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销售心理学大全集
5280800000008

第8章 萝卜青菜,必有所爱——成功销售从了解客户心理开始(7)

客户:“这套百科全书有些什么特点?”

销售人员:“你看,这套书的装帧是一流的,整套都是这种真皮套封烫金字的装帧,摆在您的书架上非常好看。”

客户:“里面有些什么内容?”

销售人员:“本书内容按字母顺序编排,这样便于资料查找。每幅图片都很漂亮逼真,比如这幅,多美。”

客户:“我看得出,不过我想知道的是……”

销售人员:“我知道您想说什么!本书内容包罗万象,有了这套书您就如同有了一套地图集,而且还是附有详尽地形图的地图集。这对你们一定大有用处。”

客户:“我是为孩子买的,让他从现在开始学习一些东西。”

销售人员:“哦,原来是这样。这套书很适合小孩子的。它有带锁的玻璃门书箱,这样您的孩子就不会将它弄脏,小书箱是随书送的。我可以给您开单了吗?”

(销售人员作势要将书打包,给客户开单出货。)

客户:“哦,我考虑考虑。你能不能找出其中的某部分比如文学部分,让我们了解一下其中的内容?”

销售人员:“本周内有一次特别的优惠抽奖活动,现在买说不定能中奖。”

客户:“我恐怕不需要了。”

对客户来讲,“值得买的”不如“想要买的”,客户只有明白产品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才会购买。在销售时,如果销售人员只把注意力放在销售产品上,一心只想把产品推给对方,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样,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更多,因为你可能推出了一件产品,但从此失去了一个客户。

这位销售人员给客户的感觉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好像他需要的就是客户需要的。他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对产品进行理解,然后强加于客户,让客户感觉:这样的书是你需要的,而不是我需要的。

所以,以上的失败只是源于销售人员的疏忽,他自顾自地说话,没有仔细想一想对方的需求,其实客户已给过他机会,只是可惜他没有及时抓住这样的信息。

因此,一场不欢而散的谈话所导致的失败结局也就在所难免。

让客户自己说服自己

销售心理学一点通:推销员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对他们购买的产品感到满意,从而自己说服自己。

客户时常会这样表示:“我已经有了……目前还不需要”、“我拿不了主意”、“以后再说吧”等等。面对客户的这种信息,行销人员要在交谈中有意识地引导客户发现自己的需求。

[案例一]

销售员:“您好,我是××电器公司业务员杨威,我打电话给您,是觉得您会对我公司最新推出的LED电视机感兴趣,它是今年最新的款式,全新配备了200Hz智能动感技术,色彩更艳丽,清晰度更高,而且是超薄的,还节能省电……”

客户:“哦,我们的电视机,凑合着还能用,LED电视目前还不需要。”

销售员:“哦,是这样,请问您喜欢看体育比赛吗,比如说F1赛车?”

客户:“是啊,F1是我最喜欢的体育赛事了。”

销售员:“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过,看比赛的时候,画面会有抖动和闪烁的现象,看着非常不清晰。有时候,还有拖尾现象。”

客户:“是啊,是啊。每次都让我非常郁闷,但我一直认为电视机都是这样的。”

销售员:“不是的。其实采用一些智能技术之后,就可以消除这些令您不爽的现象。比如说我们的这款电视,就可以通过自动分析相邻两帧的运动趋势并生成新帧,彻底消除画面的抖动和闪烁现象,画面就像丝绸一样平滑顺畅。要不您改天来亲身感受一下?”

客户:“听起来不错,那我改天去看一下吧。你们最近的地址在哪儿?”

[案例二]

情人节的前几天,一位销售员给客户家里打电话推销化妆品。接电话的是男主人。

销售员:“先生,我是×××化妆品公司的美容顾问罗斯,我们公司的化妆品是公认的好牌子,深受广大爱美女性的喜欢。我想您的夫人可能想买套化妆品。”

客户:“化妆品?我太太没准会喜欢,她一向就爱打扮。但她今天不在家,我没法替她拿主意。”

销售员:“先生,情人节马上就要到了,不知您是否已经给您太太买了礼物。我想,如果您送一套化妆品给您太太,她一定会非常高兴。”

客户:“嗯。”

销售员(抓住时机):“每位先生都希望自己的太太是最漂亮的,我想您也不例外。”

