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疡医大全
5068000000056

第56章

四季人神春(左胁) 夏(在脐) 秋(右胁) 冬(在腰)九部人神(一岁为始,起于脐。一年行一位,周而复始。)脐(一) 心(二) 肘(三) 咽(四) 口(五) 头(六) 脊(七) 腰(八) 足(九)十二部人神(一岁为始,起于心。一年行一位,周而复始。)心(一) 喉(二) 头(三) 肩(四) 背(五) 腰(六) 腹(七) 项(八) 足(九)膝(十) 阴(十一) 股(十二)十干日忌用针灸甲(头) 乙(耳、喉) 丙(肩) 丁(背、心) 戊(腹、脾) 己(腹、脾) 庚(腰、肺)辛(膝) 壬(肾、足、胫) 癸(手、足)十二支日人神所在忌针灸子(目) 丑(腰、耳) 寅(胸) 卯(脾、鼻) 辰(腰、膝) 巳(手) 午(心) 未(头、手) 申(头、脊) 酉(背) 戌(面头) 亥(头项)逐月血忌日正月(丑) 二月(未) 三月(寅) 四月(申) 五月(卯) 六月(酉) 七月(辰) 八月(戌) 九月(巳)十月(亥) 十一月(午) 十二月(子)逐日人神所犯忌用针灸初一、十一、二十一日(大拇指、鼻柱、手小拇指) 初二、十二、二十二日(外踝、发际)初三、十三、二十三(股内、牙齿、足、股、肘) 初四、十四、二十四日(腰间、胃气、手阳明) 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口、舌、遍身、足阳明) 初六、十六、二十六日(手掌、胸前) 初七、十七、二十七日(内踝、气冲、膝) 初八、十八、二十八日(手腕、股内、阴) 初九、十九、二十九日(尻、足、膝、胫) 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内踝、足趺)人神所犯十二时辰忌用针灸子(踝) 丑(腰) 寅(目) 卯(面) 辰(头) 巳(手)午(胸) 未(腹) 申(心) 酉(背) 戌(头) 亥(股)男忌日壬辰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辛未 除日女忌日甲寅 乙卯 乙酉 乙巳 丁巳 辛未 破日男女忌日白虎 黑道 血支 血忌 月厌 月杀 月害 月刑 独火针灸吉日丁亥 丁卯 丁丑 甲辰 甲申 甲戌 丙子 丙午 丙申 丙辰 壬子 壬戌 壬午 庚午 辛巳戊戌 戊申 己亥 己未针灸凶日每月初八 十五 十八 廿三 廿四 廿八 廿九

论疮疡用针灸勿忌尻神

薛立斋曰∶夫针灸之法,有太乙人神、周身血忌、逐年尻神、逐日人神,而其穴有禁针禁灸之论,犯之者,其病难瘳,理固然也。但疮疡气血已伤,肌肉已坏,宜迎而夺之,顺而取之,非平人可比之,此何忌之有?《外科精义》云∶疮疡之证,毒瓦斯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泄,反攻于内,内既消败,欲望其生,岂可得乎?危恶之发于致命之所,祸在反掌,腹痈,囊痈,二便不通,胸腹胀闷,唇疔喉痹,咽喉肿塞,其祸尤速,患者审之。

论敷药法

李东垣曰∶夫疮肿生于外者,由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于外有生头者,有漫肿者,有皮浓者,有皮薄者,有毒瓦斯深者,有毒瓦斯浅者,有宜用温药贴 者,有用凉药贴 者,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用药有异,是以不可不辨也。若疮肿初生,似有头者,即当贴温药,引出其热毒,乃火就燥之义也。

