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5037700000163

第163章

高梁水出蓟城西北平城泉,是其证。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守敬按:今宛平县西玉泉之水,出石罅间,东流旧汇为西湖,周十余里,荷蒲菱芡,沙禽水鸟,称为佳胜。至乾隆时,疏浚广数倍,谓之昆明湖。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戟处也。朱奋作启,《笺》曰:《后汉书》,铫期从光武徇蓟。时蓟中起兵应王郎之檄,光武趣驾出,百姓聚观满道,不得行。期骑马奋戟,瞋目大呼曰, 众皆披靡。及至城门,已闭,攻之得出。谢云,启戟当作棨戟。赵云:按非也。何焯云:是奋戟之误,以《后汉书》本传校改。其水又东入 水。

水又东径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蓟城中。景明中,造浮图建剎,朱作利,《笺》曰:当作剎。戴、赵改。穷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寻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坟,[三六]朱脱坟字,赵、戴增。基址盘固,朱盘作盘,《笺》曰:疑作盘。犹自高壮,竟不知何王陵也?赵云:按《地形志》,燕郡蓟有燕昭王陵,燕惠王陵、后人遂因此,误以燕剌王旦戾陵当之,非也。戾陵在蓟西南,此陵在蓟东南,观道元所叙高梁河甚明。《金史 世宗本纪》,大定九年二月,诏改葬汉二燕王于城东。《蔡珪传》,初,两燕王墓,旧在中都东城外。海陵广京城围,墓在东城内。尝有盗发其墓。大定九年,诏改葬于城外。俗传六国时燕王及太子丹之葬。及启圹,其东墓之柩,题其和曰:燕灵王旧,旧,古柩字,通用。乃西汉高祖子刘建葬也。其西墓盖燕康王刘嘉之葬。珪作《两燕王墓辨》,据葬

制、名物, 刻甚详。观此则知《地形志》之非。道元疑而未定,可谓有识。守敬按:《寰宇记》蓟县下引《九州岛要记》,古渔阳北有无终山,山上有燕昭王冢,则昭王冢不在此。

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赵、戴以泉字属下句,泉下又增流字。守敬按:当以泉字断句,不当增字。《巨马水注》,称八丈沟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泉,即其辞例,以其出于平地,即下文所谓高梁无上源也。高梁水今为玉河,在都城西直门外半里,上有高梁桥。东注,守敬按:注当作流。径燕王陵北。此燕王陵,即上文所谓大陵。又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守敬按:《寰宇记》引《隋图经》,高梁河在蓟县东四里。其水又东南入 水。朱上句也字在此下。赵、戴移。会贞按:此高梁水出平地,下流入 ,在《鲍邱水》篇高梁水之南,与此高梁水虽相近而不相通。

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

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颍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守敬按:《后汉书 寇恂传》。魏遣张合、乐进围雍奴,守敬按:见《魏志 张合、乐进传》。即此城矣。守敬按:前汉县属渔阳郡,后汉、魏因,晋属燕国,后魏复属渔阳郡。《地形志》雍奴有雍奴城,则县已迁徙。[见《鲍邱水注》。]故城在今武清县东。笥沟,潞水之别名也。朱水上脱一字,全校增沽字,赵同戴增潞字。守敬按:《沽水经》,西南与 余水合为潞河,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则沽水又名潞水,其下流为笥沟。此增沽字、潞

字皆通。但下引《魏土地记》称,清泉河东流与潞河合,则此作潞水,方与下相照。《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干河,东流与潞河合。守敬按:清泉河即 水,潞河即笥沟。《魏土地记》谓清泉河与潞河合,即《经》所谓 水入笥沟也。 水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云,赵作曰。高梁无上源,赵云:按高梁水首受 水于戾陵堰,见下卷《鲍邱水》篇。会贞按:赵说非也。高梁水有二,一首受 水下入鲍邱者,详《鲍邱》篇,是篇前称 水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即其水,一出蓟城西北平地下入 者,全详本篇。此高梁无上源,指出平地之水言。赵氏竟与《鲍邱水》篇之高梁水混合为一,殊为谬也。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借涓流,方成川甽。清泉至潞,潞县详《沽水》篇。所在枝分,会贞按:潞及雍奴,后魏并属渔阳郡。清泉自潞至雍奴,故上统言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此析言至潞所在枝分也。更为微津,散漫难寻故也。

