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影响世界青少年的101个心理寓言(101个心理学寓言)
5276500000003

第3章 青少年为什么要每天读点心理学

处于现代化和网络化社会中的青少年,大多思维敏捷,聪明伶俐,爱好广泛,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素质问题。例如,近年来时有发生的学生辍学、轻生、暴力引发惨案等悲剧事件,使得青少年心理素质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大问题。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3&。可以说,随着学习压力不断增大,人际交往频繁等因素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越来越差。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目的就是了解人类心理的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应用于生活,提高生活幸福感。它既有助于我们比较清晰地了解和认识自己,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有助于我们知己知彼,搞好人际关系,甚至对自己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帮助我们认识内外的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我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了解到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就会明白为什么别人取得好成绩时,自己有一种酸酸的感觉。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识。例如,与人交往时,掌握了人人都有一种寻求赞美的心理,你就可以根据对方的特点说一些赞美之词,拉近你与他之间的距离。

二、调整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行为

心理学除有助于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做出描述性解释外,它还向我们指出了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可以通过改变内外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再如,奖励和惩罚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在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改造孩子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和生活中,一个人难免会碰到种种心理难题和心理困惑。例如,恋爱问题、自卑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失眠、焦虑、忧郁等,学习心理学,就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使自己不致陷入心理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最后导致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病。

每个人都渴望过着充实、快乐的生活,但现实中很多人的生活并没有自己想像中的那么美好,很多人心里积聚了太多的委屈、忧伤和痛苦。了解一点心理学之后,我们可以适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烦恼,同时,还可以发现身边人的心理问题,积极引导,使他(她)从阴霾中走出来。

你是否有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我们必须看到,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人际关系的叵测、学业事业的期待、感情欲望的煎熬、在公平的理念下存有不公平的事等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

心理疾病种类很多,表现各异。一般说来,大多数人会出现10种短暂的异常心理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因其时间短、程度轻,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以下列举的10种现象,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如果有,那就说明你的心理出现了警报,一定不要轻视。

1.疲劳:通常是有相应的原因,但持续时间较短,并且人没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而且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如业绩考核、公司裁员,并随着事过境迁这种感觉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有些女性表现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和丈夫吵架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青少年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当你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时,而且联想到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

这种现象通常是一时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

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例如我国古代的“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成语故事典型的例子。

9.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像测量血压或体温那样划出一个明确界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程度:

其一,能正确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自卑、不自亢,能正确对待别人,善交友。与人交往时,善意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敌意的态度(如怀疑、嫉妒、憎恶等)。

其二,能正确对待工作,热爱学习和劳动。劳动和工作、学习对于心理健康之重要,犹如身体之必需维生素,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即使体格再健壮,其精神也是空虚的。

其三,能正确对待环境,适应能力好。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总在不断变化之中,秋去冬来,人们应当调整自己的衣食住行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要改造自然首先要适应自然,对待社会环境也是这样。面对客观现实要分析哪些是需要改变和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可能或暂时不能改变的,以此为依据来决定自己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

其四,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麻烦,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

如能做到以上四个方面,他就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

另外:这四条“正确对待”既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手段,也可以做为心理健康的目的,在这里是把手段和目的一体化了。心理健康同时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没有止境。

十条健康心理的测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乐曼提出的10条心理健康标准,是目前公认的“标准的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健康导师

不论名人、普通人,富翁还是穷人,每个人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一不小心它就会如影随形。可见,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能否享受快乐、健康生活的第一要素。所以,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使它不至于脱离正常的轨道,倾覆我们的人生。

众所周知,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其实心理的成长也一样,“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那么,对于人,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

第一,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爱永远伴随在人的生活左右。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中年人在事业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动力,你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至于老年人,晚年子女的爱是幸福的关键。

第二,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适度的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当然这种宣泄应当是良性的,以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为原则。心理负担着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第三,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固执、傲慢等毛病,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发展的表现。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遇到这种“心理病毒”时,就应提高警惕,增强心理免疫能力。

第四,坚强的信念与理想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信念与理想对于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暗区。

第五,宽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人生百态,万事万物不可能都能够顺心如意,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这些都做到了,你就是个心理健康的人了,你的人生也会充满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