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5101900000038

第38章

上來已懺若道若俗。於三寶間。所有過失竟 次當唯說出家受戒僧尼。虧犯戒律。作諸非法之罪。我等今者。在佛法中。修行聖教。恐乖背正典。妄推心理。迷於自是。獨見他非。或服法衣。為人師導。假託真實諜論。心在利養名聞。或以禪法授人。或以律儀攝眾。傍求俗論。僻取邪宗。或住寺宇伽藍。作摩摩帝。典主常住僧物。驅役常住淨人。苟潤私房。闕於僧要。常住之法。理通十方。自存供身。非理遮恡。是故經云。寧以此身。投入火坑。經終不故盜常住僧物。又大集經云。若常住物。篤信檀越重心施物。私自費用。或持出外。將與知識親里白衣。此罪同五逆。觀佛三昧經云。盜僧祗物者。如殺父母等罪。方等經。華聚菩薩云。四重五逆。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金剛鬘經云。盜佛塔物。常住物。現前僧物。下至如芥子許。此罪墮地獄。經不可說劫。受大苦惱。後於大海中。受羅剎身。百千萬億針嘴蟲。食其身肉。故知目前稱意。將為果報。自隨一入真途。悔何所及。是故今日覺悟。至心歸依佛又復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汙穢伽藍。侵損常住。懷盜心取。或錢或帛。竹木華果。米麵鹽油。自不堪消。兼餘費損。不勤撿察。他用不知。牛力人功不量輕重。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識。皆悉懺悔。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乘是懺悔佛法僧間所有重障。生生世世常值三寶。尊仰恭敬。無有厭足。天繒妙綵。寶網交絡。百千伎樂。珍異華香。非世所有。常以供養。若已成佛。先往勸請。開甘露門。若入涅槃。願我常得獻最後供。於眾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興隆三寶。上弘佛道。下化與生 又復願。我等乘此懺悔破戒之罪。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常得出家。受持如來清峻戒撿。然大法炬。竪大法幢。普令眾生知見正道。不入四魔網。永厭三界身。願共諸眾生。常生諸佛國。

發願已。至心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正法念經)

見他病死相  而不自覺知  衰相到來時  乃知自苦惱  放逸自濁心  常樂於境界  不覺死隨逐  常不離隨逐  常不離貪欲  愛樂遊戲人  樂行於放逸  死軍將欲至  破壞如毒害  努力勤觀察  無令煩惱生  煩惱設起時  不令造惡業

(最後之一偈。集者之勸)

第二十三上

歎佛

如來應正等覺。若有見聞親近。所種善根。皆悉不虗。出生無盡慧故。離於一切鄣難故。決定至於究竟故。乃至到無功用智地故。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銷。妄穿其身出在於外。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妄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於無餘涅槃。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第一 中三 釋經文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初二偈。且述前禮懺之益。後一句。方正述攝念之益)。

本立三期緣定慧  欲修定慧戒為先  戒淨必由除業障  障除禮懺是其緣(禮懺除業障。障除即戒〔淨〕。即心定。心定即慧發。故修三法。禮懺為先)  遂且處誠三七日  蕩除罪垢淨心田  尸羅既得還清淨  三昧勤修即現前  欲入觀門須攝念  念忘觀境始勤專  雖然觀行三門別  攝念為初定不偏

第二 四 述遇夏安居

(經文三段)。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一標異〔標異〕也)。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二正陳詞句也)。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三結示休期也)。

攝念便應論觀行  緣疑限內外緣侵  道場在寺或閑處  期限未終夏已臨  入眾安居失本願  乖儀終限又沈吟  如來遠念無通決  大乘廢小理堪任(上皆標經意也)  結夏當為菩薩住  不拘後眾小乘心(釋經初標聲聞異)  至日佛前作是語  某甲同脩入甚深  啟白依經皆易會  從頭次誦佛言音(按安居詞)  道場日滿隨情去  去住無虧功德林(釋經末二句)

第三 四 總述誡邪證

(三觀皆同故云總也)。

善男子。若彼末世脩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非彼所聞不取者  慮因起行失前蹤  此觀本令依悟解  解時必合已圓通  信解行證雖殊等  所聞所證始終同  凡在定中所見境  與前理例必相從  解即解其所證法  修即修其所解宗  證即證其修習者  若非前法不應容(脩證之智雖有四位深淺不同所信所解所修所證之法。但有一真圓滿淨覺之德用)  三門之首先標示  意使心源解用功  向後門門皆結指  只依此意不能重(不重釋也)

第四 三 結前生起三觀加行之意

道場禮懺安居等  方便隨緣事已終  前段所開三種觀(威德辨音章)  從茲攝念入真宗  行相前章說已備  此門終始顯心功  始者答於何是首(問云三種淨〔勸〕以何為首)  終者功成心境通  即知行相於前段  起入之門在此中  今初淨觀何為首  諦聽經文便發蒙

第五 六偈 靜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前段但云取靜行  不言何以得知之  今令不起於思念  即是初心起入時  如何靜極皆成覺  此義先須却反推  推到本源知起處  息心歸本自無疑  本覺迷為心意識  識成根境便營為  止息營為名取靜  靜極廓然無所思  無思根識還真際  真際昭然七覺支  一念靜時一念覺  根身世界盡如斯  覺滿十方諸世界  眾生起念悉能知  在我覺中而起念  能知彼念故相宜  如影入於明鏡中  鏡能照影了無遺  初心若未全通徹  即將鏡影以為師

第六 四偈 幻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自靜其心不假外  涉塵起幻藉強緣  故令想佛并菩薩  彼既修行我亦然  依種種門漸次學  不辭勤苦入諸禪  廣大熏習成種子  種能起用用無邊  前約大悲門幻眾  今修大智託真詮  悲智互陳須等學  大乘二利不令偏  道場熏習令成熟  限滿隨其力分傳  靜觀歸源功頓現  今隨差別漸令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