校记

[一]「全氏未见《大典》本,而亦作上下,此王梓材改全书之证」按:杨氏此说不谛。沈炳巽本(四库珍本影印本)作上下,全氏曾见沈本,盛称之亦常引之。谅非王梓材袭戴改全之佳证。

[二]「当作耘」按:朱《笺》本此下有「会稽耘鸟详见四十卷」九字,熊氏未录而改为「渐江水注」。

[三]「戴又改作熯」按:戴改「旱」作「熯」,盖用《诗 小雅 楚茨》「我孔熯矣」。

[四]「七年发北部五百里内」按:熊氏误记为「七年」,天兴凡六年止,次年改元天赐,发北部男丁事在「天赐三年六月」。今订。又「八部」之「八」为「北」之误,今订。下文「果系天兴时所筑之城」句,「兴」字亦改作「赐」。

[五]「在大同府东,非也」按:《纪要》同卷方山下,太和八年,魏主如方山,遂如鸿池。胡《注》,鸿池即旋鸿池也。

[六]「十四年十月文明太皇后于永固陵」按:原此句上有「四月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方山上又云」,抄手误衍此十五字,今删,并改「四月」为「十」,当作「四年十月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永固陵」。

[七]「檐前四柱」按:诸本皆作「四」。《通鉴》齐建元三年《注》引《水经注》作「两柱」,待考。

[八]「盖暴室织务既多,因置狱官」按:「织务」,标点本作「职务」。以师古《注》言之,暴室主织作染练之署,则当仍作「织务」。

[九]「足征蓬台之建在神瑞三年前」按:神瑞三年四月,改元泰常,是神瑞三年不过三月。《注》云神瑞三年又建白楼,则白楼之建,当在四月壬子之前。

[一〇]「暂重当时。全云:暂字疑」按:暂字不误。善长尊佛教过于道教,谦之虽见重当时,身后即毁道静灵宫。观下文盛赞京邑帝里佛法丰盛可知。

[一一]「饰缥碧」按:杨氏按语与赵氏刊误同,疑抄手之误。

[一二]「南北六七十步」按:《通鉴》齐建元二年四月胡《注》引《水经注》,亦作南北六七十步,与朱

本同。

[一三]「长四十里,广四五里」按:《魏书》裴《注》作「长三十里,广五十里。」

[一四]「吴本改作鼠雨,误矣。全、赵作鼠作暴」按:全、赵作「暴雨猛风不灭」,《疏》误校。又云《魏志 三少帝纪 注》引原书与朱《笺》所引古本同,亦误。《注》引《神异经》作「得暴风不猛,猛雨不灭」,不与朱《笺》所引古本同。(「全、赵作鼠作暴」,今据台北本删「全」,改「作」为「改」。)

[一五]「然以此作慈乌为是」按:胡承珙《小尔雅义证》广鸟已据补「慈」字。

[一六]「大而白项者,谓之苍乌」按:胡氏《义证》「项」作「脰」,亦补此句。朱《笺》本讹「头」,当是「脰」之讹文。

[一七]「未免辞费而不知所裁」按:杨评非是。下文云:「自恒山已北并有此矣」,郦氏于雏鸟生地特着之,今之治动物学有用资料也。

[一八]「苑有洛阳殿」按:朱《笺》本「有」讹作「囿」,笺云:宋本作「有」。全、赵、戴依改。《疏》径改,漏作校记。

[一九]「迨曹公始置司金中郎将,利权悉归于上矣」按:此二语为赵氏按语,其引《续汉书 百官志》本《注》语,至「中兴皆属郡县」止。戴校本作:「《续汉书 百官志》本《注》云,曹公始置司金中郎将利权悉归于上矣。」以赵语作《续汉志》本《注》,此戴见赵校而袭之之证。赵之此语又出自全氏。

