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代御医推荐给皇帝的养生食谱
5278300000025

第25章 龙吟虎啸气如虹——御医推荐给皇帝的祛病强身食谱(2)

元宫龙麝紫芝煎

元代御医许国祯在《御药院方》中,列出了此食疗方。

制法:

何首乌、天麻(去苗)、吴白芷、防风(去苗)、羌活(去苗)、甘草炙、黑附子(炮制)、甘松、胡椒、良姜、零陵香、藿香叶、肉桂、川姜(炮制)、白檀半两、麻黄(去节),各一两。龙脑二分半,麝香二分半。

共研为细末,炒米粉四两黄色,糯米粥汁入白蜜二两和就,作铤子一寸半长。

用法:

每服一铤,细嚼茶酒下。如病重,每服三铤子,日三服。

功效:

善疗一切诸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头眩耳鸣,鼻塞咽干,四肢麻木疼痛,痰毒下注,腰膝沉重,筋挛骨冷,皮肤瘙痒,昏迷困倦,饮食进退,行步少力。

明武宗与游龙戏凤

“游龙戏凤”是明代正德年间的宫廷名菜。相传,明武宗朱厚照曾私访来到某县小城梅龙镇,镇上有一家由李龙和其妹李凤娟开设的酒店。武宗来到酒店时,见李凤娟有闭月羞花之貌,于是便命凤姐备佳肴美酒。凤姐亲手做了一道由鸡鱼合烹的菜,武宗品尝后大为赞赏,问此菜何名,凤姐笑而不答,武宗便封此菜为“游龙戏凤”。凤姐也随皇帝进宫。后御医曾将此菜列入养生食谱,从此流传至今。

制法:

鲜鱿鱼半斤,鸡胸肉3两,鸡蛋1个,盐、料酒、干淀粉、醋、汤、水淀粉、葱姜丝、蒜片、水发木耳、冬笋片、菠菜各适量,油一斤半,香油少许。

1.鲜鱿鱼撕去外皮,面朝下放在板上剞上斜十字花刀,再切成小块,放入沸水里焯一下捞出。

2.把鸡胸肉切成小长条,放碗里加盐、料酒腌片刻,放鸡蛋液、干淀粉拌均匀。

3.碗对芡汁:葱姜丝、蒜片、盐、料酒、醋、汤、水淀粉、水发木耳、冬笋片和菠菜。

4.勺放油烧至六成热,放入鸡条炸成金黄色捞出,码盘里。

5.原勺留少许油烧至八成热,放入鱿鱼,烹入芡汁,翻炒均匀,淋香油,倒在码好的鸡条上即可。

北京制法,以鸡块拌以蛋糊,入油炸成金黄色,并将鱿鱼切以花纹,炸成卷状形,排在鸡块四周。辽宁的“游龙戏凤”,以鸡为“凤”,以水发刺参为“龙”,同入大砂锅炖熟而成。

用法:

每日酌量食用。

功效:

养血保肝,强身健体。菜中鱿鱼象征“龙”,鸡象征“凤”,二者同烹,鱿鱼脆嫩,鸡肉鲜香,色泽美观,别有风致。

康熙与粥公粥婆

据说康熙皇帝为体察民情,曾五次离京微服私访。一年秋天,皇上携随从来到广州,路染风寒,久治不愈。有官员闻知梅州乡间有一对年逾八旬的阿公阿婆擅长熬粥,其所熬之粥乃据家传秘方配制,可消病祛疾。于是这对阿公阿婆被接到巡督府,熬制出飘着药香的养生粥。皇帝小啜一口,顿感气顺,三碗下肚,血脉开张,印堂发亮。没出三日,康熙皇帝便精神气爽,彻底痊愈。这对阿公阿婆一时名声大振。御医曾将此粥列入宫廷养生食谱。后来,梅州的这种养生粥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冠之以“粥公粥婆”的美誉。

制法:

精选岭南特有乌梅为主料,配以其他辅料及若干味中药,经过若干时辰的文火慢熬,即可。

用法:

早晚俱可,每次1碗。

功效:

滋润可口,可强身健体、消病祛疾。

乾隆与一卵孵双凤

清宫美味“西瓜盅”流传到社会上后,各地争相仿制。孔府家厨曾创制出造型美观、鲜美无比,还极富有营养价值的“西瓜鸡”。乾隆皇帝到孔府作客时,孔令贻觉得“西瓜鸡”名称太俗,便起了一个文雅且寓意吉祥的菜名“一卵孵双凤”。乾隆皇帝品尝此菜后,果然很高兴,还叫孔府家厨进京向御膳厨师传授制作技艺。从此“一卵孵双凤”又成了宫廷名菜,据说西太后慈禧也很喜食这一道名菜。

制法:

