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锦瑟哀弦:李商隐传
4734700000035

第35章 二入秘书省(2)

他多么想好好孝顺母亲,让母亲在晚年安享天伦之乐啊。他是家中长子,他最知道母亲一生的艰难困苦。父亲获嘉县令做得好好的,忽然辞职远赴浙江,是母亲拖儿带女跟着父亲辗转于浙水东西,不过六年多,父亲死于他乡,商隐还不到十岁,是母亲带着一群年幼的子女扶柩千里回到家乡,那一路颠沛折腾、世态炎凉,至今想来仍像一场噩梦。家乡又怎样?还不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又是母亲咬紧牙关拼命支撑,才重新把家安置下来。那时是多么穷困拮据,李商隐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埋头做针线时发出的阵阵咳嗽声,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为了贴补家用,每夜就着微弱的光线为人抄写的辛劳。有时母子一起赶夜工,到了半夜,母亲常会弄一点热汤或剩粥之类给自己当夜宵,自己不忍独吃,但推来推去,最后还是只能听母亲的。往往就是在这种时候,商隐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母亲,尽自己的能力让母亲享享清福。但是,自从十七八岁离家至今,自己的生活飘泊无定,母亲就只能跟弟弟羲叟住在济源。本来,如果在弘农尉任上干得长久,是可以把母亲接过去团聚的。可是,谁知又出了跟上司顶牛那档子事,后来勉强留下,总觉不是滋味。既然随时想走,母亲就不便搬动,这样就又延宕了两年多。

现在好了,总算在长安樊南安了个家,母亲和妻子也先后接了过来,可以让母亲安享晚年了。

谁知一切都已迟了。母亲从济源来到长安不久就生起病来,时好时坏,绵延大半载,到会昌二年(842)秋天,竟沉重得不能起床了。这年的冬天又特别寒冷,这位历经许多辛劳和苦难的老太太,终于没能挺过去。

李商隐痛苦地看着安卧的母亲,静穆无语,听任涕泗横流。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的一大憾事啊!

唐朝制度,官员父母亡故,一律离职守丧三年,期满,可以官复原职。这是任何人不得例外的事。

李商隐一面忙着母亲的丧事,一面向秘书省申告情况,接着就按例离职在家守丧。

此事对于刚刚在长安安家、刚刚重新在秘书省任职的李商隐,是个不幸的意外,不小的打击;离职三年,毕竟也是仕途上一个小小的顿挫。

第二年春天,李商隐为母亲落葬。李家祖籍虽是怀州河内,但自商隐祖父李俌起,就迁居郑州荥阳,以那里为家,李俌去世后就葬在荥阳的坛山原上,父亲李嗣也葬在那里。现在母亲去世,当然应将她的棺柩送回荥阳,与父亲合葬。

在荥阳坛山原上,还有李商隐的曾祖母卢氏的墓。说起来,卢氏本应葬到怀州雍店东原的祖坟,与商隐曾祖父李叔恒合葬。只是因为李俌英年早逝,其子李嗣又死于浙江,此后李家竟无力为卢氏迁墓,至今还权葬于荥阳。这些情况,李商隐都是了解的。为曾祖母迁葬,也是他的一桩心事。

李商隐在心中盘算,除了曾祖母卢氏的棺柩需要迁回怀州,还有一些亲人的墓葬需要搬迁和重新安排。像名义上嫁到裴家而最终死于娘家的二姐,当时因父亲急于去浙江,就把她暂葬在获嘉。既然已与裴家断了来往,姐姐的遗体当然只能回归家族墓园,老放在获嘉总不是办法。而这件事也就只能落在他这个做弟弟的身上。还有羲叟的女儿、可爱的小侄女寄寄,商隐非常喜欢她,不幸于四岁时夭亡,因条件所限,草草葬于济源。商隐一想起她的 魂稚魄多年无依无靠地在外飘荡,心中就很难过。他这个当大伯的,该让寄寄回到亲人的身边才是。

他又想到处士叔。处士叔一生贫寒,身后更为萧条,两个儿子没有力量为父亲修筑讲究的坟茔,几年下来,处士叔的墓葬已经被水浸淹,损坏严重。他们曾有信给商隐,当然是希望商隐援手。这几年商隐没顾得上此事,但心里总牵挂着。处士叔有恩于己,这次回乡葬母,一定要顺便解决一下。

