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40

第40章 给自己上一个阀门(12)

善于攀谈者不易受排挤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类人经常能够在工作交际上、商务应酬中都如鱼得水,仔细观察他们的共通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通常都是非常善于攀谈的,他们几乎总是能和任何人相处得宜、和睦融融。而有些人则在交谈中非常被动,或感到拘束无比,羞于启齿;或觉得找不到共同话题,无法交谈,这些很少主动攀谈的人则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排挤。也许是因为害羞,也许是因为谦虚,职场上许多人总认为:“等别人来跟自己说话时再热情地回应就好,没必要主动地攀谈。”

然而,即便本人希望表现出谦虚的态度,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像这样“沉默是金”的态度非但无法留给对方好印象,反而还可能导致糟糕的人际关系。

理由在于,“经常保持沉默而不会主动与别人交谈的人”在他人眼中看来总有着冷漠甚至令人畏惧的严肃形象。过于沉默的人容易令人惧怕,有时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厌恶感。日本人在国外总是不受好评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他们过于沉默。

再者,抱有“等待对方主动与自己交谈时再热情回应”这样被动的想法,往往只会增加对方的反感,这是由于在无法窥知对方内心意图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情绪紧张,增加内心压力。

能言善道的人,不一定时时受欢迎,但会调动气氛的人,人缘一定不会差;有时候真诚的人会受人欢迎,但大多时候八面玲珑的人才会左右逢源。因为我们和人交谈,往往要考虑整体的环境、别人的心理、事情的效用,否则你很有可能会显得格格不入。这些说话技巧做不是为了虚伪、巧言令色,而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菲利浦·艾文博士曾做过以下调查并提出一份报告。该调查是以五岁及六岁的儿童为对象,首先将他们分为最受欢迎及最不受欢迎的两组。接着分别调查两组儿童的性格,结果发现受欢迎的儿童们均拥有以下特质:

愿意帮助其他爱说谎的儿童

愿意将秋千借给爱生气的儿童

即使转学也能很快交到新朋友

与不受欢迎的儿童相比,最受欢迎的儿童“改善关系的行动”的次数是他的两倍,而“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行动更达到他的六倍。但是,单纯地做个“乖孩子”与“好孩子”的儿童则不一定能受到欢迎。

简而言之,想要成为受欢迎的人气王,除了主动积极地建构人际关系外,当人际关系出现裂痕时,也要懂得马上采取补救的措施,这才是使人气能够持续、长久的秘诀。

主动交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进一步融洽的润滑剂,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在职场上,不管你从事何种商业活动,与人攀谈不仅能使你多了解信息、掌握信息、传递信息,而且能帮助你调节人际关系,对于你的人际交往和事业是大有裨益的。得体的语言表达能使人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尤其对职场新人来说,主动跟同事攀谈很重要。比如早上上班说声“早上好”,下班回家说声“拜拜”等能增加同事对自己的好感;工作中多跟同事请教、学习,平日里多关注、赞美同事,如“你今天穿的衣服颜色真好看”等细节也都可能大大改变同事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从而也可能为自己提供工作上的帮助和支持,被排挤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主动沟通并积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个沟通也必须是积极的,不是为了沟通而沟通。攀谈的策略是应时而变、随处而化的。正式的场合里你需要表现地彬彬有礼态度谦恭,在悠闲些的境地你该显得随和亲近仪态轻松。比如在商务环境下,你应当儒雅庄重地主动与人握手,并自然地带有职业性地介绍自己。因为一般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更愿意了解你是什么人,从事什么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的谈话将仅仅局限于工作)。

人际交往中面对众多的陌生人,你只要主动、热情地同他们说话、聊天,并在话语中逐渐摸索、试探,总会找到投机的话题。初次交谈,窘迫心理在所难免,如果你又足够的信心和超人的勇气,主动开启你那如金的“贵口”,成功肯定属于你。

