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5276000000022

第22章 投资要懂心理学(1)

先了解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然后再投资

很多人都乐衷于投资,但却很少有投资者能对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作出正确的估量。有时候,一些看起来很坚强的人在遇到大麻烦时会很快崩溃,而一些看起来并不怎么坚强的人却能平静地接受结果。

很多投资者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够承受风险的人。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尤其在面对金钱的时候,自认为的风险承受力与实际的风险承受力并不是一回事。以投资股票为例,在股价上扬时你可能是一个勇敢者,而当股价下跌时,你却往往会被吓坏,只能跟着一群胆小鬼,唯恐逃之不及。

心理学方法也难以准确描述的风险承受力

有很多时候,人们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甚了解。还以投资股票为例,当市场行情一片大好时,你觉得自己无论买哪一只股票都会大赚一笔,这时你恨不得一下子将未来几年的薪水都预支去炒股。这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面对一切的勇敢者,你随时准备承担可能降临的厄运。但是,事实上你的心里丝毫没有为可能出现的变故留下余地,你的勇敢只不过是轻度妄想症的白日梦罢了。而一旦股价下跌,你就会变得异常胆小,担心你今天买入,明天它还会接着跌,那时你的钱会变少,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于是你就持币观望,不敢行动。

对于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投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要准确描述人们对风险的承受力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些现代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访谈及问卷的方式并不能考察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因为人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而且随着情况的变化,人们自我感知的风险承受力也有很大的变化。当股价下跌之时,即使那些平常显得最大胆、最冒进的投资者也会变得畏首畏尾起来。而在股价上扬的时候,别说那些本来就激进的投资者,就连那些保守的投资者也常常满仓持有,难以轻易割舍。

风险承受力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心理学家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对人们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风险承受力与年龄和性别有很大的关系。从总体来看,老年人比年轻人更趋向于保守,而女性比男性更加小心谨慎。而风险承受力与贫富之间的关系则没有定论,虽然我们通常可能认为有钱人比穷人更愿意承担风险,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种直觉,心理学家尚未从统计心理学上找到支持这种看法的依据。

对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风险承受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投资前,千万不要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妄下断语,因为你的风险承受能力会随实际情况而波动。因此,你必须客观地认识自己,你越是客观,你就会越冷静,这时你就会作出正确的抉择。

“积极”投资,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有人指出,情绪使投资者付出的代价比无知更大。对时常改变自己的行为的人们来说,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我们的大脑与计算机不同,它不是一次就设计好的机械部件,它虽然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但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而且,外在环境的变化极易影响到它的运转,这使我们不能正确地意识到成败的机会与可能性无法抵挡面临的所有诱惑。我们早就接受了某些心理定式,这种群体的信念影响着我们所作的大部分决定,种群体信念的力量通常非常强大,有时它甚至在我们还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经发挥出了它的巨大威力。如果投资者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就必须克服这一缺点。

投资失败时不要陷入后悔的情绪

许多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很多投资者在事后谈到自己的某些投资行为时,都不无后悔地说“我如果不那么早卖就好了”,“我如果不那么着急抛售就好了,也不会亏那么多了”,“真不应该听某某的意见,上了大当”,但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一旦作了某个决定,你就无法再重新来过。所以,投资失败时,正确的做法是进行反思,总结教训,避免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形、重复同样的错误。

制自己的盲从情绪

一个石油探矿者(寻找石油产地的人)死后要进入天堂。

“恭喜你,你已经符合在天堂居住的条件了。但是,我有个坏消息要告诉你:天堂里所有让石油探矿者居住的地方都已经额满,我真的是无法把你给塞进去了。”天堂的守护人对他说。这位探矿者想了一会儿后,请求守护人允许他跟这些前任世间的石油探矿者说一句话。守护人认为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同意了。

于是,这位探矿者大喊:“地狱发现石油了!”

