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5282600000137

第137章 与五大洲的朋友做生意(11)

那么,“次贷危机”是如何引发的呢?通俗点来说,“次贷”就是为那些本来没有资格申请住房贷款的人创造一个市场,使这些信用不足的人或者贷款记录不良的人也可以来贷款。这些次级贷款是需要通过中介机构来申请,中介机构本来应该把住第一关。但是,中介机构为争取更多的业务,他们开始违规、造假,提供假的数据和假的收入证明。银行看到过去的信用记录很好,于是就向这些申请人贷款,然后银行又把这些贷款转化成债券,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再把这些债券分割成面值更小的债券,卖给普通投资者。

就这样,连收入证明都拿不出来的人也可以贷款,通过中介机构的包装欺骗银行,银行再把债券卖给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美和房利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分割成面值更小的债券卖给全世界,包括AIG等公司。终于有一天,这些次级债的借款人开始还不起利息了,银行拿不到利息,就不能向房地美和房利美兑现,房地美和房利美拿不到钱就无法给社会大众,于是引发了一连串的经济崩溃。

正是如此,一场原本只涉及单一地区、单一金融产品的危机已经通过蝴蝶效应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

只能转移的投资风险——次级债券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美国怎么会因一场次贷危机遭受这样重大的冲击呢?其实,次级抵押贷款总额占美国国内金融市场的比例是比较小的,相对于全美8万亿美元的住房贷款总额,在危机爆发时,次级抵押贷款总额为1.89万亿美元,所占比重并不大。

虽然美国次级债务的违约规模并不算很大,但是,美国的金融家们却将次级贷款转化为许多与之关联的金融衍生产品,其规模高达几十万亿到上百万亿美金,构成了一个庞大无比而又错综复杂的金融网络。这样,一旦上游次贷出现问题,便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美国金融系统因为连锁反应会全部牵扯进去。

在次级抵押贷款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便是次级债。在美国,次级债特指基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而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

美国的债券同样按照信用进行评级,基本分为三类:优级、次优级和次级。优级债券指由高信用的政府或者公司发行的债券,像国债就属于此类;次优级债券的风险比优级相对要高,但收益同时也会相对高出一些;次级债券是指信用等级和评级相对较差的债券。在美国,次级信用往往意味着违约,但是同时,它也是高收益的代名词。

在美国这样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美国的金融家将抵押贷款证券化,曾被认为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它的一个显著好处就是“风险转移”。次级贷款市场具有高风险性,次贷机构、投资银行对此当然洞若观火。如果出现大批违约事件,放贷机构将不可避免地承担巨大风险。因此,金融家们便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发明了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即次贷“证券化”。在这个过程中,购房者的贷款被集中到一起,打包整理成一种次级贷款支持证券,再投放市场。购买这些证券的人们,将取得借款人偿还的本金和利息。

证券投资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的行业,这早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当投资者们面对“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新产品时,却发现了极具诱惑力的一幕:这种证券由于评级高,从而属于低风险,然而,其回报却比同属高评级的国债,以及优质公司的债券都要高。顿时,全世界的投资者都被吸引过来。在投资者、银行、保险公司、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的参与下,次级债市场迅猛火爆起来。

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金融发明的本意是使银行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将巨额贷款打包成次级债券,卖给众多的投资者。在次级债繁荣时期,次级贷款被打包为证券的比例,曾经从31.6%一路增到2006年的80.5%。

在上世纪90年代时,美联储实行低利率,个人贷款对于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其评级低于投资级,始终得不到投资者的广泛接受。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为了转移风险,开拓市场,便以次级贷款为主,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充分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资者需求。

MBS、CDO、CDS均是以住房抵押贷款或商业住房抵押贷款为支持的证券化产品。在众多金融衍生品中,CDO的作用非同小可。CDO市场的暴跌直接加速了次级债危机的连锁反应。

金融衍生产品能够分散风险,但必须指出,这一作用是不能被神话的。然而,华尔街的精英们却高估了自己的智慧,与次级债相关的金融产品设计过于复杂,甚至连一些专业人员也难以理清头绪。加上监管软弱,投机盛行,这一市场始终充斥着巨大风险。在美国房市大热时期,次级债市场随之火爆。

次级抵押贷款要求借款人每月都要按照一定的利率返还资金。在房市大热的时候,借款人的房子不断增值,从而确保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唯有这样,次级债券才能保证其价值,就会有人购买,就会把次贷市场的风险转移分散给各个投资于次级债的人。这就是次级债能够获得收益的根本所在——房市必须不倒。

