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4733000000056

第56章 西铺坐馆(20)

西铺坐馆后期,因《聊斋志异》基本完成,蒲松龄转向为大众写作,杂著大量出现,这说明:尽管一生大部分岁月都在读书、教书、著书,在走向仕途路上奔波,在虚无缥缈的艺术世界飞翔,但是蒲松龄的心却一直接着地气,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淄川农民连在一起。

第二十二节 平民生涯

西铺三十年,蒲松龄从中年迈入老年,他久以梅鹤当妻子,总将自家作邮亭,每年六次从西铺休假回乡,管管儿孙课业,看看庄稼收成。然后风尘仆仆回到西铺,寄人篱下,感伤并快乐着。因为西铺坐馆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使得他能养家糊口并好好写作。“西漂”三十年,蒲家生活条件渐渐改善,蒲松龄不为衣食所累,但仍然过平民百姓寻常日子,并为民众疾苦呼号。

一 胡子白了

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一天,蒲松龄对镜信手抚摸胡子,突然发现:有几根胡须白了,亮晶晶,白闪闪,像鱼刺一样。

这还了得?不到五十岁,没做上举人,就变成白胡子老头啦?

这是老天爷递个“老”的信号!是多年愁肠难舒的结果!

有了白胡子,就算老人啦,多有碍观瞻,有碍飞黄腾达!

像刘备相亲,弄点儿鸟须药把它染黑?多别扭,多造作!

那就拔了它!拔了再长出来,长得更多,继续拔!

康熙二十八年(1689)乡试失利,蒲松龄灰溜溜从济南返乡,再照镜子,进入“棘闱”前认真拔过的白胡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又长出来,还连成了片!干脆写文章骂骂不请自来、不该早来的白胡子:

“你这讨厌的白胡子,太不像话。长在本人下颏儿,像亮晶晶的蚕丝,硬棒棒的鱼刺,把美男变成丑类,把年富力强变成皤然老翁。有了白胡子,美女不再理会,冶游群不再引为同类。当官的有了你,上司不喜欢,读书的有了你,学官不待见。古代有名的贤士因为有了你受到抛弃。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找我做甚?你去找宰相、找六卿,他们高官厚禄,长了白胡子也不在乎。我还在这儿寒灯黄卷刻苦攻读、以求凌烟阁上题名呢,你怎么今年长几根,明年长几根,像荒草一样,铲了再生?难道你不脸红吗?”

骂完白胡子,趴到桌子上,迷迷糊糊睡着了。

有个穿白衣的伟岸男子进入我的梦中说:“我是掌管白胡子的神灵。听到你埋怨,我来说几句给你听听:当年邓禹年方二十岁,我还没找他呢,他已做了大官,等我荣幸地找到他时,他乃白发宰相,美名远扬。我给别人做胡须,或者像关云长,被汉献帝叫个‘美髯公’;或者在高官如云的地方,当众披拂,白丝飘动,巴结的人都来奉承:多美的胡须啊,人美如兰,胡须如玉。自从做了你的胡子,与随着饮美酒、吃燕窝、亲美女的高官全然不同。早上沾上你喝的粘粥,晚上薰着你油灯上的黑烟,你还总是枯坐在冰冷的案前写文章,拈断我多少条美须!冬天我给你那粗糙的布被折断,夏天我给你的臭汗熏染,做你的胡子真算倒霉透顶!我不埋怨你,你倒埋怨起我来了?你真不知道自己吃了几碗干饭?!”

听了这番话,我痴若木偶。半晌回不出话来。想把胡子全部剃掉?像个和尚,算什么情景?找点药把胡子染黑?没几天,胡子碴又长出来,下巴颏像趴着一堆虮子,更难看。想来想去,对髭神说:“去你的!你这白胡子!我之所以怕你,因为我还在这儿想三想四。从此以后,我不读书不写作,不求高官厚禄,不需要逢迎上司,不需要献媚美女,我还有什么求你的?你乐意叫我长白胡子,只管长!”

