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06

第6章 大脑就爱找借口(5)

有心理学家对此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中形型人略多,而女性中色型人稍多。从年龄段上进行分析,二三十岁的女性中色型人居多,尤其是三十多岁的女性,色型人的比例达到70%。可见,成年人中色型人的比例较高。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是,日常所见的事物对大脑的发展会产生刺激,而现代社会中,我们生活的色彩远比以前要丰富得多。身处色彩缤纷的世界中,人对颜色也会变得敏感,色型人也因此增加。

在实验调查过程中,心理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假如一个人的主要工作是绘制色彩丰富的图案,那他与颜色相关的细胞一定相对发达。而长年看某种特定形状的人,对该形状产生反应的细胞自然发展迅速。

可见生活环境和自身经历,也会影响我们大脑对色彩和形状的敏感度。其实,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这种大脑系统,并非人类的专利。有实验表明,在正常环境中喂养长大的动物,对各种光的刺激作出反应的细胞均得到发展。在竖条纹的房间中喂养长大的动物,只有对竖条纹作出反应的细胞得到发展,而对横条纹作出反应的细胞几乎不存在。

这样就是为什么生活环境相同的人,比如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同事,不分男女,多属于同一类型。因为生活环境相同的人,常常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颜色和形状,对颜色和形状产生反应的细胞发达程度也大体相当,从而产生了对色彩或形状相类似的偏好。

那么,我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影响了我们对色彩和形状的感知,那么反过来,对色彩或形状的感知,又会对我们自身的成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色型人和形型人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很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了这两类人的性格差异。

德国精神病理学家恩斯特·克雷奇默(Ernstkretschmer)在性格分析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而他的学生们则对色型人和形型人的性格差异进行了研究,并搜集到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容易受形状影响的人不善言谈,社交是他们的弱项;而容易受颜色影响的人,性格开朗,善于交际。

但是,也有持相反意见的,认为色型人趋向内向,神经敏感,形型人你性格爽朗。总之,不同的实验方法,总会带来一些结果的差异。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也不必要深究。重要的是,了解其中的原理,并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义地去提高对色彩和形状的感知,尤其是对幼儿的培养和智力开发过程中,躲让孩子接触五颜六色的东西,多给孩子玩不同形状的玩具,这些都有利于刺激他们大脑对色彩和形状的感知,促进智力的发育。

我们如何做到一目十行

我们用“一目十行”来形容一个人读书的速度之快,那么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怎样做到“一目十行”的吗?如果我们没有每一个字都看清楚,又是怎样做到将字里行间的意思融会贯通的呢?这就涉及到感知心理中的脉络效应了。而脉络效应可以加快我们的阅读速度,同时,也可能让我们忽略细小的错误。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下面一个小朋友和妈妈逛街购物后写下的日记:

7月3日 晴

今天,和妈妈一起去西单和王井府买东西,我特别喜欢王井府,王井府很热闹,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下次妈妈再去王井府,我还跟她一起去!

看完这篇日记,可有发现异常之处,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没什么异常。那么,请再仔细看一遍。实际上,“王府井”写成了“王井府”。但是,很多人都没有看出来。一般都是注意力特别集中的人,才能发现这一错误的。

为什么连续几处的明显错误,还是没引起读者的注意,一目掠过了呢?这是因为读文章时,大部分人都会跟随文章的脉络推测下面的内容。受到前面“西单”的影响,人大多会推测后面并列的也是地名,于是对后面的内容只是大体浏览一眼,便估计就是“王府井”。所以,就不太容易发现其中的错误。这正是“脉络效应”,让我们自以为然。

除了文字认知存在脉络效应,图形和听觉等认知也存在脉络效应。例如,如果单纯地把○和△罗列起来,我们看不出它们代表什么。但如果勾勒出脸的轮廓,我们就能看出○是眼睛,△是嘴巴。单独把眼睛、耳朵、鼻子等器官画出来时,如果画得不够生动形象,有时别人看了也难以识别。可是,如果先把一张脸的轮廓画出来,再把器官安放在脸上适当的位置上,那么即使画得不太形象,我们也能迅速认出这是眼睛那是鼻子或耳朵。在这里,脸的轮廓也是一种脉络,它可以帮助我们一眼识别眼睛、耳朵和鼻子等器官。

脉络效应的“威力”相当强大,我们很多人不知不觉中都在受到它的影响。比如,我们常常将手写的“13”和“B”混淆,而只有与前后文相联系,我们才将二者快速识别。又比如,写电子邮件时,我们写完一般都会回头检查一遍,以确认没有错别字和丢字漏字。可是,通常都很少发现错误。其实,这就是受到脉络效应影响的结果。

事后发现时,对于因自己的疏忽大意犯的错误,我们也许会感到悔恨和气愤。但是,其实不必大惊小怪,这只是我们认知系统的特性之一,而且每个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

脉络效应对认知的影响,也提醒我们“一目十行”要视情况而定,需要仔细阅读的文章、文件,或者在做文字校对工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更高的准确率,我们便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而应该一字一句地细心阅读,才能尽量避开脉络效应的影响。

为何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看人、看事还是看景,经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说,在现实环境中(相对于梦境),我们会突然感到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某种画面或某些事情。在心理学上,这种体验被称为“既视感”。

看过《红楼梦》的人,应该都记得其中宝玉与黛玉第一次相见的场景:

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宝玉在黛玉身上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经历其实几乎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有些人即使第一次见面,却莫名地觉得亲情和熟悉,仿佛已经认识很久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不是真如一些人所说的存在前生往世呢?

