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稀见地方志提要
5049200000005

第5章 凡例(2)

纪传体。方志之具纪传体裁者,自《元和郡县志》后,郡邑修志皆仿其例,方志体裁渐符“正史”之体矣。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有云:“仿纪传之体而作志,仿律令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阙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其说是以志、掌故、文征三者为方志体例之三大纲,以三大纲之义,再分立细目,则变化无穷焉。如章氏所纂《永清县志》,分纪、表、图、考、略、传六大类,下各再分细目,本立三书之义,体例最完备之志书,即余所谓纪传体裁之方志也。此类方志,为今存方志之极大部分。

编年体。编年方志,昉于明嘉靖初,长兴知县黄光升修《长兴县志》二卷,嘉靖间颜木纂《随州志》二卷,崇祯时龚策纂《武进县志》二卷,皆体用编年。今惟《随州志》犹存。《四库全书提要·地理类存目》著录,谓《随州志》云:“编年之例,全仿《春秋》,地之沿革,官之迁除,士之中乡会试,贡大学者,案年纪载,皆地志未有之例也。”清雍正时缺名纂《临朐编年录》七卷,文长事繁,邑之沿革古迹、职官选举、灾祥杂事,皆按年编载,凡四千四百二十三年。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方志,始于明正德时,康海纂修《武功县志》七篇。一篇一文,首尾相贯,文简事核,训词尔雅。同时韩邦靖纂《朝邑县志》二卷,虽宏纲细目,仍一事一篇,联贯不漏,行文无局促束缚之迹,邑事物本末具备矣。是后修郡县志者,莫不以康、韩为宗,自宋以来修志用纪传体裁之例,几被推翻。而摹拟者虽多,能纯其法者少。惟马騋天纂修《晋疆纪事》(即《河曲县志》),颇能似之矣。清冯甦《滇考》二卷,记云南沿革旧事,治乱大端。凡三十七篇,每事皆首尾完具,端绪分明,《四库全书》列入记事本末类。《四库》所收记事本末之地志甚多,有一事一体者,有诸事一体者。

杂记体。凡一事一篇之方志,全书事迹及行文气势,首尾不能通贯者,不可视为记事本末体裁,只可称为杂记体。如史家之杂史、小说短篇之类耳。例如明郭棐之《酉阳正俎》是也。

传记体。凡以郡邑之人物传记别成一书者,则为传记体方志。此例由来已久,东汉之《汝南先贤》《襄阳耆旧》诸传,为其源也。《宋史·艺文志》地理类载唐稷《清源人物志》;明宋濂纂《浦江人物志》,亦称《浦江图经》;《地方志综录》所收何三畏之《云间志略》,亦为传记体裁耳。

辑录体。辑录体志书,类似史抄之例。选录有关郡邑事物之文,汇成一书,而不自述一辞者是也。其始于明嘉靖间沈敕辑《荆溪外记》二十五卷,凡山川、区域、城郭、土田、人官、物产之类、包罗揆叙。其例首列艺文,为地志未有之体。又辑周处《风土记》,而开方志辑佚之风。清朱绪曾辑《昌国典詠》十卷,乃博采宋、元、四明志乘及《昌国州图志》之文,凡二百四篇,汇成舟山掌故之集。周广业辑《洞川志钞》,汇辑广德州历修州县志之序例小序也。杨光鼐《琼志撷录》,辑琼州府志之撷要也。

