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83

第83章 日常生活原来是这么的不可思议(10)

2007年7月6日下午,林某花样用尽终于回到四川。7月7日林某到岳父家住了两天。正好当时芳的哥哥想回四川投资,他们又帮林某在家投资搞养殖。7月10日,芳和林某回家,11日上午,芳的哥哥专程到林家看场地,计划养殖所需资金。12日,林某为赌博的事又与芳发生冲突,他在索要赌资未果的情况下便用菜刀将妻子芳砍死,并埋在了自家的厨房里。12日晚上,林某睡在厨房的隔壁,因做贼心虚,噩梦缠身。自知已难逃法网,便服下了剧毒农药除草剂,欲一死了之。林某服毒后,又怕农药慢慢腐蚀内脏,生不如死,又产生了强烈的求生欲望。此时,已经众叛亲离的林某自知除了岳父一家人只之外,已没有人同情他了,于是他孤注一掷地把求生的希望赌在了善良本分的岳父和妻兄身上。

如果是没有血缘关系,却住在一起的夫妻,在婆媳关系、翁婿关系、妯娌关系、甚至表兄弟、堂兄弟之间的貌似很好,实质暗自竞争的艰难相处中,家庭危机关系和仇杀意识,要重得多。尤其在彼此深度了解短处,又没有光环和掩饰起作用,只有最丑陋和最真实的一面,很小的事情,都容易引发家庭大战,面带微笑,内心诅咒型:面对家人强颜欢笑,对对方采取的是欺骗式的皮笑肉不笑的方式,让仇恨和抱怨积累。 打骂型:貌似占有欲很强,很爱对方,实质是因为没有能力再嫁或是再娶,如果对方还以为是强大的爱和醋意,而想要获得更多的醋意,而满足自己的被人如此“爱”的巨大虚荣心。淡漠型:对方死活,与自己无关。在现代社会,两地奔波的夫妻,多半已经成为这样的类型。修养好的,也为的是自己要做人,而不是为对方的贞洁观和古老的忠诚概念,更怕性病和艾滋病;修养差的,就包养二奶、二爷之类的。夫妻关系,是挂在窗外的窗帘——虚设。

想要解决问题,心理距离要拉大,不要以为对方就是自己的全部这样天真的想法,夫妻更像是合作经营一个家之公司,太热的感情会失去理智。其实,夫妻关系,就是经营。自己的情绪和失落等等,对方不会总买单的,总是笑声朗朗,那也是不可思议的,平淡是真。双方心理素质都要好,情商都要高,才能做好第一步,反之一方就必须装。对于不是太大的毛病不能相互忍耐的夫妻的相处方式,这是一种无奈的保持安全、安详、和睦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到事业上,分散对对方不良习惯等等的忍耐的痛苦。

如果婚后发觉忍无可忍,但是,又不能离婚的办法:把爱转移到他或是她的父母身上,老人总是善良许多,毕竟人之将老,其心也善,血性方刚的少,关系好相处的多,也从另一角度解决直接面对厌恶的事端,而和对方的父母关系良好,在孝顺他或是她的父母,可以缓解彼此的因为不合的仇视心理。如果,对方有人性和识得感恩的话,也能维持长久的夫妻和睦。但不能把注意力转移在对方的侄子或是外甥身上,以为自己富有爱心,因为那样使得其母亲感觉自己无能,在嫉妒心理驱使下,会找机会说坏话。潜规则如此,不是善良热心与否的问题,这个社会是不为天真买单的。

总之,人的心理是世界上,最难研究和揣测的,没有血缘关系,却又不得不每天唇齿相碰的夫妻,是最容易起摩擦从而起火的。个中微妙,全要自己把握和量度在可能的最佳,从而照顾体贴好自己的情绪和健康。

夫妻关系就如同《三字经》,貌似简单,实质蕴含多少哲理和深机。

第二十七节 异度空间:为什么有人会迷信“幽灵”