天堂里所有的探矿者马上发疯似的逃离天堂,冲进地狱。

看到了这情形,天堂守护人很是惊讶,也很敬佩这个人,转头向他说:“现在你总算是有住宿空间了,你可以进入天堂住了。”

没想到,这位“聪明”的探矿者竟然说:“不!我想跟这些人下地狱去。你看看,他们那样疯狂地冲进地狱,这消息也许并不假!”

在投资领域,很多人也存在着这样的盲从心理:见人家纷纷入货,自己也连忙跟进;见他人抛出某种股票,自己也不问原因,跟着出货,随意脱手。殊不知,这种人云亦云,跟风的做法对投资是非常不利的。作为投资者,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随从;则损失会很大。

别让他人的看法影响自己

大多数投资者看好某个股票时,常常就此征询别人的意见,如果被你问及的这个人恰巧也看中这只股票,即使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更令人信服的理由,但你仍然感到自己的信心明显地增强了。相反,如果你得到的是相反的答案,你会对自己的看法产生怀疑,变得犹豫不决,以至于错过最佳的买入时机。投资大师巴菲特指出,投资者在任何时候都应当秉持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能让他人的看法影响自己。如果你的选择建立在对企业认真细致的考察之上,你便大可不必理会他人那些十分主观的看法。事实上,你的看法越独到,你购买该股票的风险就越小。所以,千万别把自己原有的想法束之高阁。

摆脱悲观绝望的情绪

当股价连续下挫之时,似乎每个投资者都陷入了悲观绝望的情绪之中。那些股票经纪人的悲观往往较他人更甚,因为他们受影响的程度很大,甚至连生计也受到影响。那些依照账面资金计算本来比较富有的人,这时眼看自己的财富缩水,当然感到心痛。而那些当股价在高位时没有舍得卖出的投资者,眼看着本应该到手的财富转眼间化为泡影,更是后悔不已。这样一来,人人都感到不安,对市场顿时失去信心,股价开始狂泻。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几次大崩盘,并不是经济运行情况的真实反映,而是由于投资者集体丧失信心所致。所以,投资时要善待得失,用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

学习,及时总结教训

聪明智慧的古希腊人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谚语:“在痛苦中学习。”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若非天生具有控制自己情绪的天赋,那么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不过,学习控制情绪一事注定不是轻松的过程,因为你要将自己的习惯与人类的本性作斗争。学习控制情绪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犯错误,然后再去分析这种错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一个人长期形成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但是,在投资领域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不但不会从自己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反而常常“信心”十足地犯下同样的错误,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从原先的错误中得到了教训。这样一来,虽然你交了昂贵的学费,可你什么也没有学到。

有人指出,有些投资者重复错误是因为输钱的念头早已存在于他们的下意识当中。就像那些经历多次失败的人,他们认为成功是奢侈的,他们在还没有开始下一次尝试之前就认定自己肯定会失败。这种心理暗示所起的作用将是非常巨大的,它使你不敢与错误进行斗争,而将重复失败视为当然之事。

在投资领域,学会控制情绪的目的是为了不犯相同的错误,但它的难度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许多成功的投资者发现,记录投资笔记是控制情绪的好方法。你要是认真记下你所选择的每一只股票,包括你当初选择它们的原因以及后来为什么要卖掉。你要经常性地回顾整个交易的过程,并且客观地审视情绪给你造成的困扰。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之后,相信你能够摆脱情绪的困扰。

投资中的错位效应

在投资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股价上涨时,投资者为求稳妥,便马上抛出自己手中的股票;而在股价下跌甚至被套牢时,这些人却迟迟不肯抛售自己手中的股票以减少损失。这种现象被称为“错位效应”。

错位效应,是投资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障碍。对这一行为障碍的理论解释之一是前景理论。该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内曼和他的同事托维斯基提出。他们认为产生错位效应的原因在于投资者是损失厌恶型。损失与收益具有不同的价值函数,损失的价值函数是凸的,并且相对陡峭;而收益的价值函数是凹的,并且相对平缓。这说明个体对一定损失的感觉要比一定收益的感觉要强烈。这也就难怪投资者获得微薄利润时会按捺不住获利了结,而跌得很惨时又迟迟不肯抛售。投资者迟迟不肯止损的现象也得到了所谓“禀赋效应”的验证。

