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48

第48章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3)

1998年1月,美国西夫韦连锁超市(Safeway)开始执行“优质客服政策”,要求所有员工面带微笑并与顾客进行眼神交流。如果顾客使用支票或信用卡付款,那么收银员需要快速浏览顾客的姓名并表示谢意,如“谢谢,某某先生,感谢您来西夫韦购物”。这一政策是彻头彻尾的平等主义。它要求男性员工和女性员工以相同的方式答谢男性顾客或女性顾客。在大多数情况下,如男性员工对待女性顾客、女性员工对待女性顾客,这个政策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当女性员工对待男性顾客时,这项政策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当女性员工凝视男性顾客的眼睛并面带微笑地称呼他们的姓名时,有些男性顾客自然而然地认为她对他们感兴趣,所以在这之后的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频繁骚扰女性员工。最后,5名女性员工控告超市的政策实际上是性别歧视,要求停止执行这项政策;最终超市与她们进行庭外和解,取消了这项政策。 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社会上的轶事趣闻,它是有科学根据的。在一个实验中,一对男女被试进行了5分钟的谈话,然后实验人员安排另外一对男女被试观察整个谈话过程。在谈话结束后,男性谈话者与男性观察者认为女性谈话者更具诱惑力,而两位女性的观点则完全相反。男性被试认为自己的性诱惑力会对女性被试产生影响,而女性参与者并不持有同样的观点。因此,男性和女性在参与或观察相同的活动时,男性似乎更能够察觉出性关系的可能性。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在中性的环境下,为什么男性更容易产生性趣?两位进化心理学家马蒂·哈叟顿和戴维·巴斯提供了相关的解释。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通常会产生错误的后果,但是有些错误的后果可能相当严重。自然选择和性选择能够将错误产生的代价、而不是错误数量降至最低。例如当一名男子推断他碰到的一位女子对他有性趣,那么他可能产生两种错误:他可能推断她有性趣,其实不然(错误肯定),或者他可能推断她没有性趣,其实不然(错误否定)。这两种错误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在错误肯定的情形下,他将会被拒绝,也许遭到嘲笑或被扇耳光。在错误否定的情形下,他就失去了性交并增加繁殖成功率的机会。错误否定的代价要大于错误肯定,因此男性经常高估女性的性趣。

那么,对于女性而言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如果一位男性对一位女性有性趣,这其实是因为他对这位女性有好感,所以女性不需要惊慌。尽管男性可能高估女性对其的性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也会高估他的姐妹对其他男性的性趣,因为他们需要保护她们免受其他不相关男子的性骚扰。也就是说,男性只有在碰到可能进行交配的女性对象时,他们才会出现高估对方性趣的行为。当然这些女性对象不包括他们的姐妹,相反,他们还会保护自己的姐妹。

其次,女性应该低估男性的浪漫承诺。因为对女性而言,错误肯定的代价(认为男性信守浪漫承诺,其实不然,接着怀孕后被抛弃)远远大于错误否定的代价(认为男性不会信守承诺,其实不然,然后失去了维持浪漫感情的机会)。一位女性如果失去了与一位男性建立天长地久关系的机会,那么她能够很快与另一位男子建立类似的关系,天涯何处无芳草。否则,如果这位女性错误地遇到一位不负责任的男性,她可能会怀孕并彻底失去了以后与其他男性建立浪漫关系的机会。

男人就是这样容易想歪,女人在与其沟通时,要尽量明确意思,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为什么师生恋容易产生

老师,在人们心目中是教书育人的崇高形象,与学生之间向来是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传道授业者与学习新知者的关系。但是师生之间也可能萌发爱情,作为禁忌之爱,师生恋是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常出现的题材,琼瑶的小说《窗外》讲述了江雁容爱上了语文老师,老师由原先的疑惑、拒绝,到后来的接受和投入。但临近高考的学生和已婚的老师之间,注定是一场面临家庭和社会道德非议的恋爱。日剧《魔女之条件》则描述了女老师未知在凛冽的清晨和一个男生相撞,而这,就是缘分的开始。但两人的相爱遭到了学校、男孩母亲、女老师男友甚至法律的阻碍。

