在乎官位。

毕盛钜是什么样人?蒲松龄《少年游·戏赠韦仲》写得生动:

深沉庭院画楼光,净几爇沉香。萱椿犹健,年华未老,玉树已成行。茂陵不惹白头怨,心地更清凉。终朝三醉,闻调双鹆,大是酒禽荒。

词乃初到西铺时写的。既是“少年游”,说明毕盛钜比蒲松龄小得多,大约还不到三十岁。蒲松龄形容毕盛钜生活优裕、父母健在,年纪不大,已有好几个儿子。尽管有钱,却不肯纳妾,最大爱好是养鸟和喝酒。

蒲松龄笔下,鹦鹉可变美妻,乌鸦可变贤妻,鹩哥能成书生生死之交的朋友。这么多长翅膀的精灵,与毕盛钜的爱好有没有关系?《鸽异》的美鸽是不是干脆就将毕盛钜喂的鸽子搬进了聊斋?

有两鸽出:大者如鹜,小者裁如拳,集阶上,学鹤舞。大者延颈立,张翼作屏,宛转鸣跳,若引之,小者上下飞鸣,时集其顶翼,翩翩如燕子落蒲叶上,声细碎,类鼗鼓。大者伸颈不敢动,鸣愈急,声变如磬,两两相和,间杂中节。既而小者飞起,大者又颠倒引呼之。

康熙三十六年(1697),到毕家坐馆十八年,蒲松龄有《赠毕子韦仲》诗五首。回忆起到西铺后受到的礼遇,得到毕盛钜关怀照顾的点点滴滴,蒲松龄很动感情。这组诗是蒲松龄西铺生活的实录。

第一首诗写自己与毕盛钜已一起待了二十年(实际是十八年),成了结义兄弟般的金兰之交。两人一起读书一起游玩。自己是疏懒的人,书斋堆满灰尘,书扔得乱七八糟。毕盛钜也容忍。初到毕家时,因为家境贫困不得不离家别妻小,年事渐长,家庭情况转好,想要离开,毕盛钜却一再挽留,将来真要走时大概不忍言别:

廿载金兰道义熏,青灯好月我同君。

寒炉拨火尘生案,懒性摊书乱似云。

暂到苦贫家易弃,久交垂老意难分。

年年援止情无限,只恐别时不忍云。

第二首诗回忆十八年来在西铺和蒲家庄之间跋山涉水,看惯西铺的山,看惯西铺的水。住在书斋也像住在自己家一般惬意,与学生产生父子情。弟子的孩子已长大,做老师的还把他们当成年幼无知的儿童教训:

马头三尺软红尘,东去西来道路频。

早径山高嵩似雨,浅滩风过水生鳞。

居斋信有家庭乐,同食久如毛里亲。

生徒抱子皆如许,犹当儿童提耳嗔。

第三首诗回忆起与毕盛钜十八年像亲兄弟一样。用两个典故比喻自己与毕盛钜的关系:一个是当年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在接近长安的鄠县社县等富豪住地,允许博士乘车;一个是冯谖先弹着长铗说“食无鱼”“出无车”想离开,后来却老于平原君之家。表示:我虽然疏狂,但心却像葵花向太阳一样,与盛钜毫无隔阂。有时大清早喝醉酒,竟然把学生当成儿孙:

宵宵灯火共黄昏,十八年来类弟昆。

博士乘车依鄠社,冯驩弹铗老平原。

疎狂剩有葵心在,肺腑曾无芥蒂存。

高馆时逢卯酒醉,错将子弟当儿孙。

第四首诗写道:与毕盛钜有多少时日相聚?回忆起年轻时的事恍如隔世。自己像梁鸿一样年轻时不肯接受他人帮助,老了却总接受朋友之助。毕盛钜就是困难时可依赖的良友。他像鲍叔牙对管仲一样待西宾。真想干脆把家搬到尚书故里,将来就依靠自己教的学生啦:

寒窗相对几何辰,握手惊看白发均。

每忆少年如隔世,偶谈往昔易沾巾。

梁鸿垂老因人热,鲍叔深交念我贫。

他日移家冠盖里,拟将残息傍门人。

第五首诗写道:天气很冷,总不下雪,白天像晚上一样雾蒙蒙。自己百感交集,愁得白头发更多了。愁什么?愁盛钜与自己关系太好。一年一年过去,深情永远不变。两人共坐窗前,月照梅花之影一人分一半,数载经常夜雨连床,有说不完的话,而眼看又到年底:

凝寒不雪昼常阴,百感中来自不禁。

愁趁衰情添白发,贫缘痴绪梦黄金。

半窗炤影梅花月,数载连床夜雨心。

落木萧萧冬又暮,一堂灯火两情深。

蒲松龄为什么突然在康熙三十六年年底写情真意切的组诗送给毕盛钜?为什么两人感情好反而增添愁肠?估计事情是这样:这一年,蒲松龄已五十八岁,已N次向毕盛钜提出:明年不来了。毕盛钜却总坚持:先生明年一定回来!毕盛钜的热情令蒲松龄在寒冬中感到温暖,百感交集。现在又到年底,还要不要提出辞职?如何说服好朋友不再挽留?

坐馆日久,蒲松龄稍生归意,毕盛钜必然盛情挽留,年年岁底都恳请蒲先生下一年一定回来。笃于友情的蒲松龄不忍言别,竟在毕家一直待到七十岁。从蒲松龄“鲍叔深交念我贫”诗句看,毕盛钜当家后,多次提高蒲松龄的薪酬,帮蒲松龄“脱贫”。学生跟蒲松龄感情极好,先生回家,学生总依依不舍送到桥边。

从毕际有到毕府帮佣,从毕盛钜到毕世持,有这么多“聊斋粉丝”存在,西铺坐馆,尤其是前十几年,成为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喷发期。八卷本《聊斋志异》大约六卷以上在西铺写成。大部分杂著和俚曲,也在西铺完成。

第十六节 毕府的宾客们

作为毕府西宾,接待毕府客人成为蒲松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三十年间,他陪同或代表毕府主人接待过哪些客人?已难一一尽数。这些客人对蒲松龄的人生,特别是对《聊斋志异》产生过哪些影响?我们摘要道来。

一 举人袁藩与聊斋词

蒲松龄是文学多面手,诗词文赋小说俚曲样样精通。《柳泉居士词稿》存词一百零二首。康熙二十年(1681)前后,聊斋词创作出现短暂“热衷期”,与袁藩唱和词近二十首。

蒲松龄与举人袁藩成好友,乃因为毕际有的关系。

袁藩年长蒲松龄十三岁,淄川萌水人,字宣四,号松篱。康熙二年(1663)蒲松龄乡试落榜,袁藩中举。毕际有《袁孝廉传》说,袁藩中举后,曾到扬州、南京、山西潞安,“凡山川所历,无不托之诗歌抒其胸臆”。袁藩参加几次会试未成功。康熙十二年(1673)赴吏部铨选,考取知县,没得到任命,继续参加会试,仍未金榜题名。他写《秋日感怀次毕载积先生韵》自嘲:

举足畏途易惹嗔,人间何处可容身?

惜将文字全成错,笑把功名太认真。

一个总考不上贡士,一个总考不上举人,袁藩与蒲松龄同病相怜,很谈得来。《淄川县志》说袁藩“工翰墨,善谈笑”。而高谈阔论恰好与蒲松龄“喜人谈鬼”爱好符合。

康熙十二年,清朝廷有修各省通志计划。山东布政司命各县修县志以备采录。高珩、唐梦赉、毕际有邀请袁藩共同编纂,设几砚于石隐园。袁藩“检点残书手自编,紫薇花上月初圆”(《奉怀石隐园主人》)。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西铺坐馆后,袁藩只要到毕家,总与蒲松龄敞开聊,所谓“每西窗剪烛”,两人有说不完的话。他们聊功名失落,聊世态炎凉,聊诗聊词聊《聊斋》。蒲松龄比较喜欢写诗,看了袁藩“满幅珠光卷”的词,顿受启发,觉得“头风愈,胸怀展”,希望袁藩能指点自己,除写词之外,还帮着看看《聊斋志异》:

愁能速老真明显,脱尘情强颜善饭。胜求庐扁。渴病秋风犹卖赋,不数茂陵阿犬。无聊赖,著书能免。删定文章千古事,翡翠床何敢言分典?书充栋,凭君剪。

(《贺新凉·读宣四兄见和之作,复叠前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