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55

第55章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10)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就有这么一个情节。刘备亲自领兵攻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有将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为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听到后即令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众将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曹操明明知道杨修是个有才华的人,如果留着他肯定对自己有用,那他为什么仅因为军队号令这点事就杀了他呢?这是有原因的。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耍小聪明的人有两种灾祸,一个是被人猜忌防范而招祸,一个是自己会把事情办坏而不能成功。爱耍小聪明的人会得意于一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永远不会取得真正的、伟大的成功。

原本很聪明,很有才智的杨修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他对自己的聪明使用不当,他所显露出来的聪明,在大智者看来,其实是小聪明,大愚蠢。大智者能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对不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多少年来,杨修被提拔得很慢,显然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这他没有意识到,显然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

当人的聪明外露时,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亦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韬光养晦,不知道大智若愚的道理。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真正聪明的人会掌握“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太聪明了反倒不如不聪明,实在是至理名言。从政的人耍小聪明会早早被扼杀在摇篮里,一个处处被人防范的人怎么能真正取悦于上司和同事呢?

有大智慧的人,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很愚笨,其实却很聪明。大智若愚是中国人特有的做人的大学问、大智慧,大勇若怯,以柔克刚;是藏锋露拙,明哲保身;是无所为,而后无所不为,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人生大境界。

大智若愚是大智若愚,人才会清醒,才会冷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这纷纷乱乱的“厮杀”,尔虞我诈的“争斗”;才能超越功利,超越世俗,善待世间的一切,才能居闹市而有一颗宁静之心,也才能做到待人宽容为上,处世从容自如。拥有了大智若愚,你就会感到心灵自由,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解放。凭着这颗自由的心,你再不会为物所累,为名所诱,为官所动,为色所惑。

拥有了大智慧,你才能从容自若地面对一切,才能在成功时不骄不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在失败时不畏流言,不惧攻击,不失去奋斗的力量,不自暴自弃。拥有了这种大智慧,做人就不会失败。

第十八节 大话王:为什么我们愿意说假话也乐意听

说谎是人的天性吗

现在的孩子们小小年纪便能做到说谎不草稿,家长对此特别苦恼,自己明明教育孩子们不要撒谎,为什么他们却还是喜欢说谎?难道说谎是人本能,与生俱来的?

有调查显示,孩子撒谎的种类并不亚于成人,包括无恶意的谎话、社交性的谎话、残酷的谎话、善意的谎话、隐藏事实逃避处罚的隐瞒性谎话,以及蓄意说谎以获利或增加威信的明显谎话。事实说明,无论家长如何教孩子,他们迟早会对你说谎。

针对孩子撒谎的现象,科学家提出了“心智理论”,指出孩子会认识到每个人的想法各异,而他们可利用此情况来欺骗他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点后,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他们说谎了。由此看来,撒谎是人的天性。

美国有项研究,研究人员将一群三岁大的幼童安置在一间房间里,周围摆放了一些新奇的玩具,研究人员告诫孩子们不可以转头去看那些玩具,然后离开。五分钟后研究人员回到房间,问每一位小朋友:“你偷看了吗?”尽管录像显示有90%的小朋友回头偷看了,却只有38%的人说实话。

另一项针对不同年龄层小朋友的实验则显示,小朋友的年龄越大,就越有可能说谎。满五岁的小朋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承认他们偷看过玩具。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心理学家艾尔德.威瑞认为,小孩子天生就是当骗子的料。撒谎的能力大约在三岁左右便与语言能力同时被开发出来。比如,当一个三岁大的小女孩接受祖母所馈赠的礼物时,即使她并不喜欢这个礼物,也会做出热烈的反应。

心理学家认为小朋友说出这类谎话是因为受到了父母的鼓励。生活中,当孩子们犯错不愿承认时,家长—会声言不再爱他们、不再和他们说话、不带他们去旅游,甚至吓唬他们不听话的孩子不能吃饭等等,直到他们就范。

事实上,家长们说出的这些吓唬话并不是真正的当真,不可能不爱他们,也不可能不让他们吃饭,当小坏蛋们意识到这些处罚只是吓唬的时候,就会爸爸妈妈说话不算数;既然他们可以说谎,我当然也可以。当然,如果家长真的处罚了说谎的孩子。这也可能会促使孩子们为逃避处罚而说谎。

