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大师开释人生
5271400000032

第32章 世路难行,自持人生(2)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有一个荷兰移民的孩子,充任西联的童役,他把他不坐车、不吃午饭的钱省下积攒起来,直到足够买一部《美国名人传全书》。他读了名人的传记,写信给这些名人,并请求他们提供关于童年时代的补充材料。他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他鼓励名人们谈论自己。他写信给那时正在竞选总统的加菲大将,问他是否确实曾一度在一条运河上做拉船童子,请加菲复信给他;他写信给格莱德将军,询问某一战役的情况。格莱德为他画了一张地图并邀请这位14岁的孩子吃晚饭,和他畅谈了一整夜。不久,他便和国内最著名的人通信:爱莫逊、勃罗克、夏姆士、浪番洛、林肯夫人、爱尔各德、秀门将军,以及戴维斯。他不仅与这些名人通信,而且在他们假期的时候,还会去拜访他们,并且成为他们家里受欢迎的一个客人。这种经验,使他浸染了一种无价的自信心。这些名人激发了他的理想与志向,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这个孩子叫马可生,他大概是世上最著名的名人访问者。他说许多人不能使人对他产生好印象,因为他们不注意倾听。“他们极关心自己要说什么,他们不打开耳朵……大人物们曾告诉我,他们喜欢善于倾听者比善于谈话者多。但倾听的能力,好像比任何别种好性格都少见。”

不只大人物,就连平常人也一样。正如一位名人所说的:“许多人请医生,他们所要的,不过是一个倾听者。”曾有一家电话公司碰到一个蛮横的客户,这位客户对电话公司的有关工作人员破口大骂,威胁要拆毁电话。他拒绝付某种电信费用,说那是不公正的。他写信给报社,还向消费者协会提出申诉,到处告电话公司的状。为了解决这一麻烦,电话公司派了一位最善于倾听的“调解员”,去会见这位“惹是生非”的人。这位“调解员”静静地听着那位暴怒的客户大声的“申诉”,并对其表示同情,让他尽量把不满发泄出来。

几个小时过去了,“调解员”仍在耐心地静听着他的牢骚,此后还两次上门倾听他的不满和抱怨。当“调解员”再次上门去倾听他的牢骚时,那位息怒的顾客已经把这位“调解员”当作好朋友看待了。

倾听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信任和尊重,也是解决矛盾和冲突的一种最好办法。倾听是一种技巧,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即使你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全部心事,至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一时冲动的话语破坏掉你生活的和谐。一言可生风波,一行便有结果,谨言慎行,南怀瑾先生的这句智慧箴言,实在令人受益无穷。

人生难过的三重门

圣人曾经指出,每个人一生都会有三重难过的关隘,一不小心,便容易迷失其中。“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戒如同人生三个关隘,闯过去,便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闯不过,便是拿到了一张不合格的人生答卷,轻则半生虚度,重则一生荒废,甚至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南怀瑾先生对孔子的“君子三戒”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点明了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注意不同的警戒。少年戒之在色,男女之间如果有过分贪欲,很容易毁伤身体。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不止是指打架,而指一切意气之争。事业上的竞争,处处想打击别人,以求自己成事立业,这种心理是中年人的通病。老年人戒之在得,年龄不到可能无法体会。曾经有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反而斤斤计较,钱放不下,事业更放不下,在对待很多事情上都如此介怀,久而久之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青年时代,最具吸引力的是异性,最令人神往的是爱情,最难以节制的是情欲。饮食男女,原本无可厚非,但一旦过分便会贻误终生。到了壮年,名誉、地位、权力、财富,都匍匐在脚下,但又不是可以无限开采的资源,进退、得失、上下、去留,现实残酷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于是,争中有斗、斗中有争、争斗之中,用尽了心计,阴的、阳的,明的、暗的,文的、武的,君子的、小人的,三十六计、七十二招,无所不用其极。斗争中的人生又何谈恬淡的乐趣?

及至老年,一切皆已成定局,再发展已无能为力。这时,一个“得”字,害人匪浅。在乎已得,对待事业,就会无所用心,意志衰退,贪图享受,得过且过,对待官职,就会恋恋不舍,把玩不已,不肯让位。在乎未得,就会眼红心跳,孤注一掷,猛捞一把,贪得无厌,南怀瑾先生说,面对这样的人生现象,我们不得不深思。可是,怎样才能从这三重关隘里走出来呢?

有一座泥像立在路边,历经风吹雨打。它很想找个地方避避风雨,然而它无法动弹,也无法呼喊,它太羡慕人类了,它觉得做一个人,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到处奔跑。它决定抓住一切机会,向人类呼救。

有一天,智者圣约翰路过此地,泥像用它的神情向圣约翰发出呼救。“智者,请让我变成人吧!”圣约翰看了看泥像,微微笑了笑,然后衣袖一挥,泥像立刻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青年。“你要想变成人可以,但是你必须先跟我试走一下人生之路,假如你受不了人生的痛苦,我马上可以把你还原。”智者圣约翰说。

于是,青年跟智者圣约翰来到一个悬崖边。“现在,请你从此岩走向彼岩吧!”圣约翰长袖一拂,已经将青年推上了铁索桥。青年战战兢兢,踩着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链环的边缘前行,然而一不小心,一下子跌进了一个链环之中,顿时,两腿悬空,胸部被链环卡得紧紧的,几乎透不过气来。

