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115

第115章 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5)

“坏”女人有人爱

女人“坏”一点,会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在男人审美容易出现疲劳的时代,女人“坏”一点,比漂亮的女人聪明,比聪明的女人漂亮,对男人来说像雾像雨又像风,与他们总有若即若离,好像出手可得,但总差1厘米。对男人来说,越不容易得到的越值得牵挂。因为“坏”一点,调皮不闹,世故不俗,热情似火,坚强如铁,既不是男人的包袱,又是男人的开心果,他们没有理由不爱。

“坏”女人不吃亏

没有真爱的女人是可悲的,因此每一个女人都渴望有一份真爱。一个漂亮的女人,会在众多的爱中迷茫,不知道哪份爱真哪份爱假。也许曾经最让你心动的爱,到头来却是残酷的笑话。女人“坏”一点,学会恋男人更会炼男人,学会不仅看男人的嘴巴,学会透视男人的心,从众多的爱里找出一份最适合自己的并真正爱自己的人,与他经历和享受生活,不让他离开,彼此看着对方慢慢变老!

“坏”女人不贬值

年轻漂亮的女人是黄金,但是如果不小心爱护,就会在几年之后变成黄铜,再从黄铜变成烂铁。女人要是“坏”一点,就能什么游戏都去玩,却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选择,输有价的,不输无价的,进退自如,收发自如,掌控局面。女人“坏”一点,就会用脑思考用手做事,而不是用手思考用脑做事。她们一时可以失去人格,但不会失去智商,让自己成为永久的黄金。

“坏”女人不受伤

女人“坏”一点,就会清楚在这个社会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她们会不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不活在别人的评论中,潇洒地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女人“坏”一点,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爱自己,所以她们懂得忽略知道放弃,选择低成本做人做事,在“坏”女人眼里,结果永远大于过程,所以“坏”女人很少会受伤。

“坏”女人很自由

女人“坏”一点,就会参悟到世界上对自己来说,根本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所以自己说过的话可以不算,爱过的人可以再换,何必跟自己较真较劲?今天对女人来说才是最真实最重要的,想做什么就得做什么,没必要惦记着不知道有还是没有的明天!“坏”一点,就能让女人开朗乐观,风流不下流,放松不放纵。把自己变得阳光一点,灿烂一点。不去刻意地去做人,而是活出绝对的自己。没有矫情,没有做作,清清爽爽简简单单地活出真正的自己。女人“坏”一点,让自己的生活中没有不可改变的条条框框,追求的就是自我自然自由自在,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坏”女人很快乐

生活是属于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自找的烦恼只会让自己伤心。想开了就是开心,满意了就是快乐!不难为自己就是快乐,把自己记忆中的垃圾文件删除,也是快乐的。女人“坏”一点,会把工作和生活当做一种享受,把该经历的经历了,把该体验的体验了,把在乎不起的忽略了。“坏”一点的女人,不会等到自己弥留之时说:活着就是遭罪。对她们来说:活着是在享受快乐

“坏”女人没遗憾

女人最怕自己一错再错,只能从众去选择最好的,而不能特立独行做一个最好的选择。人生不可能完美,但可以做到没遗憾。女人“坏”一点,能一眼辨别出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而不死因为因为天真,因为幼稚,让自己这朵鲜花插在牛粪的。因为女人“坏”一点,就不会欺骗自己,自己不欺骗自己,别人就无法欺骗自己,更不会有成千古遗恨的一次失足。

女人“坏”一点的好处还有很多,女人自己做了才能真正体会到。所以,女人,可以“坏”一点,也必须“坏”一点。

女人应该对自己好一点,让自己“坏”一点,为自己打造完美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值得的。

第三十九节 回路障碍:为什么记忆没有想象中的可靠

为什么大脑只记想记的内容

当人们在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某种痛苦经历时,通过会说:“时间真是个好东西!当时我以为自己再也不可能走出来,但现在想来其实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说这话的人其实已经对过往的那段淡忘了。

其实,这种淡忘不是时间的作用,而记忆选择性地遗忘了我们心中不想记得的细节。选择性记忆是传播学中受众选择性理论中的一点,它是指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被注意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往往只能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和会被遗忘。我们以下面这个上下电梯的案例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人们的记忆与心理。

一群人正在站在电梯口等候,一会儿,电梯的门开了。要人们上来时,电梯操作员把门关上了,这个电梯里除了电梯操作员以外还有12个人。这时电梯操作员特别注意上下电梯的人数。

2人下 3人上

3人下 4人上

8人下 6人上

4人下 3人士

6人下 12人上

7人下 4人上

这时,如果有人问电梯操作员电梯停了几次?恐怕他会很无语,因为他只注意到了上下电梯的人数。

事实上,如果我们也照样做一次。大概多数人几乎不会注意电梯停了几次。因为在电梯上记数人数时,人们不注意电梯停的次数,只注意上电梯的人数。其结果多数人都记住了上来的人数,

而没有注意电梯停的次数。也就是说,没有注意的事就忘掉了。换句话说,只要打算记得的。我们就能记住。这就是选择性记忆。

张旭是一名高中生,在这个青春萌动的年龄,他偷偷喜欢上了一位同班女同学。于是,他把有关的个人信息打听得一清二梦,比如,她的生日是三月二十一日。

自此以后,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每当张旭无意中看手表时,时间一定与是一、二、三的三个数字有关,比如一点二十三分、十二点三分、三点二十一分等等。