因此,孩子愈大,谎话越多越高明,而且说谎得逞又逃过处罚,谎也越扯越多。对此心理学家解释说,当一个两岁的小男孩被吩咐不准吃比麦香面包时,但他还是忍不住吃了。当妈妈问起时,小男孩承认自己吃过,于是妈妈很生气地处罚了他。类似的事情重复发生后,小男孩便知道承认做坏事会遭到惩罚,于是就开始说谎以逃避受罚。

当然孩子们的谎言很快就被揭穿了,他被父母告诫说:说谎是不好的行为,以后若是说谎就得受罚。于是现在小男孩陷入了开始犯难了,假如他犯错了,说真话就会受罚;但如果不说真话,还是得受罚。这样事情多了,小男孩子发现如他的父母并不可能察觉到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情。因此,当错误没有被发现时,他就撒谎;只有当错误被发现,实在躲不时才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她所犯的每一样错误。这样的心理很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长大之后的性格。

在现实中,我们如何辨别他人的话是否真实,避免上当受骗呢?

事实上,说谎者在说谎时往往有心虚的感觉。有时候,说谎的人只有一点点罪恶感;有时候,罪恶感会很强烈,以致露出漏洞,使对方很容易揭穿谎言。十分强烈的罪恶感会使说谎的人痛苦难耐,会令说谎者觉得说谎很划不来,简直是受罪。虽然承认撒谎会受到处罚,但是为了要解除这种强烈的罪恶感,说谎的人很可能会决定坦白招认。

宋宁宗年间,刘宰出任泰兴县令。一次,一个大户人家丢失了一支金钗,四下寻找不见,告到县上。刘宰调查后,了解到金钗是在室内丢失的,当时只有两个仆妇在场,但谁也不承认拿了金钗。

刘宰将两人带到县衙,安置在一间房子里,也不审问。众人都很困惑,刘宰却像没事人一样,饮酒散步,与大家闲谈。

到了天黑以后,刘宰拿着两根芦苇走进关押仆妇的房间,每人给了一根,说道:“你们好好拿着芦苇,明天我要根据芦苇决案,谁要偷了金钗,芦苇就会长出二寸来。”说罢关门走了。

第二天,仆妇被带到堂上。刘宰取过芦苇审视,果然有一根长出二寸。刘宰嘿嘿一笑,却指着手持短芦苇的仆妇大声喝道:“你如何盗得主人金钗?还不从实招来!”那个仆妇战战兢兢,当即跪倒在地,口中喃喃道:“是我拿了金钗,大人如何知道?”

刘宰答道:“我给你们二人的芦苇是一样长的,你若心中没鬼,为何要偷偷截去一节?”仆妇方知上了当。

刘宰正是因为知道撒谎的仆妇有恐惧和心虚感,才用这个测试办法使其自我暴露,辨识出了说谎者。

那些撒了谎且担心被识破的人,心里比较紧张,消化功能受到抑制,唾液分泌会减少,从而吞咽蛋糕和吐出炒米时比较困难;那些诚实的人不会觉得紧张,因而他们的消化系统不会受到抑制,唾液分泌正常,吞咽和吐出食物都较顺利。例如,英国人通过观察嫌疑人吃面包和干奶酪的顺利程度来判断其是否说谎。说谎者因为这种难以消除的害怕感和心虚感,将会让我们成功地识破谎言。

不说“我”的人多在说谎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当我们或身边的朋友明明知道是叙述一个虚假的事情时,说话时会不自觉地不带上第一人称“我”。那么,这样的说话到底是在掩饰内心的愧疚,还是这样更能推脱“谎言不是我说”的责任?

