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5264800000020

第20章 不要迷失了回家的路——归属需求(1)

白领出逃是社会进步还是认同危机——认同危机

生活在农村或城郊的人们,大都渴望到大都市去生活,各种各样的人才如潮水般涌进大城市的现象已经不再新鲜。然而当今一些在大城市工作的白领们宁愿放弃令人艳羡的工作,而甘愿到相对较小的城市去生活。就像围城一样,出来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觉得自己身心俱疲,却找不到目标。为了消除焦虑、减缓压力,一些白领索性辞去工作,移居到其他城市,寻找一种相对轻松的生活方式。

白领的出逃并不仅仅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在身份认同上的强大危机才是白领出逃的最大原因。认同上的失落与冲突产生了认同危机,这是全球化的趋势所致。社会飞速发展,重塑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越来越多的人和社会群体对原有的根源认同产生冲击和影响。白领是一个光鲜的称谓,表面上有着优厚的薪水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风险预期,让白领阶层的焦虑有升无降。不断疯涨的房价、令人生畏的医疗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既让社会底层群体“买不起房、看不起病”,又成为阻遏他们向上流动的经济瓶颈,还时刻威胁着中产者看似体面风光的生活,蚕食乃至吞噬他们所谓的高薪,使其倍感生活的压力。

与“都市部分白领欲移居外地”相联系的一个现象是,我国社会中产阶层的认同意识正在下降,甚至比10年前的认同度还低。有关研究表明,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大约有5%的人不能保持中等收入的水平,他们绝大部分遁入了社会收入的最底层。也有学者从统计学上验证了中等收入者的脆弱性、不稳定性。由此看来,正是认同危机的产生,导致了白领的“出逃”。

更进一步说,都市部分白领欲移居外地是白领阶层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恐惧的显现,因为当下的中产阶层面临的道路非常狭窄:要么努力进入高收入群体,要么往下走,落入低收入群体。当二者都不可得的时候,“出逃”似乎成了人们的一项无奈选择。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中下层和下层群体占有很少的社会资源,而占人口少数的上层和中上层群体垄断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这种两极化趋势严重限制了中产阶层的发展和成长:一方面强势精英群体垄断的资源过多,攫取了本应由中产阶层占有的资源份额,另一方面弱势阶层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和现有政策体制的束缚,不能顺利实现向中间阶层的社会流动。

认同危机使白领感受到来自工作和内心的双重焦虑,自我身份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同,使身处大都市的白领感到了空前的孤独,于是他们选择了逃离。

认同危机并不止发生在人生的这一个阶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发生,并随着人生中不同时期的发展而变化。认同危机是著名社会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认同危机”产生,通过对危机的解决,人获得了一个稳定的自我。他将自我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的信任和不信任。人们在婴儿时期,若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产生信任;反之,就会产生一种基本的不信任。信任与不信任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与改变,信任与不信任也会发生转换。

2.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随着儿童运动机能和大脑智力的发展,自主意识(独立的感觉意识)开始出现。如果父母能够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肌肉、行为、自我以及周围的环境。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儿童有时候会产生怀疑甚至害羞。此时,如果父母没有耐心教导而代替儿童去实践,就强化了儿童的怀疑意识。在儿童进入其他发展阶段后,若遇到相同的问题就会感到更加害羞和怀疑,从而影响到儿童自主意识的获得。

3.学龄前的主动与内疚。在差不多能够上学的时候,儿童已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尝试创造,不过孩子对自己创造的认同主要来源于父母的评价,如果父母否定孩子的行为,就可能使孩子产生强烈而持续的内疚感。

4.学龄早期的勤奋与自卑感。在小学阶段,儿童希望能够对身边的事物获得了解,如果成年人鼓励儿童努力去实践,譬如搭房子,就会加强儿童的勤奋感;但父母如果把孩子的努力看做是“捣乱”或“调皮”,或者要求儿童遵守成人规则,就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

5.青春期的认同与角色混淆。进入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发生了变化,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了重大的改变。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新的角色,如男友、女友、运动员、团队领导者及许多其他的角色。如果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些角色,而且在此之前已经形成了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意识、主动性和勤奋,那么,进入青春期后就会比那些没有形成这些感觉意识的人,有更好的机会获得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避免角色混淆。

6.青年时期的亲密与孤独。在艾里克森看来,亲密是指一个人在无须虑及自我认同丧失的情况下热爱另一个人和关心另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不能与他人亲近,就会生活在孤独之中。而亲近他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自我认同的强度。

7.中年期的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进入中年的人,已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关怀也因此超出了自我的范围,更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关心下一代的生活状况。这就是艾里克森的“代际关怀”。如果这个年龄的人没有形成代际关怀,就会沉溺于自我,个人的需要和舒适就会成为他们的主要关怀。

8.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在这个时期,人已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果人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足,就会产生完美的感觉;如果后悔自己在一生中的过失和丢掉的机会,就会陷入绝望之中。

认同危机如影随形,疯狂逃出大城市的白领们很多又因无法认同小城市的生活氛围,而狼狈地逃回了大城市。可见,只靠逃避是没有用的,关键要认清我们自己,正确定位自己,同时要不断地提升生存和工作技能,这样,才能够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主动权。