你相信真的有前世吗

我们的生命会一直延续下去吗?真的有前世吗?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证明自己有前世。就算能说出自己前世的名字、出生日期和地点,我们还是无法证明那个人就是前世的自己。但不管你信不信有前世的存在,他将可以影响你的今生。

轮回是一个神秘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它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也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难以被解释的现象;它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人生会有那么多不公和磨难;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与人为什么会如此不同!更重要的是,轮回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清自己今世的责任,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为和人生。

轮回或许可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意味着再也无法一遇到麻烦就怨天尤人,为自己的厄运寻找替罪羊。“轮回”意味着“灵魂回归肉体”,也就是说,人的灵魂会在一个人死之时离开他/她的肉体,并开始寻找另一个肉体,一旦找到,灵魂便会以新的生命出现。前世作为和经历决定寻找肉体的标准,所以说,一个人在前世/今生越是珍惜自己的人生,他/她的今生/来世便越是受益。

轮回完整的发展周期包括灵魂从一个肉体诞生(即肉体受孕)到进入下一个肉体之间的整个过程。从一个肉体开始受孕到肉体消亡之间的这段时间,灵魂以化身的形式显露于世。所以化身有时也被称为“俗世凡胎”或“肉体阶段”。发展周期的另一半则是从肉体消亡到灵魂重生之间的这段时间,它有时被称为“宇宙期”或“灵性过渡期”。

“俗世凡胎”阶段从受孕时便已开始。此时灵魂已经确认了自己的肉身,便开始逐渐与受精卵同化。由于灵魂的能量极其强大,极其活跃,它很难在短时间内与受精卵完全融合,所以完成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至少9个月时间,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孕期”。在这9个月之中,灵魂的能量会逐渐平息下来,变得不再那么活跃,9个月之后,灵魂便可以安全地与胚胎完全融合在一起,然后脱离母体,单独生存。

而“宇宙期”或“灵性过渡期”则开始于死亡之时,也就是肉体消亡的时候。通过在这段时间进行调整,重新评估人生,吸收消化前世的经历,并为开始下一世做准备,灵魂最重要学习活动都是通过肉体进行的。

在过渡期,可以增强灵魂的力量,开启一段更好的历程,并在这段历程中学到更多新东西,弥补自己前世的不足。要想在理想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中转世,灵魂通常需要一段时间做准备。

让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不可能将灵性与肉体,出生与死亡,死亡与转世等完全分离开来。所以,相信有前世和轮回的人,在今世会做很多善事,希望来世再次寻找到比今世更为优秀的肉体,俗称投胎转世。在这种思维影响下,将会影响很多人今世的命运及前程,信与不信,做与不做只在乎一念间。

数字忌讳是不是迷信

现代社会中,几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离不开数字。由于某个数字或与典故有关、或是谐音相近、或受风俗习惯和大众心理影响,社会上对组成各种号码的10个阿拉伯数字也逐步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数字被人偏爱,有的数字被人忌讳。如“8”,有的人认为是“发”而厚爱有加,而有的人则与“八病九痛”、“乱七八糟”联系起来而不太喜欢;又如“4”,有的人认为是“死”的谐音而有所避忌,而有的人则认为“4”暗寓“四平八稳”、“四通八达”,是一个吉祥数字。不仅国内,国外也有各种数字禁忌,典型的就是西方国家“黑色星期五”的“5”和不详数字“13”。

就一般社会心理而言,时日也罢,航班也罢,楼层也罢,证件也罢,尽管有些人对某个号序中的数字并不喜欢,但与之不期而遇甚至要长相厮守时,一般也不会太在意,不会刻意去回避,更多的是当做一种调侃,在茶余饭后说说而已。但确有少数人对某个数字敏感过度,患上“数字忌讳症”

