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又径宿预城之西,又径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县也,王莽更名之曰康义矣。全云:《水经注》引《汉志》,有为今书所无者,或是阙文,然亦有绝非阙文而出于郦氏之妄者。西京无下邳郡。下邳,东海郡之属县耳,安得下邳郡有宿留县乎?本无此县,又何以云王莽更名之曰康义乎?赵云:按宿预故城在今邳州宿迁县东南,汉临淮郡厹犹县之境也。东汉省,晋义熙中置宿预县。班《志》厹犹县下云,莽曰秉义,康、秉字形相似,道元引之,盖实宿预之即厹犹也,而不着厹犹之名,是其疏略之过,如以为造作无端,则太甚矣。守敬按:晋安帝立宿预县,[三二]属淮阳郡,宋因,齐废,后魏武定七年复置宿豫县,为宿豫郡治,在郦氏后。《寰宇记》,宿豫城在下邳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恐有误。故《方舆纪要》以为在宿迁县东南。《御览》一百六十引《汉书 地理志》作康义,与此同,当以作秉义为正。晋元皇之为安东也,督运军储而为邸阁也。会贞按:《晋书 元帝纪》,东海王越收兵下邳,假帝辅国将军,寻加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俄迁安东将军。《初学记》八引《西征记》,宿预城,下邳之中路旧邸阁。魏太和中,南徐州治,会贞按:《地形志》东楚州下云,高祖初,立东徐州,异。考《隋志》,宿豫郡,后魏置南徐州。《通典》亦云后魏置南徐州。《舆地广记》后魏太和中,南徐州治宿预,皆郦说之
证,则魏收误审矣。[三三]盖后魏别有东徐州,孝昌元年置,治下邳城,时地皆不同也。后省为戍。会贞按:《地形志》,世宗初,改为镇。《世宗纪》,永平元年,前宿豫戍主成安乐子景 ,杀宿豫戍主严仲贤,以城南叛。乃此《注》之证。又《孔伯恭传》,攻刘彧宿豫戍将鲁僧遵,则有戍久矣。此乃省州但为戍耳。梁将张惠绍北入,水军所次,凭固斯城,更增修郭,赵郭改廓。赵作堑。其四面,引水环之。今城在泗水之中也。会贞按:《梁书 张惠绍传》,天监四年北伐,惠绍与冠军长史胡辛生等攻宿预,执城主马成龙,使部将于水南立城为掎角。《元和志》全本此《注》为说,其四面,作堑其罗城。
又东南入于淮。
泗水又东径陵赵作凌,下同。栅南,[三四]会贞按:《地形志》,下邳郡有栅渊县,武定八年,分宿豫置。盖即陵栅之地。《陈书 宣帝纪》,太建七年,樊毅克高栅城当即此,在今宿迁县东南五十里。《西征记》曰:旧陵县之治也。会贞按:即《汉志》泗水国之凌县。凌县见《淮水》篇凌水下。泗水又东南径淮阳城北,城临泗水。朱《笺》曰:一本北上无城字。赵移北字于城上,戴移同。会贞按:不必移。淮阳城详见《淮水》篇,彼篇亦有北临泗水之文。昔菑丘欣饮马斩蛟,眇目于此处也。朱《笺》曰:《韩诗外传》,东海有勇士菑丘欣过神泉,饮马,马为蛟所取。欣拔剑入水,三日三夜,杀二蛟而出。雷神随而击之,眇其左目。《吴越春秋》作椒丘欣,云,欣为齐王使吴,过淮津,饮马于淮水,神取其
马。欣大怒,袒裼持剑入水,求神决战,连日乃出,眇其一目。会贞按:《韩诗外传》作三蛟,《书钞》一百五十二引同,朱引作二蛟。《类聚》九十六、《御览》九百三十、七百四十引同。三二错出,必有一误。刘师培《左盦集》一失校此字,而菑邱欣《书钞》作蕃邱欣,刘氏据之以菑为讹,证以《博物志》七作蕃,似是,然《类聚》、《御览》并作菑,又《续汉志》郯县《注》作万邱欣,误。泗水又东南径魏阳城北,城枕泗川。陆机《行思赋》曰:行魏阳之枉渚,会贞按:《类聚》二十七载陆机《行思赋》,略此语。故无魏阳,疑即泗阳县故城也。会贞按:汉县属泗水国,后汉废。《寰宇记》,泗阳故城在宿迁县东南八里。钱坫从之,当依《一统志》作八十里为是。在今桃源县东南。王莽之所谓淮平亭矣。盖魏文帝幸广陵所由,或因变之,未详也。会贞按:《魏志 文帝纪》,幸广陵在黄初六年。《寰宇记》亦云,盖因魏文幸广陵,因而改名。
泗水又东径角城北,会贞按:角城详见《淮水》篇,亦见《济水注》二。而东南流注于淮。考诸地说,或言泗水于睢陵入淮,亦云于下相入淮,皆非实录也。会贞按:《汉志》,泗水至睢陵入淮,济水经菏水入泗水,至睢陵入淮,是亦谓泗水至睢陵入淮也。《海内东经》郭《注》,泗水至下相入淮。睢陵见《睢水》篇,下相见本篇。上文郦氏因二县去泗水入淮处稍远,故并斥之。《济水注》亦驳睢陵,但角城乃晋末之县,似不得据以驳前人说。阎若璩谓当作淮阴,是也。今泗水自泗水县西流,经泗水县、曲阜县、又西南经滋阳县、邹县至济宁州,南入运河。皆故道以下旧东南经今鱼台县、沛县、