[二〇]「戴改北郍作比郍,当是意改」按:检《大典》本正作「比」,戴据改,非意改也。杨、熊二氏未见《大典》本而以意为之说,此亦一证。熊氏晚年覆校,则及见《大典》本,但旧《疏》未及一一复检矣。(今据台北本删「戴改」以下文字。)

[二一]「即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按:《史记》、《汉书》本传皆作「杜太行之道距飞狐之口」。郦氏误「距」作「杜」,或是误记。《要删》卷十三(丁未九月改定)引本传而漏校,失之眉睫。

[二二]「《汉书 文帝纪》后六年,令免屯飞狐」按:「后六年」原作「五年」,《文帝纪》事在文帝后六年,杨氏误记,今订。《要删》亦云:「《文帝纪》后六年令免屯飞狐。」此与上条校《疏》时俱漏校讹字。

[二三]「又东北入祁夷水,祁夷水右会逆水」按:朱本脱两「水」字,赵氏刊误补,全、戴同,《疏》漏记。

[二四]「耆彦云」按:朱讹;赵氏刊误改,全、戴改同。

[二五]「朱巅作岭」按:沈炳巽本作「巅」。

[二六]「《御览》四十五……引《后魏舆地图风土纪》」按:《御览》、《寰宇记》均作「历山」,与下文「形似覆釜因以名之」不相应。又《寰宇记》作「三十里」,《御览》则作「三里。」

[二七]「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按:朱本讹作「西西」,《笺》云:当作「而西」。赵氏刊误云:当作「西南」,全、戴同。

[二八]「胡三省《通鉴 注》……柔玄镇城在今蒙古察哈尔」熙仲按:《通鉴》胡《注》八月甲子如柔玄镇曰,柔元镇城在汉且如县西北塞外。魏太和十八年如柔元镇即此。熊《疏》有脱误,熊氏校记袭赵氏而未弭其迹。赵云:「柔玄镇乃魏六镇之一,胡三省《通鉴》云云。」熊氏用其首句及胡三省《通鉴 注》柔玄镇城十字,下突接己意「在今蒙古察哈尔东南」云云,胡三省岂知今察哈尔旗耶?而在今以下云云盖用《清一统志》四百十之一,古迹下柔玄镇城在旗东南。

[二九]「郝懿行曰……古本有此」按:郝书「鴈出其间」下云:《水经注》及《初学记》三十引此并作「鴈出其门」。又云:高柳在代北,《水经 水注》引此《经》「北」作「中」,所见本与朱《笺》本同误。顾祖禹《方舆纪要》四十四亦误作「中」。(「郝懿行……有此」一段文,今据台北本删改。)

[三〇]「秦始皇二十五年,虏赵王嘉以为郡」按:沈氏《疏证》于行间改「二十三」作「十九」,于书眉批:「按《始皇本纪》,当云二十五年虏代王嘉。」其订正同于熊氏,在前。

[三一]「徒跣抱招,以救请忠」按:朱《笺》本原文作「抱招救请跪伏受敕教」。

[三二]「敦水又东,水注之,水出东阜下」按:朱《笺》本讹作「东又」,脱「水」字。赵氏刊误已补,全、戴改同。《疏》径改未作记。

[三三]「水在今延庆州西」按:「西」,原作「东」。《清一统志》二十四作「西」,据改「西」字。

[三四]「又西右与阳沟水合」按:朱《笺》本、沈本皆讹作「又西与右阳沟水合」,赵氏刊误云:「与右二字当倒互。」全、戴依改。《疏》径改但未作记。

[三五]「 水又南入山」按:《要删》熊氏校语后,尚有杨氏按语,此钞本未录。

[三六]「……而是二坟」按:赵氏云,「此处有脱文」。《疏》误记增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