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太平经合校
5214000000068

第68章

守一之法,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内使常乐,三尸已落。秘旨

守一之法,有三百六十六数。数有一精,精有一神。守一功成,此神可睹。秘旨

守一之法,有内五政,游心于外,内则失政。守一不善,内逆外谨,与一为怨。秘旨

守一之法,常有六司命神,共议人过失。秘旨

守一之法,乃诸神主,人善之根,除祸之法,致福之门。守一者,乃神器之主,从一神积至万神,同一器则得道矣。秘旨

守一之法,内若大逆不正,五宫乖错,六府失守。群神恐,俱出白于明堂,必先见于面目颜色,天地共知之。群神将逝,形当死矣。秘旨

守一之法,为善,效验可睹。今日为善清静,神明渐光。始如萤火,久似电光。秘旨

守一之法,外则行仁施惠为功,不望其报,忠孝亦同。秘旨

守一之法,有百福亦有百祸。所守不专,外事多端;百神争竞,胜负相连。秘旨

守一之法,内常专神,爱之如赤子,百祸如何敢干。秘旨

守一之法,与天地神明同。出阴入阳,无事不通也。秘旨

守一之法,先知天意,生化万物,不言而理,功成不宰,道生久视。秘旨

守一之法,可以知万端。万端者,不能知一。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元气之首,万物枢机。天不守一失其清,地不守一失其宁,日不守一失其明,月不守一失其精,星不守一失其行,山不守一不免崩,水不守一尘土生,神不守一不生成,人不守一不活生。一之为本,万事皆行。子知一,万事毕矣。秘旨

太阴之精为龟,匿于渊源之中也。敦煌经卷

太平经复文序

皇天金阙后圣太平帝君,太极宫之高帝也,地皇之裔。生而灵异,早悟大道,勋业着于丹台,位号编于太极。上清锡命,总统群真,封掌兆民;山川河海,八极九垓,莫不尽关于帝君而受事焉。君有太师,上相上宰上傅,公卿侯伯,皆上真寮属,垂谟作典,预令下教。故作太平复文,先传上相青童君,传上宰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干吉。干君初得恶疾,殆将不救,诣帛和求医。帛君告曰,吾传汝太平本文,可因易为一百七十卷,编成三百六十章,普传于天下,授有德之君,致太平,不但疾愈,兼而度世。干吉授教,究极精义,敷演成教。当东汉末,中国丧乱,赍经南游吴越,居越东一百三十里,山名太平,溪曰干溪。遗迹见存,士庶翕然归心。时孙策初定江南,方正霸业。策左右咸奉干吉,策以为摇动人心,因诬以罪而絷之。策告曰,天久旱,得雨当免。条忽之间,阴云四合,风雨暴至。策愈恶之,令斩首,悬诸市门。一旦暴风至,而失尸所在。君因更名字,遂入蜀去。策览镜,见君首在镜中,因发面疮而卒。时咸以戮辱神仙,致斯早殒。故孙权立,益信奉道术,师葛仙公,介先生亦游其庭。南朝丧乱,太平不复行。暨梁,陶先生弟子桓法闿。闿,东阳乌伤县人,于溪谷间得太平本文,因取归而疾作。先生曰,太平教未当行,汝强取之,故疾也。令却送本处,未几疾愈。至陈宣帝时,海隅山渔人得素书,有光烛天。宣帝敕道士周智响往祝请,因得此文,丹书焕然。周智响善于太平经义,常自讲习,时号太平法师。宣帝略知经旨而不能行,陈氏五主,宣帝最贤。爰自南朝湮没,中国复兴,法教虽存,罕有行者。绵历年代,斯文不泯,缮写宝持,将俟贤哲。壬辰之运,迎圣君下降,睹太平至理。仙侯莅事,天民受赐,复纯古斯文之功彰也。凡四部,九十五章,二千一百二十八字,皆太平本文。其三百六十二章,是干君从本文中演出,并行于世。以复相辅成教而传受焉,故不谬也。道藏入字号

明按:云笈七签卷六四辅载,陈宣帝时,周智响法师取太平经,帝命法师于真至观开敷讲说一段,可参阅。

又按:桓闿,字彦舒,号法闿。闿得太平经故事,与三洞珠囊卷一及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六引道学传记桓闿得太平经相似。

太平经著录考

范晔后汉书襄楷传 桓帝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襄楷上疏曰:「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神书,不合明听。」复上书曰:「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胤不兴。」

襄楷传又云: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汉牟子理惑论 神书百七十卷。弘明集卷一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篇 太平经五十卷。又甲乙经一百七十卷。

晋葛洪神仙传 宫崇者,琅邪人也。有文才,著书百余卷。师事仙人于吉。汉元帝时,崇随吉于曲阳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缣朱字太平经十部。吉行之得道,以付崇。后上此书,书多论阴阳否泰灾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国者用之,可以长生,此其旨也。宫崇一作宫嵩。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宫崇传同。

