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叩开台湾名人之门
4778000000015

第15章 “山西王”阎锡山的最后日子(2)

“代总统”李宗仁以及“国民政府”逃往广州,阎锡山也从上海前往广州。这时,只做了3个月的“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何应钦应付不了乱局,宣布辞职。受“代总统”李宗仁之聘请,1949年6月13日,阎锡山在广州宣誓就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他的组阁成员有“行政院副院长”朱家骅、“内政部长”李汉魂、“财政部长”徐堪、“经济部长”刘航琛、“教育部长”杭立武等。阎锡山发表了施政演讲“新内阁的施政总目标就是要扭转时局。政治上要转乱为治,转危为安;军事上要转败为胜,转守为攻;经济上要改革货币,抑制物价,安定国民生活。政府机关要整饬吏治,提高威信,提倡廉洁奉公,勤俭节约。”

阎锡山明知这个“国民政府”已经朝不保夕,却仍然说出狠话:“不惜一切牺牲,不顾一切障碍,勇往直前”。

当时的“总统府”与“行政院”都设在广州维新北路的兰园宾馆。李宗仁住北楼,阎锡住南楼。

刚刚走马上任的阎锡山,使尽浑身招数,对付危局。

身为“行政院长”的他,面对财经困局,“金圆券”急剧贬值,提出以“银圆券”取代“金圆券”,挽救颓势。

身兼“国防部长”的他制订《扭转时局方案》和《反共救国实施方案》,决心与中共作最后一拼。

然而国民党的那个“国民政府”,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1949年6月24日阎锡山在日记中写道:

到穗以来,始知国事日非,由于党内有派系争,有小组织争,有地域争。地域有南北争、西北争、东北争、东南争。争起来无理的说人坏,有理的说己好。不说事怎样做,只说人怎样用……

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的阎锡山,与“代总统”李宗仁商议,只有请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出山,才能应付乱局。为此他们曾经共同致电蒋介石,而蒋介石却只愿在幕后指挥,让李宗仁与阎锡山在第一线抵挡。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逼近广州。“代总统”李宗仁宣布“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办公。阎锡山率“行政院”阁僚逃往重庆。在抗战期间重庆曾经是“陪都”,国民党打算以重庆为核心、以西南为依托苟延残喘。

10月14日,广州城头插上五星红旗。

毛泽东命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大军进军四川,逼近重庆。11月2日,“代总统”李宗仁自称患病,离开重庆,回到桂林老家养病去了。重庆只剩“行政院院长”阎锡山唱独角戏。阎锡山自知独力难撑局面,接连电催正在台湾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来渝主持大局。

11月14日,蒋介石从台北飞抵重庆。此时的蒋介石仍处于“下野”状态,没有恢复“总统”名分。蒋介石下了飞机,就给“代总统”李宗仁发电报,要他速来重庆“共商全局”。李宗仁却不来重庆,反而经南宁飞往香港,住进了太和医院,发表声明称:“治病期间,军政事宜,由阎院长负责。”

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下山城重庆,阎锡山率“行政院”阁僚随蒋介石迁往成都。

12月7日,蒋介石眼看形势越来越不妙,终于在成都发出了这样的电报:

命令政府迁设台北,并在西昌设大本营,统率陆海空军,在大陆作战。此令

蒋中正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十二月七日

根据蒋介石的命令,翌日——1949年12月8日,阎锡山率“行政院副院长”朱家骅、“总统府秘书长”邱昌渭等人,从成都迁来台北。从此阎锡山永远离开了中国大陆。

阎锡山在到达台北的当天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国民政府”自即日起迁移台北办公。

12月10日,蒋介石乘坐中美号专机,也从成都的凤凰山机场起飞,对中国大陆投下最后一瞥,飞往台北。

阎锡山拱手向蒋介石交权

阎锡山来到台湾之后,“总统”蒋介石虽然也来到台湾,但是他已经“下野”,而“副总统”李宗仁则从香港去了美国做寓公。按照“国民大会”通过的“宪法”规定,“总统”、“副总统”缺位的时候,应由“行政院长”代行其职权。因此阎锡山一度成为“代理总统”。

刚到台湾,阎锡山曾经对国民党在大陆的惨败多有批评,也曾多次抨击国民党的腐败无能。

可是蒋介石岂容阎锡山成为台湾“第一号人物”?蒋介石岂能让阎锡山说三道四?