铜山县、邳州、宿迁县、桃源县,至清河县西北清口入淮。及金明昌县自济宁州南至入淮之道,为黄河南派所占。元泰定时,自铜山至入淮之道,为全河所占,迨本朝咸丰时,河又改流,今谓之淤黄河。
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守敬按:《史记 夏本纪 索隐》引此,艾作汶,误。《考证》依此改。《左氏释例》水名内,沂出盖县艾山,与《经》合。又《经 隐六年 注》,牟县东南有艾山。《隋志》,嬴县有艾山。《括地志》,艾山在博城县[当有东字。]南百六十里。《寰宇记》,艾山一名临乐山,在新泰县东北三十里。盖俱与盖县地相接也。在今蒙阴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齐乘》,沂州西三十里之艾山,乃别一山也。
郑玄云:出沂山,守敬按:见《周礼 职方 注》。《元和志》,沂山在沂水县北百二十四里。唐沂水即今县治。亦或云临乐山。守敬按:此指《汉志》泰山郡盖临乐山,洙水所出云云。又沂水南至下邳入泗,郦氏盖以又字承上言,故谓沂水亦出临乐山也。在今蒙阴县东北。水有二源,南源所导,世谓之柞泉,北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朱二源讹作三源,北水讹作屯水,泉讹作山,《笺》曰:《御览》[按见六十三。]引此作二源,作北水,作泉。戴、赵俱改。守敬按:《齐乘》,郑康成云,沂水出沂山。按今蒙阴县东北,地名南河川,[三五]小阜之下,有曰狗泉,此沂源也。东南径马头固山,有泉,东流与之合,北望沂山五十里,殊无别源,疑沂山水源古流今竭耳。《禹贡锥指》按,沂山在今沂水县北一百十里,无沂源。又雕崖山在县西北一百七十里,沂水于此发源,是谓狗泉,盖即康成所谓沂山也。临乐、艾山、雕崖,疑即沂山支阜之异名。《齐乘》所谓狗泉者,即北源之鱼穷泉,其出马头固山者,即南源之柞泉
也。俱东南流,合成一川。守敬按:今谓之沂河。
右会洛预水,水出洛预山,东北流注之。守敬按:水在今沂水县西北。
沂水东南流,朱脱流字,戴、赵增。左合桑预水,水北出桑预山,东流注于沂水。朱无注字,《笺》曰:流一作注。戴改注,赵增注字。守敬按:水亦在今沂水县西北。
沂水又东南,螳蜋水入焉,水出鲁山,朱无水字,戴、赵增。东南流,右注沂水。守敬按:《寰宇记》,螳蜋山在沂水县北百九十二里,与大小二鲁山连接,南面有穴,直入二十里,可容方驾。按《注》不言螳蜋水出螳螂山,而言出鲁山,盖古统谓之鲁山,后人以水名山,又别为螳螂山耳。《一统志》,螳螂水俗名松仙河水。亦在今沂水县西北。
沂水又东径盖县故城南,朱无沂字,赵上水字改沂,戴增沂字。守敬按:县详《洙水》篇。东会连绵之水,水发连绵山,南流径盖城东,而南入沂。守敬按:水亦在今沂水县西北。沂水又东径浮来之山,守敬按:《九域志》,沂水有浮来山。乃《齐乘》以为在莒州西三十里《明 地理志》言,在莒州西,同于地望不合。故《方舆纪要》斥在莒州之误,而谓在蒙阴县西北。高士奇、顾栋高等说同。《沂水县志》谓即《隋志》东安县下之松山,在今县西北八十里。《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守敬按:见隐八年。即公来山也,守敬按:《续汉志》,东莞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
在邳乡西,故号曰邳来之间也。守敬按:杜《注》,东莞县北有邳乡,邳乡西有公来山,号曰邳来间。邳乡详见《沭水》篇。浮来之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会甘水,而注于沂。守敬按:水亦在今沂水县西北。
沂水又南径爆山西,守敬按:《名胜志》,爆山即《泰山记》所云雹山,音相类,以山出紫石英,映彻若雹,故名。《元和志》,雹山在沂水县西北二十八里。《齐乘》,雹山一作 山,故《寰宇记》引《地形志》发干县有 山庙。今《地形志》 作危,误。在今沂水县西北三十里。山有二峰,相去一里,双峦齐秀,圆峙若一。