于四畔赤 处,捣生寒药贴 之,折伏其热势,驱逐其邪恶,扑火之义也。夫生寒药势气之精全,性味雄健,或有疗者,不本物理,皆用药草膏之类,有势力微,欲使瘠者,敌其勇夫,不亦难乎!又有粗工不审逆从,便用寒药敷贴,趁逐邪毒,复入于内,归于心肝,十死八九矣。大抵敷贴之法,欲消肿散,每血脉疏通,寒气逆从,断其去就焉。慎不可执方无权,安能散其郁结,不成脓乎!其肿皮浓者,以软布或以棉花纸涂药贴 之,待其药干换;肿皮薄者,即用疏纱或薄纸涂药贴 之,其药未干,即当换之。若至脓溃之后,即贴温肌生肉膏药,要在逐臭腐,排恶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温热膏剂之力也。切勿用寒凉之药,水调贴之,夫血脉喜温而恶寒,若着冷气透里,即血滞难瘥矣。(《十书·贴 法》)朱丹溪曰∶夫外施敷贴,正与发表之意同。经曰∶发表不远热,大凡气得热则散,冷则敛,不可不知。

又曰∶敷药之药,此可应酬轻小热证,若不辨阴阳之所由分,妄敷凉药,其祸不小,此诚不易之论。

戴院使曰∶有不敷药时大痛,敷即不痛,有不敷药不痛,敷之则痛,盖寒热风湿,并忧怒等气积而内攻则痛不禁,敷药拔出之,故不痛也。死血阴毒在中,愈伏愈深,愈不觉痛,药发之于外,故反痛也。

汪省之曰∶外施敷药,正是发表之意。经曰∶发表不远热,大凡气得热则散,得冷则凝,庸工敷贴冷药,岂理也哉!周文采曰∶敷者,化也,散也,乃化散其毒,不令壅滞也。然疮之缓急,毒之冷热,则用药亦有寒热之异,如赤肿 甚者,当用寒性药敷之;肉色不变而肿势深暗者,当用温性药敷之;如不热不凉者,当以冲和膏敷之;根脚走散者,当用铁箍、铁桶等膏敷之。庶毒不走,易于消散,脓亦易熟也。

蒋示吉曰∶敷药止可围疮之四旁,中空,疮头用白降丹点上,以拔其毒,自无倒陷之误。(《说约》)又曰∶溃后若根脚渐大,红肿不散,恶证也。宜用铁箍膏箍之,脓溃犹痛,必有筋隔住,内脓不得出,用针挑引出之,痈疽脓熟,势盈欲溢,用白降丹点上,半日自溃。

又曰∶制敷围之药,第一要研的极细,敷之则不痛,调敷药之法,必须用抿脚搅至千余下,敷之方不脱。

临敷之时,敷药必隔水顿温,庶药力易达,敷时中留一孔透气,使毒瓦斯易泄,不可不知此法。

又曰∶寒凉敷药,如芙蓉散、大黄膏,其患最大。气脉得寒则不行,瘀血得寒则不散,瘀肉得寒则不溃,新肉得寒则不生。

窦汉卿曰∶凡制围药,宜绝细,则不痛,和围药多加工夫,搅千余下,其药自稠,则用轻手围之,留孔须如鹅卵形状,敷药之外,须用薄纸贴之,务要扯碎粘贴,免崩裂疼痛之苦。待围药略干,再用调药余汁润之,以助药力,况药干不能入肌肉,借湿以通窍耳,宜深详之。

齐·马嗣明治杨遵彦发背,取白麦饭石(即粗理黄石,堪作碓碾,即磨刀粗石,用酽醋淬,猛火赤淬之,令屑落醋中者良。)为末。醋熬为糊,浓涂立愈。本草曰∶大凡石类多主痈疽,此石治发背神良。

程山龄曰∶书云∶用膏药贴顶,敷药四边围,凡肿毒之大者,将已成脓,用白降丹或乌金膏贴疮头上,然后用万全膏盖之,四旁以铁箍、铁桶、芙蓉等膏敷之,贴膏处取其出脓,敷药处取其消散,并能箍束根脚,不令展开,共作三层敷围法。第一层用白降丹,或乌金膏贴疮正顶,若漫肿无头,以湿纸粘贴,先干处是头也;第二层万全膏贴之;第三层以敷药围之。桑皮纸扯碎盖上,如蜜调敷药,则频以蜜水润之,如醋调敷药,则频以醋汁润之。不特添助药力,亦且敷药不致干憔,然予尝用万全膏遍覆肿处,连根脚一齐箍住,其中消处自消,溃时自溃,竟收全功,可见此膏之妙也。

