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5271400000030

第30章 人上人下的玄妙智慧(3)

如果您有一个和我一样的女儿,就请您代我向她问好。要是您不能给我回信,就请她给我写吧。我有四个哥哥,他们中有两人已决定投您的票。如果您能把胡子留起来,我就能让另外两个哥哥也选您。您的脸太瘦了,如果留起胡子就会更好看。

所有女人都喜欢胡子,那时她们也会让她们的丈夫投您的票。这样,您一定会当选总统。

格雷西

1860年10月15日

在收到小格雷西的信后,林肯立即回了一封信。

我亲爱的小妹妹:

收到你15日的来信,非常高兴。我很难过,因为我没有女儿。我有三个儿子,一个17岁,一个9岁,一个7岁。我的家庭就是由他们和他们的妈妈组成的。关于胡子,我从来没有留过,如果我从现在起留胡子,你认为人们会不会觉得有点可笑?

忠实地祝愿你

亚·林肯

第二年2月,当选的林肯在前往白宫就职途中,特地在小女孩的家乡小城韦斯特菲尔德车站停了下来。他对欢迎的人群说:“这里有我的一个小朋友,我的胡子就是为她留的。如果她在这儿,我要和她谈谈。她叫格雷西。”这时,小格雷西跑到林肯面前,林肯把她抱了起来,亲吻她的面颊。小格雷西高兴地抚摸他又浓又密的胡子。林肯对她笑着说:“你看,我让它为你长出来了。”

原来林肯的胡子是为一个小小的女孩子而留。而这个女孩子他一开始并不认识。有人说,林肯是为了拉两张选票所以才留起胡子的。其实对于一场大选,两张选票能起的作用很微小。即便换位思考,如果你接到类似的信,多数人还是会一笑了之,觉得一个11岁的孩子不值得重视。可是林肯不但重视了一个小女孩的来信,还认真的写了 回信并真的蓄起了胡子。在人之上要以人为人,林肯做到了这点,这也许就是他让人们拥护和爱戴的原因。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统治时期,骄奢淫逸,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对朝中大臣们处处防范,疑心很重,尤其对外藩重臣更是顾虑重重。

当时唐国公李渊曾多次担任朝廷要职和地方官,每到一处,都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前来归附。因此,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猜疑之心顿起。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晋见的原因,王氏如实回答,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王氏把这个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自己迟早会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恐怕自己力量不足,只好继续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说了李渊的所作所为后,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不料隋炀帝的这一放松却成就了日后的大唐帝国。李渊通过隐忍,达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正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

生活中有不少人难忍一时之气,而与人起了正面冲突,“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两败俱伤。但是,仔细想来,这又何苦呢?牺牲是一时的,保全却是一世的。牺牲是爆发,保全是维持。牺牲是激情,保全是平淡。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淡淡地融化在生活中。保全也许也是一种牺牲,牺牲狂热,牺牲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只是用最小的牺牲来求得更多的平和与幸福。

所以,人生就是如此玄妙,人上人下间也存在为人处世的大智慧,需要好好琢磨,认真对待。

富贵于我如浮云,参透名利退全身

数千年来,中国历史一直上演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政治的险恶,入世与出世,成为中国仁人志士艰难的抉择,既铿锵刚劲,又痛苦无奈。青史上许多留名之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功”与“身”的平衡点。“儒”是进取的,理性的,是社会的,宗族的,是油然于心的;而“道”呢,则是个人的,直觉的,是天然的,无可奈何的。儒和道,看似不相融,其实却息息相通,犹如一面古镜的正反两面。

老子曰:“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业既成,抽身退去,天道使然。花开果生,果结花谢,自然之道。南怀瑾先生笑言,老子对人生的洞察是智者的深邃,一眼便窥透了人性中深层的内核。人莫不爱财慕富,贪恋权势,但凡能够及时抽身引退,总能一生圆满。

所谓“功成身退”,并非指一定要隐居山林、归隐田园。功成身退只是一种对待功名的态度,即使有了大功劳也不居功自傲,飞扬跋扈只会引来无妄之灾。

历史上,石琚对“功成身退”作出了绝佳的演绎。

金熙宗天眷二年,石琚考中进士,任邢台县令。当时官场腐败,贪污成风,邢台守吏更是贪婪恶暴,强夺民财。在此环境之下,石琚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不仅不贪不占,还多次告诫别人不要贪取不义之财。他常对人说:“君子求财,取之有道,怎么能利令智昏,干下不仁不义之事呢?人们都知钱财的妙处,却不闻不问不义之财所带来的隐患,这是许多人最后遭祸的根源啊。”

