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478100000036

第36章 袋子里装把“戒刀”,不会走错路

本焕长老2004年的时候曾在北京大学做过一场演讲,演讲中他讲了一个关于神光二祖的故事:

禅光自幼聪颖过人,博闻强识,很早就读完了世间所有的典籍,正觉得无书可读的时候,他接触到了佛法,觉得参禅悟道才是自己真心想学的。于是发大愿,出家修行。

遁入空门后,禅光神解超群,进步飞快,得到了他师父的青睐。日子一天天过去,师父瞅准机会把禅光推荐给了达摩初祖。可是等他来到达摩初祖门前,达摩初祖却像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一般,不理他、不睬他,空让禅光在门外等候。

时值冬季,漫天飘雪,等候多时的禅光已是又冻又饿。但即便这样,达摩初祖却从门内抛出一句:“轻心慢心,焉能闻法?”

听闻此语,禅光不禁觉得冤枉:“这是从何说起呢?我站在雪里又冻又饿,还说我是轻心慢心。”但他不敢强辩,为了向达摩祖师表明自己求法的真诚心,禅光马上拿出戒刀,把胳膊砍下来递给了达摩初祖。

尽管如此,达摩初祖依旧对他视而不见。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断臂处的伤口从淌血到无血可淌,白雪成了红梅色,禅光更加饥寒难耐。到他实在受不了的时候,禅光便哀求达摩初祖为他安心。

不成想,达摩初祖却说:“你拿心来,我为你安!”

禅光听后不禁欣喜,可是他翻遍了浑身上下,却不曾找到自己的心,便向初祖说:“觅心了不得。”

达摩初祖淡淡地说:“那我怎么为你安心呢?”

禅光疑惑片刻,言下大悟。

达摩初祖的百般地刁难,其实是要禅光时时守住自己的心,如何守?持戒而守,如此才不会觅心不得。本焕长老讲完故事后,台下的人依旧对故事背后的寓意不甚了了,见状本焕长老重拾话头,解释道:“我们出家人这个袋子里过去装的有把戒刀。为什么装戒刀,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宁可守戒而死,不可毁戒而生!修学佛法要有杀身成仁的勇猛气概。”他口中所说“宁可守戒而死,不可毁戒而生”的气概,其实就是一种原则性的自我把持。

有众人眼光注视时,自我把持易;独处一室、无人看管时,自我把持难;

没有磨砺、考验时,自我把持易;有生死相逼、利益矛盾时,自我把持难;

可是易处人人能为,难有鹤立鸡群的机会;唯有难处坚持,方有可能在他人难为处修成正果。本焕长老之所以如此重视“持戒”、自我把持,是因为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定的约束,任何人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办成自己的事。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世间没有事物有绝对的自由。有约束的自由才是常态,世上并没有无约束的自由,而只有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自由。

约束和自由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了约束才会有自由,因为自由存在的前提是束缚,没有各种各样比如道德法律上的约束和规定,或者各种人为的规则和要求,自由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没有自由,约束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自由和约束看似矛盾,却又息息相关,佛家的持戒此时是约束,将来则可能是超脱。自我持戒、约束就是自律,一个声誉良好的人总是能将自律养成习惯,正因为自律,他的品行才能经受住多种考验。但是,人有时也难免一时疏忽。这一时的忽视,就可能前功尽弃,数年名声化为流水。

这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方丈守心法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瓷瓶摔了个粉碎。众弟子一下愣在了那里,不知方丈的这一举动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守心法师见学僧都以探询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

“一抷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会损坏,可以万世流传。可是,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个人,尤其是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不是件易事,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

僧侣们都默默无语,有些人忽然有所顿悟,合掌跪地,深表忏悔。守心禅师这番话其实是在说,人堕落起来与坠地的瓷瓶一样,名声品行积累起来不容易,但挥霍一空只是眨眼之间,纵然令人痛惜,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所以古人总是强调谨小慎微、善始善终。

佛家持戒看似抽象,自我把持不得放松看似小题大做,可是这个自我约束的道理是世界万物都在遵守的定律。河床是河流的约束,如果河流没有了河床的约束,那么它将泛滥成灾;轨道是火车的约束,如果火车失去了轨道,那么它将无法行驶;土壤是植物的约束,如果植物离开了土壤,那么它将不能生存。法律与理智是人的约束,如果人失去了理智,没有了法律与规定的约束,那么这个世界将一片狼藉,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文明。

方向盘对车轮的限制、约束,是为了不让它走错路,以至于跌到深渊之中;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约束也是为了塑造它们美的气质,让它们成为供人观赏的东西。佛家持戒,甚至不惜为受戒、守戒断手断脚、舍身护法。是为了让心灵在烙烤的桎梏下参透人生的苦蒂,开出思想的花。我们涉足滚滚红尘,自不必像佛家那般血腥,只需在心间预留一根绳子,时时牵住偶尔想要放纵的心、想得过且过的惰性,如此便不至于迷惘、不知自己为什么而活。

来源《禅悟人生大全集》有约束的自由才是常态;不自律的品性如堕落的瓷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