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稀见地方志提要
5049200000024

第24章

绛州志七卷影抄明正德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李文洁修,王珂纂。文洁南屏县人,正德十三年任绛州知州。珂字文鸣,蒲州人,事迹未详。绛州在秦汉为河东郡地,后魏置东雍州,及正平郡;隋唐以后为绛州,明时领垣曲、闻喜、绛县、稷山、河津五县。按此志体例,分天文志、地理志、民物志、风俗志、建置志、官司志、人才志、封藩志、艺文志、杂志十门,艺文中辑《绛帖》事甚详,独于历代兵事无所记。此书据杭州瓶花斋吴氏所藏本影抄,吴氏名城,字敦复。原本今无查考,据《中国地方志综录,附录一》载,前中央图书馆藏有此志,为嘉靖间修补本,有黄丕烈手书题记。则原本外,又有嘉靖间补修本焉。

稷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思恭修,郑寅纂。思恭许州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七年任稷山县知县。寅字子夏,稷山县人;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四十年进士。稷山志,创修于明永乐间训导范升;正德甲戌邑人梁溥,又纂有成稿,嘉靖间溥子格为之梓,隆庆庚午,格子纪复为修补,经三世而成一邑之志。此志创稿于万历三十四年知县吴峻,书未成而去,其稿亦散失。至思恭任知县时又复辑成书,先后纂辑皆出寅手。其书体例,分地理、宫室、沟洫、田赋、职官、人物、详异、艺文八类,计目四十有四。其类以下缕分条目,条载始末,则有详有略;如田赋系民间之大利病所系,故不烦琐细。若古迹仙释诸类,惟书地名而已。按绛州沿革,稷山为春秋时晋之高梁,西魏于其地筑玉璧城,号为重镇。命韦孝宽守之,东魏丞相高欢攻玉璧,孝宽坚守立勋。即以其地置勋州总管;西魏降,又改曰绛州。隋开皇间绛州治移正平,改置稷山县,唐以来为绛州属县。按其地形胜,背据姑射山,面稷峰以为障;汾水襟带其中,左连故绛而抵龙门。晋侯尝治兵于此,韦孝宽屡拒劲敌,亦屹然以恃形胜也。人物志列传,首列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后稷;以邃古之传闻,居然列入传纪。次及战国廉颇,隋唐之裴眘、裴守贞,以下又述裴氏十数人。迄宋除高秀岩、高霖皇二传外,又尽是裴氏诸传矣。金自段应规、段整二传后,以至明,又大抵为段氏诸传矣。惟志后附艺术纪,首载梁周泰为至元间平阳路医学教授,子孙皆世其业。次载画师陈琏,成化时人,善绘山水诸科,子峰孙桂,能世其业。

永和县志二十四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士仪纂修。士仪贵州铜仁县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知县,四十五年任永和知县。永和本为临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名永和。此志自康熙十二年,知县张君美始采集成稿,事多遗讹,文多冗杂。士仪复以通志府志参互校正,仅历月余而成书。其定志例,凡二十四门,纪载极简略。

辽州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天锡修,侯维泰纂。天锡奉天辽阳人,荫生,康熙十二年任辽州知州。维泰辽州人,顺治五年贡生,官宁国府通判。考辽志肇于明正德,重修于万历三十一年州人孙毓英。此志继万历《辽州志》重修,维泰及州人王应、刘永昌、素容、孙玙、王毓奇、韩大儒、马上斌等为之,增补万历三十一年至康熙十二年之事。其书体例,分为八类,于田赋、人物、风俗纪载较详。按沿革,辽州为秦上党郡,汉为冀州涅县地;晋析涅县置乐平,后魏置辽阳县,北齐废;隋改置辽州,治辽山县,大业间废。唐武德元年复置,旋改箕州,又改仪州,卒复故名。宋金元废置无常,明清为辽州,领榆社、和顺二县。城池载:“古辽阳城在今城之北,相传帝颛顼之子祝融所建。”山水载:“太行绝顶,漳水发源,为州之有名山水也。”又有箕山在州治东六十里,相传盖避禹于箕山之阴,即此。

