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考古发现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5257500000010

第10章 神秘运古起源考古大搜集(10)

除了上述种类以外,南猿类型的化石在很多地方都有所发现。其中较出名的有:1959年,考古学家玛丽·利基在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了一个南方古猿的头盖骨和小腿骨。头骨特别粗壮,牙齿硕大,被叫作“鲍氏东非人”,又称鲍氏南猿。利基命名的原文是“Zinjanthropus”。“anthropus”是人的意思,至于“Zinj”,有人说是东非的古称。有人又说意为“牙齿咬得咯咯响”。意味着他的牙齿非常坚固,甚至可以跟夹核桃用的钳子相媲美,所以东非人又赢得了“核桃钳人”的称号。就凭这一点,人们足以对“东非人”刮目相看。而其姓氏为“鲍”,是由于为这项研究提供经费的英国人叫鲍塞,故称。在挖掘中还发现了石器和被打碎的动物骨骸,但是,经过研究,这不可能是“东非人”所为。1960~1963年间,在此地又挖掘出一些化石,从脑量的计算和对牙齿的观察,证明这是一种比“东非人”更进步的人。其脑量更大,头骨也进化了,牙齿也细小得多。研究者路易斯·利基认为,那些石器和碎骨片是这类人科成员的杰作。说明其已有了制造工具的技能,所以称之为“能人”,“能人”是已知的最早懂得制造工具的人。1976年,玛丽·利基等人在坦桑尼亚的莱托里有了重要的发现。他们在400万年前留下来的火山灰中,发现了人的足迹,有成人和小孩短而宽的脚印,也有像长颈鹿、剑齿虎、犀牛等动物的足印。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地点发掘出了一具人的骨架,是一个女性,叫做“露西”。经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露西”尽管还没脱离树居生活,但是它已能直立行走了。第二年,在哈达地点发现了人类的“第一个家庭”。大约有13个人可能因自然灾害被埋葬在一起,形成一个天然的坟墓。从化石看来,13人中男女老幼都有,想象得出,当初,这些人生活在一起,通过分工合作,有的采集,有的捕猎,然后大家围坐在一个地方共同分享食物。一旦遇到敌人侵袭,他们也是群策群力,一致对外。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其乐融融。不幸的是,突然有一天,灾难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就在他们懵然沉睡的时候,山洪暴发,洪水像野兽一样,不分青红皂白,肆意吞噬着它所走过的任何地方。他们还没来得及撤离,便被洪水无情地冲走。然后,又把他们抛在了所经途中的一个很大的土坑里。也许是天意,他们未曾分离,就像生前相亲相爱一样,他们长眠在一起,生死同穴。这是人类合作行为的最早的证据。人类学家认为哈达和莱托里的化石标本类似,他们与南方古猿有相同的地方,但更为原始,因此将其归人一个新种:南方古猿阿法种。这是南方古猿最早的类型,而莱托里的足印可能就是它们留下的。

南方古猿的脑子不大,在400~770毫升之间,但是其结构已与人脑相近。他的面部较大,而且向前突出。南方古猿开始两足直立行走,这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并不是因为直起身子行走,加快了步行速度。相反,对刚学会走路的南方古猿来说,用双臂荡来·晃去的臂行法要快得多。但是,直立使他的双手从支撑作用中解放出来。手不再是行走的工具,而是用来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样,劳动才可能实现,而且,南方古猿的成熟期也与人类一样。这说明南方古猿的行为比猿、猴复杂得多,因而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和适应。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把南方古猿放在人的进化系统中是非常合理的。

南方古猿大概可以分作三个类型。其一就是阿法种南猿,他出现在距今370万年到300万年前;其二是非洲种南猿,最早发现的南方古猿塔昂幼儿就是这个种属的代表,这类南猿身躯比较小,因此又叫“纤细型南猿”,他们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其三便是粗壮型南猿,出现在距今220万年前,个头粗大的南猿又分为南非和东非两种地方种,“东非人”就属于后者。这三种类型也是南猿进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阿法种南猿是最原始的种类,进而演变为纤细型南猿。接着又产生了分化,一部分南猿形体逐渐长大,成为粗壮型南猿。他们是素食者,后来由于环境发生变化,不能继续维持下去,因此逐步走向灭亡。而另外一些进步的纤细型南猿随外界变化而发展,除了植物以外,他们学会了吃肉食,这样对身体大有好处。渐渐地,这类猿便走上了进化为人的康庄大道。“能人”就是它们的后代。

