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5271400000016

第16章 身处名利场,身轻任我行(3)

五色令人盲,物欲令人狂

战国时期,在长平之战前,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免除了赵国当时指挥军队抵抗秦军的廉颇的职务。但这一免职的结果是,赵国痛失国之千城,廉颇喜得世态三昧。不久,赵国为救亡图存,再次起用廉颇。“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哎,有利可图,趋之若鹜;权势一去,顿作鸟兽散。小人社会竟占了主导,实在悲哀。门客是小人,也是痛快人,一语道破了人世的真相。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应该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有所取舍。

南怀瑾先生就此告诫世人,善于用物可以,但绝不可被物所用,以免在与现实外物的博弈中输得一塌糊涂。从古至今,又有几人能够脱离利益、外物的束缚,用现实而不为现实所用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利益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是人性的悲哀,然而偏偏是那声、色、货、利以及口腹之欲,常常让人们任性自欺而上当受骗,许多人都心甘情愿地跳入陷阱而不自知。

一条小鱼奢求鱼钩上肥美的鱼食,便想毫不费力地去获得,然而那美食正是致命的诱惑。人们就像这鱼儿一样,看到了满目的诱饵,却不知危险已经近在咫尺,每去够一下,都是将自己的脖子更接近勒颈的绳索一分。直到有一天,被人勾住了喉咙,便再也回不去了。有时候,声色货利,就是奸人最惯用的手段,用来诱导那些不能自控的人。

盛唐以后,宦官专权日趋严重,继高力士后,宦官李辅国独揽朝政,甚至对代宗说:“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皆听老奴处置。”几十年后,唐朝廷又出了一个擅权干政的大宦官仇士良。仇士良擅权揽政二十余年,一贯欺上瞒下、排斥异己、横行不法、贪酷残暴,先后杀二王、一妃、四宰相。史书评价他是“有术自将,恩礼不变”,有长期把持朝政大权的秘诀。那么他的最大奸术又是什么呢?在感到日暮途穷、有可能遭到武宗清算时,仇士良这个老奸巨猾的阉党首领自动请求告老还乡,希望以退自保,临行前,他对送行的喽啰、宫内爪牙们说:“要把皇帝控制在手里,千万不可让他有空闲工夫,他一有空闲,势必就要读书,接见文臣,听取他们的谏劝,智深虑远,不追求吃喝玩乐。这样,我们就不能得到宠信,权势也会受到影响。为了你们今后的前程打算,不如广置财货鹰马,用以迷惑皇帝,使他极尽奢侈,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这样,皇帝就必然不留心学问,荒怠朝政,天下事全听凭我们,宠信、权力还能跑到哪里去?”这一席话说得众宦官茅塞顿开,如获至宝,一个个俯首拜谢。

以声色犬马困住你,让你无暇顾及其他,只知道,此间乐,不思蜀,自己却慢慢沦为别人的傀儡。有多少人因为难以抵制物欲的诱惑,从而使自己晚节不保,踏上了不归路。人的修养是一个漫长的坚持和追求过程,一桶牛奶倒进一杯脏水就成了一桶脏水,人一旦放弃了自己操守的坚持,就容易自暴自弃,从而抛弃自己最珍贵的宝贝。我们应当切忌,有得必有失,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过于贪心的人不仅享受不到幸福,而且弄不好最终还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搭进去,得不偿失。

岳飞曾赞一匹千里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它食量大而不苟取,拒食不精不洁之物,力量充裕而不逞一时之能,称得上负重致远之才。人亦是如此,不义之财勿纳,不正之道勿走,只有这样才能肩负重任,有所成就。

繁华过后总是空,洗尽铅华方为真

世间事物的百态可以形成千种景象,扰乱的不只是你的眼睛,更是你的心。然而繁华过后总是空,洗尽铅华方为真。南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借助论语中的两个场景来说明此句箴言。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三句话到底说些什么,当然子夏并不是不懂,他的意思是这三句话形容得过分了,所以问孔子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告诉他“绘事后素”,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在卫国看到一个世家公子荆,此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思想观念和修养,孔子都十分推崇。以修缮房屋这件事为例,刚刚开始可住时,他便说,将就可以住了,不必要求过高吧!后来又扩修一点,他就说,已经相当完备了,比以前好多了,不必再奢求了!后来又继续扩修,他又说,够了!够了!太好了。

南先生解释,以现在人生哲学的观念来说,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就艺术的观点来说,好比一幅画,整个画面填得满满的,多半没有艺术的价值;又如布置一间房子,一定要留适当的空间,也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不要过分迷于绚烂,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来时双手空空,所以要双拳紧握;而等到人死去时,双手往往摊开,不带走财富和名声……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会对许多东西看淡。幸福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简约,而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外在的财富。

很多情况下,我们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自尊和虚荣不断膨胀,着了魔一般去同别人攀比。一番折腾下来,尽管钱赚了不少,也终于博得了别人羡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一两点流光溢彩的光鲜和热闹以外,我们过得其实并没有别人想象得那么好。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戴维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戴维斯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踱来踱去,越踱越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慢慢地,旧物件挨个儿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戴维斯坐在帝王气十足的书房和睡袍里,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戴维斯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则是被过多的物质和外在的成功胁迫着。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本就不多,如果自己不能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生活,而总生活在别人的参照系中就更难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了。

当我们把追求外在的成功或者“过得比别人好”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时候,就会陷入物质欲望为我们设下的圈套。它像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而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脱不下来。我们疯狂地转动舞步,一刻也停不下来,尽管内心充满疲惫和厌倦,脸上还得挂出幸福的微笑。当我们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终于以一个优美的姿势为人生画上句号时,才发觉这一路的风光和掌声,带来的竟然只是说不出的空虚和疲惫。

因此,“简单不一定最美,但最美的一定简单”。由此可见,最美的生活也应当是简单的生活。因为大多数的生活,以及许多所谓的舒适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和历史的悲哀。

人的一生短暂到让我们来不及感慨,仿佛一刹那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惊鸿一瞥、昙花一现,正如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一样: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人生看似几十个春秋,其实不过是一声叹息之间就让我们的生命画上休止符。它就是这样一个从绚烂归于平淡的过程。年少的时候喜欢出名,因为少年都钟爱艳丽与繁华,喜欢一切新鲜刺激的事物,没有什么色彩能代表他们的意志和主张。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们渐渐地喜欢浓郁敦厚的色彩,那就像我们温和持重的性格一样。老了才明白一切都不过是空,甚至自己的生命也会时常感觉到脆弱。这时少了年轻人的血气方刚,褪去了中年人的惆怅和幽怨,留下的是一颗通透的心灵。

一个老人到了岁月的尽头也会像少年一样,是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白纸,所以世人常说老小孩。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此时的“白纸”绝不是少年时的空白,而是过尽千帆后的恬淡与豁达。这些就是我们许多人一生的时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