投资者往往会高估自己手中持有的股票的真实价值。人们往往会根据参考点来评价他们选择的结果好坏。对投资者而言,购买价或者心理价位也许是比较通常的参考点。但是,有时候参考点并不一定就是购买价或心理价位。股民通常会将现在的结果与假如当初不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进行比较。因此,对错位效应的另一种理论解释就是后悔理论。根据后悔理论的观点,涨了怕再跌,跌了怕再涨,这就是投资者为什么获微利时立即了结,而套牢时却迟迟不肯解套的原因。对于投资者来说,克服错位效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止损点和结利点。因为即使高的命中率,也并不一定会导致高的利润,也许你一次的损失量已远远超过了多次赢利的总和。因此,结利点一定要定得比止损点高一些,这样才能使你避免损失。有研究者指出,目标利润最好是准备承担风险峰的3倍。

众所周知,“止损”可分为两种完全不同应用机制的止损,即保护性止损和跟进性止损,由于止损多发生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总令人联想到不愉快的事,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意谈论这一话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人都不可能保证不出任何差错。如何将损失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或尽可能使既得利益最大化呢?这个问题很现实地摆在每一个投资者面前,特别是入市不久的中小投资者,更需要合理地运用止损。

1.在任何情况下,用百分比而不是价位来表示止损距离,5%~10%是通常可以接受的合理幅度。尽管不同承受能力或不同操作风格的人会采用不同的比例,但是,对于不同价位和不同敏感度的个股,仍需设置不同的止损距离。一般而言,股价较低或股性较为活跃的个股,止损幅度应适当放宽,反之则较小。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止损空间定得太狭窄;否则,交易就会过于频繁。

2.在买入的情况下,止损价位一般设在上一个局部小底部以下,而且以收盘价为准,以避免被盘中震荡过早地清理出局。

3.在股价已朝有利方向运动的情况下,采用跟进性止损,建议使用5日均线(较趋势线发出信号早一些),或前一日收盘价下方3%来设置。

4.当出现异常的成交量而未形成突破时,取消原来的保护性止损,将之置于该日收盘价下约2%的地方。

最后,建议投资者一旦进入市场,就首先设置好自己的止损水平,准备付出一点讨厌但数量较小的损失,从而避免一场较为严重的灾难。尤其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永远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保护性止损价位永远不能向下移动,这应作为基本原则来牢记。

别让“赌场的钱”与“蛇咬”效应影响你的决策

“赌场的钱”效应,是指当人们在赢利之后就愿意冒更大的风险的一种现象。在赚了一大把钱之后,很多人都会认为新赚来的这笔钱不是他们自己的钱。所以,这时人们会更愿意用这笔钱去冒风险,反正输了自己又不会亏损。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假设你赚了15美元,现在你有机会对一枚硬币正反面下注4.5美元,你会下注吗?

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先前赢利的被试者有77%的人选择下注,在刚刚获得意外之财之后,大多数人更愿意冒险。但是,那些先前没有赢利的被试者在被问到是否会参与下注时,只有41%的被试者选择了下注。这就是说,人们在获得意外之财之后更愿意冒险,尽管在通常情况下他们并不愿意冒此风险。

在上面的调查中,心理学家还做了另一个调查:当被试者被问到如果输了钱,是否还愿意继续下注?结果大多数被试者在输钱之后,表示不再下注。

在投资领域,有些投资者在经历了一次失败之后,就会不愿意冒风险,对投资畏首畏尾,有些人甚至会拒绝再次投资。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风险厌恶效应”,也叫“蛇咬效应”。

蛇通常并不咬人,但是人们一旦被蛇咬过,就会非常谨慎。同样,当人们不够幸运而输了钱之后,通常会认为自己接下来的运气也不会好,因此,他们会回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