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绥镇志八卷明万历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影抄明万历本)
明刘余泽纂修。余泽事迹未详,万历间任整饬延绥兵备副使。巡抚涂宗浚命修镇志,及程汝璧任巡抚,而成此书。以纪山川险夷,阨塞要隘甚详。延绥为明时重镇,辖防自榆关东抵偏关,西接宁夏,绵亘千八百里;管卫城四,堡三十七。镇城初在绥德,成化九年巡抚余子俊建议徙于榆林堡。嘉靖间兵备副使赵寿峰修有镇志;此志为继《赵志》重纂,又称《延绥新志》。其书共分三十门,各系于子目。以纪镇区辖防州县之历代建置沿革,山川险夷,阨塞要处。及兵马之收集,与餽饷储积,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庶之烦;祲祥赈恤,补救之方。兼载防地风俗学校,文武经历,建置古迹,靡不犁然具陈。此志推为关镇志中纪载详尽精核之书。
汉阴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世震修,汪泽延纂。世震辽东人,康熙间汉阴知县。泽延汉阴县人,贡生。考汉阴县志创于成化十六年知县张大纶,万历四十七年知县张启蒙,崇祯十五年知县张鹏翱,皆有重修。此志为续崇祯十五年后之事而重纂,其志总分舆地、建置、田赋、官师、人物、艺文六门,子目凡三十一,附目七,体例尚为简核。按舆地沿革谓:“汉阴为汉时安阳县地,晋改曰安康;北魏改宁都,隋复改安康,唐始名汉阴。”所叙沿革,征引傍考,不著出处,殊难使信。卷前有八景,首列凤山叠翠,凤山即凤凰山,在县南若列屏然;东西绵亘二百余里,宛有凤翔千仞之势。舆地山川谓,凤凰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有峰如凤因名;山顶有凤凰池、仙女池。艺文志载陈典《凤凰山纪》,称此山上有万仞芙蓉,朵朵活泼,直逼青天;下有汉水纡迥,淙淙泉石。兹观此志八景凤山之图,及陈典形容之辞,则凤凰山果不愧为汉阴之名胜也。
大荔县志十六卷清乾隆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沈应俞修,叶超懋纂。应俞字心则,绍兴会稽县人,监生,雍正十三年由按察使经历,任大荔知县,任满以亲老归养。超懋邑人,举人。按沿革谓:“大荔与朝邑,同为古临晋县地;晋改临晋为大荔县,后秦复为临晋,北魏析临晋地置五泉县,隋为冯翊县,皆大荔地也。”按大荔为明置同州地,清雍正十三年升同州为府,置大荔为郭县。县南有高阜地,飞沙连亘,其广东西七十余里,南北二十余里,唐谓之沙苑也。其地多沙,不利耕植,向不征赋;清初以其地赐郭驸马,每亩征租银一分,课赋自此始焉。大荔志乘可考者,明天启时州人马朴纂《同州志》;置县后县志,是编为首纂。其书义例严整,分图、表、志、传四纲,凡三十二目,叙述详简,皆得法度,为汉中志书之著者。乾隆丙午知县贺云鸿,道光庚戌知县熊兆麟,先后嗣修县志,皆循其体例;以为不可或之例,视如圭臬矣。
华阴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王九畴修,张毓翰纂。二人事迹未详。华阴陶唐氏之华封所祝也,有虞氏之西岳所守也,故名。汉高帝八年始置华阴县,属京兆。此志为今存华阴志之始,有康熙五十二年递修刻本。其志例,首列图三幅,邑境图、县治图、西岳图,卷一舆地,卷二山川,卷三建置,卷四食货,卷五官师,卷六人物,卷七丛谈,卷八艺文、附旧志序二篇,文简事该,而体裁备矣。
华阴县志二十一卷首一卷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陕西图书馆藏)
清张曾垿修,李天秀纂。曾垿字鉴堂,安徽桐城县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四十九年任华阴县知县,任满升贵州黔西知州。天秀字焦娄,华阴人;雍正十一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出任山东历城知县,任满致仕归。华阴县志据本志序谓:“始创于明邑人雷霖,越数十年,又修于邑令赵儒明。”二志今无可考,惟有万历四十二年修县志八卷,为万历间邑令王九畴修,康熙间张毓翰增补,与此志序言撰人有异。此志为天秀纂成于乾隆中,后十数年又经其子汝榛续辑,及曾垿莅县事始鸠工开雕,书未成而曾垿去,事停;迄乾隆五十九年知县许光基继事乃克刻成。其书体例分封域、建置、职官、人物、列传、经籍、金石、艺文、爵秩、纪事、志余十一门。民国《华阴县续志》凡例称其纪载极详,分目亦备。按此志所收人物特多,自汉以来不下百数十人,但不免泛滥;又于人物后,立列传一类,与人物并分例,体例冗沓矣。
