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稀见地方志提要
5049200000036

第36章

长清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十一年刊率。雍正五年增刊(北京图书馆藏)

清岳之岭修,徐继曾纂。之岭顺天府保定县人,贡生,康熙初任长清知县。继曾字兆孟,号麟岩,长清县人,顺治甲午拔贡。按长清邑乘,创修于明万历乙未,为知县李宗延聘邑人董惟源所纂;迄康熙壬子,之岭又重修,执笔者为继曾,续前志八十余年之人物事迹,遇事有异闻者,虽有数说并存,不厌琐屑。其标帜行款,分门别目,有条不紊,其体例颇为谨严。书后附雍正五年李佺纂《续志》一卷,仅六页。书口卷头,皆书作第十五卷,与前志卷次连接。按长清为卢县地,隋析长清镇置县,宋以来皆为济南府属邑。按其古迹寺观所载碥磝城、灵岩寺,是为邑之名胜。碥磝城即南北朝时相持守之要地。灵岩寺在县东南之方山,《水经注》所谓玉符山也。李吉甫《十道图》以润之栖霞、台之国清、荆之玉泉,与此为四绝。灵岩寺按李兴祖撰《灵岩志》,此志采辑其说,在金时寺有屋三百余间,且连接泰安之天圣寨,介于东平益都之间,驻兵于此足相应援。按此志搜罗于佚闻野记者甚多,但于正史征引未能尽备。

德平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戴王缙修,刘胤德纂。王缙字绅黄,沧州人,康熙八年进士,翌年授德平知县。胤德字孟寀,一字克滋,号默斋,德平人,顺治二年举人,明年成进士,知直隶盐山县知县,著有《默斋杂俎》二卷。按沿革德平为汉平原郡鬲县地,唐置县。县境古有鬲般,久已湮于为田,故县亦称鬲盘。按本志序,县志创于嘉靖甲寅知县赵镈,万历丙午知县王霖重修。此志胤德依前志校雠参订,考证史籍,补入一二条而已。选举人物于唐以前诸人,未有著明籍里,艺文所录冗滥无绪,至文献事实,所增无几。

平原县志二卷明万历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思诚修,高知止纂。思诚字克实,号定宇,直隶山海卫人;万历癸酉乡荐,十五年任平原知县,任满升济南府同知。知止字明甫,平原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阳曲知县,补大名,调长垣,以疾归。按平原在汉为平原郡平原县,唐以后属德州。此志据邑人张蕙所撰志稿重辑,分建置、疆域、山泽、物产、风俗、民赋、祠祀、学校、人物、官师、名宦、杂志、艺文诸门,书首有分野、区界、城池三图。此志类次,先建置后疆域,又以城池、市镇、郵舍隶于疆域而分条,以古迹、坊表、冢墓入于杂志而分条,乖其体例。后世继修邑志者,每讥其类次失伦。按本志卷前载知止所撰《述志》一篇,谓所定门类,依据张蕙前志,而润色损益,苦心而功倍焉。兹观此志体例不纯,记载亦无编法。若以调停塞责,岂能归过于旧志体裁所失耶?明人修志,大致沿袭前志定例,独少变更体裁,重创新例,为当时修志者之通病也。

曲阜县志六卷明万历间刊本,清康熙增刊(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孔弘毅纂修。弘毅曲阜人,孔子之后裔,由廪生选考,除授世职曲阜知县。自《阙里志》纂成后,曲阜向无县志,孔运同始以编年体例纂辑掌故,有似邑乘之作。嘉靖中藩僚孔弘干,厥后知县孔弘复相继纂辑邑志。此志弘毅纂成于万历癸亥,不用编年体例,志分土地志、人民志、政事志、文献志四门,细目九十有二。只记官治、建置、政事、田赋、户口,而不载孔、颜事迹,以示与《阙里志》分涂。康熙间又为增补万历癸亥后至康熙初事,分隶于各门之后。按其田赋所纪孔氏轻粮,而祀田占四千二百余顷,全县纳粮之地亦仅五千一百余顷。曲阜一县之故实,除圣迹以外,一无纪载。

宁阳县志八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刊本存卷四至八。上海图书馆藏抄本全)