西瓜一个约重8斤,雏鸡二只约重2斤,南荠2两,香菇、干贝、盐笋、口蘑、精盐、料酒各适量。

把西瓜切去上盖(留用),外面刮去1/4的瓜皮,挖出3/4瓜瓤,留一成。将煺好的两只雏鸡洗净,用刀砸断剔除大骨和腿骨,剁去嘴、爪,盘好放入瓜壳内。将干贝蒸过,也放入瓜内。

取冬菇、盐笋、口蘑切薄片,再放入瓜壳,加入调好的精盐和料酒,盖上瓜盖,并用竹签别上,放在大瓷盆中,入笼蒸约半个时辰取出,用细长竹签在西瓜中间试插,如极易插过,即已酥烂。把西瓜轻轻放在银汤盂中,再把蒸过的原汤倒在汤盂内。

用法:

每次适量。

功效:

口味清鲜,营养丰富,可滋补健体。

乾隆与四鼻鲤

四鼻鲤鱼是微山湖最负盛名的鱼类。相传清乾隆皇帝南巡时,龙船行至微山湖,有渔翁献上鲤鱼,乾隆皇帝见此鱼四个鼻孔,甚是诧异,随行大臣灵机一动,说这种鲤鱼四个鼻孔,主四海升平、五谷丰登,是吉祥之物。乾隆大喜,命御厨烹之,果然鲜嫩可口。遂重赏渔翁,并让其岁岁朝贡,专供天子食用。从此,微山湖四鼻鲤声名远播。

制法:

四鼻鲤1条约1斤半,甜面酱、白糖、熟猪油、姜末、香油、酱油、清汤、绍酒各适量。

1.将活鲤鱼除去鳍、鳃和鱼鳞,开膛去净内脏,鱼身两侧均匀横切,成斜一字形花刀。

2.炒勺放入清水,旺火烧开。手提鱼尾将鱼放开水里烫一下,使刀口张开,去腥味。

3.炒勺放入熟猪油、白糖和甜面酱,大火推炒。等不再有生酱味时,注入清汤,用手勺调匀。汤开后放绍酒和酱油,再将烫过的鱼放入汤内。再烧开后,改微火片刻。等汤汁去三分之一时,将炒勺移旺火上烧开,快速将鱼捞出,放入鱼盘之中。

4.留有汤汁和炒勺继续放旺火上,并用手勺不停地搅动,浓汤汁后淋香油,浇到鱼盘中的鱼身上,再撒上姜末即成。

功效:

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强身健体。

乾隆与易牙五味鸡

据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易牙,很崇拜彭祖的烹调技艺,曾三到彭城学习烹饪技艺,创制了“易牙五味鸡”等食疗菜款。相传清乾隆皇帝与纪晓岚下江南途经徐州,在“易牙居菜馆”吃了此菜,尔后赞赏不绝,并题文作对。乾隆题上联:“一溪乌鸡,鸡羹传世。”纪晓岚题下联:“竹金戋钱,钱铿调鼎。”

制法:

母鸡一只(约2斤半),菜心2棵,鲜猪膘1两,姜4片,五味子、火腿、陈皮、胡椒粉、盐、料酒各适量,清汤2斤。

1.先将母鸡宰杀褪毛,去掉食管、气管、嗉子,再从左肋下开刀,掏出内脏,剁去鸡嘴、爪,洗净待用。

2.把五味子淘洗干净,从开口处填进鸡腹中,再把洗净的肠、肝、心也填进去,把鸡装入砂锅,倒入清汤,同时放入姜、陈皮、盐、胡椒粉,把肥肉膘切莲花刀也放入锅中,大火烧开,文火炖烂。捡去陈皮、姜片不用,配上菜心、火腿,原锅上桌即可。

用法:

食肉饮汤,每次适量。。

功效:

味浓醇鲜,汤清味淡,可滋补强身。

乾隆与松鼠鳜鱼

“松鼠鳜鱼”是姑苏菜肴中的代表作,在海内外久享盛誉。这道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最妙的是还有声。当炸好的犹如“松鼠”的鳜鱼上桌时,随即浇上热气腾腾的卤汁,这“松鼠”便吱吱地“叫”起来。

据说乾隆下江南,曾来到苏州松鹤楼,见神台上有一尾活蹦乱跳的鲤鱼,便指名要厨师做给他吃。厨师将鱼烧成昂首翘尾的松鼠形状,乾隆吃后大加赞赏,“松鼠鱼”便由此出名。

清代《调鼎集》中有关“松鼠鱼”的记载:“取季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作松鼠式。油、酱油烧。”季鱼,应是鲫鱼。不过,古代的“松鼠鱼”是挂的蛋黄糊,而今天的“松鼠鱼”是拍干淀粉。古代的“松鼠鱼”是在炸后加“油、酱油烧”成的,今天则在炸好后直接将制好的卤汁浇上去的。