客户:“你们的化妆品多少钱。”

销售员:“礼物是不计价钱的,要送给心爱的太太,当然挑最好的。”

于是一套很贵的化妆品就推销出去了。

客户最不喜欢被人说服和管理,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对于新客户而言,你还不足以让他产生对你的信任。这个时候你最好别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客户。人们讨厌被推销员说服,但是喜欢主动作出购买决定。推销员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对他们购买的产品感到满意,从而自己说服自己。也就是让客户认识到自己的需求。

案例一中的销售员就很善于引导顾客发现自己的需求。

首先,肯定客户的说法。销售员向顾客介绍LED电视机,而顾客表示暂时不需要。这时候,如果继续向顾客介绍产品,得到的回答必然是拒绝。销售员很聪明地及时打住了。

然后,话锋一转,问顾客是否喜欢看体育比赛。这是很家常的提问,顾客不会有防范意识。接下来就自然地提到电视机技术,从而激发顾客对LED电视机的兴趣。之后的产品介绍就水到渠成了。这个过程是销售员为客户创造需求的过程。最终以销售员的胜利而结束。

跟案例一类似,案例二中的销售员是抓住了情人节这个契机推销成功的。

首先,推销员反复向男主人介绍化妆品的好处,结果并不理想。这时,销售员灵机一动:“如果您送一套化妆品给您太太,她一定会非常高兴。”结果那位男主人果然心动,当他询问价钱时,推销员又机智地说:“礼物是不计价钱的。”最后化妆品以原价成交了。推销员正是抓住了“情人节”这个契机,成功销售了昂贵的化妆品。抓住新旧需求的拐点,既是考验销售员的随机应变能力,更是一场与客户的博弈。

“没有需求”型的顾客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真的没有需求,只是出于本能的防范心理,不愿意被销售员缠住。但是销售员如果能发挥思维优势,提出让顾客感兴趣的事情,他也愿意和你交流。这时候要及时把握好客户关注的焦点,让自己有机会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掌握好客户的真正需求所在,进而促进成交。

赞美是不流血的刀子

销售心理学一点通:赞美能够获得客户的好感,采用赞美的策略确定能辅助生意的成功。

李波是某油漆股份有限公司的推销员,这个公司刚刚开发出一种新型油漆,虽然广告费花了不少,但销售收效甚微。这种新油漆色泽柔和,不易剥落,防水性能好,不退色,具有很多优点。这么好的产品推销不出去一定和策略有关,李波通过仔细调查,最终决定以市内最大的家具公司为突破口来打开销路。

这天,他直接来到家具公司,找到总经理,说:“张总,我听说贵公司的家具质量相当好,特地来拜访一下。久仰您的大名,您又是本市十大杰出企业家之一,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这么辉煌的成就,真是太了不起了。”

张总听后,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介绍了本公司的产品特点,并在交谈中谈到他从一个贩卖家具的小贩,走向生产家具的大公司总经理的奋斗历程,还领李波参观了他的工厂。在上漆车间里,张总拉出几件家具,向李波炫耀那是他亲自上的漆。

李波顺手将喝的饮料倒了一点在家具上,又用一把螺丝刀轻轻敲打,但总经理很快制止了他的行为。还没等总经理开口,李波发话了:“这些家具造型、样式是一流的,但这漆的防水性不好,色泽不柔和,并且容易剥落,影响了家具的质量,您看是不是这样?”

张总连连点头:“是啊,最近听说有家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油漆,但并不了解,没有订购。”李波连忙从包里掏出了一块刷了漆的木板,把它放在身边的水池里,然后介绍说:“如果待会木儿板没有膨胀,就说明漆的防水性很好,如果用工具敲打,漆不脱落,放到火上烤,漆不退色,就说明漆的耐用性很好。”就在张总赞叹效果的时候,李波亮出了自己的推销员身份。这家公司很快就成了李波公司的大客户,双方都从中受益。

客户最初与推销员接触时,必定会进行初步的判断,接触这个人是否对我有利,他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但是,由于判断是需要大量的信息的,而在不完全了解推销员的情况下,进行判断是不准确的,于是客户不得不采用感性的感觉来帮助判断,因此推销员在开始遭到拒绝也就很正常了。为了避免遭到客户的直接拒绝,此时推销高手就需要来消除客户的防范心理,案例中的李波就是这样成功的。

