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疡医大全
5068000000109

第109章

奇验方(周鹤仙。)凡人肺痈初起时咳,两胸胁即疼者是也。即宜速服此方,神效。

玄参(八两) 天门冬(四两)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炙)水十碗煎至二碗,再入蒲公英、金银花各五钱,再煎至一碗,饭食后服之。初起者即消,日久者即生肉,真奇方也。

又方洋糖(二斤半) 牯猪肚(一副) 杉木炭(一分) 肉桂(一分) 糯米(七粒)将猪肚洗净,以上项药装入肚内线缝好,锅煮一大块,每早割一块,水酒下。荤只吃牯猪肉、肚肺、鲫鱼,余俱戒,一百二十天全愈,屡效。每清早未洗面时,用陈芥菜卤冲水饮一盅,洗面后再吃制猪肚。

又方 用日久龌龊竹灯挂子一个,连宿油垢烧灰存性,研末,黄酒送下三钱即愈,极奇神效方,不可轻忽。

肺痈神方(何继充家宝,曾救治多人,真神方也。)怀生地(酒炒二钱五分) 麦门冬(二钱) 薏苡仁(四钱) 当归(酒浸) 枣仁(炒) 大贝母 苏子桔梗 栝蒌仁 百合(各一钱) 牡丹皮 桑白皮(蜜炙各七分) 白芨(八分) 炙甘草(二分)汉防己(六分) 黄 (一钱二分)白水煎。加减法∶若睡不宁用枣仁,睡既宁即去枣仁,加北五味子七粒;如咳嗽气促,去桔梗加款冬花一钱;咳嗽作恶心,加土炒白术一钱。

滋阴清化丸(何继充。)天门冬(去心) 甘枸杞 麦门冬(去心) 知母(酒洗) 生地(酒洗) 当归(酒洗) 熟地(酒煮)川贝母(去心各二两) 北五味(七钱) 粉丹皮 山萸肉 玄参(各一两) 白茯苓 怀山药(各一两五钱)上为末,炼蜜为丸,空心白汤送下三钱。

百合汤 肺痈主方。

枣仁 怀生地 当归 黄 汉防己 苏子 栝蒌仁 桑白皮 川贝母 百合薏苡仁 牡丹皮 甘草 桔梗 白水煎。有嗽加款冬花。

肺痈神方 真麻油浸三棱、白果收藏,浸二年者须服五六枚,浸三四年者只服二枚即愈。

肺痈奇方石膏 寒水石 鹅管石 井泉石 龟背石(火 ,人乳内淬存性) 川贝母(各一两) 炙甘草(三钱) 款冬花(五钱焙)上乳极细末听用,临卧时用细芽漱口,再将药称一分装在芦柴管内,按在喉咙口用气慢慢吸进喉中,仰卧片时,再饮茶二三口吞下,待至五更时又如此吸一服。

桔梗杏仁煎(张景岳。)治咳嗽吐脓,痰中带血或胸隔隐痛将成肺痈者,此方为第一。(此桔梗汤之变方也。)桔梗 杏仁 甘草(各一钱) 金银花 麦门冬 夏枯草 百合 阿胶 连翘(各二钱) 红藤 贝母(各三钱) 枳壳(一钱五分) 水二盅煎八钱,食远服。(如火盛兼渴者加天花粉二钱。)皂荚丸 治肺痈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眠。

皂荚(刮去皮、弦,酥炙)为末蜜丸。以枣膏和汤服三丸。(喻嘉言曰∶火热之毒结聚于肺,表之理之,温之清之,曾不少应,坚而不可攻者,令服此丸,庶几无坚不入,聿成洗荡之功,不可以药之微贱而少之也。本方加蛤粉等分为末,名皂蛤丸,治妇人风邪客于乳房,而成奶痈,每服二钱酒下,此药能导其汗,散其风邪,汗出而病自愈矣。)救肺痈垂危仙方鱼腥草 煎汤打鸡蛋吃,不过数次,即可回生。

肾痈门主论

经曰∶京门隐隐痛者肾疽,其上肉微起者肾痈。(京门穴,又名肾募,在身侧腰中监骨下肋间。)《素问》曰∶肾痈脚下至小腹满。(大奇论曰∶脚下当作 下。)张仲景曰∶小腹痛而痞坚者,肾痈也。小便数而似淋者,肠痈也。

王肯堂曰∶肾痈京门穴必隐痛微肿,令人寒热往来,面白不渴,少腹及肋下 胀塞满。由肾虚不足之人,房劳太过,身形受寒,邪气自外乘之。初宜五积散加细辛;寒尽痛止,宜桂附地黄丸调理。

