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5264800000012

第12章 生旦净末丑,你演哪一出——角色定位与扮演(1)

奥巴马,是总统也是父亲——角色扮演

在大街上,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些年轻人:男孩们带着各色的假发,穿着卡通人物的衣服,脸上浓妆艳抹,有时手里还拿着刀剑类的武器;女孩们穿着可爱的女仆装,头上戴着大蝴蝶结,诱惑至极。当然,人们除了多看几眼之外,并不会大惊小怪,因为大家知道这些人是在玩Cosplay,即角色扮演,扮演游戏、动漫中的人物。事实上,社会中的人们虽然没有夸张地穿上另类服饰,但不也是在进行角色扮演吗?所谓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社会角色的条件,承担和再现相应角色的过程与活动。

托·米德尔顿说“世界是个舞台,各种角色都有人扮演”。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或中心任务)都要有相应的个人行为模式。人的一生扮演过很多角色,在家庭中,小时候我们扮演儿女,长大后我们又扮演父母,老了就扮演爷爷奶奶;在社会上,我们扮演校园里的学生,企业中的员工……每个人在不同时刻、不同场合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只承担某一个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也就是说,人的角色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就是由你在不同场合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编织而成的。对于有着复杂角色集的人来说,扮演很重要,懂得如何扮演更重要。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参加就职典礼,发表就职演说,并参加了游行。

在全世界人们的眼里,奥巴马是美国总统,但对于他的家庭来说,奥巴马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位父亲和丈夫。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说:“奥巴马和我是伙伴、朋友,又是爱人,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互相补足。我最爱的,就是奥巴马在我的臂弯中。当然,不管是他站着对我微笑,抑或他迷倒一大批群众,还是在老人中心内探望老人,我都全力地支持他。”

除了是丈夫,奥巴马还是两个女儿的父亲。在外出期间,他每晚都给她们打电话,圣诞节飞回家给她们挑选圣诞树,从没有制度过一次家长会。一有时间,他就会和孩子们玩纸牌游戏、猜字游戏、骑自行车和朗读(马利娅喜欢和父亲奥巴马一起看《哈利·波特》系列故事)。

角色扮演,一个人要身兼数职,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角色的转换。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传奇人物乔布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的合作伙伴兼好友,苹果粉们心中的“乔教主”,苹果董事会中的另类统治者,苹果员工中的海盗头目,媒体眼中的热门人物,私生女莉萨·乔布斯的生父亲,妻子劳伦和三名子女的家庭核心人物,虽然不是每个角色都完美,虽然还带着争议,但是乔布斯还是服他的本色出演完成了他一生的角色扮演传奇。社会角色转换就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角色转换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在角色转换后,我们应当及时对所承担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认识,对该角色的应有行为作出清晰的分析,以求顺应变化,尽早进入新角色。比如,在单位时是领导,习惯发布命令、指挥别人,但回到家里,就该履行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职责,而不能像领导一样对待家人。

一位女医生,在家里,对丈夫来说她是妻子,对儿子来说她是母亲,对母亲来说她是女儿;在医院里,她可能还同时承担着内科医生、科主任、工会会员、先进工作者、党员等多种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在商店里她是顾客,在汽车上她是乘客,对老同学她是朋友,对来访的客人她是主人,对同一楼居住的人她是邻居,对报社她是订户或投稿的作者;此外,对于国家,她还是公民、市民、选民,等等。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一个集多种身份为一体的社会角色集。因此,角色扮演与角色转换是我们的必修课。

每个人都有必要也应该扮演好生命中的角色:演好为人父母的角色,演好为人儿女的角色,演好公司一员的角色,演好社会公民的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开始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但只要我们认真负责地投入其中,就能够经营好我们的人生。人生的舞台上,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如果不能演到最好,就努力地演得更好。

男人像夹在老婆和老妈之间的“三明治”——角色冲突

结婚一年半,宝宝十个月大,宝宝出生前李军和老婆在市里过,一切挺好。十个月后宝宝出生,老妈从镇上过来给小夫妻带孩子,老爸星期六星期天过来,一切都自然、平静、和谐。可是没想到这只是表面现象,由于老婆和老爸都是中学老师,所以七月放暑假一家五口就李军一个人上班,其他人都在家里,问题也就来了。老婆说爸妈总把她当外人看,平时都是爸妈在一起聊天,不理睬她,并且在宝宝的一些问题上有冲突,她没有权利决定宝宝的事情,都要听爸妈的。爸妈觉得老婆不干家务,还要嫌这嫌那,平时老是板着脸,很难亲近,喜欢挑刺。上个月老婆和爸妈吵了一架后抱着宝宝回娘家了,后来爸妈很不情愿地把老婆接回来了。后来老婆告诉李军,老爸跟丈母娘说希望老婆不要和我吵,不然后果会很不开心。不知老婆是不是想证明什么,上星期老婆和李军吵架了,老爸老妈都在,他们吵架时,老爸老妈一声没有吭,吵完后老爸回镇上去了。老婆说没有哪家父母见儿子儿媳吵架不劝的,觉得更进一步证明了老爸老妈没有把她当儿媳看,认为她可有可无,老爸老妈肯定又会说老婆喜欢挑刺。现在又要到周末了,老爸按照惯例是要过来的,不知道这回他还会过来吗,来了会感觉很尴尬吧!老妈现在还在带孩子,不过李军也看得出没有那么开心了。很烦恼,总感觉老婆和老爸老妈之间水火不容,有没有一个两全齐美的解决办法?

