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5271400000003

第3章 人生如水,心门即是生门(2)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与他成为莫逆之交。恰得因知寒山贫困,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吃。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寒山点头称是。后来有人说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台州有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世界上哪里有真的菩萨呢?禅师说寒山、拾得就是,胤便千里迢迢赶去拜会二人。二人见到胤大笑说:“丰干饶舌,弥陀不识。”南怀瑾先生解释此处说,二人称丰干才是弥陀的化身,可惜世人没有慧眼,看不清罢了。寒山、拾得说完这些话就隐身岩中,再看不见踪影。胤叫人把二人的事情作成诗词题在石壁间,到现在都留在那里。而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所缠缚,洒脱自在,俯仰大笑间一派自然,不慕虚名,实在叫人钦羡。其实二人是不是真的菩萨不重要,因为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菩萨,生活得就像菩萨,这种境界绝妙得很。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蕴藏着无限的哲理与深意,它就像一本很厚的书,只有用心去读,才能品味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真实。只有驾驭了生活中的真理,眼光才能看得更远。深知了生活中的诀窍,才能活得越自在、越洒脱、越游刃有余。生活闪现着智慧与学问,只有用心去领悟,才能体验到自在的真谛。所以,有时候不需要对生活种种形势计较太多,只需一点淡淡的随性,心中有菩萨,生活即菩萨,获得真正的自在与快乐也就不难了。

自在是一种独到的体验,只要乐趣真实常在,你就会发现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无论雅俗,都会活得有滋有味,也用不了太多的心思。比如说,你有大本事或小本事,朋友多,路子广,会有种种发迹的机会;你拥有爱情,拥有家庭,拥有多彩的故事,你总有一些盼望,会发现一些趣事,甚至某个消息、某个话题、某种现象都能让你兴奋。这兴奋可能很俗气,让人瞧不上眼,或为人不值,但只要你是真的获得快乐的体验也就够了。即使遇上不称心的事,也不要固执地坚持,死守住那份痛苦,跟自己过不去,这样你便能从容应付,潇洒地走出困境。或许一时解不开也用不着烦躁,因为未来的日子还很长,眼前的所有不幸只是你人生道路上的沧海一粟,而你的幸福却是这些小波涛的汇集,最终掀起的是读懂生活的大浪。

水中奥义即是命中玄机

古语有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站在镜子面前,自己的模样一清二楚,所以南怀瑾先生才说,观水自照,可知自身得失,因为镜如水,水即是镜。但镜、水之间的大不同是,水蕴涵的内容更多,变化也更多。人生在世,若能将水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完人,所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也。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保持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在南怀瑾先生的大智大慧中,对“水”的眷恋和解读尤为深刻,他从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的赞语中参悟了人生的诸多道理:儒家精进利生,道家谦下养生,佛家圣净无生。一水犹如三面古镜,观照人生的不同趋向,何时何地应当何去何从,某时某刻应当如何运用,只要看看水波的动向,便可自照、自知、自处。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所谓“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所谓“心善渊”;行为举止同水一般助长万物生灵,所谓“与善仁”;言语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所谓“言善信”;立身处世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所谓“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所谓“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所谓“动善时”;遵循水的基本原则,与物无争,与世无争,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便是掌握天地之道的妙用了。这是南怀瑾先生借用老子的观点所讲述的道理。关于“水”性人生,东方的观点与西方的差异并不大,西方哲学家蓝姆·达斯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病入膏肓、仅剩数周生命的妇人,整天思考死亡的恐怖,心情坏到了极点。蓝姆·达斯去安慰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考虑如何快乐地度过剩下的时间呢?”

他刚对妇人说时,妇人显得十分恼火,但当她看出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地领悟了他话中的诚意。“说得对,我一直都在想着怎么死,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她略显高兴地说。

一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这一个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阵子幸福多了。”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妇人学会了心往好处想,便能在离开人世前仍能感到一丝幸福,快乐地合上双眼,相信她死后能进入天堂;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样,一味想死,那只能是痛苦地离开人世,死后可能会进入地狱。

把心放得平坦,如水般自然,生死对于一个人来说都可以安稳度过,活着始终快乐,死也并不难过,所以南先生告慰人们,心往好处想,不论何时何事,只要仍在人间,就要自在逍遥,因为天堂和地狱就在人们的心中,选择哪一个,都由自己来决定。

中国古时有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禅师的法堂。禅师静静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禅房之中,桌上放着一瓶水。禅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花瓶,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此人思索良久,仿佛要将水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禅师点点头:“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官员恍然大悟。

“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这是水的宽容,南先生十分推崇此等厚德载物的品质。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使万物得其润泽,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居高位,不把持要津,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世界中,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其气节之高尚,实为上乘。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说明水性至洁,表面藏垢纳污,实质却水净沙明,晶莹剔透,至净至刚,不为外物所染。儒家观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其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有义;浩大无尽,有道;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正直;无孔不入,明察;发源必自西,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善于变化。

以上便是水的大境界,左看右看都是包罗万象,毫无破绽的。因此南先生主张:观水学做人。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和其光,同其尘,愈深邃愈安静;至柔而有骨,执著能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齐心合力,激浊扬清,义无反顾;灵活处世,不拘泥于形式,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因机而动,生机无限;清澈透明,洁身自好,纤尘不染;一视同仁,不平则鸣;润泽万物,有容乃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逍遥快活一世人,岂因怨气折身心

有人问过孔子:你的弟子中哪一个最好学呢?孔子抚须微笑:颜回最好学,心平气和,做人认真,可惜最是命苦,英年早逝。他死后,几乎没看到好学的人。南怀瑾先生评价说,孔子显然最得意的弟子便是颜回,因为圣人曾不止一次地称赞过颜回的品性修养与人格魅力。在孔子看来,颜回一直踏实探求着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人太少见了。生活中,能够做到像颜回一样“制怒”的,恐怕很困难,因为怒气向来是最难容忍的。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经常爱与人争执,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这位青年到大德寺游玩,碰巧听到一位禅师正在说法,他听完后受益匪浅,甘愿痛改前非。于是他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打架、发生口角了,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会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禅师说:“何必呢,就让唾沫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受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地接受吧!”禅师说。

“如果对方不是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是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禅师说得太没道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其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青年哑然,无话可说。

心胸宽阔、心态平和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面对别人的挑衅和辱骂,只要我们能够平静对待,不把它们放在心上,那么所有的责难就会烟消云散。更有趣的是,当你视别人于无物的时候,往往会令对方毫无办法、自讨没趣,很快便会悻悻然离开。有人说,世界上最无敌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不怕死的,另一种是不动心的。如果能以自己的不动应付对方的动,就像太极中的以柔克刚,无坚不摧,如此自己便到了无敌的境界。在平常的生活中,“不动”的境界通常被人们称之为涵养。

在一辆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人虽然不多却没有空位,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身旁有几个大包,手里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露出茫然的神色。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小伙子下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去坐也就是了!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又说:“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

外地小伙子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又说了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呐,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不爱听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这位小姐显得真有教养——要不是又说了那最后一句话:“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不也有很多不干好事的吗?”

马上就有几个老年人指责起了那位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