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一相:管仲传
4734900000054

第54章 小谋初展试大图(2)

管仲说:在用兵上,战争未开始就预料到一半的结果,这是军事上的高见。在一件事还没出现、风起萍末时,你就应该有三成的预料,知道结果会如何,那就有了八成的胜数……如果我们都把主公的大业放在首位想,那几个贪官算什么?把他们养着,硕鼠是因为大,更因为养大了可以杀了吃,皮也可以做用品,才有人愿意养着他们。小鼠有屁用!

甯樾点点头说:我明白了。相国有什么事可以交代我,信任我啊!

管仲笑道:那是自然的。眼下我想做一件事,正用得上你啊!当然,这件事做起来还有些悖天意。可如果不做,齐国的缺粮危机就很难度过,严重时会招致亡国……

甯樾怀疑地问:有这么严重吗?

是的。管仲开导他说,泰山下的方圆百里梁邑,连续几年粮食丰收,鲁国也是粮食丰收,单单我们齐国连续两年歉收。加之我们前几年用兵多,国库没存粮,兵怎么用?民怎么活?甯樾问:相国有何妙计安天下?管仲笑道:天下人都知道我们主公好女人,女人这尤物是要耗精气神的。只有精气神足了,才能与美妙女子卿卿我我啊!楚国盛产斑点鹿,特别是春天鹿长的那个嫩角,可是壮精血的好东西。你能让楚国的商人们搞那东西到齐国赚大钱吗?赚那东西的钱能不比贩粮食赚得更多吗?甯樾答应:我这就让人四下散布。管仲满意地点头,接着又说:你还要告诉鲁国与梁邑的商人们,告诉他们,我们的主公不知做了什么梦,要大家不再使用齐国那薄而轻的纨绸。甯樾不乐了,说:这是齐国的特产,工艺上要比鲁绨难啊,费料还少……

管仲打断他的话说:正是因为这个啊!你依我说的去做,一定不会错的。

甯樾嘀咕:相国说的事一定是对的,我照办就是了。

管仲的话,甯樾能够照办,齐桓公可不那么容易听进去。他对管仲说:你有什么办法先让这城邑的民众别穿得那么破破烂烂啊!走在路上,看到的都是遭饥无食、受冻挨饿无衣的民众。正常的赋税收不上,房屋漏雨,城墙坍塌无力重建,你说怎么办?仲父,我眼下就想让齐纨的价格降至民众能够随便购买,民众可以摆脱饥饿,能下地干活,穿戴像样子。

管仲说:这事太好啦!正是我想做的。

齐桓公乐道:又是关系尊王攘夷吗?

管仲回说:正是。

齐桓公问:如何见得?

管仲靠近他悄悄嘀咕。齐桓公听了直点头,然后高兴地起身说:好!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让大家都到地里干活,身上穿戴像样?

管仲:办法简单。你下令把道旁的树都修去枝叶,只留主干。

齐桓公:就这么简单?

管仲:去繁就简,得益万千。

齐桓公立刻下令将全国各邑与路两旁大树的树枝修掉,只留下朝天的树干。一岁不到,原来积压的齐纨顿时告罄。织造官上报要从国外进丝。齐桓公问管仲,管仲把手抬到半空,猛地朝下一劈,大声道:非也。正吾所愿啊!

仲父何出此言?齐桓公诧异,又问:仲父可否告诉我,你让我剪道旁树枝与“五衢之民,衰然多衣弊而屦穿”[2],有何关联啊!

道旁树成荫,正是春天与夏天,枝繁叶茂,过往行人要在树下贪荫。各路民众中男女相好者来往集市的,散市后都愿意两人多待一会儿。他们上哪去呀?当然是有树荫之处。那壮年男女推车而过,也选树荫下歇脚儿。树荫好,必多贪凉,人一多,打情骂俏的故事就多,消磨时辰、闹出故事不说,更忘了回家下地干活。还有那嫁出去的女人与娘家熟人见面,嗑的时辰啊,昏天黑地!父子俩更好,席地而坐,闹壶酒,借着树荫的凉爽,喝开了,还想什么农田的活啊!百乘车辆休息在树荫下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大树的枝叶浓密,树上聚鸟,人们都喜欢援弓而射之,有这种种乐趣,谁还想回家啊?老年人在树下嗑老经、下棋,多好啊!……

齐桓公点点头:仲父说得极是,但不都是这样吧?

一家之中,若有我上面说的三种人占树荫凉爽,那田草还有人薅?五谷该播时没人,桑麻栽种不及时,茧丝要人缫却没人!庄稼人五月累死腰,树荫下,却有这么多闲人。帛布丝絮能不贵吗?你把树枝芟剪掉了,树下没荫可纳,人们只好去干活啦!

齐桓公高兴地说:我明白了。民可驭的道理原来就在这里面啊!现在,齐纨告罄,你不说想办法抓紧生产,却说“正吾所愿”,这又有什么奥妙呢?