伦敦沙威酒店以精美可口的菜肴、贴心周到的服务和富丽堂皇的装修而闻名遐迩,当然,酒店的名声大震也离不开那只3英尺高的木制黑猫卡斯帕。1898年,一位名叫伍尔夫·乔尔的英国商人在酒店订了一个14人座的桌子。不巧的是,他的一名客人在最后时刻因故未能出席,所以只剩下了13人共同进餐。据传如果13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是不吉利的,但伍尔夫决定不理会这个无稽之谈,照常宴请宾客。三个星期后,他到南非旅行,在一桩骇人听闻的谋杀案中不幸中弹身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沙威酒店不再允许13人在酒店共同进餐,如果的确出现了这样的预定,他们就会安排一名员工加入。很明显,酒店再也不想冒险跟另一宗谋杀案扯上关系了。到了20世纪20年代,酒店邀请设计师巴塞尔·隆尼兹创作了一尊雕像来取代真人版的吉祥物,卡斯帕由此诞生。从那以后,这件华美的黑猫装饰艺术品就一直陪伴富有的13位贵宾一起进餐。每一次,酒店都会为卡斯帕准备餐巾和全套的餐具,并且给他上跟其他宾客完全一样的美食佳肴。很显然,卡斯帕也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最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傲慢狂妄的军官在酒店就餐时抢走了卡斯帕,丘吉尔特意伸出援手把它给找了回来。

1993年初,研究人员想要了解门牌号为13的房子是不是真会给住在其中的人带来厄运。他们在30多家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了广告,希望住在13号房子里的人跟他们取得联系,并判断自己搬进房子后是不是的确距离好运越来越远了。结果有500户人家做出了回应,大约有10%的住户表示在搬进13号后的确遭遇了更多的霉运。研究人员还想要知道这种迷信思想会不会影响房价,于是他们就这个问题做了一次全国性调查,调查的对象是那些房地产经纪人。调查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40%的经纪人说购房人通常不愿意购买门牌号为13的房子,从而导致卖家不得不降价出售。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迷信思想的影响则可能是生死攸关的。美国华盛顿特区Ross焦虑和相关疾病中心的心理学专家认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相信迷信。在很多情况下,迷信不仅是无害的,而且是一种减少忧虑的健康机制。迷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给人提供一种安全的感觉,帮助人们战胜畏惧感。然而,这种“迷信有益论”似乎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因为真实原本和这些迷信是没有关系的。西方国家的航空公司更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问题的因果关系。他们不可能允许职员、尤其是飞行员相信迷信。只是考虑到顾客,英国的一些航空公司不设13号座位。有独立的统计数字表明,在13日配星期五的航空事故率和其他的三百六十多天是一样的。

无论是东方也好,西方也罢,迷信都没有给人带来真实的生活图景。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无知、迷信和伪科学的黑暗里,而看不到科学的光,原因就是对周遭的事物不加辨别、盲目接受。科学需要运用我们的大脑,而迷信则是把麻烦掩盖起来。

袖手旁观的社会心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经常有这种报道,歹徒在众目睽睽之下行凶或抢劫,一人溺水或被车撞倒,众人却袖手旁观的社会旁观现象司空见惯。就连在地铁中或马路上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即使有人心里都想去帮他们一把。可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人们为什么会出现“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对需要帮助的人采取漠视或冷漠态度呢?

在某些场合发生某种事情,旁观者可能拒绝援助别人,并且旁观的人越多,出手相助者反而会越少,甚至没有人介入。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责任扩散和从众心理。所谓责任扩散,是指某种紧急事情发生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每个人帮助他人的责任减少,即帮助他人的责任扩散到他人身上。心理学家曾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制造了人为的需要援助的现场,来观察旁观者的心理和行为,发现许多人都有一种“也许其他旁观者会帮助受害者”的想法,所以旁观者都明显抑制自己的帮助意识。由于都认为除了自己之外会有很多人去帮助受害者,而实际上援助的人几乎没有,从而使受害者在长时间内得不到及时的援助。

但如果只有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这时由于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因而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就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见死不救所产生的罪恶感与羞耻感扩散到在场的其他人身上,帮助求救者的责任以及不愿给予帮助所付出的心理代价由大家来分担,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小。而且,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不会觉得介入此事是责无旁贷的,而是认为还有人在,让别人去管,将责任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我们心里就会想:“即使我们不去帮助他,也应该有人会出手相助”。这其实是一种依赖别人的想法。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林格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