关于这种体验出现的原因,前生往世我们无法做考究,倒是医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下面一些解释的理由,可以解开心中的疑惑。

首先,似曾相识源自大脑的错误储存。

医学上对“似曾相识”有这样一种解释: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域,当你看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把这些记忆先放到缓存区里面。但有的时候,大脑会把这些记忆储存到错误的地方——历史记忆区。于是当我们看着眼前的事情,就会感觉自己好像经历过一样。尤其当我们疲劳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

其次,似曾相识是过去的记忆惹的祸。

心理学家认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我们接收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很多很多,有的我们会刻意记下来,但有的我们却不会在意,这些记忆就变成了无意识的记忆。而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和情景的时候,这些事物会刺激我们的储藏在大脑里的一些记忆,让我们曾经经历的记忆与现状进行匹配,于是,似曾相识的感觉便产生了。

再次,似曾相识是现实与虚拟信息的产物。

有一些心理学家也认为,我们未必都真的经历过那些“相匹配”的事情。但是,我们做过相匹配的梦,看过相匹配的小说、电视、电影,它们通过各种虚拟的场景,给我们提供“相匹配”的信息。于是,当我们在面对一些与这些虚拟信息相符合的场景的时候,便会突然想起我们忘记的梦,或者是忘记的小说和电视电影的情节。这样,便产生了似曾相识的错觉。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经常在外旅游的人、喜欢电影小说的人和想象力丰富的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生活中会来得更加频繁。因为他们的信息来源要远远比其他人多。

除了以上这些人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关研究结果还发现有以下特点的人,也较其他人更容易产生似曾相识的情况。

一方面,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出现似曾相识的现象。这是因为与情绪相关的记忆我们会更容易记住。所以,曾经的恋人在很多年后,还记得分手前说过的话、经历的事,甚至连一个动作也那么历历在目。

另一方面,青年人和更年期的人,相对于年幼和年老的人,更容易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和人体的内在状况有很大关系,由于内分泌剧烈变化,情绪不大稳定,记忆也就变得活跃起来,那些无意识的记忆,不需要去想,就可以深刻地映现在我们的大脑里。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过于强烈、过于频繁的“似曾相识”并不好,它意味着储存记忆的脑细胞正遭受着强烈刺激,而这很可能是癫痫的前期症状。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细心体察自己的情绪和感觉,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当出现奇怪的感觉时,可以科学地给自己一个解释。就像对待似曾相识的感觉,既不要将其说得玄乎其玄,也不要忽略其存在,如果过度出现这种感觉,及时地咨询有关心理专家,是最安全的做法。

为什么说视觉并不可靠

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的意在告诫人们道听途说的不要相信,很可能是虚假的;只有自己亲听所见才是真实可信的。不可否认,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中最直接,最能反映事物原貌的。但眼睛看见的是否真的就是事物的本身呢?

视觉是一个生理学词汇。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人们感知到的很多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而人的心理通常会干扰视觉的正常工作。据统计,在五官中,视觉获得的信息占80%以上。视觉获得的信息并不可靠。

和平小镇发起巨大洪水,闹市里走出喷火恶魔?这难道是好莱坞大片提前泄露的片花?且慢,旁边的情侣笑得没心没肺,孩子们在悠闲地吃冰淇淋!这就是街头立体画家们开的一个个以假乱真的视觉玩笑…

艺术学院毕业的尼森,尤其喜欢壁画,他在世界各地临摹和研究壁画。整整两年,他每天画足八个小时。有一次,他在街上碰见一位街头画家,在意大利他们被称为madonnari,就是到处旅行和自由生活的流浪艺术家。

节日里,madonnari会在步行街或公众广场用彩色粉笔创作图像,靠捐赠和佣金生活。那个画家看见了尼森的素描本,问他可不可以帮他画一个天使,因为他想去喝杯咖啡。从壁画刷子、油画刀到粉笔头,尼森转换得很自然。

就这样,尼森加入了Edgar Müller的工作小组,每天工作12小时,连着7天,他们用彩色粉笔或者颜料,在公路上绘制的一幅巨大的作品。为了唤起人们对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视,再现了以假乱真的冰川溶解崩裂的场景。他们精准入微地按照透视逻辑,在街道广场或者墙面上勾擦揉抹,就能得到绝对真实的立体效果。

Edgar通常会躲在一旁偷看因为疑惑而裹足不前的孩子,或者犹犹豫豫临渊收腿的成人,这些真实可爱的瞬间让他觉得在烈日下工作了整个星期是值得的。

3D街头立体画是一种极具视觉冲击的变形艺术,艺术家们希望用绝对真实的假象,提醒人们看待事情需要多种角度。由此可见,视觉也会骗人的。例如,警察在进行犯罪调查需要询问目击者时,目击者的叙述有时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影响。有人认为自己看到的人与凶犯非常相似,也许他并没有看清那个人手里拿着什么,却会认定他手里拿的是凶器。因此,有些证人的证词反而会将案件调查引入歧途,这也说明人是可以通过想象来制造印象的。

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视觉往往产生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其机制现在尚未完全弄清。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是与我们感觉器官的机构和特性有关;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和我们生存的条件以及生活的经验有关。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很多错觉,如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用开放的心胸来包容,往往会被表面现象迷惑,将错就错,甚至哲学家也不例外。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地快,可是后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证明他是错的。孔子即使被奉为中国的圣人却也不能避免。因此著名灵魂乐手马文·盖在上世纪60年代的流行歌曲中告诫人们:我们应该只相信眼见的一半。

我们往往说“一见钟情”,其中说明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其实是十分模糊且第一印象的。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认识,一般上一开始只是对视觉信号进行模糊处理,即只对信号进行轮廓辨认和处理,也即只辨认主要特征。比如人或动物或物体;动的或静的;大或小;远或近;男或女;高或矮等等特别明显的差异进行甄别。我们只有在多次接触或引起注意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更多的细节的东西。这就造成我们被第一印象所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