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瞬间操纵术:掌控你身边人的113种经验
5278000000025

第25章 帮他人从失意中振作的心理策略(1)

探病时要善于说谎

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而对其本人,则应重病轻说。如果假话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与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其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善良的假话是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压力,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即使此人以后明白了真相,也只会心存感激,不会有所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会感到温暖、安慰。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实言相告,即使不算坏话,也该算是蠢话。去探望病人时,如说话不当,不但不能起到安慰病人的作用,反而会使对方更加烦恼,带来不好的影响。

有一位青年去探望久病的舅母时,关切地询问她:“您饭量可好?”谁知一句问候话,却引来病人满面愁容。她忧心忡忡地说:“唉!不要谈它了!”弄得这位青年十分尴尬,只讷讷地说几句安慰话后,不欢而别。原来,他舅母病势沉重,而最苦恼的就是吃不下饭。他问到的正是病人日夜忧虑的问题,顿时勾起病人的烦恼,以致谈话气氛极不愉快。

可见,探视病人时还要注意谈话内容和技巧。那么,该如何做呢?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过多谈论病情,谈话不要触到病人最难受的病处,以免病人心烦。如果对方本来就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不能大吃一惊地问:“您的脸色怎么这样难看?”而要说:“这儿医疗条件好,您的病一定会很快好转的。”

探望时较好的谈话方式是:先简要问问病情,然后多谈一谈社会上生动有趣的新闻,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精神负担。久居病室,这种新消息正是他渴望知道的。如能尽量多谈点与对方有关的喜事、好消息,使他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则更有利于他早日康复。

尽量多谈一些使病人感到愉快、宽慰的事情。安慰病人,目的是为了让他精神放松,早日恢复健康,所以,绝不能把有可能增加其忧虑和不安的消息带去,还要避免谈论可能刺激对方或对方忌讳的话题。然而一般来说,病人总要对探病者讲讲自己的病情和感觉,这时应该认真聆听,并从中发现一些对病人有利的因素,以便接过话题,对病人进行安慰。例如病人说过“胃口不错”的话,探望者就可以借题“发挥”,多讲些胃口好对战胜疾病的重要意义,使病人认同这是个有利条件,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人生病了,从哪个角度去讲都没有积极意义。但是,为了让病人宽心,我们完全可以换个相反的角度,从人生的过程着眼,赋予生病一些价值与意义,使病人觉得自己尽管耗损了身体,耽误了工作,却一样能够收获一些特殊的体验或能力,从而在精神上有一种补偿感。当然,在此之前最好先强调一下病人病情好转,使其具备一个深入思考的心理基础。

例如,某人去看望朋友,他一反惯例,既不问病情也不讲调治方法,而这样安慰道:“看来,你的危险期已经过去,这就好了。今后,你就多了一种免疫功能,比起我们,也就增加了一重屏障,这种病,也许就再也不会打扰你了!”探病者对生病意义的看法颇为独到。他先指出病人的危险期已经过去,让病人稍感安慰,然后再强调生病虽然不是好事,但却使病人具备了别人没有的优势:对此病产生了免疫能力,今后不会再得此病了。病人听他这样一说,心理自然得到了某种补偿,心情也就好多了。

对于身患严重疾病的病人,探望时,不仅应该尊重医嘱,尊重病人家属的意愿,做到守口如瓶,而且在病人面前还要做到若无其事,甚至与之谈笑风生,显得轻松愉快。病人对周围亲友的一举一动一般是十分注意的。所以,要规劝病人的家属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尤其是在危重病人面前,绝不能流露出自己的悲伤情绪,一定要表现得镇静自若。还要注意:当病人有什么治疗上的要求时,应尽可能给予满足;病人托办的事,要千方百计去完成。在向病人告别时,要转达其他亲友对病人的问候和祝愿,并表示自己下一次一定会再来看望,使病人满怀希望和信心。

点石成金:

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恐惧、孤独、烦躁,这时很需要听到一个好消息,以配合药物的功效,让他们尽快恢复,至少不要使他们增加新的心理负担。所以,在病人面前凡事都要只往好的地方说,甚至说一些必要的谎话,这是我们作为正常人的责任和义务。

