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5276000000005

第5章 心理学到底是什么(3)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它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晕轮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这就使人们在判断别人时产生一种倾向:首先把人分成“好的”和“不好的”两部分,一切好的品性都加在被列为好的那部分人身上,一切不好的品性都加在被列为不好的那部分人头上。

由于晕轮效应使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所以,它是一种把我们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社会心理效应,也是一种人际认知偏差效应,其危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容易影响对人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正。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做到:对一个人或事物不要急于下判断,不要以偏概全,要做全面了解,才能避免晕轮效应的偏差。

蝴蝶效应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骂,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加生气,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扇动起来的小小旋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一个月后,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其原因是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说明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或许会改变人的一生,一个坏的微小机制,不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过去受到的心理挫折和创伤,会从宏观或微观上影响以后的生活。我们常说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就是蝴蝶效应的写照。

我们要想避免蝴蝶效应就要关注细节。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一个人可能因关注细节而抓住很多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

细节的作用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细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所以我们应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才会取得不断成功。

马太效应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去做生意。等他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多多益善。”

这个故事出于《新约·马太福音》,它的寓意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20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

在管理的领域,马太效应有它积极的意义。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企业在用人策略上,应该量才施用,对才能大的人委以重任,对才能小的或没有才能的赋予较轻的职责,或者不用。管理要避免“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不少渔民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因为沙丁鱼只有活的才鲜嫩可口,所以渔民出海捕捞到的沙丁鱼,如果抵港时还活着,卖价要比死鱼高出好多倍。但是沙丁鱼总是还没到达岸边就口吐白沫了,渔民们想了无数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

然而,有一条渔船总能带着活鱼上岸,他们带来的活鱼自然比死鱼的价格贵好几倍。

这是为什么呢?这条船又有什么秘密呢?

原来,他们在沙丁鱼槽里放进了鲶鱼,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当鱼槽里同时放有沙丁鱼和鲶鱼时,鲶鱼出于天性会不断地追逐沙丁鱼。在鲶鱼的追逐下,沙丁鱼拼命游动,激发了其内部的活力,从而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就是心理学中“鲶鱼效应”的由来。所谓鲶鱼效应,就是通过引入竞争,刺激对方,来保持活力。我们知道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碌碌无为。

身为一名管理者,如果你的企业内部缺乏活力,效率低下,那么不妨引入一些“鲶鱼”来,让它激起员工们的工作动力。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概括而笼统的固定印象,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作用是:它把现实中的人加以归类,从而有助于人们加工社会信息。它简化了人们所面临的复杂社会,把人划分为群体,使得人们在获得少量信息时就能对他人作出迅速的判断,从而预测他人的行为。

消极作用是:虽然它在某些条件下有助于我们对他人进行概括的了解,但如果这种归类不符合该群体的实际特点,或者只是对某群体的非本质特征作出概括,就会形成偏见。而且一种概括而笼统的印象,毕竟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有时难免“以偏概全”——难道坏人就一定要生得面貌狰狞?好人就一定显得慈眉善目?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对人的认识就很容易产生偏差。

我们要避免刻板效应的消极作用,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更新观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权威效应

所谓权威效应,是指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尊敬,那么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这就是说,人们对权威的信任要远远超过对常人的信任。

不可否认,权威效应有它积极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上进的权威效应是值得提倡的。如果权威人士给群众作出好的榜样,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而消极、颓废的权威效应应该杜绝和制止。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明白,其实权威者也是凡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和自身条件的局限。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总是跪倒在权威者的面前,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永远不会进步。

其实,如果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权威是相对的,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勤奋,我们也可以从非权威变成权威。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

邻里效应

邻里效应,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品性与其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社会感染对处于邻近空间中的人群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们相互之间靠感染达到情绪上的传递交流,使之逐渐一致起来,进而引起比较一致的行为。

但这不是说,在邻近的人群中就一定能发生正常的社会感染,产生良好的邻里效应。个体的理智水平高低,是决定是否受消极社会感染的重要因素。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即使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仍然不能完全摆脱情不自禁受感染的现象。对一个头脑冷静、自制力强的人来说,即使在自我控制的注意有所分散、自我控制的意志有所放松时,也可能会发生感染。

所以,对蕴藏于邻里效应背后的社会感染机制,我们应当采取分析态度,既要善于强化良性邻里效应,为自己与邻里双方扮演社会角色服务,也要注意防止恶性邻里效应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与他人接触时,最先被反映的信息对形成印象有主要作用。近因效应是指与他人接触时,在时间与空间上距知觉较近的信息,给人较深刻的印象。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避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偏激之处,不要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在与人交往时,应该全面了解他人的情况,避免以片面印象取舍、下结论,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判断一个人应该注意从长期来考察。而我们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要始终如一,不能凭着过去或者近期的表现而有所懈怠。

视网膜效应

视网膜效应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加注意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视网膜效应对人们有什么影响呢?卡耐基先生很久以前就提出一个论点,那就是每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是长处或优点,而20%左右是缺点。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而不知发掘优点时,视网膜效应就会促使这个人发现他身边也有许多人拥有类似的缺点,进而使得他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生活也不快乐。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常常骂别人很凶的人,其实自己脾气也不太好?这就是视网膜效应的影响力。

一个人要人缘好、受人欢迎,就一定要养成欣赏自己与肯定自己的习惯。因为在视网膜效应的影响下,一个看到自己优点的人,才会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能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他人,往往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所以,从现在起,学习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吧!

扫除心灵的阴霾,让阳光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