伟丈夫犹豫着要离去,瞪大眼睛瞅着我:“随你便!随你便!”

突然醒来,再对着镜子抚摸胡须,有几根白胡子格外挺拔,似乎还在生气呢。

《责白髭文》写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髭神”成为蒲松龄笔下唯一没进入《聊斋志异》的神灵。

看一位大作家如何惊慌失措于年龄增长,极富谐趣。

二 五次休装岁已终

蒲松龄西铺坐馆如何休假?每次休多长时间?康熙三十六年(1697)蒲松龄六天写了七首诗,即《九月晦日东归》二首、《家居》三首、《十月五日西行》二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我们看看前后两首:

年年此日到家中,投老情怀更不同。

相对祇应愁岁俭,暂归未忍课儿功。

几回闻雁秋方尽,五次休装岁已终。

雪刺可怜生鬓发,犹随马迹转秋蓬。

(《九月晦日东归》)

西望红尘去路赊,寒风短晷苦离家。

暮云遥接青山嘴,荒草歧分古道叉。

月暗明河星琐碎,风摇岸柳树横斜。

到来村舍仍灯火,驻马高门策乱挝。

(《十月五日西行》)

上次回家,门前百年古槐绿影婆娑,这次回家已黄叶飘零、满目萧条。时间过得真快。蒲松龄想到白发新添而事业无成,很伤感,自己青云无路,能不能寄希望于儿孙?想到总把家当旅馆,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既不能享受天伦之乐也不能管理儿孙课业,很惆怅;热爱文学的心却九死不悔,仍要向李白称“弟子”,以新诗写情怀;仍要学习屈原,用鬼狐史抒发垒块愁……思来想去,还是饮酒写诗!“近日凄凉无好绪,新诗强半为悲秋。”

这些诗说明:蒲松龄九月最后一天到家,十月五日赶回西铺,来回六天。而康熙四十一年(1702)《十月初七日途中日暮》,说明这次十月初一休假为八天。故可推测,蒲松龄平时休假为六到八天,九月最后一天的休假是年内第五次休假。

九月晦日开始的休假是“五次休装”,最后一次时间最长的年假(春节)还没休呢。蒲松龄每年休假六次,除“五次休装”外还有一次,四月十六日,蒲松龄生日。如此计算起来,蒲松龄每年在家里待的时间,将近两个月。因毕府待西宾友好,蒲松龄休息有时还会拖上他几天。

来往西铺,都经过奂山,蒲松龄有多首写奂山的诗。

有时,奂山优美的景色令蒲松龄心情舒畅,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明节归家途中,满目细柳、清溪、青山,满耳莺啼燕鸣雀叫,蒲松龄看看驴背上走娘家女子的耀眼红妆,喜雨后路旁茸茸嫩草,似雨点般落下的榆钱,春风中翩翩的乳燕,心情宽解许多。他在《奂山道上书所见》《奂山道中》两诗中欣喜地描绘:

十里烟村花似锦,一行春色柳如腰。

……

轧轧谁家庭院里,秋千遥送隔墙声。

……

骚客由来惜往日,才人何必怨春风。

有时,奂山巨雷、狂风、冰雹骤起,令蒲松龄行进困难:

霹雳震谷裂空山,碎雹弹射千冰丸。

风吹冈平拔老树,横如百尺蛟龙蟠。

马蹄斜窜频倾倒,几几下坠深崖间。

……

蒲松龄骑着马从五十里外的西铺回家,儿子们总等在门前,扶老父下马。后来又有活泼可爱的孙儿们“迎门稚子绕征鞍”。这些可爱的男孩,是迎接祖父呢,还是等着尚书府的稀罕食物?按习俗,馆东在西席例行休假时,是要给礼物甚至银钱的。蒲箬兄弟看着白发老父仍然不得不为了生计抛家在外,心中极为不安。扶老父上马离家,他们常会在心中用“不孝”谴责自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蒲松龄“素丝垂领”,年逾古稀。

