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
偏执的人常常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或是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或是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或是好嫉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或是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喜欢走极端,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这是具有偏执心理的人的一大特色。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
每当故态复萌时,要仔细考虑自己原来做过的总结,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行为,事后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如果你意识到了平日里自己的行为有些偏执,那么,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漩涡中。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痛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火旺盛。
细节提醒:
固执的人可以给予适当的心理补偿,以减轻身心的伤害。
1.从书籍中获得抚慰
经常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更能使那些固执的人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丰富的知识使人聪慧,使人思想开阔,使人不至于拘泥于教条的陈规陋习。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越有知识越要谦虚,这是做人的美德。
2.克服虚荣心,培养高尚的情趣
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和错误,这用不着掩饰。我们要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追求美好、崇高的东西。
3.加强自我调控
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礼的言语和行为。
4.养成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习惯
我们要养成渴求新知识,乐于接触新人新事,并学习其新颖和精华之处的习惯。
病态怀旧,健康隐患
怀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但是,社会中有一些人以另一种方式怀旧,他们认定今不如昔,虽然生活在今天,而志趣却滞留在昨日,一言一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这种怀旧心理似乎不再仅仅是怀旧而已了。
怀旧心理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从社会原因来看,随着现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规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无情地解体。大城市里的人们告别了四合院、胡同、里弄,但又被困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在乡村,诗篇一样的田野不断被公路、铁路吞噬,工业污染了大地;电视使世界和人们接近,却又使人们的心灵彼此疏远。这一切都使一些人感到不适与恐惧。
从主观方面看,怀旧实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躲避和逃遁,怀旧是一种特殊的机制。它把我们所不想回忆的痛苦和压抑隐藏了、忘却了,以至于我们自己永远不会再想起。而另一方面,它又把我们过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大大强化了、美化了,以至于人们在几次类似的回忆后把自己营造的回忆当作真实。怀旧起源于个人的失落感。失落导致回首,以寻找昔日的安宁与情调。
一个人适当怀旧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因为怀旧而否认现在和将来,就会陷入病态。
过去的怀旧和进取人生是背道而驰的。逃避也不利于智慧人生之路。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怀旧的对象往往就是弱点和缺陷,是容易被人利用的“死穴”。
不要总是表现出对现状很不满意的样子,更不要因此过于沉溺在对过去的追忆中。当你不厌其烦地重复述说往事,述说着过去如何如何时,你可能忽略了今天正在经历的体验。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追忆上,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你的正常生活。
我们需要做的,是尽情地享受现在。过去的再美好抑或再悲伤,那毕竟已经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沉淀。如果你总是因为昨天错过今天,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你又会回忆着今天的错过。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你永远是一个迟到的人。不如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如认真地读书、看报,了解并接受新生事物,积极参与改革的实践活动,要学会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顺应时代潮流,不能老是站在原地思考问题。如果对新事物立刻接受有困难,可以在新旧事物之间寻找一个突破口,例如思考如何再立新功,再创辉煌,不忘老朋友发展新朋友,继承传统厉行改革等,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正常的怀旧有一种寻找安静、维持心灵平和、返朴归真的积极功能。这方面的功能多一些,病态的、消极的心态就会减少。只要发挥怀旧的积极功能,我们还是希望一个人有怀旧心理的。
细节提醒:
我们不能抛弃回忆,可是我们也不能做回忆的奴隶。在心灵的一个角落里,会珍藏着我们走过的路上种种的喜怒哀愁、酸甜苦辣。然后,我们把更广阔的心灵空间,留给现在,留给此时此刻。
健康的心远离懦弱
对于多数人尤其是怯懦者而言,与陌生人见面往往产生多少不自在的烦恼。其实胆怯无关乎个性,而是由于接触的经验不够,进而排斥他人。
一般说来,若能进行自我训练,积累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即使无法改变自己的个性,亦不至于以与他人接触为苦。为加强自我的信心,不妨先做心理建设,常常提醒自己多接触不寻常的人物,借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以及增加人生乐趣。
一般人与陌生人会面时之所以会感到不安,原因之一便是觉得无话可说——找不出话题的约会的确令人乏味。其实,此种想法并不正确。与陌生人会面的恐惧心态,与第一次尝试没吃过的食物有点相似,大多基于自我保护的心态,所以绝不愿多接触素不相识的人。如此,又怎能了解与人相交的乐趣呢?事实上,因相见而遭受严重挫伤的情形毕竟少之又少,若是因噎废食,让自己过着封闭的人生,岂非得不偿失?所以,放开胆子,与人交往,融入社会,这才是明智之举。
其实,没有人能够完全怯懦和畏惧,最幸运的人有时也不免有懦弱胆小,畏缩不前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使它成为一种习惯,它就会成为情绪上的一种疾弊,它使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多虑、犹豫不决,在心中还没有确定目标之时,已含有恐惧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时便退缩不前,因而影响自我设计目标的完成。
怯懦者害怕面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害别人,害怕丢面子。所以在择业时,因怯懦,他们常常退避三尺,缩手缩脚,不敢自荐。在用人单位面前他们唯唯诺诺,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他们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害怕回答问题不好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竞争机遇面前,由于怯懦,他们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于败下阵来,错失良机,于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导致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下降。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摒弃害怕受伤,怯懦畏惧的心理,端正心态,以一颗健康有力的心尝试生活,明天才会有更好的开始。
细节提醒:
当我们要压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闭起来时,我们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怕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更自由、更真实地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在面具里?