首先,李波在见到客户时,并没有直接称赞自己的油漆多好,而是从赞美这家公司的产品入手。这让总经理的心里非常受用,防范心理逐渐减弱。

其次,总经理在高兴之余,带领客人去参观其产品,李波趁其心情愉快,在车间内,点出了家具公司的产品的油漆性能差,直接影响了家具的质量,并在这个时候,展示了本公司最上乘的产品。相比之下,凸显了本公司新型油漆的优点。

李波通过赞美对方,先让客户对自己建立了好感,然后通过产品展示引导客户进行理性思考,于是,客户很自然地接受了李波的建议。就这样,李波争取到了这家客户,达到了推销产品的目的。

可见,采用赞美的策略确定能辅助生意的成功。但在使用这一策略的同时,以下几点也必须注意:

首先,赞美千万不要过头,否则会令人生厌。

其次,赞美一定要是顾客所喜爱的东西,是他引以为傲的,否则无法使顾客心动。

最后,赞美的同时最好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这能充分证明推销员的态度是诚恳的。

给顾客创造疯抢的理由

销售心理学一点通:注意积极地营造促销的氛围,给消费者树立“示范”的榜样,绝对是聪明的行为。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想法:要搬新家了,通常会换一套新的家具家电。拿电视机来说,到了商场一看,同样尺寸同样液晶彩电,价格相差很大,但很多人买的并不是价格便宜的,而是价格高的名牌产品。这个现象让人很困惑,据行家说,国内家电特别是电视机产品质量其实相差不大,用的都是进口显像管。

那为什么人们选择价格高的呢?因为名牌产品给人信赖感,越多的人愿意买品牌,便有其他很多的人会效仿,同样购买市场口碑好的“品牌”。如果其他产品的质量不如名牌的,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这种选择显然是不公平的。

人们对电视产品的质量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实践得来的。电视不像日常低质易耗品那样经常更换,购买一台电视通常要用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人们无法积累感性经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大多受报纸上公布的评比和调查结果影响,或是其他消费者的经验与推荐,如哪种电视销量最大,哪种电视评比第一,哪种电视寿命最长等,而并非完全依据自己的理性来进行购买决策。

有这样一句话:“市场上吆喝得最响的人,往往就是要卖出东西最多的人。”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已经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无论怎样的产品,都面临着同质化的巨大竞争,无论多么“物美价廉”的商品,都可能湮灭在大量的同类产品中。因此,销售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的广告营销,招徕更多的顾客。只有顾客听到了你的吆喝,他才可能关注你的产品。换句话说,只要顾客听到了你的吆喝,他就有可能给你带来商机。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完全是理性的,他们在消费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类因素的干扰,做出感性的消费决策。其中,广告和品牌的效应是干扰其作出选择的重要因素。

广告和品牌的效应实际上就是对于消费者的一种示范效应。示范效应这个名词最早是心理学家对人类行为研究所做的总结,现在已广泛地被经济学家用于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人类的消费行为。所谓的示范效应就是指某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被作为榜样,其他人向他学习而产生的影响。

一个群体中,某些有影响的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尽管在起初被视为有违传统,但逐渐有可能使其成为人们仿效的模式,从而成为未来的主流。示范效应往往是双向的,这就是所谓“坏”榜样和“好”榜样所起的影响。从动态上看,示范效应最终会使少数成为主流。

那么人们最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主流趋势呢?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利·伯克尔的著作《口味的经济学分析》中的理论,可以得到解释。

说来有意思的是,伯氏理论的获得竟和他经常陪太太去餐馆有密切关系。当时,在加利福尼亚有两家海鲜餐馆。伯克尔发现他太太总有一个很奇怪的行为,就是在两家餐馆中,她总选座位被占满的那家。而在伯克尔看来,两家餐馆质量完全一样,差别在于,其中一家餐馆人多,而另一家人少得可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经过细心观察研究,伯克尔得出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理论之一:理性的人们支持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其他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简称这就是消费的示范效应。

用示范效应解释大家的就餐行为,就是每个人在不知道选择哪家餐厅就餐时,往往参照其他消费者的选择,哪家餐厅的已有顾客多,说明它的口味一定受欢迎,价格也能被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