宅男宅女:将宅进行到底——缺失社会交流

“痴迷某事物、依赖电脑、依赖网络、不想上班/上学、作息时间不稳定、极少出门、不喜欢接触陌生人、性格多少有两面性、收藏癖、一般是独身、喜欢或有写日志的习惯、喜欢上虚拟的人物……”

以上是流行的“宅人族”的生活行为习惯,生动地描绘出了“宅男宅女”们的“宅生活”。对于宅人族来说,旅游逛街太累,唱歌泡吧太吵,恋爱聊天伤神且费钱,通宵派对伤害身体和皮肤,懒得出门,懒得交际,不如“宅”在家里,享受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这是城市“宅人族”的宣言。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整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不与外界接触的“宅男宅女”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这种“隐居式”的生活,也让他们缺失了同社会的正常交流。

尽管有高科技的网络解决了宅男宅女们的购物、阅读等需求,他们也会通过QQ、MSN、微博等方式与人“交流”,但这种交流是建立在虚拟的网络上的。“宅人族”看似过得怡然自得,但是内心深处隐藏着难以被自己发觉的心理障碍。“宅男宅女”在封闭的环境中缺少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进而对自身成长产生影响。确切地说,宅男宅女们缺失真正的社会交流。

事实证明,人一少缺失了与社会的正常交流,就会变得孤独空虚,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2005年,安徽省公安厅破获了中国淫秽色情网站第一大案——“九九情色论坛案”。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公安机关破获的注册人数最多、网络骨干人员最多、对未成年人危害最严重的网络色情案,也是首例境内外相勾结的淫秽色情网站案。邵某,是该色情网站骨干分子中唯一的女性,她是该网站在国内的“领导者”。这位芳龄28的年轻女性,平时大门不出,网上化名“芸”。网聊时言语谨慎,尽显“淑女本色”,可是一旦遇到熟悉的“色情网友”,她的话却是最露骨的挑逗,并把自己的裸体照片在网上大量发布,经常约会网友进行淫乱活动。

审讯她的合肥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刘杰警官说,邵某是最典型的“精神空虚族”。邵某平时生活无忧,空虚的她几乎24小时在线,因此把色情网站的经营管理当做“事业”来做。邵某因为一篇设想的“色情网络施政纲领”赢得美国开办者的欣赏,直接由版主提升为“校长”,管理国内所有会员。

因为生活空虚,邵某从一位衣食无忧的单纯女性变成了开办色情网站的罪犯,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深思。如果邵某能够积极正确地同社会交流,多参加朋友聚会,培养健康的个人爱好,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由此可见,光与社会交流还不够,更要与社会健康地交流。

长时间的“宅”容易让人自我封闭,沉浸于自我幻想中,而逐渐失去与社会交往的信心。

世界很繁华,“宅”的人却不在少数,他们沉迷于狭小或虚伪的世界里,不与外界真实健康的沟通,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交往方式,其原因可能是缺乏实际的生活目标。有些人在生活中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目标,总是在生活中追寻些什么,但思想没有落实到生活本身,从而产生很多痛苦。挥别这种扭曲的生活态度,“能够活在当下”的人,心中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

生活不是美好梦幻的童话,不是你守着自己的玫瑰花就可以过日子;生活也不是小龙女的师父,把自己关在古墓就能解决问题。生活是要把自己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与人健康地交流,接受积极地影响,并积极地影响别人,这样,你才能跨越社交障碍,实现更好的发展。

越来越少说“谢谢”的现代人——感恩淡薄

小敏是宿舍长,平时帮姐妹们打饭、提热水,一点怨言都没有;如果有人生病了,她宁可翘课都会照顾病人;别的宿舍都是轮流值日,她自己就把宿舍卫生全包了;考试前,她会帮助舍友补习弱科。小敏觉得大家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不容易,应该互相帮助。有一天,小敏自习后回宿舍,走到宿舍门口她停住了,原来,几个没去自习的女孩在屋里议论她。一个人说“你说小敏是真心的吗”,屋子里的人附和着“她是宿舍长做点事应该的”,“我看哪,她是为了评奖学金才那么卖命的”。小敏的眼泪簌簌地落下来,她想起这三年来自己为这个小群体所做的一切,而她的姐妹们却很少说“谢谢”。

我国自古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然而,感恩这个美德却似乎逐渐被现代人所遗忘。这原因有很多,如科技迅速发展让人与人的情感相对减弱,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日益扭曲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不只是对身边的朋友缺乏感恩,连对长辈都缺乏最基本的感恩,更谈不上对这个社会的感恩了。社会人的感恩意识淡薄,也让感恩成为我们必补的一门“学科”。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变得和谐、融洽,而感恩之心也会使我们变得愉快和健康。如果我们对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能心存感激,便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人间的温暖以及人生的价值。

为生活中的每一份拥有而感恩,能让我们知足常乐。感恩不是炫耀,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把所拥有的看做是一种荣幸、一种鼓励,在深深的感激之中产生回报的积极行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拥有。感恩之心使人幸福并积极行动,更加热爱生活;感恩之心使人向世界敞开胸怀,投身仁爱行动之中。没有感恩之心的人,不会懂得爱,也不会得到别人的爱。

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生活的人,一定是个幸福的人。生活中,父亲的一句叮咛、母亲的一顿早餐、妻子的一个微笑、邻居的一声问候……都是爱的体现,都值得我们感恩,如果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爱,便会充满感恩,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可爱、美好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