胃痈门主论

经曰∶中脘隐隐痛者胃疽,其上肉微起者胃痈。(中脘穴,又名胃募,在脐上四寸。)又曰∶胃脘痈,人迎脉逆而盛。

《素问》∶帝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甲乙经》沉细作沉涩。)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中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病能篇。)《圣济录》云∶胃脘痈,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坏。以气逆于胃,故胃脉沉细。以阳气不得上升,故人迎热盛,令人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或咳嗽,或呕脓唾血。若脉洪数,脓成也,急排之。脉迟紧,瘀血也,急下之,否则其毒内攻,腐烂肠胃矣。

李东垣曰∶脏腑肠胃内疮内疽,其疾隐而不见,目既不见,手不能近,所为至难,可以诊其脉而辨之,亦可知矣。有胃脘痈者,当候胃脉,人迎者,胃脉也。其脉沉细者气逆,逆则甚,甚则热聚胃口而不行,胃脘而为痈也。若其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气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也。(《十书》)《百效全书》云∶胃脘居心穴之下,其生痈也,外证寒热如疟,胃浊则肺金失养,或咳或呕,或唾脓血,皮肤错纵。多因饮食七情火郁,彼又外感寒气,使热浊之气填塞胃脘,胃中清气下陷,故右关脉来沉细,胃中又为寒气所隔,故人迎脉来紧盛,有此二脉,胃痈始成。宜大射干汤。如痰气上壅,甘桔汤;大便不利,太乙膏作丸服之;小便赤涩,腹满不食,三仁汤;脓出食少,补中益气汤。

窦汉卿曰∶凡内痈,余尝以薏苡仁汤、牡丹皮散、太乙膏治之亦效。若吐脓血,饮食少思,宜助胃壮气为主,而佐以前法,不可专治其疮。(《全书》)朱丹溪曰∶内疽者,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郁而发,用射干汤主之。

冯鲁瞻曰∶胃痈者,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多热,若邪热内泊,则两热相合,故结为痈。而胃脉必沉细,人迎必甚盛,盖胃脉见于右关,本宜洪大而反沉细者,足见胃气之逆也。人迎者,胃经穴名,在结喉两旁,亦有动脉应于其间,见于左寸。今若人迎甚盛,而右关沉细,则愈见热壅聚于胃口而不行,故不能充于脉耳。人见人迎脉盛,误为伤寒,禁其饮食,则必死。(《锦囊》)又曰∶胃脘痈者,何以别之?《内经》云∶人病胃脘痈者,当论脉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反甚,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治法与肠痈同,初以疏利之药导其滞,次用排脓消毒托里之药调之,此其大法也。

张仲景曰∶胃痈初起,中脘穴必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并无咳嗽咯吐脓血,由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热聚胃口而成痈也。脉来沉数者,清胃射干汤下之。若脉涩滞者,瘀血也,牡丹皮汤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赤豆苡仁汤排之。体倦气喘作渴,小水频数者,肺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麦味补之。

胃痈门主方

大射干汤 治胃痈始成。

射干 升麻 白术 赤芍药 赤茯苓 山栀仁水煎熟,入蜜生地汁和服。

甘桔汤 治胃痈痰气上壅。

甘草 桔梗 麦门冬(各一两) 水煎服。

三仁汤 治胃痈小便赤涩,腹满不食。

薏苡仁 桃仁 冬瓜子仁 牡丹皮水煎服。

射干汤射干 升麻 犀角 麦门冬 元参 大黄 黄芩(各一钱) 芒硝 栀子 竹叶(各五钱) 水煎服。

赤豆苡仁汤赤小豆 防己 薏苡仁 甘草(各等分) 水煎,食远服。

大肠痈门主论

经曰∶天枢隐隐痛者大肠疽;其上肉微起者大肠痈。(天枢穴,又名大肠募,大肠募在脐旁开二寸。)陈远公曰∶人腹中疼甚,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人以为腹中火盛而存食也,谁知大肠生痈乎!凡腹痛足不能伸者,俱肠痈也,而大肠痈足犹不能伸也。但大肠生痈,无不成于火,火盛不散则结郁成痈矣。