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这是一个男人的苦恼,同时也说出了许多男人的心声。男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一个是生养自己的母亲,一个是将要和自己共度一生的妻子。做这两个人中间的“夹心饼干”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关键在于是要做一个好丈夫还是要做一个好儿子的角色冲突上。

角色冲突是社会上的概念,在社会中,人每天都扮演着某种特定的角色,当一个人扮演一个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往往会因不能胜任,造成不合时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现象被称为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是,是指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个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者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内心产生的矛盾与冲突。角色内冲突往往是由角色自身所包含的矛盾造成的,突出表现为,当一个人处在犯罪的边缘时,思想上的斗争激烈,这时,两种对立性质的规范、要求要通过行为者内心的冲突较量,来选择某种行为模式,扮演某种角色。

对于一个男人而言,婚前的角色:在外是心爱女友的恋人,在家是妈妈身边的孝子。婚后他的角色便发生变化,他必须是个爱太太而且有男人气概的老公,同时也应该是如同往昔般既听话又孝顺的儿子,这就要求他进行角色的转换。

人在社会上总是要扮演一定的角色的,比如,一个人在父母面前是儿子,儿子的角色要求就是对父母要顺从、孝敬;在妻子面前是丈夫,丈夫就要勇于担当,保护自己的妻子;在儿子面前是父亲,父亲的角色要求是要给儿子正确的人生引导,并且身体力行地给儿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还要保护儿子;在下属面前是领导,领导就要安排员工的工作,并监督员工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在朋友面前就是朋友,朋友就要平等相处、以礼相待。

因为人不会只担任一种社会角色,而往往是诸多社会角色,而这诸多社会角色难免会相互冲突、不能兼容。出现角色冲突时,人们往往会觉得焦虑不安或犹豫不决、难以取舍,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处理这些复杂的局面,这样,我们才会拥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幸福的家庭生活。

有角色的地方就会有冲突,正确处理角色冲突可以让你有美满的家庭,同时,积极运用角色冲突也能够让你在工作和交际中如鱼得水。社会生活和工作就像一个管弦乐队,每个人负责演奏不同的乐器,大家和谐有序才能有美妙的音乐,稍有冲突就容易让和谐之美毁于一旦。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要求自律自觉,就能迅速地解决角色冲突。

生活中,每个人都饰演着不同的角色。当角色出现冲突时,我们不能回避冲突,要主动真诚地面对问题,解决冲突。当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我们付出一些东西,牺牲一些东西,但只有冲突解决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才能回归正常的轨道。

小孩子“过家家”很有大人样——角色借用

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玩过“过家家”的游戏,四五个小孩在一起,一个演“爸爸”,一个演“妈妈”,剩下的分别演“兄弟姐妹”,然后孩子们就开始模仿成人世界里的活动,比如,“妈妈”开始做饭了,“爸爸”出去买酱油了,“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出去玩……

“过家家”的游戏,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们所共同拥有的一种游戏。不要小看孩子们天真的“过家家”,这是小孩子们人格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萌芽,是他们意识到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差异的开始,可以说是孩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必经过程。社会心理学上,把孩子们开始模仿自己之外的人的行为活动称为角色借用。

角色借用最初是由乔治·赫伯特·米德提出来的。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符号互动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著作为社会学家们所接受。米德认为,在孩子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有所区别的。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对符号的理解,自我概念开始发展。当孩子在思维中把自己当做客体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加以想象和思考的时候,自我意识就形成了。他们可以与自我“交谈”,可以对自我做出反应,他们本身形成了自我的客体。

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与客我。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如每个正常婴儿和儿童都具有的无约束的冲动和动力。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其中,“主我”首先发展起来。由于婴儿必须首先领会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因此“客我”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出现。米德认为自我的发展包含主我和客我之间一系列连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主我不断地对变化着的客我做出反应。

从米德的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即为模仿、嬉戏与群体游戏。

1.模仿阶段包括人一生中最初的两年时间。在这个阶段,儿童仅仅从事米德所说的与父母“手势交流”的活动,模仿父母的动作。在这个时期,真正的“客我”尚未发展起来。

2.嬉戏阶段大概从两岁开始,大约持续几年的时间。这时孩子开始从事角色借用,他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

起初,儿童开始借用的角色是重要他人的角色。重要他人即指与儿童相处十分密切、对他们自我发展影响最大的那些人。一般来说,第一个重要他人是父母或代理父母之职者;到后来,兄弟姐妹、家里的亲戚以及其他一些非亲非故者陆续加入儿童的借用角色之中。在这个阶段,当儿童模仿他人角色的时候,他们实践着重要他人所期待的态度和行为。儿童也许首先扮演偷饼干的坏孩子,然后假装呵斥坏孩子的父母,最后扮演解决问题的警官。就是在这个阶段,儿童才开始第一次把自己看做是社会客体:“我在做此事”、“玛丽要糖果”。虽然,“客我”在这个阶段得以发展,但儿童还是不能理解角色借用的意义,他们只是在玩耍中体会生活中的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