有人对石琚的劝告置之一笑,还嘲笑他说:“世事如此,你一个人能改变得了吗?你的这些高论说来动听,实际上却全无用处,你何苦自守清贫,不识时务呢?要知无财才是大祸,你身在祸中,尚且不知,岂不遭人耻笑?切不可再言此事了。”石琚又气又怒,他当面对邢台守吏又规劝说:“一个人到了见利不见害的地步,他就要大祸临头了。你敛财无度,不计利害,你自以为计,在我看来却是愚蠢至极。回头是岸,我实不忍见到你东窗事发的那一天。”邢台守吏拒不认错,私下竟反咬一口,向朝廷上书诬陷他贪赃枉法。结果,邢台守吏终因贪污受到严惩,其他违法官吏也一一治罪,石琚因清廉无私,虽多受诬陷却平安无事。

石琚官职屡屡升迁,有人便私下向他讨教升官的秘诀,石琚总是一笑说:“我不想升迁,凡事凭良心无私,这个人人都能做到,只是他们不屑做罢了。”来讨教的人不信此说,认为石琚是在敷衍自己,心怀怨气,石琚见此又是一笑道:“人们过分相信智慧之说,却轻视不用智慧的功效,这就是所谓的偏见吧。”

金世宗时,世宗任命石琚为参知政事,万不想石琚却百般推辞。金世宗十分惊异,私下对他说:“如此高位,人人朝思暮想,你却不思谢恩,这是何故?”石琚以才德不堪作答,金世宗仍不改初衷。石琚的亲朋好友力劝石琚,他们惶急道:“这是天大的喜事,只有傻瓜才会避之再三。你一生聪明过人,怎会这样愚钝呢?万一惹恼了皇上,我们家族都要受到牵连,天下人更会笑你不识好歹。”石琚面对责难,一言不发。他见众亲友喋喋不休,最后长叹说: “俗话说,身不由己,看来我是不能坚持己见了。”

石琚无奈接受了朝廷的任命,私下却对妻子忧虑地说:“树大招风,位高多难,我是担心无妄之灾啊。”他的妻子不以为然,说道: “你不贪不占,正义无私,皇上又宠信于你,你还怕什么呢?”石琚苦笑道:“身处高位,便是众矢之的,无端被害者比比皆是,岂是有罪与无罪那么简单?再说皇上的宠信也是多变的,看不透这一点,就是不智啊。”

石琚在任太子少师之时,曾奏请皇上让太子熟习政事,嫉恨他的人便就此事攻击他别有用心,想借此赢取太子的恩宠。金世宗听来十分生气,后细心观察,才认定石琚不是这样的人。金世宗把别人诬陷他的话对石琚说了,石琚所受的震撼十分强烈,他趁此坚辞太子少师之位,再不敢轻易进言。

大定十八年,石琚升任右丞相,位极人臣,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石琚表面上虚与委蛇,私下却决心辞官归居。他开导不解的家人故旧说:“我一生勤勉,所幸得此高位,这都是皇上的恩典,心愿已足。人生在世,祸在当止不止,贪心恋栈。”他一次又一次地上书辞官,金世宗见挽留不住,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世人对此事议论纷纷,金世宗却感叹说:“石琚大智若愚,这样的大才天下再无二人了,凡夫俗子怎知他的心意呢?”石琚可谓深谙进退之道,能进能退,把握得极其有度,所以才能在官场混迹多年而屹然不倒。

提及石琚,不由想到李斯,当初他贵为秦相时,“持而盈”,“揣而锐”,最后却以悲剧告终。临刑之时,李斯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他临死才翻然醒悟,渴望重新返璞归真,在平淡生活中找寻幸福,但悔之晚矣。入世容易出世难,许多人便是没有“真人”的态度,而陷入富贵名利中,最终落得“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

看透功名利禄,看破世间百态,该进则进,当退则退,不要偏执一心,不要被世俗蒙蔽了眼睛,才是南怀瑾先生劝诫众位的本意。须知,功成、名遂、身退,乃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