管仲请齐桓公想一想数年前齐国秋收丰产时的事:你那年担心我国丰收的粮食会流到诸侯各国去。这种情况年年都是发生的,诸侯各国的粮食也都是这样流通的。没多少人想着囤积粮食的事。再说,民间也有囤积过季的粮食变质的事发生。但你说的这个担心……

齐桓公一拍脑袋,想了起来,乐道:这个事啊!多亏你的细心,你告诉我,都城西厢与东关各有一户在建造粮仓。你让人仔细察看过,很好。回来告诉我那囤造得好,特别是囤底高,壁是用傅说法所筑,厚实,也盖了尖顶,利于下水。你劝我去看看,最好送块亲笔题字的璧给他们,以示奖励啊!管仲回道:正是你送的两块石璧,上面凿有您亲笔题字,可让他们在全国都闻名啦!大家纷纷效仿,结果就解决了粮食保存的问题。

你把他们的事迹写在木板上,挂到稷门上,全国都知道了嘛!齐桓公说完,须臾又叹道,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连旱两年,又开始缺粮了。怎么办?真叫人发愁。

管仲:主公还记得我去年对你说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齐国粮食缺乏的话题吗?齐桓公点头说:记得。管仲立刻就说:我现在请你赶制鲁绨织料的衣裳,出席过几天鲁国公使来的接待场合。

齐桓公问:有什么用呢?

正好管土地的甯戚过来,管仲喊住他。

管仲问齐桓公:主公知道齐国的土地有多少里?

齐桓公看看甯戚说:方圆五百里。

甯戚说:修筑平阴堤防和长城,占掉了三分之一,但这都是不长谷粟之地。海庄、龙夏一带,又占掉了余下的四分之一,当然那也是不长粮食之地。潮汐外绕、海水淹滞的地带又占了五分之一,也是不长五谷之地……

主公,照这么算来,你可是寄食他国的主公啦!管仲接过话说。

齐桓公惶恐地起身说:如此,我该怎么办?

甯戚告诉齐桓公:主公不必慌张,相国早已胸有成竹。

哦?不妨先说来听听。齐桓公对管仲道,仲父对我还有什么保留的啊!

没有,完全没有。我只是在时间上安排一下,有些事可以早讲,有些则需要迟一些讲而已。管仲对齐桓公讲起了道理,说,善于发号施令,也可以成为治国的基础。主公如果专门征收货币,富商就会操纵货币;主公如果专门征收粮食,富商必会控制粮食;主公能用号令来征税,左右四方不就都在您的掌控之中了吗?

齐桓公点点头:你这一说,我明白了天地万物的产生、它们的归属,还有在它们流通时的价格。我想知道,怎样才能解决不寄食他国与土地被占领呢?你反对我用兵啊!

管仲看看甯戚。

甯戚明白相国是要他说说看法,他就直言道来:鲁国与我们隔一道长城,汶河又将我们一些孤立的土地割让给了鲁国。但两国之间争战不停,造成许多地方不能开耕种植。如果相国有一种办法把两国之间的这些荒地都用起来,也能生产不少粮食啊!

齐桓公说:对啊!仲父应该从这方面去想法子。

管仲点点头说:是的,我想从三个源头上抓起,就可以解决主公担心寄食他国的问题。齐桓公问:哪三个源头?管仲说:你想控制住帛,就要在原料麻上征税;麻价上涨十倍,帛价就可上涨五十倍。你想控制丝织品,就先在丝上征税,甚至在茧时就开始征,再对丝织品征税,就可以得到二十倍的税金。你还要征粮食税吗?对粮食想征税,就先征山地税,对六畜征税,先征郊野……总之,善于利用源头,朝廷征税就能调动本源,起到对价格的杠杆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如果我们的帛经过征税,上涨了五十倍,主公可以将涨价的帛输出他国去,除去换回我们必需的物资,还比原来没涨价时增加国库收入二十倍吧!这是因为对物价使用轻重之术。

不觉间,太阳已经西坠。甯戚提醒管仲:时间已经很迟,主公该要休息了。齐桓公不高兴地对甯戚说:你有事可以先去,我与仲父再多聊一会儿。接着对管仲提出要求:你可以把轻重之术仔细着说,让我能够听得更明白些。

甯戚告辞后,齐桓公邀管仲入宫共进晚餐,管仲却谢绝了。他告诉齐桓公,对于轻重之术,涉及历代先帝,应该尊重,不如换个时间。齐桓公接受了他的建议。

齐桓公专门安排了时间,让管仲在朝堂之侧的一个大屋里向他讲授轻重之术。管仲也认真做了预习。当管仲走进这间宽敞明亮的大屋时,精神为之一振。齐桓公笑盈盈迎过来,说:仲父,在这样的地方讲授你的轻重之术,是否得当啊?