《集验》云∶痈疽无头起者,用神豸膏、灵龟膏、拔毒膏、铁箍散贴,即令消退。溃脓者,用灵龟膏贴之,或用追毒膏去脓,或用筒子吸脓。有头疽疮,每于洗后视赤晕阔狭,用凉水调大铁箍散成膏,隆冬用温水调如人肉温,贴之;肿赤盛、用生地黄自然汁调,围贴之法,从四畔红晕处围贴,用桑皮纸掩上,疮有旋生白粒,散漫如米、如豆者,用银簪脚拨去疮眼,用老皮散敷之,再换新药敷上。凡热多则赤, 肿散漫,热甚则紫黑,外寒郁亦紫,血虚兼寒则青白,大铁箍散、正铁箍散,乃常用之药。或因风寒热及秽气厌触等证,四时寒热不同,又宜从权设法。热者,宜三黄散;热甚,宜三消散;有风者,加羌活、防风;气滞者,加木香;寒郁者,加桂;秽气触者,宜加香药熏之;肿处脆嫩者,去白芨。去敷药时,看毛下窍中,当有汗珠,此则血脉疏通,热毒消散,赤晕渐缩,脓溃痛止,变逆为顺。皮毛润活,要作良肉。但疽顶有些少腐开,不用刀剪。如药下不生汗珠,腐败必阔必多也。脓后围贴,则收散漫遗毒,尽随脓出,疮口贴拔毒膏药;如脓出不顺,用追毒膏;恶肉不去,用金宝膏。败肉去后,围贴则气血易活,新肉易长,疮口用长肉膏敷贴之,药与淋洗并行,同功。

郭氏法云∶如是有头疮疽,就便用朱砂备急膏一丸如黄豆大,安于疮头上,却用软粘膏药盖护之。其疮必破。如疮晕紫黑色,外用宣毒散,周遭敷住毒瓦斯。如疮晕赤红色,用水澄膏敷之,次日用坚峻碧云锭子开了疮口,次用紧缓碧霞锭子去其歹肉,稍净,却用缓慢碧玉锭子生肌,总名青金锭子。不拘日数,直待歹肉去净,单用膏药贴之。候脓水尽,肌肉平,方许贴生肌敛口之药。若根据此法,免教人受刀剪针烙之苦。如是无头痈肿,待脓成用针刺破,方以法收功也。

痈疽敷药门主方

铁箍散(吴丹垣) 阳疮肿疡,根脚散漫。

五倍子(一两,微炒) 生大黄(四钱) 秋芙蓉叶(六钱)醋一盅入杓内熬滚,投药末搅匀敷患上留顶,以纸盖之,干则以醋扫之。一方照原方加寒食面五钱。

阴疽以及皮色不变,漫肿无头者不可敷。

如意金黄散(《正宗》) 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注,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香港脚,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外科一切诸般顽恶肿毒,随手用之,无不应效,诚为疮家良便方也。

天花粉(上白,十斤) 黄柏(色深者) 大黄 姜黄 白芷(各五斤) 陈皮 天南星 苍术紫浓朴 甘草(各二斤) 共为咀片,晒极干燥,用大驴磨连磨三次,方用密绢罗筛出,瓷器收贮,勿令泄气。凡遇红赤肿痛发热,未成脓者,及夏月火令时,俱用茶汤同蜜调敷。如微热微肿,及大疮已成,欲作脓者,俱用葱汁同蜜调敷。如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湿痰流毒,附骨痈疽,鹤膝风等病,俱用葱酒调敷。如风热恶毒所生患,必皮肤亢热,红色光亮,形状游走不定,俱用蜜水调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黄水漆疮、恶血攻注等证,俱用大蓝根叶或水芭蕉根叶捣汁调敷,加蜜亦可。汤泼火烧,皮肤破烂,麻油调敷。具此诸引,理取寒热温凉制之,又在临用之际,顺合天时,洞窥病势,使引为当也。