南方古猿是人类进化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他们开始摆脱动物的一些习性,逐渐朝着人的方向迈进。正因为处在这么一个非常时期,所以,南猿身上还有许多类似猿的地方,这是无可否认的。然而,没有这个过渡,就不可能有现在的人。南猿是最接近古猿的人,因此被叫作“猿人”。

引人注目的“露西”

1974年,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的一个夜晚,干燥的风吹得人疲惫不堪,人体内的水分似乎都被榨干了一样。这样的夜晚在非洲大陆并没有什么不寻常的。而此时从一间房子里传出了歌声,录音机正放着风靡世界的甲壳虫乐队的名作:“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这里正在举行一个庆祝会,因为两位科学家当天又有了新的发现。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自然博物馆的约翰森和法国地质学家泰伊伯,在该地区的哈达地点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一具人的骨架,大约还保存着40%的骨骼。从其髋骨的形态来看,是个女性,这是很令人振奋的。当大家都沉浸在喜悦和遐想中时,有人提议该给这位初来乍到的贵客起个名字,就这样,她拥有了那。首歌中的“露西(Lucy)”这个名字:“露西”约20岁,死因不明,身高仅1.2米左右。她的脊椎骨表明她得过关节炎。与现代人相比,其胳臂较长。根据与“露西”一起出土的一些化石来判断,她可能生活在湖边,曾以龟和鳄鱼蛋、螃蟹为食。最初,约翰森认为她属于南方古猿非洲种,后来,经过研究,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差别,因而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种: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便是无可争议的代表,她距今大约300万年。

虽然她的代表性得到了承认,但是,围绕着她的步态等问题,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时之间,“露西”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约翰森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怀特等人认为,“露西”已完全能两足直立行走。1983年初,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解剖科学系的斯特恩和萨斯曼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在《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详细分析了“露西”的手骨直到足骨的形态,得出结论:“露西”虽然在地面上是两足行走的,但她基本上栖于树上,而且,当她在地面行走时,步态笨拙,介于现代人与现代猩猩之间。1983年4月22~23日,在加利福尼亚伯克利的“人类起源研究所”,举行了一次“人类行动的进化”讨论会,约翰森为该所所长。与会双方就“露西”步态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讨论。当时,美国和英国的传媒都对此作了报道,而原定参加会议的法国方面没有到会,据说是不习惯美国科学家的争论方式。

约翰森的支持者兼其同事拉蒂默撰写了一篇题为《露西的脚》的论文,来阐明他的观点:“露西”的趾骨细长而弯曲,表明她是惯于走路的。而且,这样的趾骨会有助于在高低不平的碎石地面或在泥泞中行走。其他试验证明,“露西”的骨盆和某些生理结构也很像现代人。斯特恩等人则作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首先,“露西”的手指纤细而弯曲,呈钩状,肌肉发达,类似现代的黑猩猩。其次,她的手臂、肩膀,髋骨和股骨的结构,都说明她善于在树上攀爬、悬挂。据此,斯特恩说:“露西”并不能完全像现代人这样两足直立行走,但也不是像大猩猩那样用蜷曲的长手指的指关节拄地行走,而是膝关节和髋关节都稍稍弯曲地行走。尽管如此,在地面活动不是“露西”所擅长的,攀缘才是她求生的本领。她爬树的能力强,树林是她的生活天地,不仅在那里获取食物、休息和睡眠,还可以用来防御天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琼格斯研究了“露西”的四肢,发现她的上肢比现代人长,而下肢比现代人短,说明她行走时的步子较小,而两足行走时的步态也会与现代人有所不同。芝加哥大学的塔特尔综合了两种观点、认为南方古猿阿法种具有实质上现代人的两足行走的步态,同时保留了适应树居生活的特点。看起来,这个折中的结论更能全面地解释“露西”的步态问题。