潼关卫志三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杨端本纂。端本潼关卫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临淄知县。此志为端本致仕家居时所纂焉,其书起自上古,终于清康熙二十四年;简帙有体,可备史家掌故。其编次,分地理、建置、禋祀、田赋、职官、人物、选举、兵志、艺文九类。潼关卫属西安府,与阌乡、华阴二邑分布参差,难以广袤道里计;卷前有卫城图,城周十一里二分。关踞黄河北岸,与蒲关相距六十余里;河山之险,迤逦相接;自此相望,川途旷然,历代为屯兵之所也。此志修时,潼关为卫,雍正二年裁,五年复置潼关县,属华州;乾隆十三年裁县,置潼关厅,属同州府,民国裁厅复为县。按《潼关志》此志为创,原本久稀见,此书北京图书馆尚有藏而缺卷下,嘉庆二十二年有重刻本,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武功县重校续志三卷清康熙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李绍韩修,张文熙纂。绍韩字瞻人,归安县人;顺治十七年由贡生任武功知县。文熙字存白,武功县人;明崇祯间举人,善诗文,尝协修《陕西通志》,所著有《嶰谷诗集》。自明康海纂《武功志》三卷,号为乡国之史,莫良于此。而《康志》终于正德十四年,文熙此志则续自正德十五年后百余年之事。其所续惟官师、人物、选举、艺文四门,条分格例,悉本《康志》,文简事核,亦不失为对山之流亚。据绍韩序云:“厥事不数月而脱稿。”又何其速耶。
武功县后志四卷清雍正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沈华纂修。华字纪荣,吴县人,监生,擢任宜君知县,纂成《宜君县志》,及调知武功县,又纂成此志。武功自康海创修县志,后又增纂于张文熙,共号名书。是编乃沈华官武功时,得康海裔孙康南阿续著《县志私稿》;覆核增删,再补近年事迹而纂成。其体例,仍仿《康志》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选举、人物七门,又增典礼、武备、纪事、撰述、艺文、拾遗,总凡十三门。每门之中所析子目冗杂,有失《康志》简洁之旨矣。
永寿县志七卷清康熙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焜修,赵运熙纂。焜字大启,号西屏,江西南昌县人,举人,康熙六年任永寿知县。运熙永寿县人,拔贡。《永寿县志》,于明末兵燹之后,尽失无考,此志纂时西北犹为军兴鼎沸之秋,未几新志亦遭散失;今存者,仅见此书耳。观其叙沿革谓:“永寿为古之豳国,秦时为内史地,汉为扶风郡漆县,后魏为广寿县,后周始改名永寿,属西安府乾州。宋时曾改名长寿,元明复为永寿,清因之。”山水记县西一里有温泉,即莫谷水也。好畤河在县西南好留里,一名沙凹河,其源出麟游县月原庄,至县境水经兰山麓,计长二十余里,逾武功境入渭河。好畤河东西有八渠,均霑田畴之所灌溉,故好留里多一等地,渠水之利使然焉。按此志纪永寿事物核要者甚少,如赋役、职官、选举、人物诸门,犹有未备,杂而不醇。又其论述,大率扶衰救弊之议居多也。
直隶邠州志二十五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朝爵修,孙星衍纂。朝爵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四年任邠州知州,事迹未详。星衍字渊如,一字苑如,又字伯渊,号季述,阳湖县人。乾隆五十二年殿试第二名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散馆就职刑部主事,屡迁至兖沂曹济道署按察使,以母丧丁忧归居金陵。星衍为学深究经史文学、考据音训。星衍与阮元交挚,元办诂经精舍于杭州,聘星衍、王昶为讲席,以经史疑义课士。嗣后复起为山东督粮道,未几年称疾致仕,主讲钟山书院十余年。星衍好藏书,精校勘,著述丰富。善志乘学,纂方志约十种,皆为名书。乾隆四十五年毕沅巡抚陕西,星衍随之入陕。尝纂《醴泉志》及《咸宁》《长安》三志。《邠州志》朝爵知邠州时延星衍编纂。星衍自为之序,又刊之于其《问字堂集》。此志分部二十五,时邠州兼有三属县,星衍已纂成四卷,既而三属县请各自为一书,故此志卷一至四并及三县,卷五以下专志州治。