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极恶嫡妇
512900000468

第468章

很多事情,自然也发生了改变,比如说这些倭寇,他们是不应该如此嚣张的,莫非,因为这边世界的改变,倭寇的出现也提早了。

福娘晃了晃脑袋,想这些做什么,反正她是回不去原来的世界了,而且,在这里,她不仅有夫君,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这里才是她的家。

王四一直看着前方,蝎子岛隐隐现形的时候,他说道:“郡主,那前面就是蝎子岛。”

“王四,你可知那蝎子岛有多少倭寇?”

王四摇头,“很多吧,反正我们都不敢出海打鱼了,附近的商船也不敢往来,他们在原来在虎须岛,后来,在虎须岛打了一战,被人打败了,就跑了蝎子岛。”

“虎须岛是哪儿,离此有多远,是谁打败的他们?”

“听说是商船,至于商船队从哪儿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商船队还从我们这儿路过,那时候我在码头打短工,听说他们要前往琉求呢,也不知道能不能到,这一路上可都是倭寇。”王四叹了一口气,担心的说道。

福娘心弦一震,前往琉求的商船队,十有八九是姚之胤,现如今倭寇横行,因为不知道他们能否安然无恙走完这一圈。

他们的船,从外表上看,与普通商船并无两样,但实际上,第一批火器,全都装在了他们的船上,还有曾经做过水盗的江湖人,船上配备的是大晋的水兵,还有夏侯明秦配给他的鹰卫,想来,他们应该没有危险。

杨统领问福娘,蝎子岛已经近在眼前,是否靠岸?

福娘对于大战的经验,只限于电视连续剧,真刀真枪的,没有经历过,尤其是在海上。

文士光说道:“杨统领,我们马上就要靠近蝎子岛,对方没有一点反应,未免有些蹊跷,依我看,还是先别急着靠岸,放下两只小木舟下去看看。”

王四说道:“昨天那些倭寇没有回去,他们定然有了准备,郡主还是小心一些,有些倭寇的水下功夫极好,他们打劫商船的时候,经常潜入水底,凿穿大船……”

三人俱是一惊,福娘道:“王四,你的水性如何?”

“郡主,您是让小人下水?”王四犹豫了一下,“小人下去!”

文士光说道:“慢着,王四,杨统领,找几个会潜水的士兵跟着王四兄弟下去。”

王四顿时精神百倍,穿了水靠,手持一柄短刀,悄无声息的进入水中,王四在海边长大,水性自不必说,就算是不穿水靠,他也能在水里自由游动。

王四下水在船底巡视一圈,并没有异样的发现,他在犹豫是上去还是再转一转,正在这时,他身边传来响声,王四一怔,赶紧回头,跟在他后面的士兵已经被人捅了一刀,鲜血汩汩的向外冒。

王四大惊,用力一蹬,躲开了刺来的一刀,王四知道船底厚,有点动静,上头不会发现,赶紧往外游。

王四的速度快,追逐他的人始终没能追上他,他把头探出海面,声嘶力竭的大喊道:“有倭寇。”

福娘看他们久久不上来,早就知道不好,端了一杆枪在甲板上瞄准水面,看到王四露头的同时,有一人紧紧跟随,毫不犹豫的开了枪。

王四搭着绳梯上来,气喘吁吁的说了水下的情况,除了王四,其余的水兵都没有上来,可见水下的倭寇有多厉害。

文士光道:“王四,我们再下去一次。”

福娘忙道:“二哥,小心。”

“我多带几个人就是了。”文士光从小生活在运河边,水性极好,连水靠都没穿,就和王四等人进了水下。

这次,他们是有备而来,文士光更是武功了得,王四拿了一柄刀,在水下乱砍乱挥,虽然不能杀死倭寇,最起码能够自保,也打乱了水下隐藏着的倭寇。

文士光适应了水下以后,挥刀自如,十几名倭寇的尸体,很快浮出水面。

福娘担心哥哥,一直盯着水面。

确定水下的没有倭寇以后,文士光等人上了船,文士光恨恨道:“用炮船,先开他两炮,掩护士兵上岛,这些倭寇,真是狡诈,不是想要凿漏我们的船吗?那我就要他的命!”

杨统领说道:“炮船已经准备好,只待我们一声令下,就可以开炮。”

“下快舟,准备登岸。”杨统领下令,旗兵听到吩咐,准备好旗子,待到众人登上快舟之后,杨统领大手一挥,旗兵接到指令,用旗语命令炮船开炮。

炮船得到命令,点燃火信,不一刻,只听一声炮响,蝎子岛上烟雾弥漫,第二炮发射出去以后,文士光身先士卒,带着士兵冲上岸,大船上的士兵陆陆续续的下船登岸,玉燕和玉环,杨统领等人一直站在甲板上观看岸上的情景,船体太大,无法靠岸,他们只有在船上等待。

杨统领听到岸上的呐喊声,十分心痒,“郡主,下官也想下去看一看。”

福娘却道:“杨统领,既然敌人有准备,他们也许会分出一部人上船也未可知,还是命士兵严守在甲板上,若有倭寇现身,马上射击。”

杨统领有些诧异,“郡主,刚刚不是已经将那些倭寇毙掉了吗?今日天气晴朗,目测范围内,哪里有什么倭寇,谅他们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过来。”

“杨统领,你看。”福娘伸手一指,“这个岛,不比我们京城的小多少,岛上到底藏了多少倭寇,我们根本不知情,我想,他们既然扣押了很多来往的船只,我们应该是能看见那些船只的,但是,杨统领,你现在看到了吗?倭寇若真是没有一些真本事,就不会远渡重洋,跑到我们家门口来抢劫了。你只管吩咐船上的兄弟们,随时准备好开枪,我们甲板四周,包括船楼上面,都要有人把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