“啊!好痛苦呀!快救命呀!”青年挥动双臂大声呼救。“请君自救吧。在这条路上,能够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圣约翰在前方微笑着说。青年扭动身躯,奋力挣扎,好不容易才从这痛苦之环中挣扎出来。“你是什么链环,为何卡得我如此痛苦?”青年愤然道。“我是名利之环。”脚下铁链答道。

青年继续朝前走。忽然,隐约间,一个绝色美女朝青年嫣然一笑,然后飘然而去,不见踪影。青年稍一走神,脚下又一滑,又跌入一个环中,被链环死死卡住。可是四周一片寂静,没有一个人回应,没有一个人来救他。这时,圣约翰再次在前方出现,他微笑着缓缓道:“在这条路上,没有人可以救你,只有你自己自救。”青年拼尽力气,总算从这个环中挣扎了出来,然而他已累得精疲力竭,便坐在两个链环间小憩。“刚才这是个什么痛苦之环呢?”青年想。“我是美色链环。”脚下的链环答道。

经过一阵轻松的休息后,青年顿觉神清气爽,心中充满幸福愉快的感觉,他为自己终于从链环中挣扎出来而庆幸。青年继续向前走,然而没想到他又接连掉进了欲望链环、嫉妒链环……待他从这一个个痛苦之中挣扎出来,已经完全疲惫不堪了。抬头望望,前面还有漫长的一段路,他再也没有勇气走下去。

“智者!我不想再走了,你还是带我回原来的地方吧!”青年呼唤着。智者圣约翰出现了,他长袖一挥,青年便回到了路边。“人生虽然有许多痛苦,但也有战胜痛苦之后的欢乐和轻松,你难道真愿意放弃人生么?”“人生之路痛苦太多,欢乐和愉快太短暂、太少了,我决定放弃做人,还原为泥像。”青年毫不犹豫地说。智者圣约翰长袖一挥,青年又还原为一尊泥像。“我从此再也不受人世的痛苦了。”泥像想。然而不久,泥像被一场大雨冲成了一堆烂泥。

每一种事物,似乎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宿命,但是在经受命运考验的时候,能够救助自己的人只有自己。要想跨越人生的三重关隘,也只能靠自己。人的一生需要迈过的门槛很多,稍不留神我们就会栽在其中一道坎上,如泥像掉入其中的一环。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或许最重要的则是迈过金钱、权力与美色三道坎,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人生三戒”一样。

所以,无论你处于什么阶段,“君子三戒”的内容都应当牢记在心,“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以“礼”约束,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便能顺利走过人生的三个关口。

守中庸之德,观自在自我

在很多学者看来,中国人生活的最高典型应属中庸的生活。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即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才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南怀瑾先生亦慨叹,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

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水之王。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此外还有一种比这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所以,南怀瑾先生说,中国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不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仍能保持本性和快乐的人。

在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中,至今还未发现有一种比中庸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的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有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子的一角;书也读读,可是不能过于用功;学识颇广博,但并不是某方面的专家……总而言之,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方式。

事实上,中庸作为一种处理事情的法则,现在也被西方学术界所认可。中庸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将心态调适到平和之处。南怀瑾先生说,大多数人都没有理解中庸之道,所以选择了剑走偏锋。但是,天地岿然不动,富贵名利成空,既然已经明了生命的本质,人生又何必走偏锋呢?维护一份平和,有时候恰恰是守住了一种快乐。

有一个女孩叫杰西,她上三年级时,学校组织排演戏剧,她被选来扮演剧中的公主。接连几周,母亲都煞费苦心地跟她一道练习台词。可是,无论她在家里表达得多么自如,一站到舞台上,她头脑里的词句便全都无影无踪了。最后,老师只好叫杰西靠边站。她解释说,她为这出戏补写了一个道白者的角色,请她调换一下角色。虽然她的话亲切婉转,但还是深深地刺痛了杰西——尤其是看到自己的角色让给另一个女孩的时候。那天回家吃午饭时,杰西没把发生的事情告诉母亲。然而,母亲却觉察到了她的不安,没有再提议她们练台词,而是问她是否想到院子里走走。

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棚架上的蔷薇藤正泛出亮丽的新绿。杰西无意中瞥见母亲在一棵蒲公英前弯下腰。“我想我得把这些杂草统统拔掉。”她说着,用力将它连根拔起。“从现在起,咱们这庭园里就只有蔷薇了。”“可我喜欢蒲公英,”杰西抗议道,“所有的花儿都是美丽的,哪怕是蒲公英!”母亲表情严肃地打量着她。“对呀,每一朵花儿都以自己的风姿给人愉悦,不是吗?”她若有所思地说。杰西点点头,很高兴自己战胜了母亲。“对人来说也是如此。”母亲又补充道,“不可能人人都当公主,但那并不值得羞愧。”杰西想母亲猜到了自己的痛苦,她一边告诉母亲发生了什么事,一边失声哭泣起来。母亲听后释然一笑。

“但是,你将成为一个出色的道白者。”母亲鼓励杰西说,“道白者的角色跟公主的角色一样重要。”杰西这才擦干眼泪,绽放了迷人的笑容。

是的,生活中的很多角色,如果自己不去给予定位,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扮演什么角色又有什么差别呢?如果心中本来就没有公主与道白的区别,又怎么会痛苦呢?或许,在这个的时候,人生就需要中庸的精神了。

清代学者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就是中庸生活哲学的最佳写照: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首诗气韵贯通,文笔流畅,颂田园、写人伦、叙情趣、论时弊,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它把那种中庸生活的理想很美妙地表达了出来。也许我们的生活中很难发现纯正的中庸思想,但是生活中的哲理大多相似,即使小小的生活片段,也能给人以深刻的领悟,说明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