纠正洁癖,有利健康
洁癖是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由于教育的影响,很多人都爱干净。长期过分的爱干净,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特别是社会交往,这就成了洁癖。洁癖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和嗜好。医生由于经常接触病人,养成卫生的习惯是必须的,可是许多医生过分关注自己的卫生状况,形成洁癖。
洁癖所带来的危害超过益处。细菌是人类生活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日常接触到的众多细菌对我们的生活与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不加选择地灭菌,就可能给那些抵抗力、适应性、侵袭力强的有害病菌开绿灯,破坏人体内及自然环境的微生物平衡,以致有害的超级细菌大量生存和繁殖。在心理咨询门诊,就有许多有洁癖的人同时还易患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
洁癖的发病原因与家庭、个体性格及生活经历有关。长辈对孩子提出过高的卫生要求,如果这样的暗示作用经常而且强烈,对许多小孩的影响很大。其他一些重要的变故引起心理紧张、情绪波动,这些都可成为诱发洁癖的原因。
容易患洁癖的人的性格特点在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患者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征:他们大多数非常爱干净、爱整洁,顺从、办事认真、严肃;一般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生活习惯较刻板,遇事过于谨慎,优柔寡断。
洁癖也有轻重之分。较轻的洁癖仅仅是一种不良习惯。较严重的洁癖属于心理疾病,是强迫症的一种。应该求助于心理医生。强迫症的治疗多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之以药物治疗。
洁癖患者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能比较容易地改变洁癖的病态心理。
细节提醒:
用教育的方法纠正洁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找出洁癖的原因,用科学知识消除误解。
2.让患者改变思维方式,有计划,先做主要事情。
3.还可以采用橡皮圈方法。即让患者在手腕上戴一橡皮圈,一旦他即将出现强迫动作或行为时,便让他用橡皮圈弹自己的手腕数十乃至数百下,一直弹到强迫观念消失,有疼痛感为止,从而达到抑制强迫行为的目的。
疑病有害身体健康
许多人都怀疑自己身体不健康,怀疑自己受到疾病的威胁。
这样的人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他注意。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疑病症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在警觉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会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或严重不安,感到难以忍受,从而使患者确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揣测,医生也耐心解释,再三保证患者并无严重疾病,其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或治疗。关注健康是好的,可是如果过分关注健康会对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疑病症是由于亲友或熟悉的人患病,或由于曲解了医生的言语和医学知识,或由于误信了不正确的科普宣传,产生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和担心,误以为自己生了重病,如担心自己生“癌”、“心脏病”、“艾滋病”等,以致把轻度的身体不适、正常的血管跳动和骨骼隆起以及含糊的检查资料作为患病证据,虽多次检查结果正常,而且医生也一再解释都不能使患者解脱。这是一种心理疾患。
患者病前个性常常是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自我为中心、自怜和孤僻,可因躯体疾病后衰弱状态而促发,也可由于环境的变迁、个体生理、心理条件的改变,如月经初潮、绝经期等的疑虑或由于医务人员言语不当造成。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如见友人死于心肌梗塞,使患者对自身轻微胸痛过分关注,或婚外性交后染上性病而产生焦虑与恐惧等。
疑病症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
“心病还需心药医。”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不是身体上有病,而是自己心理上有病,要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轻装前进。第二,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转移对自己“疾病”的过分关注,无所事事和长期休学是无益的。第三,要学会“冷漠”自己,不要整天围着自己转,对疾病要有一种“随它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疑病”的心理障碍。
细节提醒:
在对病人进行解释、鼓励、安慰、保证、指导时,必须亲切、明确和肯定,深入浅出,有科学性,有事实根据,从而使他理解和信服,帮助他减轻病症。
赌博成瘾也是疾病
很多人可能都会在工作之余喜欢打打牌,搓搓麻将,偶尔赌点小钱消遣消遣,这的确能放松人们的精神,并且对于人生而言也无大碍。然而,生活中却有一部分人醉心于赌博,道德的力量开始疲软,人性之光也黯然失色,赌博这个恶习慢慢开始侵蚀人的本性,让人妄想不劳而获,侥幸致富,结果输掉了幸福,输掉了人生。
赌徒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大悲大喜的人物。赢钱时兴高采烈,欣喜若狂;输钱时垂头丧气,懊悔不已,甚至铤而走险。然而,无论是赢钱还是输钱,他们都离不开赌场。对此,一般的解释是,赢了钱赌徒还想赢,但输了钱赌徒想要拼命捞回来。所以赌徒才有一种强迫性行为。他们对赌博的渴求与成瘾可以像吸毒者一样达到歇斯底里的强烈程度。可见,赌博是一件伤财又伤身的事情。
从家庭角度看,参赌者赌博要占用大量的时间,缺少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并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严重时会耗尽家庭财产,背上满身债务。很多参赌者还常会虐待配偶和孩子,导致家庭不睦、对子女教育不良,甚至与配偶分居或离异等家庭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