三 何必歌钟羡五侯

齐鲁民谚“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算是农村小康生活。西铺坐馆十年后,蒲松龄家里已养上两头牛。康熙二十七年(1688),蒲松龄端午节回家,家里盖起几间新房,虽然不像毕刺史新建的傚樊堂那样富丽堂皇,但毕竟属于自己。蒲松龄兴致很高,一口气写下十一首七律。《荒园小构落成,有丛柏当门,颜曰绿屏斋》组诗生动、细致描绘他的处境,直抒胸臆、理想、追求。

年近半百的柳泉居士已不再艳羡郭子仪汾阳王式的钟鸣鼎食、儿孙满床笏的生涯,只求衣可遮体、食可果腹、按时完税、子孙绕膝、平平安安。他向往宋太医“四休居士”孙昉那样的生活: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二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蒲松龄修建几间茅草房像蚂蚁堆土建窝、燕子衔草建巢,只不过为避风雨、护儿孙。造这么几间小房子,比别人盖个高楼都艰难。想想后人,肯定会嘲笑聊斋先生无能,但有了这几间草房,总可以与儿辈安居了:

新庐结傍院东头,垂老经营羡四休。

聚垤蚁为风雨计,衔泥燕作子孙谋。

茅茨占有盈寻地,搜括艰于百尺楼。

遥忆后人应笑拙,聊同儿辈寄吟呕。

端午节回家看到自家地里麦子一垄接一垄,一片连一片,好年景啊。新房盖起,小院理好。小小房屋被松树遮挡,阳光照不进来。这么清幽的地方,正堪读书。无奈儿子们不好好读书。可读书又能读出什么效果?且容许他们偷闲一时吧。家境依然不富裕,幸亏老伴贤惠、能理家,按时交纳完税赋,还有余粮糊口,喝三杯家酿的浊酒飘飘然:

端阳已过麦边阡,院落初成小构竣。

日出当门松似壁,庭开方丈屋如拳。

有书读任群儿懒,无米炊凭老妇贤。

租吏不催粮未罄,三杯浊酒意醺然。

新盖的房子连着父亲给的场屋,在庄东头,庭院寂寂,屋内空空。树木是实用的桑树和柘树,叶子可养蚕,树木成材可做家具。这样也好,对着空荡荡房间,心情容易淡泊;这么偏僻的居处也无贵客来访。细雨霏霏,儿子在栽种父亲喜欢的菊花。快把邻家老翁请来,割点儿韭菜,喝两盅!

数间茅屋托山村,桑柘萧然四壁存。

坐对空庭生白晓,窗临短树易黄昏。

残春冒雨儿栽菊,小院如山客闭门。

邀取邻翁相对酌,晚菘犹足备盘飧。

四个儿子陆续长成,大的已娶妻生子。半亩大荒园都盖成房子,孙辈越来越多,一大早就像小鸟儿似叽叽喳喳。幸亏蒲箬已是秀才,可以教弟弟读书。院里有一群鸡啄食,牲口棚有两头牛吃草。今年粮食丰收,粮价降下来,卖不了几个钱,只要能吃饱饭,就不羡慕贵族之家的钟鸣鼎食啦:

半亩荒园屋渐稠,晓来儿女乱啁啾。

长男幸可教诸弟,薄地仅堪饭两牛。

明月上床清客梦,凉风送雨醒花愁。

丰年谷贱人无恙,何必歌钟羡五侯。

宋代兵部侍郎王祜在门前种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代有人能做到三公。后来其子王旦做到魏国公。蒲松龄不敢在门前种三棵槐树,院里也只种桑种竹。主人刚从西铺归来,还觉得是家里的客人。门前没有高头大马拉的华贵轩车到来,路上长满青苔。这有什么?在自家寒窗下苦读,自然会有太古之民的快乐:“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陶渊明《与子俨等疏》)管他人世有什么磨难,卷起草帘泡壶茶细品,岂不也像蓬莱仙境?