作为同属于金融产品的“次级贷”与“次级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与之对应的则是从次级贷危机到次级债危机的传导,这体现了金融系统在资金、信用及风险上均沿着链条传导的特点。既然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将次级债卖给了国际投资者,当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发生危机时,其影响就会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全世界。

新世纪第一场全球经济大动荡——金融危机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金融市场中混迹的人多会对自己的财富如此感叹。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曾经令人瞩目的“华尔街模式”一夜坍塌,令无数财富荡然无存。普通百姓也已经切身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对我们来说,十分有必要了解金融危机在美国的演变历程。

当1999年时,美国允许商业银行进行混业经营,之后美国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逐渐放松。金融行业开始迅速扩张,金融业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份额从20年前的5%上升到当前的40%,扩张明显大于其所服务的实体经济,并成为整个经济的支柱。2000年以后,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逐渐繁荣,与之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开始迅速发展,商业银行也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衍生品的开发与推广中,并为今天的金融危机埋下隐患。金融衍生品是指由原生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一般独立于现实资本运动之外,却能给持有者带来收益,它本身没有价值,具有虚拟性。

最初进入这个市场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获得暴利,因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介入衍生产品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金融产品种类的开发越来越多,包括次贷、商业性抵押债券、信用违约掉期等等,业务规模也就越来越庞大,直到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业务深入渗透。业务的相互渗透意味着高风险的相互渗透,造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这是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突然之间,拥有85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贱价出售给摩根大通;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被综合银行美国银行收购;历史最悠久的投行——158年历史的雷曼宣布破产;139年的高盛和73年的摩根士丹利同时改旗易帜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拥有悠久历史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就这样轰然倒下,从此便成了历史。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就是导致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灾难的罪魁祸首。

鉴托·约·邓宁格曾有一句名言:“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当欲望变成魔鬼时,贪婪必然铸成危机。

我们可以简单地演示一下金融危机是如何爆发的。

一、杠杆:

许多投资银行为赚取暴利,采用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杠杆是一柄双刃剑,在牛市中,利用杠杆借款可以获得暴利;相反,熊市来临,地产行业出现危机并导致市场转折的时候,杠杆就变成自杀工具。

二、 CDS:

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A对B约定,B帮A的贷款做违约保险,A每年付B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A银行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就直接归B。假如违约,B要为A赔偿,为A承担风险。对于A来说,如果不违约,就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B来赔。所以对A而言既规避了风险,还能赚到钱。B经过认真的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100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双方成交并皆大欢喜。

三、CDS市场: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并且赚到钱后,C也想分一杯羹,就跑到B处说,只要B将100个CDS卖给他,C可以将每个合同2亿成交,总共200亿。对于B来说, 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当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每个CDS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认为自己还是有赚头,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炒,以至于CDS的市场总值炒到了何种程度已经没人知道。

四、次贷:

A、B、C、D、E、F……所有的人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享受次级贷款的这些人经济实力本来不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次贷为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房地产市场中,房价持续上涨,尽管次级贷款的利息一般比较高,但是享受次级贷款的人们在此时并不担心贷款利息的问题,只要房子处于升值的过程中,穷人还是赚钱的。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次贷危机:

有涨必定有跌,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当房价往下跌的时候,原先享受次贷的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投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并不感到担心,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不到1%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一个大的金融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六、金融危机:

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这样,从A到G的所有人都会从这连锁危机中损失惨重。

现实中的金融危机远比上述模型要复杂得多,不过,我们也能从模型当中看出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如果次级债没有受到投资者疯狂的追捧,恐怕也不会有金融危机的局面。美国依靠资本市场的泡沫来维持消费者的透支行为,市场被无节制地放大了。这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华尔街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推出各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断扩张市场,造成泡沫越来越大。当泡沫破灭的那一刻,危机便爆发了。

贪婪与恐惧是人类天生的本性,市场总是在人们的贪婪中走向过度繁荣,而在人们的恐惧中出现灾难。任何一种过度扩张的结果总是以过度繁荣为危机来临的起点,而以灾难作为终结。

金融创新其实并没有错,金融创新的危险在过度衍生与膨胀,华尔街的转型是一个新的开始,它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政府对金融业务的监管并不在于抑制创新,而在于抑制过度扩张所导致的泡沫。