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
5281500000005

第5章 流传千年的养生大道——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4)

死的时候,气不足都散开了,所有的皱纹也会展开,有人研究过,人去世的时候,最后死去的一条经脉就是肝经,肝经的力量全部表现在手的握力上,如果肝经的气彻底散掉了,手的握力就自然消失,人就去世了。所以,握力足不足其实就表现了肝气足不足。我们在紧张或者惊恐的时候握拳其实就是聚敛肝气,将“魂”定住,这都是本能。

那么,在这一生中,你哭着、攥着拳头干吗?这就决定了你一生要攥紧拳头干活,不要怕苦怕累,你生下来就是这种状态,那么你就要坦然地面对这一切。

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从攥着拳头到撒手的一生,出生时自己哭,大家笑,离去时,自己笑,大家哭,就是这么一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们要善待得失,懂得舍弃,这种心态在养生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节 医家之宗——《黄帝内经》与中医基本理论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中医整体思维

中国人有句俗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常来形容医术非常差的医生。当患者出现疾病的症状时,医术差的人会直接对患病部位进行治疗,使症状消除,结果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相反,医术高明的医生会仔细观察病人,利用医术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找出疾病的真正根源,从而进行根治。

例如,当我们喝温度低的冰水时,如果喝得很急,常常会造成脸部侧面的一条直到额头太阳穴的线状部位疼痛。从中医的观点来看,那条疼痛的线就是胃的经络,因此这种疼痛表明喝冰水太急时会伤到胃,也就是说这种额头上的疼痛实际上是胃的疾病。胃的经络分布的位置就是从头到脚左右对称的很长的两条线,如果在这条经络的头部出现疼痛,中医会认定是胃的疾病,因而可能在胃经脚部的穴位进行针灸。

另外,中医还强调身心互动,即人的身体和意识也是密切相关的。人患病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人祛病也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因为身心是互相影响的。

中医是讲生克的。如,木是肝,肝的神明是“魂”;火是心,心的神明是“神”。木生火,木如果强大的话,也就是肝气很旺的话,那么这个人头脑就很清楚,人就很有理智,所以一个人有没有理智跟他的肝好不好有关系。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和智慧,要看他的肾好不好,现有有些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差不多就行了,实际上说明他的肾精不足。

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神就是精气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现。而魄力的力则关系到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都非常的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属于先天的范畴,关涉我们的本能。

总之,中医是讲究整体的,身体的某处发生病痛,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只关注疼痛的部位,而要对其他部位也做相应的检查,因为此处的疾病可能是别的部位的病变引起的。一个人有没有魄力、有没有精神、有没有意志也与他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有关,这些都是中医讲究整体的力证。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的整体思维观念,运用到实际当中其实就是“辨证施治”的理念。在《黄帝内经》中,治病其实治的不是病,治的是证。就医学本身而言,辨证施治所反映的正是中医的一条治疗原则——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所谓“同病异治”,就是说患者患的是同一种病,表现出相同的症状,但由于产生的原因不同,采取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不同。名医华佗有个很有名的故事:两个人都是头疼,症状也一模一样,但华佗却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一个用泄法,一个用汗法,结果两人很快就康复了。为什么呢?

前面我们说了,中医治病讲的是“证”,所谓“证”,是指一种综合状态,是人的生理状况所出现的失衡的状态。不要小看这个字,阴阳表里,虚实内外都在里面了。华佗治病所依据的就是这两个人的“证”,一个是饮食所伤造成的,属内实,应该用泻下法以去除食积,而另一个是感受寒冷之邪所造成的,属外实,应发汗以驱散风寒。也正因为华佗能够按照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准确地使用不同的药物,所以二人的疾病很快消除了。

以现在人们常见的头痛为例,西医认为头痛就是头痛,谁来了都开同样的药,但中医不这样认为,在中医看来,头痛症状相同,但发病的原因不同,如果是两边痛,是胆经出了问题。里面的中空痛,是肝经出现问题;后脑勺痛就是膀胱经的问题。前额痛就是胃经出了问题;而左边偏头痛和右边偏头痛也是不同的,因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边偏头痛,很有可能是肝血的问题,而右边头痛可能是肺气的问题。所以治疗时中医不会像西医那样,而是根据头痛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中医思维的一个关键点:“同病异治”。

中医思维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异病同治”,就是针对不同疾病表现出的相同病理结果,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汉末医学家张仲景,有个很典型的“异病同治”的案例。

两个病人,一个心慌心跳心烦,另外一个肚子痛,结果张仲景对这两个病人开的都是一个方子,都是小建中汤,用的治法都是温中补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他们病机相同,都是气血两虚。心脏失养,就出现心慌、心跳,心神失养就出现了心烦,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经脉拘挛,就出现了腹部剧烈疼痛,所以都用一个方子来治疗,这就叫做异病同治,这也是抓病机的体现。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相对的,比如有的是高血压,有的是失眠、有的是发烧,但是只要他们的“证”是一样的,就完全可以开同样的药方,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这与西医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在西医看来,只要是感冒就用感冒药,高血压就用降压药,肯定能把症状给消除,而不管感冒是由伤风引起的还是病毒引起的,高血压是由肥胖还是压力过大导致的。

可以说,“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体现,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之所以向普通读者讲解这些知识,是因为不仅医生治病需要坚持这一原则,我们平时保健也需要,养生就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所处环境、不同地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可一成不变。