堂前未敢置三槐,山傍衡门竹树栽。

簦屩乍归身似客,轩车不到径生苔。

须知膏火寒窗下,也有羲皇好梦来。

高卷荻帘时瀹茗,红尘远去胜蓬莱。

狭小的房间,铺着谷草的土炕,松、竹、梅“岁寒老友”有两个(松、竹)当门。到了秋天有自产的南瓜葫芦,可以傲视陶朱公这样的豪富,冬天有取暖的煤火,也能向唐代豪族韦氏杜氏自夸。细雨蒙蒙,请来两位老兄共饮,小儿子蒲筠一边给大爷和爹爹倒酒,一边喊:哥哥们快来给大爷、爹爹端酒!天放晴,老弟兄一起把该交的税交完,没了心事,到集市上买些梨和枣,回家哄哄小孙子:

斗室生凉土锉温,岁寒老友绿当门。

瓜壶秋傲陶朱富,煤火冬夸韦杜尊。

细雨连床邀二仲,小男酾酒唤诸昆。

完粮过市求梨枣,归去探怀饵幼孙。

往事像春梦一般,豪情壮志消磨殆尽。蒲松龄飞黄腾达的愿望已随岁月付之东流,只求个安身之地。自己功名无成,也懒得督促儿子们揣摩如何获取功名。青年时代的蒲松龄是何等壮志凌云?现在都成了画饼,只不过是个与山水为友的草野小民,一个不为皇上录用的安分守己的百姓而已。其实,就算你狠,出将入相,挣下万亩良田、千间广厦,还不就是白天三餐饭、晚上睡七尺床?想通了这些,把家务事交给贤妻做,学学陶渊明,提醒妻子不要忘了给种些酿酒用的黍子!既然命中注定做普通百姓、烟霞伴侣,想当大官?那就到梦里追寻吧。知足常乐,住着简陋的草房,喝着热腾腾的黏粥,不也像住在挂华丽窗帘的楼阁一样快乐?寒舍小院,晚霞斜照,清风徐来,绿竹千竿,岂不同样悠哉游哉?既然是苦行僧转世,注定一辈子吃苦,自己和文章注定沦落,那就认了吧。但看看穷困的五柳先生,不也活得有滋有味?“且喜先生门外柳,春来也自发长条。”

琢磨来琢磨去,蒲松龄的思绪还是定格于为文学九死而不悔。

同一年,蒲松龄有《遣怀》诗,描写自己看着光阴流逝,感叹功业未成。从春日雨后和风入树、莺鸣燕嗔,到秋日孤云蔽日、倦鸟飞还。他想到:文学成了人生永远丢不开的累赘,只好借酒浇愁。年景差可凑付,人也闲居无事,落拓不得志,连鬼都来嘲笑。最尴尬的是,平日门可罗雀,好不容易来了客人,又穷得一个钱没有,拿什么来招待远道来访的朋友?只有天上的明月可以拿来待客:

牡丹开罢草新苏,尚有箪瓢未患癯。

雅士长贫诗作累,豪襟欲纵酒为徒。

太平犹许人闲放,落拓凭教鬼揶揄。

客至尚余明月照,何妨看橐一钱无?

时间又过六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蒲松龄五十五岁时,家还是那个豆棚瓜架松柏为篱的家,人还是那个青灯黄卷一心读书的人。虽然白头发越来越多,老态越来越显,爱饮酒、爱养花、爱读书的秉性仍然不改。家里肥沃的土地本来不多,但忘不了种点儿黍子酿酒,家里小院本来狭窄,却忘不了栽上菊花。读书是为换吃穿?能写文章就算不错啦:

豆蔓松篱处士家,缥囊缃帙旧生涯。

渐添白发狂怀减,每遇新寒老态加。

肥地无多犹种黍,荒庭虽隘亦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