术数体。为术数地理学者所纂之志书也。不外乎阴阳五行,生剋制化之说,以其义而定其志例。考其源,始于明嘉靖时陈棐纂《广平府志》,所定志例,分经纬二集,有一图、三表、十二纪。卷前有汪廷吉序,说明志例云:“经纬者,两仪之象也;一图者,太极之体也;三表者,效三才也;十二纪者,十二时也。对待有相配之体,禅继有相生之序。史氏曰斯可以志矣。”又云:“天有太极、两仪、三才、十二时,而不外乎一元之运。”《广平志》是举一例,考古人撰地理之书,以舆地必以星度为准望,方志首叙星分,不可无术数天算之学。其始于晋裴秀作《禹贡九州图》,其序谓:“垂象立制。”由是历代相因。而明人尤好为之,于是术数地理之学兴盛矣。熊明遇撰《格致草》,天文术数地理合一之书也。清乾嘉时考据地理之盛,犹有武进恽鹤生学颜元之学,精通术数地理,而参修《江西通志》。李兆洛博通考据,兼明术数天算之学,所绘舆图,每加经纬网格,与西方传入之地球经纬线颇相似。恽、李皆为当时有名之志乘家也。

赋体。赋体方志,始于宋王十朋仿左思《三都赋》,作《会稽三赋》;于其《梅溪集》外别行一书。于是地赋为地理之一门,而别出于集部之外矣。相继宋王观作《扬州赋》,用谢灵运《山居赋》例,自为之注。陈洪范又作《续扬州赋》,地赋遂成方志中别出之一派。明莫旦作《大明一统赋》,又称《皇舆要览》。此赋叙明兴基奠业,自两京及十三布政司之疆域郡邑形势,与事迹人物、山川物产,无不毕登,可与一统志颉颃。旦自序云:“古人于国家德业之盛,必托诸赋,以铺张之,以昭映于无穷。”明董越作《朝鲜赋》,与《明史·朝鲜传》皆合,由是赋体地志,知其信而有征,非空谈也。《四库全书》地理类收赋体地志二种。清代于边疆领域,观察形势,属官尝以地赋上呈。徐松为征西域形势,观察新疆,历程七千数百里。既览其山川、城邑、建官、设屯之事,以所见闻作《新疆赋》二篇,有二万余言,时称与《盛京》《西藏》二赋并类。孙馨祖为之序,有云:“《新疆赋》二篇,撮要领,句栉字梳,俾地志家便于省览。”故地赋之美,则便以流传,髫秀之无不上口。自清高宗南巡,雄郡名邑,无不献地赋,由是赋体地志,卷帙浩繁,本书不胜尽录,乃择其稀见尤美者录之。

骈俪文体。骈俪文体裁之地志,即章学诚《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所谓:“有文人之书。”例如清乾隆间陈文煜纂《吴兴合璧》,以骈俪之文,而为地记之书。统记湖州府属乌程、归安、长兴、德清、武康、安吉、孝丰七县,分山部、水部、古迹三类。全书用骈俪文写成,采庙宇、亭台、桥梁所载对联,纳入文中,自为之注,所注亦引诗词俪句。则丽辞绮句,炫博争奇,为地志中独出之作也。

诗体地志。即章学诚所撰《方志立三书议》云:“方志久失其传,今之所谓方志,非方志也。”《汉书·艺文志》有各地歌诗之著录,犹如今方志之一部也。唐以后之“竹枝词”,为歌诗变体,皆诗体地志之源也。诗体方志,既无志类,而又以诗为地记之书。例如清康熙间张韬撰《天全六番稿》,其名其例其文,皆非志乘之体,而揆其义,实为记地之书,亦非文人游戏之作。其书自序,略述天全六番之沿革,及所领辖之地,山川要塞,商贾汇集之所。韬自谓其地形势难以文章形容者,托之以诗。有《入峡诗》《渡泸诗》《出栈诗》《碉门诗》《蓉城诗》五集,皆詠天全六番之地之事也。以上赋体、骈俪文体、诗体三类地记,实皆诗体地记之流派耳。意在吟泳,而不能为国史所凭。本书惟著数种,以示方志书中有此流派耳。