1950年元旦刚过,蒋介石这位国民党总裁就把“行政院长”阎锡山叫到办公室,说是商议“行政院”阁员的改组,亦即各“部长”的调整。

蒋介石借此安插自己的人马担任各“部长”,而且削去阎锡山的兼职——“国防部部长”,改由蒋介石嫡系、“参谋总长”顾祝同兼任“国防部部长”。这表明阎锡山被剥夺兵权。蒋介石名义上说是跟阎锡山商议,实际上是蒋介石说了算。阎锡山明白,台湾不是山西,他在台湾没有根基,只能唯蒋介石之命是从。

不过,蒋介石以一个党的总裁去“领导”一个“行政院长”,于理于法都是不通的,尽管阎锡山口口声声表示“服从”。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终于宣布在台北正式复职,亦即复“总统”之职。在蒋介石重新披上龙袍之际,阎锡山向蒋介石递上辞呈,请求辞去“行政院长”之职。

蒋介石本来就打算撤换阎锡山,如今阎锡山主动请辞,真是求之不得。不过,戏还得要演。于是乎,蒋介石在复“总统”之职的翌日,亲自来到阎锡山的办公室,再三表达“挽留”之意。

蒋介石“挽留”是假,阎锡山请辞是真。阎锡山又一次表达,台湾人才济济,贤能众多,他才疏学浅,不堪重任。

戏演到这种地步,也就差不多了。3月6日,蒋介石主持国民党中央常委临时会议,批准了阎锡山的辞呈,决定由陈诚继任“行政院长”。

就这样,阎锡山当了9个月的“行政院长”,下台了。对于阎锡山来说,“行政院长”是他一生中的最高职务。虽然他当“行政院长”不过9个月,但毕竟是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之后的首任“行政院长”。此后,尽管阎锡山在台湾只挂了“总统府资政”以及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这么两个虚衔,但是人们对于他的称呼一直是“阎院长”。

有人曾经问阎锡山,你从“行政院院长”这样的“大官”位置上退下来,起码也应该向蒋介石要个像样的官位。阎锡山苦笑道:“力凭理壮,理凭力伸。”言外之意是说,眼下他在台湾已经没有实力,人家要是不主动给他什么,他是不会求人赏赐什么的。

阎锡山从呼风唤雨、手握重兵的“山西土皇帝”,变成无职无权、无兵无卒的闲人一个——当然,作为前“行政院院长”,作为陆军一级上将,即便是赋闲,也还有30名警卫人员保卫他的安全,另外有1个连的宪兵负责外勤。

阎锡山可谓急流勇退,也可谓无可奈何。不管怎么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阎锡山算得上是一个识时务者,是一个明白人。

阎锡山拱手向蒋介石交权,是因为他并非蒋介石嫡系,他与蒋介石之间有过“说不清,理还乱”的历史积怨。其中的“高潮戏”是1930年的“蒋冯阎大战”。当时,蒋介石羽翼未丰,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并列为中国四大军阀。蒋介石视阎锡山为眼中钉,1930年1月3日趁阎锡山赴郑州指挥作战,蒋介石密令河南省主席韩复榘相机捕阎。不料这一高度机密的电话,被阎锡山部下窃听,阎锡山急忙化装逃出郑州,回到老窝太原。此后,阎锡山誓除蒋介石,双方剑拔弩张。阎锡山还联合冯玉祥、李宗仁共同倒蒋。

1930年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团军将领57人,通电全国,拥护阎锡山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出兵讨蒋。

4月1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分别宣誓就职。阎锡山在就职通电中,斥责蒋介石把国民党变为“一人之化身,专制独裁,为所欲为”,致使“党不党,政不政,国不国,民不聊生”,“犹复迫我以武力,助其铲除异己”。阎锡山宣称,自己不得已“应军民之请求”,以战争手段重建党国。

这时,阎锡山作为陆海空军总司令,红极一时。1930年5月19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把阎锡山作为封面人物,足见当时阎锡山之不可一世。

蒋介石把持的“国民政府”则针锋相对,宣布撤除阎锡山所有职务,并“通令缉捕”。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中常会则决定永远开除阎锡山的党籍。

阎锡山以牙还牙,在1930年8月联合冯玉祥在北平另组“国民政府”,阎锡山自任“国民政府”主席。

以阎锡山、冯玉祥为一方,以蒋介石为另一方,进行了“蒋冯阎大战”。最初,蒋介石差一点在柳河车站被冯玉祥部队俘虏。

然而张学良在沈阳通电拥护蒋介石,出兵进山海关,使蒋介石声势大振。这场军阀混战最后以阎锡山、冯玉祥战败告终。陆海空军总司令阎锡山于1930年10月15日宣布下野。12月阎锡山潜往大连,保住一命。1931年8月5日,乘飞机潜回山西大同,回到山西五台山隐居,然后趁着1931年的“9·18事变”全国掀起抗日高潮,阎锡山复出。蒋介石表示要与阎锡山联手抗日,1932年2月20日任命阎锡山为太原绥靖主任。阎锡山赶紧拍蒋介石的马屁,致电蒋介石:“锡山向来追随钧座,受国家之优遇,亦当追随钧座,赴国家之危难。中央为保全国土而忍辱,锡山愿与钧座分祸;如为发扬民族精神而奋斗,愿随钧座牺牲。”

