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478100000012

第12章 照顾好念头,修一颗平常心

有个记者采访本焕长老时,指着长老提的一对牌匾问其中深意。牌匾上誊录着本焕长老写下的八个大字:照顾话头;讲话是谁。字形圆润,笔力苍劲。

本焕长老瞥了一眼牌匾,回头对记者说:“照顾话头,就是照顾你自己的思想念头,看看是在用功还是不用功,是不是在想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在佛门用功的人,就得每天照顾好自己的念头,一心修习。”表情严肃。

“那‘讲话是谁’又是什么意思呢?”

本焕长老笑了,说:“人人都会讲话,但是讲话的是谁?并不是指身体,身体是生灭的,而讲话的是不生不灭的东西。它究竟是什么?就要各人自己去寻找了。”

人们说出的话,是人心思维的一种外现,管好自己的嘴,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心。本焕长老把对心的照顾,称为禅,他说“禅也叫思维修,我们可以在一个思想上来回思维,去修它。”修禅不仅是修身,参禅其实是参心。“如果你要参禅,那么你要明白,参禅是叫你参,不是叫你念。”照顾思想念头是参禅者每天必修的功课,如果稍有放松,乱七八糟的思想会来袭,郁闷、纠结在所难免。

红楼梦中有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就是没有原因地“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理由,只是觉得烦闷。落红无数,流水无情,怎奈闲愁万种,剪不断理还乱,将怨语交予东风。这就是人的境界,闲来无事便生愁,还要将语言的刺,抱怨、埋怨,投向无辜的自然。

世间的人大多如此,每天都被诸多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包围,稍不留意心中就会长出荆棘。为此,本焕长老才交到佛门中人“每天照顾好自己的念头,一心修习”。但一心修习,不是埋头空门,整日掩着佛像古卷,心念阿弥陀佛。在佛家看来,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看做是修习的契机。

有源禅师去拜访大珠慧海禅师,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要用功修道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吗?”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哪里不一样呢?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慧海禅师的这个用功法,即是本焕长老所说的修习。做一件事的时候,管好自己的念头,不去想另外一件事,绝缘无关此时此刻的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习达到的佛的境界。

佛法其实很平凡,修行之道无非平常生活,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禅就是生活,生活中无处不蕴藏无限的禅机。问题是许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当压力缠身时,心心念念都是烦恼,饭不得咽,食不知味,卧不得安眠。果真按照禅师所说地去做了,本焕长老所说的不生不灭的东西也就找到了:一颗平常心。

世间的生伴随消逝而生,世间的灭伴随新生而灭,这种无常的轮换正是人生有常的存在。人能在事物消逝时不过分悲戚,成长时不过分欣喜,倚借的就是一颗平常心。拥有平常心即是在心中立杆天平,平衡世间的生与灭、得与失等诸多矛盾。

但平常心很难,人们生活在烟尘滚滚、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的追逐,人心的败坏,无一处不起苦闷,无一处不生烦恼。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现代人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界的联系,失去了和谐与统一的心,也丧失了生命中尽情欢笑、尽情哭泣的能力。

所以,现代人亟须的不是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是一份让支离破碎的生活得到片刻圆满,让纷扰的内心获得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说起来很简单,无非困来眠,饥来食,安安稳稳活在当下。

管好自己的念头,在一言一行中修行。说话前,把即将出口的语流在心中过滤一遍,滤掉其中的抱怨、指责、谩骂,心平气和地发表对变幻人世的看法;做事时,且不问能收到什么好处,做好当下的事情,专心致志于眼前每一个细节,事情结束时,自会收获一份心灵的踏实;想问题时,不执著于已经过去或还未到来的烦恼,认真活在每一刻,止息烦恼和痛苦,生活其实很简单。

佛家说:“能尽人心为佛心”,照顾自己的话头,没有必要把自己说过的、做过的,不漏万一地誊录在案;照顾自己的念头,没有必要分秒反省,动辄得咎;修行不一定剃度出家,身在禅房,每日念佛吃斋。佛门子弟这样修行还好,如换做俗世常人,修行恐怕会影响正常的人生轨迹。

不去向佛陀、菩萨悔过,就在滚滚红尘中修持平常心态、恬然心境。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藏着快乐,深刻的人生哲学就在平常的吃饭睡觉间。吃饭时专心吃饭,睡觉时安心睡觉,自然能心境轻松、不急不缓地在凡常中得到超脱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