为什么每次看手表,都刚好是一、二、三有关的时间?张旭很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心想这绝对不是偶然,一定隐藏着什么含义,甚至有什么启示。

张旭的这种情况也叫选择性记忆,因为在他的心里把有关这个女孩的生日与自己的手表时间联系起来了。他一天当中会看好几次时间,但是当他看到的时间与一、二、三这个三个数字相关的时候,就记得特别清楚。因为他内心里关注这些。而当看到的时间与一、二、三无关时,他就不是太在意。比如说,要是时间是五点四十五分,甚至会忘了曾经看过手表。

我们的记忆会刻意只留下感兴趣的记忆,其他无关紧要的事,即使实际看过或听过,也会忘记。当然它们其实还留在潜意识里,只不过有时是刻意不去回想,有时候是想也想不起来。

为了更好利用选择性记忆的魔力,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可制订各种各样的日标,有长远的、短期的,目标越具体越能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

当然,我们还要把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具体的记忆任务,确定“记什么”.“记多久”和“记到什么程度”。从而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人们为何记住开头结尾忘记了中间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在回忆起原本背诵很熟练的一则文章时,往往是对中间的内容模糊不清,甚至会漏掉,而开头与结尾部分印象最为深刻。想当初我们明明是从头到尾地记得得一字不差,为什么一段时间之后,把中间的部分给忘记了。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企1分钟之内的记忆。就其功能来说,短时记忆与感觉记忆不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石被意识并且也是未被加工的,而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

短时记忆存在的最有力证据来自所谓的自由回忆实验。其做法是给被试者按一定的顺序呈现若干个音节、字词或其他项目,然后要求被试者尽量回忆出已学习过的东西,但不必按照原先呈现的顺序来回忆,故称做自由回忆。

将自由回忆得出的结果与原先呈现的顺序加以对照,就可以发现在原来的刺激系列中,不同位置上的刺激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均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系列位置效应。

对词表开始部分单词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这种现象称作首因效应。关于首因效应,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者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者认为学生A更聪明。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式,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与首因效应相对的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

弥子瑕是卫国的美男子,是卫灵公的近臣,很讨卫灵公的喜欢。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捎信的人在当天晚上把消息告诉了他。弥子瑕顿时心急如焚,可是京城离家太远,怎么能尽快赶回去呢?弥子瑕不顾个人安危,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马车送他回家。但是,卫国的法令明文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罚弥子瑕,反而称赞道:“你真是一个孝子啊!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

有一次,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览。当时正值蜜桃成熟的季节,满园的桃树结满了让人垂涎欲滴的蜜桃。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蜜桃,咬了一口,觉得非常好吃,就把剩下的递给身边的卫灵公,对他说:“这个桃子很好吃,你也尝一尝!”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吃剩的桃子,高兴地说:“你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表明你爱我呀!”

但是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容颜衰老了,卫灵公也因此丧失了对他的宠爱。这时,弥子瑕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不仅没有像过去那样迁就他,反而降罪于他,还对别人说:“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还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这不是看不起我吗?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真是太可恶了!”

卫灵公在弥子瑕年轻时宠爱他,迁就他;当弥子瑕年老色衰时,则忘了他过去的好处,只以眼前的事情作为判断和对待他的依据,这是典型的“近因效应”的例子。

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人们在记忆某则陌生的文章内容时,开头和结尾更易于回忆,再现率更高,记得牢;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在回忆的正确性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员多的是中间部分。

当然,在人际交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避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偏激之处,应该全面了解他人的情况,避免以片面的印象取舍、下结论;而我们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则要始终如一,不能凭着过去或者近期的表现而有所懈怠。

为什么说我们记忆并不可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忘记了放钥匙的地方;在回家的路上忘记去取干洗店里的衣服;明明记得把衣服放进柜子里,却在沙发上找到了;碰到一个原本认识的朋友却无论如何记不起了他的姓名……

诸如此类的事件经常发生在生活中,难道是人们的记忆出差错吗?实际上,人们的记忆信息并不是现实的复制品,每次回忆都是一个信息重新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还要受到个体主观意识的制约。记忆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可靠。

杰克和彼得在同一个体校,还是一个队里的运动员。一次,两人因为一点小事动起来了手。两人都叫到校教导处询问事由。彼得正确地记住了杰克掐他的喉咙,至少有一瞬间抓住了他脖子的前部,后来是助理教练把他们拉开了。

杰克则生气地说,彼得先动手打了自己,后来是他自己先停了手,才导致事件没有进一步恶化。就在杰克与彼得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时,一卷录像带出现了,这卷录像带完整地记录了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

助理教练没有像彼得说的那样将他们分开,但也不是杰克所说的是对方先动的手,而是彼得在训练时不小心碰倒了他。

虽然彼得的记忆发生了变化,但却不是没有规律地、任意地改变,而是至少遵循了他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原有的知识经验。

在看到那卷录像带以后,彼得说道:“我清楚地记得发生了什么,这卷的录像带也证明了发生了什么。我想,这样的场面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突然了,直到现在我仍不认为我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大家从录像带中已经看到了,我并没有撒谎。当大家都过来拉开我们时,教练就站在离我5英尺的地方,所以我记得是助理教练把杰克拉开了。”

为什么杰克和彼得两个当事人的回忆如此不同?可能是记忆发生了扭曲,也可能是他把记忆的细节重新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总之已经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