300多万年前,地球处在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地质时代。当时,虽然全球的气温已经呈上升趋势,但埃塞俄比亚还比较凉爽湿润,不像现在那么炎热干燥,一片一片的森林覆盖着某些地面,还有星星点点的湖泊。“露西”和她的亲人们就生活在这里。他们与森林里的各种动物,如犀牛、野猪等,一起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搏斗。“露西”住在一棵参天大树上,周围的树林则是她嬉戏的场所。她利用善于攀树爬藤的本领,在树与树之间翻腾跳跃,时而摘取野果,时而追逐小鸟,好不快活。有时候,她还用长而有力的手指抓住树枝,将身体悬挂在空中,就像现代的杂技演员。倘若有野兽来犯,她会借助树林的天然屏障,运用爬树技巧,纵身跃入浓密的树丛中,淹没在绿色的海洋里,逃之夭夭。而在这之前,全球气候变暖,致使树林慢慢减少,为了寻找新的树林,为了觅食,原始人类不得不尝试着从树上生活转到地面生活,并逐渐学会了站立和行走,使上肢和下肢有了各自分工。“露西”已经学会走路了,虽然走得并不太稳健,身体不很直,向前倾斜着,步子也迈得很小,但是,她毕竟是用双腿在走路,而不是用手。这样,她就可以到树林以外的世界去看一看了。而且,她的手除了抓握树枝外,还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或许是吃腻了浆果,想调节一下口味,同时也是身体的需要,“露西”下地,迈着蹒跚的或者说是斯文的步子来到湖边,在草丛里寻找龟和鳄鱼蛋,运气好的话,在水边还可能捉到鱼虾和螃蟹,那时便可以饱餐一顿美味佳肴了。当然,这种时候并不多,只是偶尔为之。因为对“露西”来说,在地上行走确实比攀树困难得多。不管别人说什么,“露西”就是“露西”,一个浑身都是谜的女性。

200万年前的“能人”

现在的能人可真不少,有人能复制动物,有人能飞越黄河,有人能三峡走钢丝等,极尽能事。但是,却没有谁因会砸石头被称为能人,女娲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已变成了小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而世上的宝玉并不多。倘若这石头做得千姿百态,有鬼斧神功之趣,倒还可以算是一件艺术品,作者也可称为艺术家。或者,此石长得奇丑无比,收藏家也因奇货可居而洋洋得意。然而,此处要说的石头外观却非常平凡,除了一些简单的凹痕外,看不出这块石头有什么特别之处。质地很一般,普通得在郊外随手拾起便是。就是这样一块粗糙的石头,却比宝玉更有价值和意义,因为它是人类最初的杰作。它的制作者叫“能人”。这位能人非同寻常,连专家学者都交口称赞,的确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那么,他究竟有多大能耐呢?实话说吧,他只会用石头打石头,以此方法来制作工具。这跟现代机械相比无异于有天壤之别。其中奥妙何在?因为他是最早有能力制造工具的人,距今已有200多万年了。

1960年,在坦桑尼亚的奥杜维峡谷,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化石,有小孩的手骨、下颌骨、顶骨及成人的手骨和锁骨等。1963年又在此地有所发现,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石器。而早在1931年,路易斯·利基夫妇就于奥杜维发掘出了石器。有理由相信,这些石器是出自与之相伴的人之手。因此,那些人类化石在1964年被命名为“能人”,即有熟练技能的人。

能人是由南方古猿的进步类型演化而来的。他的脑子相对扩大,而且脑的性状与现代人相似,已具有语言功能。其牙齿虽较大,但比南方古猿小,并且有继续减小的趋势。从能人的特征来看,他既有接近直立人的地方,又有南方古猿的痕迹,所以,他是由猿到人的过渡。而他的身份和地位也因此变得复杂起来。有人将他归为南方古猿,有人又把他并人人属,认为是最早的人属成员。且不管能人的归属问题,先来看看他的贡献吧。

猿和很多动物都会使用工具。在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有一种机灵的啄木鸟叫达尔文鸳(xué),当它觅食时,经常会碰到树洞太深,嘴、舌无法够到昆虫的情况。这时,它便从仙人掌上折一根刺,或找一根粗细合适的小树棍,用嘴叼着把昆虫往外掏,最后将其捉拿归案。不仅如此,它还会进行修整,把树棍过长的部分或树杈弄掉。如果这棵树棍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的话,啄木鸟还会将其藏在树缝里,以待下次取用。而黑猩猩会把两个竹竿接起来,以获取高处的食物。其他像黄蜂、海獭等都会使用工具。因此,有人认为原始人类能使用工具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殊不知他们的工具与动物的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