然火之有余,本水之不足,水衰则火旺,火无水制,乃养成其毒耳。治法不必治火,壮水以制火,毒瓦斯自消矣。清肠饮∶金银花三两,当归二两,地榆、麦冬、元参各一两,苡仁五钱,生甘草三钱,黄芩二钱,水煎服。一次痛少止,二剂足可伸,又二剂毒尽。(此方活血解毒,虽泻火而实滋阴也,相济相成,取效如神耳。倘不益阴以润肠,唯攻毒以降火,则大肠先损,何能胜火毒凌灼哉,无怪治之不效也。《冰鉴》)又曰∶大肠生痈,右足不伸,腹疼甚,便出脓血,肛门如刀割,此已溃烂也。能食者生,不能食者死。然不能食之中,亦有非因火毒之炽而然者,又不因其不能食而弃之也。凡生痈疽,俱以有胃气为佳,为胃气无论阴毒阳毒,多不可救。故阴疽证必以扶胃气为第一,少加败脓祛毒,则正气无伤,火毒易散,今大肠痈破而不思食,则胃气尽绝,大危证也。不急补胃,而惟治痈,必死之道矣。开胃救亡汤∶人参、山药、薏仁、元参、白术各一两,金银花二两,生甘草三钱,山羊血一钱研,水煎调服,一剂胃开,二剂脓少,三剂疼止,四剂全愈。(此方救胃而败脓祛毒已在其中,妙在银花治毒,仍是滋阴之品,为疮家夺命之将军,乃至仁至勇之帅。又得参术辅助其力,则散毒犹神。山羊血止血解渴,且善通气,引各药直入痈中以解散之,合而治之,调合有人,抚绥有人,攻剿有人,安得不胜乎!自然胃气开,化精微而转输于大肠也。倘胃气未伤,服之尤效,切勿疑而不用,以枉人性命耳。)又曰∶大肠生痈,小腹痛甚,淋沥不已,精神衰少,饮食无味,面色痿黄,四肢无力,自汗盗汗,夜不得卧,人以为火盛生痈也,谁知水衰不能润肠耳!夫大肠不能传导者,全赖肾水灌注,今因醉饱房劳,过伤精力,大泄其精,以致火动水涸,又加生冷兼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而成痈也。

然则生痈之先,本肾水之不足,兹痈溃之后,又复流其水,是虚其虚矣。若作火毒治,鲜不变为死证,必须大补肾水,并补脾胃之气,则脾胃化精生水更易枯涸也,肠一旦得滂沱之润,自然沾足重苏,不治痈而痈已化,气血足而肌肉生也。加味六味地黄汤以治之∶熟地二两,山药、山萸各八钱,丹皮六钱,泽泻一钱,白茯苓三钱,人参、麦冬各一两,黄 五钱,水煎服,数剂疼止神健。(按六味补肾水,加参、 、麦冬,补脾胃之土,土旺而肺自旺,肺与大肠相表里,又为肾之母,母子相需,表里相顾,故奏功如神也。)王肯堂曰∶大肠痈多大便坠肿,初起发热恶风自汗,身皮甲错,按之腹内急痛。

小肠痈门主论

经曰∶关元隐隐痛者小肠疽,其上肉微起者小肠痈。(关元穴,又名小肠募,在脐下三寸。)《千金》曰∶肠痈之为病,小腹肿,强按则痛,便数似淋。

《厥论》曰∶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则死。

王肯堂曰∶《千金》谓妄治必杀人。肠痈为病,小腹重而强按之则痛,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小肠有脓也。(《准绳》)陈无择曰∶肠痈为病,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聚积,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脓,久积阴冷所成也。故《金匮》有用附子温之。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此以内结热所成也,故《金匮》有用大黄利之。

张仲景曰∶肠痈,小腹痞坚,盖小腹痛而痞,小便数而似淋者。肠痈,即肺痈肝痈之属。

巢氏曰∶洪数者已有脓,脉若迟紧者未有脓。甚则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出脓血。

张景岳曰∶经言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故患是者其坐卧转侧,极宜徐缓,时时少饮薄粥及八珍汤,固其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其有生。(《全书》)薛立斋曰∶此证因七情饮食所致。

又曰∶若脐间出脓者不治。

孙真人曰∶肠痈小腹重,强按之则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加肿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脓从脐出,或从大便下,乃七情饮食所致。脉迟紧者未有脓也,大黄汤下之;洪数者,已有脓也,薏苡汤排之;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

陈实功曰∶肠痈初起,发热恶寒,脉芤而数,皮毛错纵,腹急渐肿,按之急痛,大便坠重,小便涩滞若淋,甚者脐突腹胀,转侧水声,皆由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痈也。(《正宗》)又曰∶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而成。妇人坐草艰难,用力太过而成,妇人分娩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而成。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以致气血乖违,湿动痰生,多致肠胃痞塞,运化不通,气血凝滞,皆能致之。

又曰∶初起未成,小腹殷殷作痛,俨似奔豚,小便淋沥者,当以大黄汤下之,瘀血去尽自安;体虚脉细,不敢下者,活血散瘀汤和利之。

又曰∶腹濡而痛,小腹急胀,时时下脓者,毒未解也,用牡丹皮汤治之。

又曰∶已成,腹中疼痛,胀满不食,便淋刺痛者,薏苡仁汤主之。

又曰∶如脓从脐出,腹胀不除,饮食减少,面白神疲,此乃气血两亏,宜用八珍汤加牡丹皮、肉桂、黄 、北五味敛而补之。

又曰∶如积袭日久,因循不识此证,误作胀病治之,以致毒攻五内,肠胃受伤,或致阴器攻烂,腐靥黑斑,色败无脓,时流污水,腹连阴痛,烦躁不止,身热口干,衾帏多臭,卧房难进者,俱为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