有过如此“精彩”的恩恩怨怨,到了台湾,阎锡山在蒋介石面前更要摆出一副“追随钧座”的样子,生怕得罪蒋介石,因此主动请辞“行政院院长”之职。

阎锡山在卸任“行政院长”之后,迁往台北城东南的丽水街一幢日式别墅居住。那一带原本是“高等日本人”的居住区,有很多幢日式别墅,原本叫“富田町”、“古亭町”、“龙安坡”。台湾光复之后,用浙江南部的城市命名那里的街道,诸如温州街、泰顺街、丽水街、青田街、云和街、龙泉街等。阎锡山家的对面邻居是当时的上将彭孟缉。

阎锡山为了避免惹是生非,深居简出,杜门谢客,但是毕竟他曾经是“党国元老”,客人还是不请自来。阎锡山“谨言慎行”,不问政治。他也托病几乎不出席各种会议,因为他知道凡是出席会议必定要发言,凡是发言就很容易“触雷”,所以这“两个凡是”是万万使不得的。

为了更加彻底远离政治漩涡,阎锡山有两种选择:

第一选择就是李宗仁道路。李宗仁躲到美国去,远离蒋介石的淫威。阎锡山的儿子在美国,所以阎锡山倘若以探亲的名义去美国,可以一去不复返。阎锡山在日本也有许多亲友,他也可以前往日本安度晚年。重要的的是,阎锡山在逃离大陆时,携带了相当数量的黄金,供他和家人在国外生活绰绰有余。

然而当阎锡山向蒋介石试探口风的时候,蒋介石说,还是在台湾好呀,何必到国外去呢?

蒋介石此言,使阎锡山的出国之梦破碎。阎锡山知道,蒋介石是轻易不会把自己昔日的政敌放走的。

摆在阎锡山面前的,只有第二选择,那就是找一个远离台北市中心的荒僻之处躲起来。

于是,阎锡山四处踏访,想寻觅一个在台湾的安全住处。

建在荒山僻岭的阎锡山居所

山西多山。阎锡山从小就在五台山长大,他喜欢山。他看中了台北的阳明山。

阳明山是台湾达官富贾的别墅区所在地,是避暑圣地。可是阎锡山在阳明山踏勘,眼光却与众不同。阎锡山居然看中了阳明山里的菁山。

菁山原本是日本占领台湾期间打算兴建的一个农场,欲建而未建。这里非常偏僻,交通极其不便。在当时,要沿着一条砂石铺成的小路步行30分钟,才能到达阳明山公路,然后乘车进台北市区。菁山野草丛生,没有人烟,没有电灯、电话、自来水,只有四处奔窜的野兔。

阎锡山在菁山建造了草屋(其实是简易木板房),取名“菁山草庐”。他在台北市区的丽水街日式别墅只住了5个月,便于1950年8月迁往“菁山草庐”。他的秘书、司机、厨师、负责保卫安全的30名警卫人员以及1个连的宪兵,也随他迁往菁山,同样一律住简易木板房。那30名警卫人员来到这荒郊野外,并无怨言,因为这些警卫人员大都是山西人。阎锡山跟蒋介石一样,重用同乡。只不过当时的宪兵部队大都是广东人,颇有怨言,他们无法理解“阎院长”放着豪华的日式别墅不住,却要到这偏僻山区过“原始生活”。好在阎锡山手头宽裕,给他们加点额外津贴,也就把怨言平息下去。

阎锡山这“山西王”没有领教过台湾台风的厉害。“菁山草庐”那些简易木板房的屋顶,在台风中整个被掀掉,风雨直灌屋里,警卫和宪兵们叫苦不迭。

当时只建简易木板房,是因为他太“乐观”,以为很快就可以“反攻大陆”,重回山西。可是严峻的形势使他明白“反攻大陆”谈何容易,而且台湾的台风接二连三,使阎锡山终于下决心在菁山建造永久性居所。

阎锡山此人确实与众不同。他居然异想天开,要在阳明山建造窑洞作为永久性居所!他的山西老家到处是山,到处是窑洞。窑洞不仅无惧于台风,而且能够抵挡炮弹、炸弹,更何况冬暖夏凉。

然而台湾没有会建造窑洞的工匠,因为台湾虽然多山,却没有一孔窑洞,当然也就没有会挖窑洞的工匠。阎锡山向当地人询问,为何台湾无窑洞?答曰:“台湾土地潮湿,不适合挖窑洞。倘若挖窑洞,势必洞里整天滴滴答答滴水,地上也满是泥水。再说,台湾多地震,住在窑洞里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