朋友失意,安慰的话一定要得体

人生在世,命运显得神秘莫测,有些不如意、烦恼,甚至不幸和痛苦很正常。对于那些遭遇失意的朋友,我们若能给予得体的安慰,就等于将他们向快乐与成功的方向推进。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当我们的朋友遭遇不幸时,我们的反应往往不一定得体。我们偏偏说出他们不愿意听的话,令他们难过,他们需要我们时,我们却不在他们身边;或者,就是和他们见了面,我们也故意回避那个敏感的话题。既然我们并非存心对他们无礼或冷漠,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在其实愿意帮忙的时候有那样的表现呢?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无意中说错了一句话,巴不得能把它收回。我们怎样才能在某个人处于困难时对他说适当的话呢?虽然没有严格的准则,但有些办法可使我们衡量情况和做出得体而真诚的反应,这里是一些建议:

1.留意对方的感受,不要以自己为中心

当你去探访一个遭遇不幸的人时,你要记得你到那里去是为了支持他和帮助他。你要留意对方的感受,而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

不要以朋友的不幸际遇为借口,而把你自己的类似经历拉扯出来。要是你只是说:“我是过来人,我明白你的心情。”那当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你不能说:“我母亲死后,我有一个星期吃不下东西。”每个人的悲伤方式并不相同,所以你不能硬要一个不像你那样公开表露情绪的人感到内疚。

2.尽量静心倾听,接受他的感受

丧失了亲人的人需要哀悼,需要经过悲伤的各个阶段和说出他们的感受和回忆。这样的人谈得越多,越能产生疗效。要顺着你朋友的意愿行事,不要设法去逗他开心。只要静心倾听,接受他的感受,并表示了解他的心情。有些在悲痛中的人不愿意多说话,你也得尊重他的这种态度。一个正在接受化学治疗的人说,她最感激一个朋友的关怀。那个朋友每天给她打一次电话,每次谈话都不超过一分钟,只是让她知道他惦记着她,但是并不坚持要她报告病情。

3.说话要切合实际,但是要尽可能表示乐观

泰莉·福林马奥尼是麻州综合医院的护理临床医生,曾给几百个艾滋病患者提供咨询服务。据她说,许多人对得了绝症的人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们说些“别担心,过不了多久就会好的”之类的话,明知这些话并不真实,而病人自己也知道。

“你到医院去探病时,说话要切合实际,但是要尽可能表示乐观。”福林马奥尼说,“例如‘你觉得怎样’和‘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这些永远都是得体的话。要让病人知道你关心他,知道有需要时你愿意帮忙。不要害怕和他接触,拍拍他的手或是搂他一下,可能比说话更有安慰作用。”

4.主动提供具体的援助

一个伤恸的人,可能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感到不胜负荷。你可以自告奋勇,向他表示愿意替他跑腿,帮他完成一项工作,或是替他送接学钢琴的孩子。“我摔断背骨时,觉得生活完全不在我掌握之中。”一位有个小女孩的离婚妇人琼恩说,“后来我的邻居们轮流替我开车,使我能够放松下来。”

5.要有足够的耐心

丧失亲人的悲痛在深度上和时间上各不相同,有的往往持续几年。“我丈夫死后,”一位老人说,“儿女们老是说:‘虽然你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可是现在爸爸已经过去了,你得继续活下去才好。’我不愿意别人那样对待我,好像把我视作摔跤后擦伤了膝盖而不愿起身似的。我知道我得继续活下去,而最后我的确活下去了。但是,我得依照我自己的方法去做。悲伤是不能够匆匆而过的。”

在另一方面,要是一个朋友的悲伤似乎异常深切或者历时长久,你要让他知道你在关心他。你可以对他说:“我能理解你的日子一定不好过。但我觉得你不应该独立应付这种困难,让我帮你好吗?”

点石成金:

在朋友失意的时候,要想说些既能达到劝慰目的又中听的话,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这个时候,对方的内心极其情绪化,很多话对他来说很容易引起反感。因此,在对他进行劝慰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来进行说劝,不能一味强调事情的糟糕,这样只会加重他的烦恼。

意识唤醒法使其走出悲伤阴影

当一个人陷入悲伤的阴影,如果自身没有走出悲伤的意识,那么,其他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从根本上将其改变。所以,唤醒失意者的自我意识,才能使其从本质上振奋起来。

经验等级:智慧指数 ★★★★ 法力指数 ★★★★★ 受欢迎指数 ★★★★

世事无常,人有时难免陷入失意之中,这是因为自我意识没有被唤醒。人的自我意识有很多种,比如年龄意识、性别意识、社会角色意识等。拿年龄意识来说,一般情况下,人到了某个年龄阶段就会出现某种心理特征,但有的人却迟迟不出现。这时,只要你点拨他一下,他就会醒悟,从而发生心理上的飞跃。正确的自我意识一旦被唤醒,人也就会从失意中振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