志林 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师于吉所得神书于曲阳泉上,白素朱界,号太平青领道,凡百余卷。志卷一孙策传裴注。

梁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七部义 汉顺帝时,宫崇上其师于吉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号太平经。

敦煌本成玄英老子开题 赧王时,授干室(按即于吉)太平经并百八十戒。

唐释法琳辨正论 赧王之世,千室以疾病致感老君,受百八十戒并太平经一百七十篇。广弘明集卷十三。按千室即干室,千乃干字之讹。

唐释玄嶷甄正论 有太平经百八十卷,是蜀人于吉所造。此人善避形迹,不甚苦录佛经。多说帝王理国之法,阴阳生化等事,皆编甲子,为其部帙。按:八疑系七字之误。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九破邪论 太平经

唐王悬河三洞珠囊卷九 老子与尹喜至西国作佛化胡经六十四万言与胡王,后还中国作太平经。又王悬河上清道类事相卷一:南朝宋齐间,钱塘褚伯玉好读太平经云。

唐王松年仙苑编珠卷中 于吉,北海人也。患癞疮数年,百药不愈。见市中有卖药公,姓帛名和,因往告之。乃授以素书二卷。谓曰,此书不但愈疾,当得长生。吉受之,乃太平经也。行之疾愈。乃于上虞钓台乡高峰之上,演此经成一百七十卷。明按:三洞珠囊卷一引神仙传略云:帛和以素书二卷授干吉,且诫之曰,卿归更写此书,使成百五十卷。是未明言太平经,且所谓百五十卷,疑亦有误。

唐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卷五十二 老君授干吉太平经。又见杜光庭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二十一 像天地品 后汉顺帝时,曲阳泉上得神仙经一百卷;内七十卷皆白素、朱界、青缥、朱书,号曰太平青道。太平御览卷六七三

洞仙传 于吉者,琅琊人也。常游于曲阳流水上,得神书百余卷,皆赤界、白素、青首、朱目,号曰太平青箓书。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一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叙 老君至琅琊,授道与干君,干君受道法,遂以得道,拜为真人。又传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甲子十部。云笈七签卷三十九

三天内解经 太上于琅琊以太平道经付干吉。

宋谢守灏混元圣纪 成帝河平二年,老君授干吉太平经。并见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及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史略作太平经一百七十卷。

宋贾善翔犹龙传序 孝成时,授于吉太平经。 又曰:孝成时,北海人干吉于琅琊遇太上,授之。至后汉顺帝时,琅琊人宫崇诣阙投进。其表云,臣亲受于干吉,吉言亲受于太上,凡一百七十卷也。

犹龙传卷四授干吉太平经。按:太平经有云干吉撰,或云得之于水上。而内传所载,即在孝成帝河平年间,混元分身,下游琅邪郡曲阳泉,授北海人干吉太平经一百七十卷。

宋萧应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老君授干吉真人太平之道。

宋四库阙书目清徐松从永乐大典辑出 襄楷太平经一百七十卷。

宋史艺文志 襄楷太平经一百七十卷。按后汉襄楷曾献于吉神书。上二书均将太平经属襄楷,误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太平经一百七十卷。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干吉传 吉于曲阳流水上得神书百余卷,皆赤界、白素、青首、朱目,号曰太平青领书。时汉成帝河平二年甲午也。盖吉亲受于老君,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

道藏阙经目录元人所记 太平经

无名氏清静经注 成帝时,老君授干吉太平真经。

道学传第十五卷 桓闿,字彦舒,东海丹徒人也。梁初,昆仑山渚平沙中有三古漆笥,内有黄素,写干君所出太平经三部。……闿因就村人求分一部,还都供养,先呈陶君。陶君云,此真干君古本。……三洞珠囊卷一

太平经复文序 干君初得恶疾,殆将不救,诣帛和求医。帛君告曰,吾传汝太平本文,可因易为一百七十卷,编成三百六十章,普传于天下,授有德之君,致太平,不但疾愈,兼而度世。

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卷四 太平经外、受、傅、训、入五个字号

详注云:「太上老君亲授太平经。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编成一百五(按:当作七)十卷。皆以修身养性,保精爱神,内则治身长生,外则治国太平,消灾治疾,无不验之者。」按:明正统道藏外字号以太平经钞十部十卷抵太平经卷一至卷十,实误。盖太平经钞系选辑经文而成,钞每部合经十七卷。

清贺龙骧抄:钦定道藏全书总目 太平经一百十九卷内多缺卷

清贺龙骧辑:国朝坊刻道书目录 太平经一百余卷

按:清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姚振宗后汉艺文志及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皆著录太平清领书一百七十卷。以上各补志,开明书店印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俱已收录,检阅亦易,故不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