清刘兴汉纂修。兴汉字干帷,汾阳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初任宁阳知县。宁阳为汉侯国,属泰山郡;隋、唐为龚丘县,属鲁郡;金大定中复为宁阳,属兖州府。元属济宁路,明、清属兖州府。邑有宁山,在县北十八里,为邑之主山,邑城在山南,故名曰宁阳。自元邑令韩珪撰《历代沿革记》,是为记载邑事之始。明万历初,知县李贞延邑进士王正容始纂县志授梓,是邑志之始。此志为兴汉据《李志》重辑,增补七十年之事。志分方域、建置、职官、赋役、选举、秩祀、人物、艺文八门,各门均析子目。职官、选举皆立表,但编年未标帜年分,眉目不分。艺文志不载墓碑,而谓墓碑为子孙之称扬祖父,未必尽实也。而独收王筠之碑,以为重孝;如碑不足据,则筠之墓碑何独足征,此自乱体例也。又其书于考订颇阙略,其后三十年知县李温皋,依其原书体例再加厘订,引征考订,匡补缺误甚多,宁志体裁始臻完备。

邹志四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刊本(天津人民图书馆藏)

明胡继先纂修。继先四川汉州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任邹县知县,升兵部车驾司主事,官至开封府知府。邹为孟子之里,秦始置邹县,明时属兖州府。《邹志》源委未可详考,按本志继先序谓:“旧志修于许君守恩,增于王君一桢;亦既已分别疆宇而搜罗典故,迄于今一十有七载矣。”以知万历前已有邑志。又据《北京图书馆方志目录》载:嘉靖四年修,《邹县地理志》四卷,戴光修,谢秉秀纂。其志乘源委可考大致如此焉。此志为增续王一桢志后十七年之故实,所定体类凡十四门。书中纪载以述孟子事迹居多,记孟庙在城南一里许,宋景祐四年所建。孟墓在城东三十里四基山西麓,墓荒芜已久;宋景祐间孔道辅官兖州时所访得而重建也。按此志仿《阙里志》体裁,主以纪载孟氏事迹,为方志中别出之体裁。

泗水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二十四年刊本(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藏)

明尤应鲁修,乔允纂。应鲁晋江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二十一年任泗水知县。允泗水县人,庠生,事迹未详。泗水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年邑令张祚,此志仍《张志》体例,续四十年之事,并增订《张志》缺误,汇为方舆志、建置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灾祥志、牧政志七门。泗水古卞国,又名锦川,秦为泗水郡;汉置卞县,隋开皇间改名泗水县,属兖州;元省入曲阜,旋复置。泗水发源处有泉林,为邑之名胜。春秋时有卞庄子仲田为卞人,人物志为列世系一门。方舆志图考有仲子祠图,及历山舜庙图,艺文志收元孟从仕重修《舜宫记》,记有云:“县南八十里有历山,世传以为帝舜所耕之地,其傍九男之渚,二女之台,指为遗迹。山之东里许有祠,有金大安元年重修碑,其宫始之日则莫可考。”按明陆囗〈釒弋〉《山东通志》所载舜耕历山纪载,一以为在濮州,一以为在冀州河东,一以为在历城,而卒以濮州为是,并无一语及以泗水。其后贺逢吉以孟子语:“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东夷之人也。”乃作《帝舜历山辨》,谓诸冯即泗水近处之诸冯村,以驳陆囗〈釒弋〉《通志》所引证应劭、郑玄、皇甫谧以濮州为帝舜之历山说,力辨以泗水历山为正。应鲁亦以此说作《历山考》,附载于本志艺文。故此志图考、山川、古迹、祠祀诸门,以帝舜历山之考证博引旁征甚繁。

东昌府志五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胡德琳修,周永年纂。德琳临桂县人,乾隆十七年进士,三十五年任东昌府知府,四十年去,四十二年复任。永年字书昌,历城县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生而好学,尝弃产营书,凡积五万余卷,乃约曲阜桂馥,筑借书园于历城,以开图书外借之始;其终生虽好学而不著书。按本志沿革,东昌在汉时为东郡、鲁郡、清河、平原四郡地,唐为博、魏、贝等州地。元始置东昌路,明洪武时改为府,清仍之。此志修时,领州县凡十四。府志创于明永乐时,万历二十八年王命爵又修府志二十二卷。此志继万历《王志》重纂,按德琳序谓:“于康熙五十年孙公元衡,欲延卫园先生刘淇修之,以忧去不果,后金公启洛又修之,稿垂成而去任,稿亦旋散。”据此则此志为《万历志》后首成之书也。按其体例,卷首列总纪一篇,杂撮历代故实,摭拾皆琐事,卷末又有杂缀一篇,实与总纪无异,而缀致琐细尤繁,如此编法,殊无伦次。地理志所记山川,未详源委,古迹、陵墓亦未引征考证,颇多讹误。惟经籍、金石二门,著录郡人著述碑志文字颇多,可资参考。