你是谁的翻版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崇拜的对象,可能是父母、可能是亲戚朋友、或是明星、伟人等等,回忆一下那些你在早期生活中从人们那里汲取的信息,他们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简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哥哥,她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天她拿着全是A的六年级成绩报告单回家,她的母亲看到之后惊奇地叫了起来:“像你这样的人如果也变成一个聪明人,那不是很滑稽吗?”有时候,像这样给你压力和怀疑的信息是通过肢体语言、语音语调和脸部表情来传递的,比如当你宣布你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中谋得了一个角色,你母亲扬起她的眉毛,或者每次当你碰到一个值得庆贺的事情,都会被一次丑陋的家庭争吵给毁了。

想一想以下信息:让你感受到成功的压力,将疑惑传递给你,无论你成功与否都在背后支持你。

想象这些信息是怎样影响了你的生活,如今这些是你在心里跟自己交谈的内容,还是这些来自外界的声音已经变成了你内心的声音?尝试你是否能够以积极的话语来跟自己进行内心的对话,鼓励自己的内心对话对你的身心都有好处。当你的关注点有意识地从负面情绪转移到正面情绪,你就是在打破固有的大脑运行模式,而在你的大脑中创造出一个新的运行模式。

拖延者一般都有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所有这五个倾向在每个家庭中多多少少都存在着,或许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基本倾向,也可能你在其中接收到一堆令人混淆的信息。

在以个人成就为取向的家庭中,施压倾向是很明显的。唯一值得赞赏的就是表现一流,有优点并不算数,要完美才行。如果你被认为只能是第一,而不能稍有表现不佳,这样的压力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从而造成一个人的适应不良,导致完美主义和拖延症。

表现平凡是无法被接受的,这种态度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要不是外部因素的干扰,你的表现会是一流的。这似乎在说,你真实的能力不足以证明它自己,而要靠虚假的装点才能达到真正优秀的地步。

成功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家庭。

瑞可是一个聪明的墨西哥裔美国人,他是他们那个加利福尼亚小村庄里第一个从大学毕业的人。小镇上的每一个人都对他在研究生学院的学业进步津津乐道。当瑞可回家过寒暑假时,他感到许多人不仅希望他能代表他的村庄,还能代表所有的墨西哥裔美国人。这样的称赞对瑞可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担负起这个责任。他在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拖了许多年,因为他总是感到这篇论文还不够优秀。

然而,你在家里感受到的压力,其焦点很可能在于你所做的,而不是你的身份。如果你在家里是否被接受是跟功名显赫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你就会拖着不去冒这样的险,因为这总比在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之后却功亏一篑要强。

第十四节 气场:为什么有些人就是能够影响别人

多说“你”真能促进交流吗

稍微留意一下周围人说话聊天时的习惯,人们不难发现,那些很喜欢用“我觉得”、“我认为”一类的字眼的人容易给别人形成自大傲慢的印象。反而,在跟人说话时,每个句子前面部尽可能地加上“你”字,会立刻抓住听众的心。

临床医学家发现,精神病院的病人说“我”的次数要比正常人多12倍。当病人的状况改善以后,他们说第一人称代词的次数也相应地减少。在心智健全的范围内,你使用“我”的次数越少,你在人们的眼里就显得越理性。事实上,善于社交的人相互间谈话时使用“你”的时候总是要比“我”多。

从别人的角度讲话,在句子中加上“你”这个技巧可以赢得很多积极的反应,比如可以使对方产生自豪感,节省额外的思考。追求快乐、躲避痛苦是生活中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自动地被可以使人快乐的事物所吸引,疏远那些让人不快的事物。对很多人来说,思考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比如一个男生请女生吃饭,单纯说某个餐厅“很棒”的话,女生会疑惑“棒”是指饭菜还是餐厅装修呢?不免会有犹豫。如果选择说:“咱们学校外边新开了一家饭馆,你肯定喜欢!今天晚上咱们去那里吃点东西吧?”这样表达的时候,男生已经首先潜在地帮女方解答了心里将要出现的问题,这样女生就更容易接受男生的邀请。

此外,当你想获得人们积极的回应,尤其是你想获得他们的支持的时候,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你”字当先,这样会使对方感到自豪。

如果你想提前下班和女朋友约会,你想跟上司请假。你猜用哪种说法他会比较容易同意你提前离开呢,“我能早点下班吗,头儿?”还是“头儿,我早点走的话你能应付得了吗?”