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养生的精髓

中医认为,能够及早消除疾病的隐患,使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这才称得上是“上医”。这种思想也就是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已经产生才去用药治疗,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医生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渴而穿井,斗而铸锥”这样的事。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就是不治已经生病的这个脏器,而是要治还没有生病的这个脏器。举个例子,如果得了肝病,就暂时把肝放在一边不治。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么造成的。中医认为水生木,水是肾,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肾精不足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先把肾水固摄住,让肾精充足了,肝病自然就好了。还有一点就是木克土,如果患有肝病,可能还会伤及脾脏,因为脾是土。公司管理也是一样,这里出现问题了,就要查明到底是什么造成现在的糟糕状况,同时还得要能管得住下面的一个环节,不要让它去影响其他方面,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内涵。

“治未病”往往会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并扼杀它的滋长,使人体恢复真正的健康。而如今的医疗现状,无论财力物力都仅仅只够应付“已病”的人群!对疾病的治疗就像等洪水泛滥的时候再去堵窟窿一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谈及预防!很多人因此疾病缠身,疲于奔命,这样的人生还有何乐趣可言?因此,只有我们自己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自信与快乐。

可以说,“治未病”就像消防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就是四处检查,防患于未然;而“治已病”就像消防队员,哪里失火就哪里忙,最后难免损失惨重。所以,我们要提倡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

求医问药之前先求自己——中医的自愈理念

现在流行一句话:“西医治病,中医治人。”怎么理解呢?人生病了,西医想的是如何把病毒给杀死,中医做的是如何把人的身体调养好,不给疾病生存的土壤。《黄帝内经》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本。人得病了,病只是机体不正常的某一方面的反映,要治的是那个人,要先把身体养好,通过提高人体的自愈力来驱赶疾病,不行再求医问药。

《黄帝内经》是一本适合老百姓的经典之作,它重视人文关怀,不管是看病还是养生,它都强调“求本”,追求的是脏腑顺安,气血充足和畅,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负责任的中医在你看病时,会仔细询问你的生活习惯、查看你的脉象,把很多问题都问清楚了再考虑对策,而且不会轻易给你开药,而是想方设法提高你本身的自愈能力。

事实也证明,人体是有很强大的自愈能力的,很多小病小痛不用打针吃药,靠人体的自愈力就可以解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做菜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划破了一个小口,运行到此处的血液就会流出。由于血液运行出现局部中断,就有更多的血液运行于此,由此促使伤口附近细胞的迅速增生,直至伤口愈合。增生的细胞会在伤口愈合处留下一个疤痕。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药物的作用,这就是人体自愈功能的一个最直观的表现。

人体的自愈力也恰好体现了中医治病的一个指导思想:三分治、七分养。中医不主张过分地依赖药物,因为药物不过是依赖某一方面的偏性调动人体的元气,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但是人体的元气是有限的,如果总是透支,总有一天会没有了。而我们生下来活下去依靠的就是体内的这点元气,元气没有了,再好的药也没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张,人体有自愈的能力,那我们就充分相信它,用自愈力把疾病打败。

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愈力,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为所欲为”:想吃冷饮就吃冷饮,想熬夜就熬夜……任何事情都有度,自愈力不是万能的,如果你随意践踏的话,不仅病好不了,自愈力也会降低,自愈力低了,病就容易来“光顾”了,这样就演变成恶性循环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配合人体自愈力开展工作,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早睡早起,适当地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人体就会进行自我修复,一些病症就会自然消失,人就恢复健康了。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很多人就是不信,其实,大道至简,大的道理有时候就是那么简单,有时就像空气在你我身边,而我们往往会忽略它一样。

说到这里我们要明白,自愈功能的作用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依赖人体自愈力解决问题。自愈力和免疫力有关,当免疫细胞抵挡不住病毒时,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过最好的药物依然是食物为主。一般情况下,通过营养素的补充,可以对抗大多数疾病。中医就是通过倡导顺时养生、补养气血、食疗等科学的养生方法来增强人体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来之时就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让疾病无孔可入。面对已经染病的情况,中医也是更多地求助于人体自身的大药——经络和穴位,通过疏通经络、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调动身体的自愈功能来对抗疾病。

但是,在现代医疗中,人们似乎对于医药过于信任和依赖。由于人体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咳嗽、发热、呕吐等,人们为了消除这些症状带来的不适感,就会用药物进行干涉,这样,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们反而因为症状的消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下一次疾病来袭的时候,他们还是第一时间求助于药物,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身体的自愈力就会越来越懒惰,直到失去作用。

所以说,我们在平时不要动不动就吃药,更不能乱吃药,而是通过合理饮食、按摩经络穴位、注意起居等中医的方法来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消除疾病,保持健康。

人体内部的“中庸之道”——中医的平衡观

中国是一个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家,很多人理解中庸就是既不突出也不落后,既不说好也不说坏,有点像和事老的角色,对其大肆批判。其实,中国的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是一种美。自然界讲究生态平衡,为人处世方面讲究平衡,我们的人体内部也讲求一个平衡,这样才能和谐,才能长久。

《黄帝内经》中讲到“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倮虫”,就是人,即没有毛的动物。人为倮虫,五行属土,而土生于中央,这个中央既非南北,也不是东西,虽然东西南北都有土,但是只有中央的土才是集合了东西南北土的特点,又把土散向东西南北,处于中间又无处不在,这就是土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