恋师现象是青少年性意识、性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它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但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国外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性的反感时期;第二阶段,对异性的狂热时期;第三阶段,浪漫的恋爱时期。恋师是向往年长者时期。由于在青少年后期,他们心中的父母形象变得从未有过的渺小,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得强烈,逃脱家庭、远离父母监护的愿望膨胀,渴望着能重新选择一种活法。但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束手无策的感觉萦绕着他们,他们渴望理解与帮助。环顾周围他们发现,与自己朝夕相处,关爱关心自己成长,传道解惑的老师,有阅历,有才华,有智慧,充满成熟之美,很容易地占据了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于是有一些学生对异性老师产生爱慕之情,执著地追求。在学生已经认为师生恋是违背社会道德时,炽热、痛苦的感情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不能自拔。

青少年中出现的恋师现象,是恋母或恋父情结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是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来完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爱抚、家庭氛围的影响深刻,父母的过分溺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没有很好地完成自我成长。他们在潜意识中渴望得到父母般的关爱,对父母的爱很容易转移到关心爱护他的老师身上,并误把它当成一种爱情。

恋生现象的出现,似乎在社会中有违师德。因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占有变得轻而易举。因为老师在学生心里的地位比较高,老师的形象代表着高尚,老师是成功的化身,一旦老师追求学生,学生有被宠爱的喜悦,能够很快产生反应。另外,人有支配欲望,由于地位的不同,学生处于被支配的位置上,老师易对学生产生同情、占有的心理,于是就可以跨越年龄,冲破角色的规定。如果没有外界的阻力,这种关系就发展为婚姻。

先前提到的关于师生恋的两部作品都描写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被非议,不被认可的情节。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近年,人们对师生恋的看法似乎有所缓和,更加包容与理解。

师生恋从被非议到逐渐被接受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感情、思维等方面的变化。

第一,短短数年内,一些人已从压抑情感的极端走到放纵情欲的另一个极端。当代青少年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让我一次爱个够”、“跟着感觉走,拉着梦的手”等观念,使他们为爱情不顾一切,当然也就不会计较所爱的对象有无家庭等。

第二,当代中国人的婚恋观不是某种单一思潮的产物,有压抑多年的古老欲望的释放,有西方某些社会观念的移植,也有社会转型的催化作用。当情感与欲望冲破了角色的束缚,学生与老师的身份便不再是障碍。

第三,人们变得急功近利,目的决定着行为,左右着情感,于是就有了为了目的的爱情,师生恋也不例外。

第四,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自我的幸福感情放到重要位置。如果师生双方都觉得彼此相爱,生活在一起会感觉到很幸福的话,在没有影响到他人的前提下,这样的感情是应该得到允许和尊重的。

虽然大众对于师生恋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但是作为学生而言,应该更多的是以尊师重道的态度去对待师长,而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要更多地着重于传道解惑方面。

为什么男人对婚姻有天生的抵触情绪

在有关“逼婚”的各种案例中,通常都是女人很憧憬进入到婚姻中,而男人则觉得面对婚姻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是被迫才走入婚姻的殿堂。在一些婚姻以及婚姻关系中,青年男子那份情感,从他结婚那天起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他神经质地发抖,表现出焦虑与不知所措,因而极力想逃脱现实。

这时候,有人会告诉就要做新郎的小伙子,新婚前的恐惧是正常的,要有思想准备,要努力克服它。接着他们就会安慰他说,你一定会克服那些恐惑心理,并且一定会在克服的过程中,慢慢地成熟起来。

那导致内疚的字眼“恐惧”,经常用来解释男人的抵触和消极情绪。它犹如一面旌旗,或者战斗的呼唤,成功地激励着男人们勇敢地去接受严峻的考验,克服困难,以显示自己的刚毅。他就这样抑制了自己隐秘的真实的情感需求。从那时起,当他力求克服恐惧和抵触心理引起的强烈反应时,他非但一无所获,反而为婚姻关系的破裂留下隐患。