州志之例若专志州治者,当称直隶州志。此志前四卷统记领县,直隶州志无此例也。其编例卷第一州县一,卷第二州县故治今治二,卷第三山属三,卷第四水属四水利附,卷第五乡属五,卷第六国六,卷第七署属七,卷第八儒学八,卷第九庙属九,卷第十墓十,卷第十一古迹十一,卷第十二恩泽十二、五行十三,卷第十三大事十四,卷第十四官属十五上,卷第十五官属十五下,卷第十六地丁钱粮十六,卷第十七经费十七,卷第十八兵十八、驿十九,卷第十九名人二十上,卷第二十名人二十下,卷第二十一节妇二十一,卷第二十二科第表二十二,卷第二十三风俗土产二十三,卷第二十四石刊著述题咏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序录二十五、图附。此种编例,既能使每卷页数相等平衡,又篇名便以查索,开卷瞭然。邠州常见载于古书,古迹甚多,星衍参阅经史与相证左。此星衍所谓:“方志以考据存文献。”故文献必征实,为修志要旨。星衍入陕所纂《邠州》诸志,为其中年之作,篇目虽简,而事无遗漏。其晚年所纂《庐州》《松江》二志,则篇目虽繁而不乱,均推为方志之上乘也。
淳化志八卷明隆庆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童思善修,罗廷绣纂。思善字复之,泰和县人;隆庆四年任淳化知县,踰年即去。廷绣字公裳,淳化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历官吏部郎中,太常寺卿通政,四川巡抚署都御史。晚年家居闭户著述,惜其书皆散佚不传。淳化为汉时三辅名邑,县志按本志廷绣序谓:“正德中有抄本。”按此志乃嘉靖时知县闽伯度(文宪),及汤文(东浙),先后嘱廷绣与弟廷绅编纂;而稿成于隆庆四年,童思善任内。按此志所记户口之多寡甚详,自秦徙云阳五万家之后,盛于汉,减于隋,又减于宋元;迄明季户口之存者,视汉十不及四矣。古迹引《史记》《汉书》所载,黄帝万灵明庭在焉。艺文志有汉王褒《云阳官记》,扬雄《甘泉官赋》,世所艳称渊云词赋者,均萃于此县耳。按此志之所长者,以覆实纪事,不以野传疑讹者参之,故能纂述淹贯,考论详确,为传信之史也。
淳化县志十八卷清乾隆四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万廷树修,洪亮吉纂。廷树江西南昌人,举人,乾隆四十年任淳化知县。亮吉纂《延安府志》已著录。淳化自隆庆间邑人罗廷绣纂成县志后,康熙辛巳知县张如锦又为重修;罗、张二志,皆记载简略,考订未详。及毕沅巡抚陕西时,乐其地灵胜,而无佳志,乃延名志乘家洪亮吉主纂县志。亮吉取万廷树已成志稿,重加考证厘订,仅越五月而成书。其书于沿革、山川二门,考订尤翔核,形势及道里之远近,祠庙之兴废,广搜博采,稽索亦能得实。例如其凡例所举,水利泾阳为著,乃考本县仲山为郑国凿渠处,其南洪堰即白公渠,发源所纪沟洫,大率泾阳支流。是据《昆仑记》所记源委为本而考证之。又如考证县之梨园镇,引《云阳宫记》谓:武帝所筑,有树数百株,青葱如盖,因以名镇,又尝名寨,非俗称梨园,因唐开元、天宝中于京城梨园置教坊,习法曲,误谓县治即教坊地,特辨证之。其书考订之精详,皆如此例。其书体例,为纪者八,曰土地纪、曰山川纪、曰大事纪、曰道里纪、曰户口纪、曰风土纪、曰祠庙纪、曰冢墓纪。为簿者二,曰宫殿簿、曰会计簿。为志者五,曰学校志、曰衙署志、曰职官志、曰登科志、曰士女志。为略者三,曰金石略、曰词赋略、曰序略。按其编例,分纪、簿、志、略四纲,以人物列之于志,而不称传,以艺文入之于略,而不入于志,乖其体例焉。其能以史料及记述考证三者慎严分列,且其能尽述无遗。毕沅序称之,该核可继《长安志》《雍胜略》二书,非世所传明康海《武功志》、韩邦靖《朝邑志》等所可比矣。沅誉之也如此也。按此志传本久已稀少,民国二十年淳化县长温伟,以铅字重印二百部,亮吉名著,得以广传。
洛川志二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陈爌修,李楷纂。爌字公朗,洛川县知县。楷号岸翁,一号河滨野史,洛川人。按此志楷与东荫商子云所参订,记明万历癸卯后,迄顺治庚子之事,其书二卷,约四万余言,而艺文占十之六七。分为八门,曰:一之隶、二之迹、三之域、四之建、五之赋、六之治、七之献、八之文。隶、迹、域三者,则叙地理也。建以叙建署、赋以叙田赋,治以叙职官,献以叙选举,文以叙艺文。于星野、山川、物产、风俗、人物等项,为修志体例所不可少,其皆缺如。按此志均为志体,而图、表、考、传皆无,且多空谈而无据,则与私记野乘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