事有凑巧,正当商隐在荥阳为母落葬之时,另一位嫁给徐家的姐姐丈夫去世,这样就需将早先葬于家墓的这位徐氏姐搬迁到徐家的坟茔,去与其夫合葬。这件事当由徐家主办,但商隐也必须予以协助。

会昌三、四两年(843、844)就这样成了李商隐的迁葬之年。好在他此时正为母守丧,没有其他公事,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弟弟羲叟则是他的得力助手,许多联络、跑动、监督的事务,都由他分担了。当然,李商隐也不能不多次亲自奔波于长安、洛阳、郑州、怀州、获嘉之间,至于迁葬之时,新墓落成之际,为请名人撰写碑志而提供的《行状》,以及重新落葬所需的祭文,便自然都出自商隐一手。此时留下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文章,如为请老亲卢尚书[4]撰曾祖母、处士叔和裴氏姐墓志而作的三份《状》文,如为处士叔、为徐氏姐和徐姐夫、为裴氏姐、为小侄女寄寄所写的祭文,既提供了不少家族生活的信息,又抒发了浓厚深沉的亲情,是将叙事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的散文,值得文学史家、更值得李商隐研究者们重视。

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多引李商隐的上述文章,但《祭小侄女寄寄文》无论如何应该读一下,一来了解李商隐的生活和感情,二来领略其祭文艺术,三来也可稍知祭文的形式:

(会昌四年)正月二十五日,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体魄,归大茔之旁。

哀哉!尔生四年,方复本族,既复数月,奄然归无。于鞠育而未申,结悲伤而何极!来也何故,去也何缘?念当稚戏之辰,孰测死生之位?

时吾赴调京下,移家关中,事故纷纶,光阴迁贸。寄瘗尔骨,五年于兹。白草枯荄,荒途古陌。朝饥谁抱?夜渴谁怜?尔之栖栖,吾有罪矣!

今吾仲姊,返葬有期。遂迁尔灵,来复先域。平原卜穴,刊石书铭。明知过礼之文,何忍深情所属。

自尔殁后,侄辈数人,竹马玉环,绣襜文褓,堂前阶下,日里风中,弄药争花,纷吾左右。独尔精诚,不知何之。况吾别娶以来,胤绪未立,犹子之谊,倍切他人。念往抚存,五情空热。

呜呼!荥水之上,檀山之侧,汝乃曾乃祖,松槚森行。伯姑仲姑,冢坟相接。汝来往于此,勿怖勿惊。华彩衣裳,甘香饮食,汝来受此,无少无多。汝伯祭汝,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邪![5]

这里有告白,有追忆,有哀悯,有叮咛,因为对象是位幼童,所以语言通俗浅显,总之是祭奠者向亡灵的一番倾诉。明知对四岁小儿如此做法未免“过礼”,明知无论怎么说,死者也听不见,但还是要说,而且是认真钟情、十分投入地说,归根到底乃是要抚慰生者的心灵。

所有写得好的祭文都是如此,李商隐的哀诔文是在祭奠和追怀死者的名义下,袒露和展现作者自己因受伤而痛苦的灵魂。当然,从此文,我们也顺便知道了李商隐有所谓“别娶”之事,也就是说,娶王雪娘已是他的第二次婚姻,此前,在寄寄出世之前,商隐是结过一次婚的(详情不可考);而别娶数年直到为寄寄迁葬之时,雪娘尚未生育。商隐骄儿衮师的出生,应在此后数年中。

[1]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一注释《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诗,云:“此在崇让宅宴别,而下半全从闺中着笔。时义山与妻京、洛分处,结言终图偕隐。凡集内寄内诗,亦皆隐其题,不独此篇。”这一论断对这群诗略具总结性,非常切合商隐诗之实际,发人深思。

[2]同为崇让宅诗群中的《临发崇让宅紫薇》就有“不先摇落应为有”写王宅盛开的紫薇花。后又有《摇落》诗,取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意,以草木摇落起兴,寄托思念妻子的深情。

[3]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箜篌张于高秋也。

[4]李商隐曾祖母姓卢,出范阳卢氏北祖大房,这位卢尚书系其老亲,但具体是何人,难以肯定。卢钧、卢简辞、卢弘止均有可能,以弘止的可能性较大。参岑仲勉《玉谿生年谱会笺平质》承讹第七条,并参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相关文章之补注。

[5]《李商隐文编年校注》,830—8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