边疆各省之地记,体例殊异,与上所叙方志有十种体裁,其情义不同。因边疆各省之疆理官制土俗与内地不一,故边疆方志不可尽符内地志乘体例。明、清时于边疆各省,未有皆设置省、府、州、厅、县,如清初于东北三省,仍用其满洲旧制,以昂邦章京,及将军管辖,至光绪时始置行省。内蒙古为盟旗王侯管辖。西藏为寺庙喇嘛管辖,其地疆理官制、人情土俗,与内地殊异。其记地之书,如杨宾纂《柳边纪略》,与志乘名异体殊,其实为记辽东之道里、城郭、人情、土俗之书也。清洪亮吉《柳边纪略序》有云:“亦何尝不可补域中志乘之未备。”如冯诚求编《内蒙古东部调查日记》,躬历东蒙调查制度、户口、气候、物产、钱法诸记载。如《西藏达赖喇嘛班禅德尼及大小呼图克图沙布咙源流》,此书实为记西藏之全史也。本书著录边疆各省方志,因边疆志书稀少,不论志例,著录从宽,以资阅者多悉边疆之地理情况也。

一、本书所著录之方志,以上二例所述之体类、体裁,皆有著录。著录之志大抵为今存稀见之书,而传本虽多,体例严密,简核尔雅之志,亦兼收并录。今存方志稀少之省份,则不论传本之多寡,体例之优劣,选录从宽,是为使全国各省之地理历史,于本书皆可考鉴。至于宋、元、明之有名方志,前人已作提要考释,而无需补正者,本书不尽著录。

一、本书著录规律:第一行,著录书名、卷数,下注版本、收藏处等。第二行起,均低一字,为提要。首撰纂修人简历,以下记载叙次,无一定规律,随行文之便。提要所述,以撷一书之核要,或系以短评。提要所叙者,为志乘源委、编辑体例、收藏故实、版本传抄之异同、修补增刊之始末。及建置沿革、地方史事、疆域山川、农业矿产、水利道里、古迹名胜、人物艺文、琐闻轶事,并不一一多录。如核要之事,虽一图一表,亦择尤酌举。提要行文,修辞力求简核,凡涉及书名时,简称此志或是篇、此书等代之,涉及所著录之版本,则称此本;凡述人名,除纂修人必用姓名外,其他人姓名,则名字别号,均随行文之便,并不划一。

一、本书所著录诸书,编排顺序与方法,以一统志列于卷首,称曰总志,以纂修先后为次序。其他各省、市、自治区之方志,分: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视所收方志多少分卷,多者,如浙江分二卷,少者以数市或数省并为一卷。各省、市、区方志之编排,则以通志,或统记一省、市、区之书列前。次各省、市、自治区旧存府、州、厅、县、乡镇、卫、所、盐井、盐场、土司司所等志及乡土志、侨立志、杂志之序排列。府志按照通志中所载府次排列,记载一府一郡之杂志,附列于府志之后。州、厅、县志,按照府志中所载之州、厅、县序次排列,记一州一县之书附后。乡镇志均列于所属县之后,如遇统记数府数县之乡志,如《县区志》《湖阴汗简》,则附于编纂人籍县之后。其他杂志均如上例附列。卫、所志均于所在府县之后,盐井、盐场、土司司所志、乡土志等,亦均附于所在府县之后。侨立志及已废州县之志,则考其沿革所在,附列现今属县之后。关、镇、军、道志,疆域有编及数省者,则考其军府所驻县地。因旧存方志大抵为明清时所修,其疆域与今省、市、自洽区、县疆域殊异。如今一地区,有旧制二三府之属县者,又县有分并,故不能勉强与今行政区划完全划一。本书故自订上例顺序,用以编排著录之,便利检索。

一、本书后附纂修人名氏索引,用笔画排列。又附《古今图书集成地方志辑目》,所辑自东汉迄清康熙时之地方志,约一千四百三十余种,虽多数散佚,但可提供考方志源流因革者,有所参鉴焉。

一、本书编录之旨,为提供阅者参考之用,不可据为根据。《提要》中所撷录之资料,叙述极为简略,为行文之便,亦非尽是全文,间有节约。希望各业专家采用时,需自行参阅原书,研究考证,并恳指教。陈光贻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