博平县志五卷清康熙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堵嶷纂修。嶷汉阳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元年任博平知县。按本志纂修表,列为堵嶷重纂,进士张翕补修,教谕孔员昆校,邑人张至善、傅学元采集。阅其书以知《堵志》实出于张翕手笔,嶷仅加重订而已。翕荏平人,又纂有《荏平县志》。按博平秦为博陵县,汉改名博平;唐、宋时属博州管辖,元、明以后为东昌属邑。博平当南北朝及金、宋之时皆为分疆要邑,地当兵冲,其阨运固不能免,以故文献无存焉。及明正德间知县胡瑾始修县志八卷,万历辛卯知县华汝梅延邑人冯训又为重纂。此志则仍因《冯志》旧本,而补七十余年之事。其书体例诡异,多采旧志原文,而不注明系引旧志。其所记市井贩厕鬻隶走卒,多缨帽缃鞋,纱裙细袴。全为万、隆间服饰风尚也。道光间杨祖宪修县志,亦仍其陋习,不脱明人风气。至光绪间李维城修县志,始脱旧志陋习。

冠县志六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谈自省修,杜华先纂。自省南直隶(今江苏安徽地)丹徒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三十三年任冠县知县。华先字孝卿,冠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行人,官至湖南按察副使。冠县为春秋时晋冠氏邑,自晋三分属魏,汉为清渊县,西晋改名清泉;隋开皇六年析清泉置冠氏县,属魏州;元升为冠州,明洪武二年改为冠县,属东昌府。嘉靖二十四年始成县志五卷,纪载简约,华先踵之纂成此志。其书考信自三代迄明,分为星野建置志、山川城池志、公署祠祀志、秩官师儒风俗物产志、户口田赋马政志、人物选举貤封志、古迹志、艺文志八类。顾其编例,殊无纲领,皆以志标篇名,亦属未妥;但纪载绝少遗漏,为邑人赵光远所为捃摭搜集焉。

高唐州志七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金江纂修。江字孔殷,义乌县人,嘉靖中官高唐州同知,尝傚宋濂《浦阳人物记》例,著《义乌人物志》二卷。按本志所述,《高唐州志》天顺庚辰学正卢瑞始成志六卷,嘉靖壬午知州王大化又作《后志》二卷。此志乃继前后二志重纂,其志类为图四,为表三,为记二,为志、为述、为传各一,总为六纲,凡四十一目,又附目十一,体裁臻备。按其所叙高唐沿革,春秋时为齐邑,其名见载于《左传》《孟子》,杂出于《史》《汉》及辞赋家之言。汉为县属平原郡,隋改属博州,唐时曾改为崇武县,寻复为高唐。五代、梁时又改名鱼丘县,后晋为齐城,后汉又复为高唐。元时升为州,领高唐、夏津、武城三县,明省高唐县入州属东昌府。观其编法铺陈记述,而无引征考证。所纪州之政典故实,亦欠稽考史志,高唐见于史乘故事甚繁,而此志采撷为何如此之缺略也。

青州志十八卷明嘉靖四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杜思修,冯惟讷纂。思字子睿,鄞县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历任州县十余年,升青州知府,著有《考信编》七卷。惟纳字汝言,临朐县人,嘉靖十三年与兄惟重同榜举人,十八年又同榜登进士。授宜兴知县,调魏县,升蒲州知州,历官扬州同知,松江督赋,陕西按察佥事、陕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终身以著述为事,辑《古诗纪》百五十六卷,《古逸诗》百三十卷,所著文曰《冯光禄集》十卷。青州自隋、唐以来治益都,元为益都路,明为青州府,曾一度为山东布政司所。郡志据《明史·艺文志》所载有锺羽正《青州风土志》四卷,《山东通志》载曹珖有《青州考》,均成于此志之前。按此志修时青州领益都、淄川、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邱、诸城十一州县。其书编例,首例总记上下二篇,统记一郡千数百年之事,次例志、考、传、艺文,分叙领属州县,条次极具法度,当时推为山左名志。今传本天一阁所藏者,存卷一至卷八,卷十二,卷十六,卷十八。北京图书馆所藏者,缺卷十二、卷十五至十八,二书合配犹不臻全,是为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