要是你使用第一种说法,上司会进一步把你的话翻译成:“没有这个员工的话,我能应付得了吗?”需要进行额外的思考,做上司的没有不讨厌这种思考的。

如果使用第二种说法,你的话就先帮上司提出了这个问题,让上司感觉到一种在没有你的时候也能应付局面的自豪感。“当然了”,他在心里会对自己说,“没有你我一样玩得转。”

“你”字当先的技巧在职场以外也有用处。女士们有时候会夸男人的西装好帅,下面哪个说法使你感到更温馨呢,是“我很喜欢你这套西装”还是“你穿这套西装太帅了”?前者只是表达了个人的看法,容易误认为是好感的表达;而后者则扩展到所有人对男人形象的评价,属于普通社交的赞美。因此,善用“你”,对方感觉到被赞美的力度也更大,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在街上与陌生人谈话时,也要把“你”字放在自己前面。比如问路的时候,如果说“不好意思,我找不到XX(地点)”或者“麻烦一下,请问XX(地点)怎么走?”的话,对方很可能不会搭理,但是如果“你”字当先,采用“打扰一下,你知道XX(地点)怎么走吗?” 然后进一步询问:“你们能给我指下具体的方向吗?”这样的表达可以激发陌生人的自豪感,从而提供详尽的指导。

成功者更是善于使用这种“你”字当先的策略谋求最大的利益。

假设你在参加一个会议,一个与会者对你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肯定喜欢听到你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不过,要是你跟他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想象一下他肯定会感到更高兴的吧。

销售人员不要对你的客户说:“这个问题很重要……”,而要通过这种说法来肯定对方:“你说的这个问题很重要……”进行商业谈判的时候,代替“事实将证明……”而使用“你会看到事实将证明……”

说话好像驾驶汽车,应随时注意交通标志,也就是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如果红灯已经亮了仍然向前开,闯祸就是必然了。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里塞的人,也是“我”字的专卖者,站在对方角度,多说“你”可以避免许多冲突。总之,想要人们夸你说话真有水平,想要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千万记得随时随地把“你”字挂在嘴上,轻松交谈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

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人们也都有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即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常自以为是,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生活方式,结果常常令其困惑:自己认为好的,对方不一定认为好;你认为自己为对方付出了很多,但对方也许认为这些付出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纵然你有利人利己的美好愿望,有时也难以被对方接受,最终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多数人际冲突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们过分强调自己的立场,而不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事实上,他的做法与你的看法不同,并不代表他一定是错的,而你一定是正确的。如果你处在他的位置上,在同样的状况下,你的做法可能与他并没有什么不同。假如能换一个角度,总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改善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从换位思考做起的,宽容这一美德的得来,也开始于换位思考。

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达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寻求他人的支持与合作,营造利人利己的双赢局面,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凡事要从对方的立场去想想:“如果我是他的话……”

上海有一位陈师傅开出租多年,从来没有被顾客投诉过,也没有与顾客发生过争执。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陈师傅说,主要是他能够站在顾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顾客要到的地方不让停车,他会用一句话加一个小动作使顾客满意。他说:“小姐,你看好价钱,25元。”然后,陈师傅将计价器抬起清零,接着说:“这里不让停车,以下的路程算我送你的。”乘客听到这样的话,看到这样的动作,多数会说:“没关系,师傅,你该怎么算还怎么算。”陈师傅听了心里也暖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