制法:

鳜鱼一斤半,猪肉汤1两,冬笋丁、香菇丁、番茄酱、绵白糖、香醋、料酒、湿淀粉、精盐等各适量。

鳜鱼用料酒、精盐调匀,蘸上干淀粉。番茄酱、猪肉汤、绵白糖,香醋、料酒、湿淀粉、精盐调成汁。将两片鱼肉翻卷,翘起鱼尾成松鼠形,提起鱼尾放入油锅,炸三十秒定型,整鱼入油锅炸至淡黄色捞起,盛入盘中拼成松鼠形。蒜末、笋丁、香菇丁、青豌豆炒熟,加味汁调匀,加熟猪油、香油搅匀后浇在鱼上,撒上熟虾仁即可。

用法:

每日酌量食用。

功效:

外脆内嫩,甜酸适口,色、香、味俱全,可开胃强身。

乾隆与燕窝八仙汤

历代皇帝都要到曲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过七次,因而“孔宴”也因之名扬天下。

“燕窝八仙汤”是孔府在慈禧六十大寿时进贡的宴席菜之一,是聚鱼翅、鱼肚、竹荪等八味名贵珍馐为一肴的佳品。八种原料各有其形,恰似一幅“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彩绘,以“八鲜”谐音“八仙”命其名,寓意深远。

1862年12月30日,刚刚即位不久的皇帝载淳除夕前的晚膳就有燕窝八仙汤(《清代档案·御菜膳房》)。

制法:

炒勺置火眼上加水烧开后,分别将鱼翅、鲍鱼、鱼肚、竹荪、葛仙米、口蘑和芦笋氽透捞出;把鱼翅撕成绺状,鲍鱼片成厚片,鱼肚切成剪子条,竹荪斜刀片成小马蹄片,口蘑大的一片为二,芦笋每根撕成两三条,放入盘内,用热高汤投过两次,滗去汁水,放入瓷盆内备用。

将燕菜撕开放入碗内,加入碱粉,冲入开水浸泡涨发后,再用开水投净碱味,摆在次盆上面。

炒勺置火眼上,加入三套汤、料酒、精盐,开后大去浮沫,冲入次盆内即成。

用法:

吃菜饮汤,早晚适量。

功效:

料来之于山珍海味,鲜嫩爽脆,咸鲜适口,可滋补健体。

嘉庆与道口烧鸡

豫北滑县道口镇,素有“烧鸡之乡”的美誉。道口“义兴张”烧鸡创制于清朝顺治年间,盛名于乾隆中后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滑县志》记载,起初,由于技术条件差,尚未具特色,生意并不兴隆。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现在的烧鸡大师的先祖张炳,一次在大街闲逛,偶遇一位曾在清宫御膳房做过厨师的老友,得到“要想烧鸡香,八料加老汤”的秘诀。八料为陈皮、肉桂、豆蔻、白芷等,张炳按其用法、用量,依法烹制,不断进行改进,从此他的烧鸡声誉大振。

据说一次嘉庆皇帝出巡,路过道口,忽闻奇香而振奋,随从将烧鸡献上,嘉庆尝后大喜说:“色、香、味三绝!”自此,道口烧鸡成了清廷贡品。

制法:

选用二斤半左右的嫩公鸡为原料,先在宰好洗净的鸡身上涂上蜜糖水,投入油锅内用花生油炸成柿黄色即捞出,再放在兑上老汤的卤锅内,加酱油、盐、酒,配以陈皮、肉桂、丁香、苹果、砂仁、豆蔻、白芷、老姜等八种香料,用猛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焖煮而成。

用法:

佐餐,每次适量。

功效:

肉酥骨脆、肥而不腻、醇香浓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强身健体。

道光与鸿茅药酒

鸿茅酒始创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它产于内蒙古凉城县的鸿茅古镇。

独特的地域风貌、气候环境、原料宝藏、上乘水质、酿造工艺,造就了鸿茅基酒的绵爽清冽,香醇宜人。

清乾隆四年(1739年),山西名医王吉天到包头行医,途经鸿茅古镇,为古镇风光及佳酿所动,买下鸿茅基酒酿制缸坊,将自家历代秘传的中草药秘方用该酒浸提,发明了鸿茅药酒。

清道光十年(1830年),大同府官员带鸿茅药酒敬献朝廷。道光皇帝饮用后甚喜,钦定鸿茅药酒为宫廷御酒。

制法:

精选人参、麝香、虎骨、红花等60多种上乘药材,用陈酿高粱白酒加糖溶化,经蒸煮浸提精制而成。

用法:

早晚1杯。

功效:

酒香浓郁,药力平和。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强身健胃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