重修和顺县志八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玉衡修,贾訒纂。玉衡号南亭,湖南善化县人;乾隆四年进士,授宜兴县知县,三十一年调任和顺。訒字吉人,平州人;贡生,侯选儒学训导。此志沿革谓:“和顺古梁余子国,《左传》载:晋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阜落氏、梁余子养御是也。汉为上党郡沾县地,晋属乐平郡,北齐为梁余县;隋始改曰和顺,因晋石勒于县境筑和顺城故名。”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一年知县李继元,重修于清顺治十三年知县李顺昌,三修于康熙十四年邑令邓宪璋。玉衡修此志时,前志均存,而视为纰谬不经,乃延讱重纂。志本康海《武功志》体例,汇为八类:一地理志、二建置志、三祠祀志、四田赋志、五官师志、六选举志、七风俗志、八艺文志。按其书颇能摭拾前志遗缺,如马克礼为金大定时人,前志误为元进士。邑人严坦名见艺文,而人物内失纪,补为之传。但其于每类下,又细分条目甚繁,务欲包罗无遗,浑括毕举,实则徒劳冗杂耳。

榆社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佟国宏修,王凤翔纂。国宏正蓝旗人,康熙二年举人,十年升任辽州知州。凤翔辽州人,拔贡,官黄陂知县。榆社为春秋时晋箕邑,汉为涅氏县,隋开皇中改榆社,五代以后属辽州。旧无县志,此志为国宏任知县时,因奉檄修志,遂延凤翔采辑,仅阅月而志成。其书体例,为舆地、建置、食货、兵政、职官、人物、艺文、杂志八类,简率殊甚。艺文志摘录《史记·宋世家》关于箕子之事,殊为附会。食货志中有述及匠价,始自明时;各匠轮班赴京上工,其有愿出价银者,免其赴京应役。此等事例,他志甚少纪载也。

三关志七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廖希颜纂修。希颜茶陵县人,嘉靖间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此志为前提学副使胡柏泉纂辑不果,希颜继其事;乃按地形,考沿革,稽武备,覆军储,明署置;书成于嘉靖二年,后又二十余年始刊刻行世。其体例,分地理考三卷,武备考一卷,兵食考一卷,马政考一卷,官师考一卷,卷凡七;卷前列舆地图四。其书旨以重疆圉,存故实,与州县志书有所不同。三关者,乃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皆为晋阳岩隘之地。雁门自三代以还,用以防匈奴者也;其次则宁武、偏头,亦皆为古雁门关地。其与雁关则辅车相依,并为险要。故希颜之纂此志,以察山川疆理,以诘其兵时,以坚其城垒,以振其旗鼓,以一其策令,盖有旌伐之意存焉。

三关图说不分卷传抄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康丕扬纂修。丕扬字直指,济南府陵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整饬三关监军兵备道,驻节雁门。是编之修,用以筹边防,备战守之策;而以图说,相互汇辑成书。三关者,东曰雁门,中曰宁武,西曰偏老,鼎立相辅,总称三关云。按其沿革,自周武灵王驱三胡之后;三关之地,所恃以为防范,秦即因险筑长城。汉有陈豨之叛,而周勃、樊哙来讨;嗣后卢芳窃僭,而杜茂、王霸来屯。及刘武周之入寇,李国昌之肆掠,皆御于此也。唐置三监,以养马而充军实,遂为边戍重地矣。明设监军,则尤重于前代,全晋之安危系如锁钥。丕扬监军于此,以其地山川之险夷,与夫士马刍粮之额数;绸缪防御之机宜,各自为图,而继以说。列三关总图西路,凡十四页;老营守备所管城堡四座图,凡四页;水泉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草垛山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三页;偏关守备所管城堡六座图,凡六页;岢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五页;楼子营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河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四页。共为图八幅,皆附说明里程形势;关志之有图说,自是编始也。

○内蒙古

蒙古地志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九年启新书局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宗炎译纂。宗炎大兴县人,事迹未详。是编为宗炎供职驻日本公使馆时所译纂也。其书分位置、山脉、河江,湖泽、沙漠、气候、物产、风俗、政体,宗教、岁出、岁入、教育、兵制、制造、贸易、区分、道路、电信、通货、都府、史略二十二门。原书为日本参谋本部出版之日文书籍,乃日人下村修介,游历蒙古所记。盖据我国史籍,参以彼所躬而得闻见者;及俄人布拉第挖斯奇氏所纪。其书指陈蒙古部落广狭,山川险要,而政体、兵制、风俗、物产、商业、制造,罔不备述,简效有法。译本文笔,古雅鬯达,而能提要钩玄,体裁具备。其考究编次之精严,记载蒙古诸书,无出其右者。当时留心中俄交涉形势者,无不能以先睹为快哉。此编译成以后,即以铅字印刷,颇为精美,其后则未经重印,故今存者极稀。

