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5271400000024

第24章 情意切切,人脉绵绵(2)

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表面看来,满不在乎、大而化之,当他统一天下,登上帝位后,他曾坦白地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所以,天纵睿知的最高境界便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从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均有此意,表现的是以无化有的智慧。

有一位纪先生,以训练斗鸡而闻名于世。齐王听说这个人以后,重金聘他到宫中训鸡。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它们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了,但还是来看他的斗鸡。不料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它们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能落荒而逃。”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而实际上已经成了英勇善战的斗鸡了。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目光凝聚、纹丝不动、呆似木头的鸡,才是鸡中高手。

人的各类形态就像这斗鸡的各个阶段,将能力表露在外面是人的天性。但貌似强悍、威风凛凛的人并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领的人懂得保护自己的实力,不会轻易将才艺外露,做到韬光养晦才是聪明人之所为。“大智若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智谋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处世计谋。过于聪明的人,常常是上司猜忌的对象。因为任何有所图谋的人,都有可能从事情刚开始筹划时便被识破。一旦发现有人独具慧眼,那么为了保全自己的一切,必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加以掩盖,散布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谋杀。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不胜枚举。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以保护自己。

好自夸其才者,必容易得罪于人;好批评他人之长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实则非愚也,孔子也曾说过:“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锋芒毕露是容易的,但藏锋露拙确是不容易的;唯有真正洞悉世事、明察秋毫的人,才知大智若愚的深意。

交友之道,贵在“久而敬之”

豪猪生长在非洲,身上的毛硬而尖。冬天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它们就聚在一起,互相依靠,借彼此的身体取暖。但是当它们靠近时,身上的毛尖会刺痛对方使它们立刻分开,分开后因为寒冷它们又聚在一起,聚在一起因为痛又分开,这样反复数次,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彼此间的最佳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其实,豪猪的距离对于友情同样适用,过于亲近,会被刺伤;过于疏远,又感受不到友情的温暖,只有把握好相处距离,才能让友谊之树常青。南先生曾借孔子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两个字概括:距离。适度的距离是调节人们亲疏远近的平衡器。

“近则不孙远则怨”。明智之人在交往之中懂得保持距离的智慧。孔子就非常佩服春秋时期的晏子对交朋友的态度,晏子不轻易与人交朋友,但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会全始全终。所以南先生进而点明,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有朋友,但全始全终的很少,新朋友在增加,老朋友也在流失,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然而,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对朋友却能全始全终。南先生指出,晏子让友情地久天长的要诀就在于“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对人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越敬重。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一般来说,关系亲密的朋友,言谈举止都更为随便,就犹如人们心情不好时总爱对亲密的人发脾气一样。但“最刻毒的话往往出自最温柔的嘴”,一时的口不择言,有时会变成永远的伤疤。因此,交友之道便在于“久而敬之”。

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恭不敬,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私密天空,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冲突,产生隔阂。待友不敬,有时或许只是一件小事,却可能埋下破坏性的种子。所以,维持朋友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往来有节,互不干涉,久而敬之。

孔子也曾告诫弟子子贡“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南先生结合实际对这句话做了通俗的解释。以上下级为例,当上司有了不对的地方,你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对于一个问题,说的次数多了,虽说是对公司与上级有益,有时也会招致上司的反感。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听不进你的建议,如果你劝告的次数过多,反而还会与你慢慢疏远,甚至变成冤家。所以,适可而止也是需要注意的一条交友之道。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朋友的过错要及时指出,“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劝勉他,让他改正错误,但实在没有办法时,“不可则止”,就不要再勉强了。自古忠言逆耳,假如忠谏过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历史上有许多先例,知道实不可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还保持朋友的感情。而始终能够不离不弃,并鼎力相助的,既需要互相间的欣赏,也需要长期的信赖。唯有以诚相待,才能不为外界所动,把友谊始终保持下去。所谓的“交而不弃”正是这个道理。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管仲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结果三次逃跑,人们讥笑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可惜最终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后来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鲍叔牙一次次为管仲申辩,并始终善待自己的朋友,不离不弃;不但帮管仲走上了平坦的仕途,也为这段友谊留下了千古佳话。

久而敬之、规过劝善、交而不弃,这些都是千古贤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的交友之道,这些道理放在今天同样适用。掌握好交友之道,你的友情之路将会更加顺畅。

十字路口,积极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荀子·劝学》中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意思是说站在高处挥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别人很远就能看见你;顺着风呼喊,声音并不加大,但是听的人觉得很清楚。骑马的人,自己跑得并不快,但可以到达千里之外;乘船的,并不一定会游泳,但可以穿过江河。君子并非智慧异于常人,只是善于利用事物而已。

趋势潮流,万事万物,只要能为我所用,都可以借来一用。而人生在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仅靠个人的微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要想成功,首先要寻找生命中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