为了帮助美国联邦调查局职员审问嫌犯,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即使最常说谎的人,当他的大脑转换成假装模式时,也会有下意识的信号可以被抓住,普通人可以像测谎仪一样,抓住说谎者的口实。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说谎或被谎言欺骗的次数之多令人震惊。甚至,美国麻省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费尔德曼研究称,每人平均每日最少说谎25次。当然,谎言有不同层次之分,善意的谎言其实是出于尊重,当谎言出于欺骗和伤害时,说谎者往往不愿提及自已的姓名。美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心理学家韦斯曼说,“人们在说谎时会自然地感到不舒服,他们会本能地把自己从他们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比如我们问一个熟悉的朋友:“你昨晚为什么不来参加订好的晚餐”。这时,朋友抱怨说他的汽车抛锚了,他不得不等着把车修好。说谎者往说用‘车坏了’而不说‘我的车坏了’。”

加拿大探索频道的科学节目《每日星球》曾经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谎言监测实验。他们邀请到了好莱坞著名影星和喜剧演员莱斯利·尼尔森作为实验对象,节目主持人杰伊·英格拉姆先后对尼尔森进行两次相同的访问。我们先来看一下对话内容:

第一次的访问是这样的内容:

主持人: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尼尔森:要问起我最喜欢的食物呀,我最喜欢的食物到底是什么?我可以从任何食物中挑选吧?我得说这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其实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我想……我最喜欢的食物应该是番茄酱。

主持人:番茄酱!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番茄酱?

尼尔森:我为什么喜欢番茄酱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我是那种可以把番茄酱涂到任何东西上的人,我根本不在乎别人会怎么看。我就是喜欢番茄酱。

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想这个习惯就已经养成了。如果我想找点儿东西吃通常就会说:“嘿,妈妈,请给我一片蘸果酱的面包。”

我记得当时我妈妈说:“我们没有果酱,我们一点果酱都没有。我给你点别的吧。”随后她就会给我一片抹了黄油的面包,还在上面涂了很多番茄酱。我很快就迷上了。

我知道,当我在家的时候……如果我心情不错,我就会自己去弄一点来吃。不管怎么样,如果我饿了,我就会直奔冰箱而去,拿出一片面包,抹上黄油,最后再涂上厚厚的一层番茄酱。那会让我的心情变得更棒了。

以下是第二次访问时的对话内容

主持人:尼尔森,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尼尔森:让我想一想吧,也许它现在正在变成我最喜欢的食物……那我就选第一个想到的食物吧。嗯……你知道酸奶油吧。比如说,把一些酸奶油放在牛油果沙拉酱上……这就是是比较喜欢的美食吧。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会吃拌有沙拉酱的番茄三明治。后来,我觉得沙拉酱看起来很像是酸奶油,那可是世界上我最不想碰的东西。

于是,真的,一直都没有碰酸奶油,可是现在……那种味道真的很不寻常,而且还可以选脂肪含量比较低的那种,我对这个比较在意,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口味,但很快就迷上这种口味了,酸奶油的味道。

在这两次访问中,主持人问了同样的问题,他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尼尔森在第一次访问中反复强调“我”,而在第二次访问中却在尽量避免使用“我”。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猜出来了,尼尔森其实并不喜欢酸奶油,他最喜欢的食物应该是番茄酱。当他说真话的时候,使用了差不多20个表示“我”的单词“I”,而在说谎的时候仅仅用了几次。

所以,如果我们向某人提问时,他们总是反复地省略“我”,他们就有被怀疑的理由了。反过来说,撒谎者也很少使用他们在谎言中牵扯到的人的姓名。例如,几年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向全国讲话时,拒绝使用“莫妮卡”,而是“我跟那个女人没有发生性关系”。

另外,心理学家认为说话内容越是详实说谎的可能性就越小,表述的内容越简单说谎的可能性就越大。还拿上面两次访问来说,在真实的陈述中,尼尔森对儿时与番茄酱有关的经历描述得非常详细,而且多次提到了自己的感受。例如中:“我很快就迷上了”、“如果我心情不错”以及“那会让我的心情变得更棒了”。

相反,尼尔森在说谎的时候都是在泛泛而谈,比如如果使用酸奶油、酸奶油的味道很不寻常、酸奶油脂肪含量较低等。而且只有一次轻描淡写地提到了自己的感受,就是在访谈快结束的时候说了一句“但我很快就迷上这种口味了”。 尼尔森在谈论番茄酱的时候用了大约220个英文单词,但在描述他对酸奶油的喜爱之情时只用了150个左右。

当然,我们也可以连续问一个人问题,然后等他们回答。问第二次,回答会保持不变。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之间留一段空隙。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会平静下来,他们会想,“我已经蒙混过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