内蒙古东部调查日记十卷民国二年吉长日报社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冯诚求纂。诚求字保如,嘉定人。是篇纂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是时日俄战终结,日势骤张;蒙各盟旗,日人辙迹殆遍。于是清政府命善耆筹蒙,善耆亲历东蒙,诚求随同游历调查,每至一地调查所获,以按月日纪录;悉心钩稽,分类纂集。凡所至之地,有喀喇沁、巴林、乌珠穆沁、士什业图、达个罕等。所经各旗,一切形势、制度、户口、气候、物产、钱法、榷酤、礼俗、道路,详载无遗;而皆得之目验,或询诸土著,无一字为凿空之谈,简明翔实。是篇成于清宣统时,鼎革后方始印行;前有南汇顾次英序,略云:“自库逆勾结强俄,轩然大波迴环,及乎瀚海南北;东蒙壤地,处处与直东犬牙相错,战守均为要点。”据次英序言,是篇于当时极为有用之书也。全书分为十篇,又名《东蒙游记》。其编例,按月日系事,第一篇,于三月十八日午一时起程,自北京至古北口。第二篇,于三月二十一日晨,自古北口起程达热河。第三篇,于三月二十九日午十二时,自热河至喀喇沁王府。第四篇,于四月十八日十时,自喀喇沁王府至赤峰。第五篇,于四月二十三日十时,自赤峰至乌丹城。第六篇,于四月二十七日十二时,自乌丹城至巴林。第七篇,闰四月初六日十二时,自巴林至阪西乌珠穆沁。第八篇,于闰四月十七日十时,自阪西乌珠穆沁至上什业图。第九篇,于五月初三日十时起程,自土什业图至新民屯。第十篇,于五月十八日八时起程,自新民屯至山海关,十九日八时自山海关至北京。其书体裁,既为日记,又是记程;而书内所记,皆是东蒙之地理、经济、风俗概况。

河套志六卷清乾隆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陈履中纂。履中字执夫,商丘人;官至分巡宁夏兵备道。按此志卷前有柘城高玢序、临川李绂序、宜兴储大文序、山阳邱焘序。其编次,卷一河套建置沿革考;卷二河套内建置郡县沿革考;卷三陕西宁夏镇所属沿河南边城堡、山西、洛河、河套、边营堡、城口、关寨、河套内外山川;卷四河套内古迹,河套内物产,河套地势与兴废略,延绥镇,河套边防,明陕西边城增筑,边市、边饷、盐法。卷五至六艺文。按此志分门琐细,而以艺文列后。志沿革略云:“河套内地东至山西偏头关,西至宁夏,东西二千余里。南自榆林边墙,北接黄河,远八九百里,近二三十里;惟黄甫川稍近,两山夹黄河中流,过保德州西折,又南向潼关也。套内周迥五千余里,其土肥饶,甚可耕种;三面阻河,秦之九厦郡治于此。”沿革又叙历代之所经略,及所置州县之名之不同也。明时套在宁夏卫,卫有右卫、后卫、中卫,与平虏、灵州二所。清初因明制,雍正三年升宁夏为府,领州一,县六。按宁夏之境,贺兰山环于西北,黄河遶于东南,山川险固,土田肥美。此志《四库提要·存目》著录,谓志成于乾隆丙戌。又谓此志引《魏书》,以证涿祁山之为榆林府地,引《册府元龟》,证药彦稠为邠州节度使地,补五代沿革之缺。又证后魏代郡即汉朔方郡,又据《通鉴注》,成城属朔方,以证《汉书》列传之大城塞于此。以知此志之征引,颇为繁富也。

呼伦贝尔志略不分卷誉清稿(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程廷恒纂。廷恒字守初,江苏昆山县人。此志廷恒纂成于民国十一年,此书为誊清稿,书法秀丽。首列黑龙江省略图,呼伦贝尔全图、海拉尔图、满洲里图、边卡图,皆以五彩精绘,次列经纬度表一,颇清晰。其书体例,为方舆沿革、沿边形势、全境疆域方里、各县区域道里、建置、官制、边务、外交、兵事、军备、司法、警察、清乡、市政、防疫、交通、财政、官绩、民族、户口、宗教、礼俗、人物、列女、选举、教育、商业、垦殖、牧畜、森林、渔猎、物产、古迹、艺文、蒙旗、复治始末、善后、军事记略诸篇。按呼伦贝尔位于黑龙江省之西北,旧为黑龙江省属地,今隶内蒙古。其地山河交错,地势高,气候极寒,有经年不释之冰雪。按此志所叙沿革,始自黄帝迄今,其所引证,多为附会;惟所纪自雍正十年,设呼伦贝尔副都总管于其地;光绪三十四年改为道,民国十年改设县事,是为可靠事实也。此志于民国十二年曾经上海太平洋印刷公司铅印,传本亦不甚多。此书为誊清稿本、全书无一字更改,可为善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