四虎散(《正宗》)天南星 草乌 半夏(生用) 野狼毒(等分)上为细末,猪脑同捣,遍覆疮上,留正顶出气。凡痈疽肿硬,浓如牛领之皮,不作脓腐者,宜用。

铁桶膏(《正宗》) 发发背将溃已溃时,根脚走散不收束者。

五倍子(微炒,一两) 明矾(四钱) 胆矾(三钱) 铜绿 白芨(各五钱) 轻粉 郁金(各二钱) 麝香(三分)上为极细末,用陈米醋一碗,杓内慢火熬至一小杯,候起金色黄泡为度。待温,用上药一钱,搅入膏内,每用顿温以新笔涂膏疮根上,以绵纸盖其疮根,自生皱纹,渐收渐小,再不开大为效。凡敷药宜极细,若粗则作痛,不可不知。

一切根脚走散,不能收束者用之,收根束毒,功效非轻。

治对口脑疽,不必洗去旧药,逐日添药,恐动疮口惹风也。

芙蓉膏 阳疮红 ,收根束毒。

芙蓉叶(秋采,六钱) 榆面(二两) 生大黄(五钱) 皮硝(一两)研细,葱汁童便调敷留顶,初起敷之可消,不特收束根脚。

敷大毒二法 茅厕垢浓敷四围,中空出气,自消。或用赤小豆、紫苏同研,敷上立消。

敷一切大毒消肿吸毒法 川贝母研末,同白槟榔汁敷之,有病之处即起白泡,无病之处则起红点如疮。

远志膏(程山龄)凡一切痈疽肿毒,初起之时,随用远志肉二三两去心,清油煮,捣烂如泥敷患处,用油纸隔布扎,越一宿其毒自消,屡试屡验,其效如神。

芙蓉菊花膏赤小豆 芙蓉叶 香附 白芨 菊花叶(各四两)研细。每末一两加麝香一分,米醋调涂,围住根脚,或鸡子清调亦可。

敷药方紫花地丁(去筋揉碎,一两) 白糖(一撮) 米饭(一团) 捣烂敷四围留顶。

又方鲜鲫鱼(一尾) 山药(一段) 明矾(一钱)捣烂敷留头,片时发痒,痒定自消。(一方无明矾)又方乳香 没药 麝香(各三分) 大蚰蜒(二条)捣敷患上留头,自消。

又方当归 黄柏皮 羌活研细。以生金银花汁调敷四围,空中。

又方生大黄(一两) 白芨(三钱) 穿山甲(三钱) 麝香(一分)醋调敷露顶,或黄蜜、葱汁敷之更妙。此药敷上,便能立时止痛。

又方(《正宗》)车前草(连根叶) 草 五龙草 金银花(各等分)上四味鲜草一处捣烂,加三年陈米粉,即常用糨衣小粉浆。初起仍加飞盐末二三分,共打为稠糊,遍敷疮上,中留一顶,以膏盖贴,避风,自然拔出脓毒。若冬月草无鲜者,预采蓄下阴干为末,用陈米醋调敷,亦如前法并效。今恐前敷药内用五龙草,随地或有缺少,不便合用,预常熏后顶,以膏盖周遭肿上,以如意金黄散代敷之。

又方荞麦面 硫黄末(各二两)研末。井花水和作饼,晒干,每用一饼,水磨敷之,痛令不痛,不痛自痛。

又方 用活泥鳅以手捉定头尾,放 赤痈疽根盘上,大则以数条围之,其鳅即吸紧拔其毒瓦斯。

又方木香 乳香(去油) 榆皮面(各等分)滴醋熬稠调敷。

真君妙贴散(《正宗》) 治痈疽诸毒,及异形异类,顽硬大恶歹疮,走散不作脓者,宜用此药,不痛者即痛,痛甚者即止。

荞麦面 白面(各五斤) 明净硫黄(十斤,研细)共一处用清水微拌,干湿得宜,木箱内晒成面片,单纸包裹,风中阴干收用。临时再研极细,用新汲水调敷。如皮破血流,湿烂疼痛等证,麻油调搽。天泡火丹,肺风,酒刺,染布青汁调搽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