沂水又东南径东莞县故城西,朱莞讹作苑,下同。戴、赵改。会贞按:前汉县属琅邪郡,后汉属琅邪国,建安中置东莞郡,魏、晋因。惠帝时,郡徙,县属宋,后魏因,即今沂水县治。与小沂水合。朱脱小字,赵据胡渭校增,戴增同。孟康曰:县故郓邑,朱郸讹作邺,下同。赵据《汉志 注》校改,戴改同。今郓亭是也。会贞按:孟言县故郓邑,盖为郓邑地非县城,即郓城也。故所称今郓亭,《注》下文以为今城北郓亭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吉为东莞侯。朱子讹作弟。赵改云:按《史》、《汉 表》皆作子,《注》云弟,误。下卢侯稀亦误以子为弟。戴改同。魏文帝黄初中,立为东莞郡,朱《笺》曰:《晋书 地志》云,太康元年分琅琊,置东莞郡。此云黄初中立,未详。守敬按:《魏志
臧霸传》,尹礼为东莞太守,在建安初年。此云魏黄初中立,未审。又文帝、明帝、少帝时,胡质、张缉,先后为太守。《晋书 司马晃传》,为东莞太守在魏末。《宋志》,东莞太守,晋泰始元年,分琅邪立。咸宁三年复以合琅邪。太康十[疑当作元。]年复立。《晋志》但就太康时为说,略也。《东燕录》谓之团城。会贞按:《十六国春秋》作《南燕录》,但云,刘裕师次东莞,不言登团城,《晋书 载记》同。《宋书》薛安都及《魏书》刘休宾、尉元等《传》,并作团城,与此合。《齐书 垣崇祖传》作圂城,《通鉴》沿之。胡《注》引《地形志》作圂城,并误。今本《地形志》作国城,尤误。《寰宇记》,沂水县理城,本汉东莞县城,南燕于此置团城镇。城隍圆,因名团城。《齐乘》在沂水东北三十里,未审。即今沂水县治。刘武帝北伐广固,登之以望五龙。朱作王难,《笺》曰:当作五龙。广固有五龙口,见二十六卷。赵改五龙,戴但谓二字有舛误。守敬按:《名胜志》作五龙,赵依《笺》改,至确,戴失考耳。魏南青州治。会贞按:《地形志》,南青州治团[原误国。]城,显祖置,为东徐州,太和二十二年改。《左氏传》曰:莒、鲁争郓,为日久矣。会贞按:昭元年文。今城北郓亭是也。全云:按《十三州志》曰,有东西二郓,鲁昭公所居为西郓,在兖州东平郡。莒、鲁所争为东郓,此邑是也。[按见《寰宇记》。]亦即汶阳之田,所谓郓、讙、龟阴之田者也。会贞按:西郓见《瓠子河》篇。京相璠曰: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非也。会贞按:《春秋 文十二年》杜《注》,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与京说合,惟琅邪城阳异。盖京据汉制言,杜就魏、晋言也。姑幕见《潍水》篇浯水下。《读书杂志 淮南内篇》十五详言
运、员二字通,运、郓音同,郓、员亦可通用。京氏以变郓作员为非,殆未深考也。《郡国志》,东莞有郓亭。会贞按:莒、鲁争郓,其地当在鲁、莒间。姑幕则为齐地,故《释例》引或曰郓即员也,疑。[句]郦氏盖亦见及此,聊引京说以存疑,而随举《续志》东莞之郓亭实之。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莞城矣。会贞按:东莞县城即团城,郓亭在团城东北,则非县城审矣。汉建安初,置东莞郡当在此。古郡国与所治县多不同城。《寰宇记》东莞郡,晋惠帝自东莞移理莒城。盖谓自东莞县地移莒也。因郡已徙治,故谓之故东莞城。
小沂水出黄孤山,西南流径其城北,西南注于沂。会贞按:《一统志》,黄鹄山在蒙阴县东北八十里,小沂水所出,亦名黄孤山,似误。山在今沂水县东北,其水西南流,经县北入沂。
沂水又南与闾山水合,水出闾山,东南流,右佩二水,总归于沂。会贞按:闾山在今蒙阴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其水东南流,至沂水县西南入沂。
沂水南径东安县故城东,会贞按:汉县属城阳国,后汉属琅邪国,建安中,置东安郡,寻省。[《魏志》建安十九年省安东郡,误倒。]魏属东莞郡,晋复属琅邪国,后废。《地形志》,东安郡盖泰山郡南城俱有东安城,疑非此也。在沂水县南三十五里,今东安社。而南合时密水,水出时密山,会贞按:时密山在今沂水县西南四十里。春秋时莒地。朱脱春秋时三字,戴、赵增。会贞按:《左传》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