正像他婚礼那天置自己内心情感的呼唤而不顾一样,为了维持婚姻关系,他还要继续忽视自己的真实情感。当他感到心烦意乱的时候,他会强忍过去,不了了之。所以,他的许多行为都是违心的,只是为了满足他克服、否定和文饰消极情感的需要,当他没有性欲要求时,他可能惶恐不安,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功能是否正常,同时力图克服自己的“寡欲”。有时下班后不想回家,但为了尽丈夫的责任,还得勉强回去,哪怕到家后内心充满了不快,精神萎靡不振,沉默寡言。白天,即使他满心不愿意,也要从办公室打电话给妻子,因为他感到妻子有这个要求。周末,他得烧菜做饭,跑腿打杂,修修补补,然后完全消极地坐在电视机前,努力去扮演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当他和妻子一道与其他夫妇交往时,他又得扮演好客的主人或招人喜欢的客人,而实际上他对此毫无兴趣。这些都容易使得婚姻不可避免地变为沉重的负担,以致最后破裂。

当婚姻关系濒临崩溃,实际上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时,这些被压抑的抵触情绪,会像洪水一般冲开感情的闸门。只有到这时,他才回忆起昔日的情感,认识到自己当时产生抵触情绪的真正原因。然而在这之前,他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压抑、克服自己的不满情绪,并把其合理化上面。只有到那个时候,他才让长期受压抑的恼怒迸发出来。然而,在这之前,他总倾向于自我仇视,自我诋毁,恨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懦弱无能,或者没有像他所想象的那样,与妻子相处得更好。因此,一些自我诋毁的话,如:“你是个自私的家伙!”或“你根本不懂得爱!”以及有关这方面的各种指责,像一颗颗铁钉,将他牢牢地钉在婚姻的十字架上。

男人始于新婚的内心抵触情绪,并非幼稚和不负责任,而是一种有益的内心冲动。这对年青人来说,无疑是真实的,而男人二十多岁就被父母敦促结婚,这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男性的一大悲剧——他的情感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青春年华匆匆度过,职业和思想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也没有获得较为可靠的经济立足点。早婚将压抑的情感和经济负担压到了他的头上,束缚了他的手脚,使他陷入一种仅仅只能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中,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摧残。

从男性早期的心理状态来看,他们的婚姻似乎没有很好的基础足以使他们得到极大的满足。男性经常为适应情况,达到顶期的目的而努力,但又与他早期所受的教育相去甚远。只好改变自己固有的生活节奏,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结果,他总是有一种被压迫、被掠夺感。而在他人眼里,却一向被看作为一个标准的男士。人们经常听到女人抱怨她们在婚姻中是受压迫的一方,这显然不完全正确。无疑她也被婚姻关系所束缚,但男人的心灵更易受创伤,因为男人在情感上对结婚还缺少充分准备,更易否认和压抑自己的个性。在竭力维持那种婚姻关系的同时,他与真实的自我越来越疏远。

那些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人不妨先看看你准备嫁的男人准备好了吗?

正视婚姻中的残存的心理情结

在婚姻中,我们常会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有时我们对配偶的某个表情、某个动作或某部分性情觉得特别忍无可忍。配偶无意间说了一句:“你真没用”,就可能使我们暴跳如雷、小题大做。顿时,我们似乎在配偶身上,又看到了父母严酷指责的影子;在情绪上,似乎又重新经历了童年被父母苛责讥讽的痛苦。在婚姻中,表面上我们是在与自己的配偶相处,其实是不断重新经历自己过去与父母的关系。婚姻关系,可以说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互动模式的重现。这些残余的心理情结,好似婚姻之河中的漩涡暗流。带进婚姻中的残余情结愈多,要渡过婚姻之河的危险性也就愈高。

这些心理情结,又好似在成长过程中,被设定在自己心版上的“心理程式”。别人按了某个特定的“按钮”,说了某句话或做了某件事时,经过了自己心中程式的解释与处理,就产生了某些情绪或行为反应。可惜,没有多少人明白,我们之所以会生气,其实是与自己相关,别人只不过是按了按钮。使我们产生反应的,是自己心中的“情结”与“程式”,以及我们自己所戴的有色眼镜。

不幸的是,这种不检讨自己的心理情结(程式),只怪别人按了自己的按钮,使自己生气的现象,在婚姻中比比皆是。婚前与父母间的旧情结尚未解决,现在又与配偶彼此伤害,制造新情结,使冲突愈演愈烈。新仇加上旧恨,严重破坏夫妻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