管仲高兴地在屋里绕了三圈,然后站在屋中央,挺直了腰,大声说:主公,这个地方适合让天下有学术之长的师傅们来传授他们一家的学问。别的国家没有做到,我们要先做到。只有名士都到这里来讲课,齐国就能首先使用上他们的擒赢之术!如此,齐国不就拥有无数名士了吗?

哈哈!桓公连连击掌叫好,说,你将齐国要做的重大事件与政策,都制成简策,悬于稷门,向民众征求意见。这种做法已经引起天下关注。我们再搞专门讲课的学堂,太好了。就这么说定了。仲父,这个地方总得有个名称吧?

管仲摆摆手,说:这个地方什么人都可以来讲课,也算是稷门悬文争论的地方吧。先别给什么名称,束缚了大家的手脚反而不好。自由开放些好!

好,那就依仲父。齐桓公说着,想起什么的对身边人吩咐,速将刚才仲父与我说的事写成公文悬于稷门,昭示天下。接着,齐桓公又令身边侍郎取来竹简,要他们认认真真将管仲所讲之课记载下来以备刻简入册,作为国家文献保存。安排完这些,齐桓公恭恭敬敬地退到下方的位置,认真地面朝北而坐。管仲说:主公,你不能这样。齐桓公大声地说:天地师为上。我记得这是你当年对我哥纠说过的。你还引经据典地告诉他,是黄帝时代传下来的规矩。这话,我一直没敢忘!我在这里重申,这儿没有贵贱之分,更无君臣之别,只有师生之辈!故我居学生之位,理所当然。

见齐桓公这么说,管仲心里很是宽慰,也就不客气地在老师的位置上坐下,开始讲课。

这间屋子后来就成为齐国主公开设的课堂,邀请各种学说名家在这里讲授他们的专长之术,成为稷下学的起源之地。

管仲开讲道:自从伏羲氏治国,没有不用轻重之术而能成就王业的君主。伏羲氏兴起,创造了八卦,发现了阴阳的规律,发明九九算法来证明天道,使天下因此而归化于伏羲氏。到了神农氏手里,他在淇山之南种植五谷成功,使天下的民众知道食用五谷,天下诚服于神农氏。燧人氏兴起,钻木取火,烧煮肉食,民众吃了再也不会食物中毒,天下归顺。黄帝开始统一天下,他伐光山林,抽干水泽,使民众能够有较大的活动范围。虞舜治理天下,火烧大泽,斩杀野兽,为民众定居谋利益,并开始祭封土地神社,建造木质里门,民众逐日知道礼节。那时的民众是没有怨怒与憎恨的,更没有不服统治的,天下自然就太平。夏禹时代,开始治理水患,将四渎之水引入大海,测出九州的高度、划分出九片大泽,让民众懂得修筑城郭、门墙、房屋,天下安居。殷商统治天下,发现了马比牛更能驾驭,于是树立牢栏,畜养牛马,天下顺从。姬周朝临天下,推演八卦,配合阴阳,便天道合理而天下信服……

齐桓公问:我就想问仲父,当今诸侯,应该如何做才行啊!

管仲回答:可以将前人的经验好好温习而兼收并用,但不必照搬俱尽。

齐桓公:这话如何讲?

管仲:前代帝王们的统治之道已经十分完备,不需要再在国家统治上加什么了。你要做的,就是从道义上深化前人的仁德即可。

齐桓公:道义又如何实施呢?

管仲:当今周天子年幼力弱,诸侯过于强大,都不对天子聘问贡献,甚至过了头!您应该削弱过于强大的诸侯,延续濒临灭绝的弱国,率领各国诸侯振兴周天子的王室,再现周文王时代的风采。

齐桓公:我明白了,这就是“尊王攘夷”!我照办。

……

从讲堂里出来,齐桓公邀请管仲喝茶。喝茶的时候,齐桓公问管仲:有件事,我一直没有弄清楚,今天你该告诉我了吧?管仲说:你问就是了。齐桓公说:那天你说,“正吾所愿!”我不能理解,现在齐纨原料紧缺,进口丝料价格猛涨,你却说“正吾所愿”,何意啊?管仲问:我是否请你赶制几件鲁绨朝服的?你赶制了吗?

仲父所嘱之事,我都是认真做的!过几天,我要接待鲁、韩等数国使者,就穿鲁绨接见他们。这有什么关系吗?我担心他们知道我国齐纨的原料紧缺,会更加抬价!

管仲笑道:要想解决面临的困难,我们可以直接去面对它。但如果有更好的办法,不直接面对这个困难,而是触类旁通,即通过解决另一个问题,致使你想解决的困难迎刃而解,效果还比原来更好,难道你不想试试吗?

齐桓公来了兴趣:有这等好事?

管仲说:当然啦!你想,当年大禹治水成功,汲取了父亲鲧的教训,改阻为疏,结果天下不再为水患而愁。你一直愁我们这几年灾害与用兵造成粮食紧缺,想解决这个问题,根子就在纨与绨上!

此话怎么讲?齐桓公不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